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从国际金融双语教学实践与效果和问卷调查结果出发,以实际数据分析了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并根据国际金融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具体措施来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 国际金融 双语教学 问卷调查
2001年8月28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其中第八条意见明确提出:“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对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以及为适应作者国加入WTO后需要的金融、法律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而且双语教学已被教育部列作评估大学的一项指标。与此相呼应,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等纷纷出台了推动双语教学的具体措施和规定。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双语教学并非如此一边倒,而是充满了争议。比如,广东外国语外贸大学的桂诗春觉得这是个很大的误区,香港的教训说明双语教学甚至会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桂诗春,2003)。在2004年2月教育部高教司主办的一个“双语教学”座谈会上,专家们指出,高校开展双语教学可以得到三个层面的收获:最基本的收获是学科知识和能力的掌握,直接的收获是外文专业词汇和外文水平的提高,更深层次的收获是引入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有些教育工作者则通过问卷调查对影响双语教学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傅淑玲,张承平,谭雪梅,陈洁,2003)。笔者结合我们的国际金融双语教学实践和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情况来谈谈对双语教学的看法。
一、国际金融双语教学实践与效果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有关双语教学的精神,我校各个院系都开设了一些双语教学课程,其中金融学院就开设了投资学和国际金融双语课程。截至2005年1月底,我们已经承担了19个班级的国际金融双语课程教学任务,有了数次难得的教学实践机会,加深了对当前争议颇多的双语教学的理解。下面我们根据教学实践和考试结果来进行分析。
国际金融的原版教材很多,开始我们本着经济适用原则选用了机械工业出版社影印版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第二版),作者为美国的Cheol S.Eun和Bruce G.Resnick。后来该书的中文名称翻译为国际财务管理,考虑到与财务管理专业相关课程易混淆,且部分内容重复,我们后来选用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影印版International Finance(第二版),作者为英国的Ephraim Clark,相比第一本教材而言,其内容更加与我们国内所讲的国际金融相近,既有理论性,又有实务性。
在接受国际金融课程双语教学任务后,我们随机找了一些上过双语课程的学生进行了解,他们反映不太听得懂,主要是语言转换时很难跟上。备课期间,我们借了不少国外原版教材备课,消化吸收后制作了教学课件,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通过网络搜索,我们还下载了国外多个高校的国际金融课件,比较分析,并与教材出版社联系,获得了所用教材最新版本的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我们根据学生的英语平均水平和反馈,本着就低不就高的原则,逐渐形成了利用英文多媒体课件、中英文讲授结合并以中文讲授为主、适当板书推导分析相关公式和案例的讲课风格,并联系实际经济现象解释基本原理及其应用,特别是联系中国实际,弥补所用教材内容以美国为主的给学生带来的理解困难。同时要求学生任选课后一个案例进行分析,作为平时成绩考核依据之一,并进行了认真批改。另外,通过课间休息和电子邮件联系,耐心回答学生问题。
由于不同专业的班级要求不同,课时也不一样,而且选修人数较多,上课时有的组成150人左右的大班,实际授课时间为45课时;有的组成100人左右的中班,实际授课时间为51课时;有的是自然班,实际授课时间为34课。期末考试试卷采用英语命题,考试方式为开卷考试。由于课时不同,上课内容有所侧重,45课时的考试题型分为:判断选择题15道30分;简答题5道40分;综合题2道30分。试卷分A、B、C三套,涵盖1至15章内容。34课时的考试题型分为:单项选择题10道20分;简答题4道28分;综合题2道32分;案例分析题1道20分。试卷也分A、B、C三套,涵盖1至10章内容。51课时的考试题型分为:判断题10道20分;简答题4道24分;计算分析题2道26分;论述题2道30分。试卷分A、B、C三套,涵盖1至16章内容。考试时间都是2小时。
总的来看,相比中文同类课程而言,目前19个班的考试结果显示平均成绩偏低,而且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学生的反馈也证实了这一点,成绩较低的同学反映没有学到什么知识,成绩好的同学觉得收获比较大。
二、影响国际金融双语教学效果的因素分析
我們有必要结合实际进一步分析影响国际金融双语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傅淑玲等人认为教材质量、教师素质、教学模式和学生水平是影响双语教学的主要因素(傅淑玲,2003)。由于这19个班都是笔者教的,教学模式也差不多,因此影响因素主要在于学生水平。另外,由于在实际教学中存在课时、大小班、题型差异,加上学生专业背景不同,下面我们从这几方面进行分析。
(一)课时/大小班。从图一我们看到,课时多的班级,成绩分布呈金字塔形,接近正态分布,而课时少的班级呈双头型,不符合正态分布,可见课时数量对双语学习效果有着明显影响。由于课时少的班级只有一个班,其余班级课时都较多,因而课时数量正好与大小班相一致。根据概率统计中的大数法则,课时越多,班级越大,意味着样本越大,越接近正态分布。
(三)专业背景。结合表二和表三数据,我们发现不同的专业背景对国际金融双语教学有着明显的影响,特别是语言因素。相比较而言,国贸班招生时英语成绩必须很高,毕业前过不了英语六级要面临转专业的压力,因此国贸班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较高,而金融班的学生所学的金融课程较多,在金融专业知识方面相对较有优势,财管班学生则在微观金融方面有所擅长。通过和学生交流,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国贸班学生取笑金融班学生看一页教材需花很长时间,金融班学生则取笑国贸班学生看一个例题要费较多精力,这正好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语言和专业知识确实对双语教学具有影响。考试情况进一步说明语言对双语教学效果影响更大。具体到各个班级,分析情况类似,各班双语课程成绩较高的同学英语水平都很好,不少同学还通过了英语六级考试。而比较金融班和财管班不及格学生同学期其他专业课考试成绩,有些学生专业课成绩比较高,可见专业知识对双语教学效果影响不太确定。
三、问卷调查结果统计
我们发放了500份问卷,在2005年1月份教学结束后向学生进行了无记名调查,收回430份,回收率为86%,下面是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
1.你认为通过学习国际金融双语课程收获怎样?(最好请在备注处说明具体收获)
该题有效问卷417份,6%的同学认为很有收获,36%的同学认为有些收获,46%的同学认为收获不大,12%的同学认为没有收获。不少同学认为没有专业知识基础,直接看英文教材很吃力,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效果。
2.你认为国际金融双语课程教材应该用什么教材?
该题有效问卷430份,11%的同学认为应该用英文最新教材,6%的同学认为应该使用自编教材,79%的同学认为应该用加注中文的英文教材,4%的同学认为应该最好用中文教材。
3.你认为国际金融双语课程教学效果应该怎样考核?
该题有效问卷389份,5%的同学认为应该闭卷考试,68%的同学认为应该开卷考试,24%的同学认为应该增加平时成绩比重,3%的同学提出用课程论文等方式考核。
4.你认为国际金融双语课程教学应该采用什么方法?
该题有效问卷376份,49%的同学认为应该用案例教学,31%的同学认为应该使用结合多媒体讲授式教学,19%的同学认为应该用启发式教学。
5.你认为影响国际金融双语课程学习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该题有效问卷370份,40%的同学认为是英语水平,38%的同学认为是专业知识,11%的同学认为是班级太大,11%的同学认为是课时过少。
6.你认为国际金融双语课程应该怎样上课?
该题有效问卷415份,9%的同学认为应该用英语上课,16%的同学认为应该用中文上课,75%的同学认为应该用英语和中文结合的方式上课。
7.你的英语水平怎样?
该题有效问卷353份,87%的同学过了四级,46%的同学过了六级。
8.你已有几门课程重修?(最好请在备注处说明具体课程)
该题有效问卷403份,79%的同学没有一门课程重修,11%的同学有一门课程重修,5%的同学有两门课程重修,5%的同学有两门以上课程重修,最多的高达8门。重修课程以基础课为主,特别是数学。
9.你认为国际金融课程应该怎样开设?
该题有效问卷406份,29%的同学认为应该实行双语教学,10%的同学认为应该实行中文教学,58%的同学认为应该同时开设国际金融双语和中文课程供学生自愿选择。
10.你对开设双语教学课程有何看法或建议?
很多学生认为应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开设双语课程,不能“一刀切”。
四、国际金融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思考
根据实际教学结果与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当前国际金融双语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一)教材问题。由于国外国际金融教材侧重国际金融市场,与我国国内编写的国际金融教材知识体系差别较大,即使金融班的学生在上国际金融双语课程前也没有系统学习过国际金融基本理论,学习过程中不少金融班的学生反映比较吃力,在学习国际金融双语课程时基本没有多少专业优势,这可能也是导致金融班成绩总体低于国贸班的重要原因,而一些今后准备考研的学生则更加担心以后报考其他院校时对提高专业课成绩没有帮助。
(二)语言问题。综上分析,国际金融双语课程教学效果主要受学生英语水平影响。期末考试在采取开卷方式的情况下成绩偏低主要是由于不少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有限,阅读速度慢,导致审题不清,时间不够,影响了做题的质量和数量,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比较简单的应用分析题目失分较多,整体低分比例上升。不仅考试如此,甚至有些国际金融专业学生在学期结束后也不太清楚国际金融到底讲的是什么。
(三)评分问题。目前我们试卷评分采用的是百分制,而由于语言因素导致有些学生卷面成绩较低,按照传统的60分及格标准,卷面不及格率相比中文课程来说要高得多,影响了一些学生就业或考研时的平均成績。
(四)班级规模问题。由于目前双语教学的老师较少,学生较多,而国际金融又是专业必修课,因此上课普遍采用合班,规模偏大,有时甚至一次一个班达到200多人,不利于课堂讨论和师生交流。学生给老师打分很能说明问题:以前我们上中文课程时,学生评分都超过80分,上大班双语课程时学生评分降至70多分,而上小班双语课程时评分又上升至80多分,可见班级规模对学生学习效果有重要影响。
(五)课程设置问题。英文finance既可以翻译成金融,又可以翻译成财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就碰到了财管专业的学生除了开设国际金融双语课程外,还开设了跨国公司财务管理双语课程,英文教材很多内容都差不多,造成重复教学,又没有教透。
鉴于此,笔者认为在今后的国际金融双语教学中,应该采取如下措施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1)尊重学生意愿,根据学生英语水平让学生选择双语课程,不搞一刀切,以免一些英语水平不高的学生因语言障碍而学不到专业知识,教学中英语授课的比例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外语水平决定,不能搞成全英文“单语”教学;(2)教材应尽可能多地使用外文教材,但应根据中国实际加以补充,条件成熟时消化吸收国外教材,编写符合国情的教材;(3)开设国际金融双语课程前,使用国内教材增开中文国际金融课程,一方面为双语教学铺垫基本国际金融理论,另一方面满足考研究生学生的需要;(4)不要按60分判及格,而应按比例控制不及格率;(5)双语课程的班级规模应适当控制,以1个自然班为宜,以确保双语教学课程的教学效果,确因学生人数多而师资又不足的,也应适当控制规模,最好根据学生英语水平进行分流,毕竟教育部提出的只是“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其强调的是双语教学课程门数,而不是人数,外向型人才终究是少数的,我们一定要因材施教;(6)增加双语课时,因双语教学涉及语言转换,大学英语高达335课时,中文必修课也为50多个课时,现在按中文必修课来设置双语教学课时,课时明显不够,学生感到比较吃力;(7)注意协调分工,避免课程内容重复。
参考文献:
[1]桂诗春.我的双语教育[J].外国语,2004,(1).
[2]傅淑玲,张承平,谭雪梅,陈洁.关于双语教学的调查分析与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03,(4).
[3]王旭东.关于“双语教学”的思考[J].中国教育,2002,(2).
[4]郑艾伦.香港的双语教育问题[J].外国语,1982,(2).
关键词: 国际金融 双语教学 问卷调查
2001年8月28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其中第八条意见明确提出:“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对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以及为适应作者国加入WTO后需要的金融、法律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而且双语教学已被教育部列作评估大学的一项指标。与此相呼应,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等纷纷出台了推动双语教学的具体措施和规定。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双语教学并非如此一边倒,而是充满了争议。比如,广东外国语外贸大学的桂诗春觉得这是个很大的误区,香港的教训说明双语教学甚至会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桂诗春,2003)。在2004年2月教育部高教司主办的一个“双语教学”座谈会上,专家们指出,高校开展双语教学可以得到三个层面的收获:最基本的收获是学科知识和能力的掌握,直接的收获是外文专业词汇和外文水平的提高,更深层次的收获是引入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有些教育工作者则通过问卷调查对影响双语教学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傅淑玲,张承平,谭雪梅,陈洁,2003)。笔者结合我们的国际金融双语教学实践和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情况来谈谈对双语教学的看法。
一、国际金融双语教学实践与效果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有关双语教学的精神,我校各个院系都开设了一些双语教学课程,其中金融学院就开设了投资学和国际金融双语课程。截至2005年1月底,我们已经承担了19个班级的国际金融双语课程教学任务,有了数次难得的教学实践机会,加深了对当前争议颇多的双语教学的理解。下面我们根据教学实践和考试结果来进行分析。
国际金融的原版教材很多,开始我们本着经济适用原则选用了机械工业出版社影印版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第二版),作者为美国的Cheol S.Eun和Bruce G.Resnick。后来该书的中文名称翻译为国际财务管理,考虑到与财务管理专业相关课程易混淆,且部分内容重复,我们后来选用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影印版International Finance(第二版),作者为英国的Ephraim Clark,相比第一本教材而言,其内容更加与我们国内所讲的国际金融相近,既有理论性,又有实务性。
在接受国际金融课程双语教学任务后,我们随机找了一些上过双语课程的学生进行了解,他们反映不太听得懂,主要是语言转换时很难跟上。备课期间,我们借了不少国外原版教材备课,消化吸收后制作了教学课件,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通过网络搜索,我们还下载了国外多个高校的国际金融课件,比较分析,并与教材出版社联系,获得了所用教材最新版本的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我们根据学生的英语平均水平和反馈,本着就低不就高的原则,逐渐形成了利用英文多媒体课件、中英文讲授结合并以中文讲授为主、适当板书推导分析相关公式和案例的讲课风格,并联系实际经济现象解释基本原理及其应用,特别是联系中国实际,弥补所用教材内容以美国为主的给学生带来的理解困难。同时要求学生任选课后一个案例进行分析,作为平时成绩考核依据之一,并进行了认真批改。另外,通过课间休息和电子邮件联系,耐心回答学生问题。
由于不同专业的班级要求不同,课时也不一样,而且选修人数较多,上课时有的组成150人左右的大班,实际授课时间为45课时;有的组成100人左右的中班,实际授课时间为51课时;有的是自然班,实际授课时间为34课。期末考试试卷采用英语命题,考试方式为开卷考试。由于课时不同,上课内容有所侧重,45课时的考试题型分为:判断选择题15道30分;简答题5道40分;综合题2道30分。试卷分A、B、C三套,涵盖1至15章内容。34课时的考试题型分为:单项选择题10道20分;简答题4道28分;综合题2道32分;案例分析题1道20分。试卷也分A、B、C三套,涵盖1至10章内容。51课时的考试题型分为:判断题10道20分;简答题4道24分;计算分析题2道26分;论述题2道30分。试卷分A、B、C三套,涵盖1至16章内容。考试时间都是2小时。
总的来看,相比中文同类课程而言,目前19个班的考试结果显示平均成绩偏低,而且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学生的反馈也证实了这一点,成绩较低的同学反映没有学到什么知识,成绩好的同学觉得收获比较大。
二、影响国际金融双语教学效果的因素分析
我們有必要结合实际进一步分析影响国际金融双语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傅淑玲等人认为教材质量、教师素质、教学模式和学生水平是影响双语教学的主要因素(傅淑玲,2003)。由于这19个班都是笔者教的,教学模式也差不多,因此影响因素主要在于学生水平。另外,由于在实际教学中存在课时、大小班、题型差异,加上学生专业背景不同,下面我们从这几方面进行分析。
(一)课时/大小班。从图一我们看到,课时多的班级,成绩分布呈金字塔形,接近正态分布,而课时少的班级呈双头型,不符合正态分布,可见课时数量对双语学习效果有着明显影响。由于课时少的班级只有一个班,其余班级课时都较多,因而课时数量正好与大小班相一致。根据概率统计中的大数法则,课时越多,班级越大,意味着样本越大,越接近正态分布。
(三)专业背景。结合表二和表三数据,我们发现不同的专业背景对国际金融双语教学有着明显的影响,特别是语言因素。相比较而言,国贸班招生时英语成绩必须很高,毕业前过不了英语六级要面临转专业的压力,因此国贸班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较高,而金融班的学生所学的金融课程较多,在金融专业知识方面相对较有优势,财管班学生则在微观金融方面有所擅长。通过和学生交流,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国贸班学生取笑金融班学生看一页教材需花很长时间,金融班学生则取笑国贸班学生看一个例题要费较多精力,这正好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语言和专业知识确实对双语教学具有影响。考试情况进一步说明语言对双语教学效果影响更大。具体到各个班级,分析情况类似,各班双语课程成绩较高的同学英语水平都很好,不少同学还通过了英语六级考试。而比较金融班和财管班不及格学生同学期其他专业课考试成绩,有些学生专业课成绩比较高,可见专业知识对双语教学效果影响不太确定。
三、问卷调查结果统计
我们发放了500份问卷,在2005年1月份教学结束后向学生进行了无记名调查,收回430份,回收率为86%,下面是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
1.你认为通过学习国际金融双语课程收获怎样?(最好请在备注处说明具体收获)
该题有效问卷417份,6%的同学认为很有收获,36%的同学认为有些收获,46%的同学认为收获不大,12%的同学认为没有收获。不少同学认为没有专业知识基础,直接看英文教材很吃力,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效果。
2.你认为国际金融双语课程教材应该用什么教材?
该题有效问卷430份,11%的同学认为应该用英文最新教材,6%的同学认为应该使用自编教材,79%的同学认为应该用加注中文的英文教材,4%的同学认为应该最好用中文教材。
3.你认为国际金融双语课程教学效果应该怎样考核?
该题有效问卷389份,5%的同学认为应该闭卷考试,68%的同学认为应该开卷考试,24%的同学认为应该增加平时成绩比重,3%的同学提出用课程论文等方式考核。
4.你认为国际金融双语课程教学应该采用什么方法?
该题有效问卷376份,49%的同学认为应该用案例教学,31%的同学认为应该使用结合多媒体讲授式教学,19%的同学认为应该用启发式教学。
5.你认为影响国际金融双语课程学习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该题有效问卷370份,40%的同学认为是英语水平,38%的同学认为是专业知识,11%的同学认为是班级太大,11%的同学认为是课时过少。
6.你认为国际金融双语课程应该怎样上课?
该题有效问卷415份,9%的同学认为应该用英语上课,16%的同学认为应该用中文上课,75%的同学认为应该用英语和中文结合的方式上课。
7.你的英语水平怎样?
该题有效问卷353份,87%的同学过了四级,46%的同学过了六级。
8.你已有几门课程重修?(最好请在备注处说明具体课程)
该题有效问卷403份,79%的同学没有一门课程重修,11%的同学有一门课程重修,5%的同学有两门课程重修,5%的同学有两门以上课程重修,最多的高达8门。重修课程以基础课为主,特别是数学。
9.你认为国际金融课程应该怎样开设?
该题有效问卷406份,29%的同学认为应该实行双语教学,10%的同学认为应该实行中文教学,58%的同学认为应该同时开设国际金融双语和中文课程供学生自愿选择。
10.你对开设双语教学课程有何看法或建议?
很多学生认为应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开设双语课程,不能“一刀切”。
四、国际金融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思考
根据实际教学结果与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当前国际金融双语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一)教材问题。由于国外国际金融教材侧重国际金融市场,与我国国内编写的国际金融教材知识体系差别较大,即使金融班的学生在上国际金融双语课程前也没有系统学习过国际金融基本理论,学习过程中不少金融班的学生反映比较吃力,在学习国际金融双语课程时基本没有多少专业优势,这可能也是导致金融班成绩总体低于国贸班的重要原因,而一些今后准备考研的学生则更加担心以后报考其他院校时对提高专业课成绩没有帮助。
(二)语言问题。综上分析,国际金融双语课程教学效果主要受学生英语水平影响。期末考试在采取开卷方式的情况下成绩偏低主要是由于不少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有限,阅读速度慢,导致审题不清,时间不够,影响了做题的质量和数量,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比较简单的应用分析题目失分较多,整体低分比例上升。不仅考试如此,甚至有些国际金融专业学生在学期结束后也不太清楚国际金融到底讲的是什么。
(三)评分问题。目前我们试卷评分采用的是百分制,而由于语言因素导致有些学生卷面成绩较低,按照传统的60分及格标准,卷面不及格率相比中文课程来说要高得多,影响了一些学生就业或考研时的平均成績。
(四)班级规模问题。由于目前双语教学的老师较少,学生较多,而国际金融又是专业必修课,因此上课普遍采用合班,规模偏大,有时甚至一次一个班达到200多人,不利于课堂讨论和师生交流。学生给老师打分很能说明问题:以前我们上中文课程时,学生评分都超过80分,上大班双语课程时学生评分降至70多分,而上小班双语课程时评分又上升至80多分,可见班级规模对学生学习效果有重要影响。
(五)课程设置问题。英文finance既可以翻译成金融,又可以翻译成财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就碰到了财管专业的学生除了开设国际金融双语课程外,还开设了跨国公司财务管理双语课程,英文教材很多内容都差不多,造成重复教学,又没有教透。
鉴于此,笔者认为在今后的国际金融双语教学中,应该采取如下措施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1)尊重学生意愿,根据学生英语水平让学生选择双语课程,不搞一刀切,以免一些英语水平不高的学生因语言障碍而学不到专业知识,教学中英语授课的比例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外语水平决定,不能搞成全英文“单语”教学;(2)教材应尽可能多地使用外文教材,但应根据中国实际加以补充,条件成熟时消化吸收国外教材,编写符合国情的教材;(3)开设国际金融双语课程前,使用国内教材增开中文国际金融课程,一方面为双语教学铺垫基本国际金融理论,另一方面满足考研究生学生的需要;(4)不要按60分判及格,而应按比例控制不及格率;(5)双语课程的班级规模应适当控制,以1个自然班为宜,以确保双语教学课程的教学效果,确因学生人数多而师资又不足的,也应适当控制规模,最好根据学生英语水平进行分流,毕竟教育部提出的只是“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其强调的是双语教学课程门数,而不是人数,外向型人才终究是少数的,我们一定要因材施教;(6)增加双语课时,因双语教学涉及语言转换,大学英语高达335课时,中文必修课也为50多个课时,现在按中文必修课来设置双语教学课时,课时明显不够,学生感到比较吃力;(7)注意协调分工,避免课程内容重复。
参考文献:
[1]桂诗春.我的双语教育[J].外国语,2004,(1).
[2]傅淑玲,张承平,谭雪梅,陈洁.关于双语教学的调查分析与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03,(4).
[3]王旭东.关于“双语教学”的思考[J].中国教育,2002,(2).
[4]郑艾伦.香港的双语教育问题[J].外国语,19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