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着或者醒着

来源 :师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rryweim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朋友送我一本书,书名不诗意且比较长,叫“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是一本杂文集。几乎没什么装帧,封面封底都是浅蓝中微微有些泛紫的颜色。美编似乎没怎么上心,好像是随机选了一个颜色:好了,就这样吧,比就那么一张白纸好得多。周濂?这个作者没听过,也没看过他的文章。
  这样一本装帧极其简单的书,加上对作者的毫不熟悉,如果不是朋友赠送,自己大约不会买过来一读的。人与书的这种遭遇,恰好印合了书名中的隐喻:醒与睡。有些书与有些人一见倾心,好像久别的友人那般亲热,相互唤醒了对方。有些书则静静地沉睡着,期待着自己心仪的读者来发现它,读醒它。唤醒需要机缘,友情使我与《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得以有见面的机会。
  真是一本“杂”文集,文史政治,影视文学,现实网络,作者拉拉杂杂,信笔叨絮,亦庄亦谐,既机警又不乏幽默,每日睡前读个一篇两篇,然后嘴角微带着笑意睡去,甚为惬意。第85面,“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除非那个装睡的人自己决定醒来。”这是直点书名的文字,也就是语文教学中常说的俗语呵,点明题意,揭示中心。什么中心?教育的中心。教育其实就是一种影响,它可能起作用,也可能不起作用;可能今天起作用,也可能往后才能起作用。
  教育界外的人对教育的批评不绝于耳,在教育界之内,抱怨之声又何尝少。当一个孩子他内心中那种向上的力量被别的事物所牵扯,或者被堵塞,或被吸到一个“黑洞”中去,他在教育中的表现就处于一个“装睡”的状态。我们所能做的最主要的应该是努力地摸索着创造“醒来”的契机,耐心地等待他“自己决定醒来”。
  虽然下定决心要读点“闲书”的,但总难逃职业病的惯性,思维仍旧牵连到教育上。呵呵,还是回到书中来吧。周濂在书中谈到了不少文化界名人,在《请“真实”的康德起立》文字叙述中,康德“真实”地表达自己的种族歧视让我大吃一惊。读过邓晓芒《康德哲学讲演录》,康德的与儒家、基督教的道德律令并称为三大“金规则”的道德论述:“要仅仅按照你能够同时愿意它成为一条普遍规律的那个准则去行动”,仰之弥高,还曾分解记忆。
  没有骤然间轰然倒塌的惊愕,也许历史总有一部分是在装睡吧,它一点点醒来,我们才能一步步接近它的本来面目。
  岳南的《陈寅恪与傅斯年》,也算是历史“醒来”的一部书吧。我读了一个暑假。读书人熟悉的那些名字,那些不熟悉的故事,甚至与以往读到的完全不一样的故事包括细节,悸动中心头涌起的是哀恻的肃然。黑色的封面上用白色印有一段话,其中一句这样写到:“这是一部20世纪上半叶知识分子心路历程的心灵史诗,读来感人泪下,怅惘良久。”但我几乎不敢感叹。
  20世纪上半叶,多少战火!却又涌现了多少硕儒大家!1928年春,藏于民间的“内阁大档”要转让的消息引起中外学术界的关注。陈寅恪、胡适、傅斯年、蔡元培、杨杏佛、李宗侗等,几经周旋,1929年8月,7000麻袋约6万公斤的内阁档案资料终于运进了中央研究院的史语所。从不求人的陈寅恪赤膊上阵,以至亲自与商人谈价钱,还有这么多大家如此费心费力,为的就是“国宝”——学术研究。这批内阁大档后来与甲骨、青铜器等史语所其他物资一起,一路南迁,直到四川宜宾的李庄才暂停了奔波的步履。今天我们无论是在北京故宫博物馆还是台北故宫博物院观赏时,也许其中就有当年那些大家们亲手装箱亲自押运保护的文物吧。知道了那些文物所经历的风风雨雨,我们内心掂量的也许就不仅仅是它价值几何。
  夕阳下,江南小镇上一座历经明清两朝增建而成的古建筑中,一位年逾八十的文史爱好者告诉我,这是悬挂圣旨的正厅,那是一口至今仍可汲水的古井。枯瘦的手抚摸着廊柱,指点着散布于犄角旮旯的砧石、砖瓦,目光中多少珍惜的沉重:“政协提案提了好多回了,答复说不修了,这一带都要拆。”我无法计算保护这座古建筑与开发房地产之间的差价,但想到陈寅恪、傅斯年们,想到这座古建筑可以预知的命运,毫无吟哦“夕阳无限好”的兴致。
  出于对文字的敏感,我几乎固执地喜欢书中的目录。“欲将心事付瑶琴”、“日暮苍山远”、“斯人独憔悴”、“醉不成欢惨将别”……凄恻的诗意,暗示着陈、傅的命运。今年春天在台北,我特地去台大看了为纪念傅斯年而建的“傅钟”。铁制的架子,横梁上悬着一个电控敲击的钟,据说至今还可以用。没有亭子,没有匾额,就那么素朴地立于路旁。我忍不住想敲响它。
  真是让人惊喜,《陈寅恪与傅斯年》中提到的一个几乎不被注意的人——黄萱,居然在我刚买的《21世纪中国最佳随笔》中再见。相见时难,再见时几乎被匆匆醒来赶路的历史“撞了一下腰”。黄萱的老乡、诗人舒婷在《大美者无言》中详述了黄萱的生平。优雅的学识人品,传奇般的婚姻,作为助手为陈寅恪工作十三年,……嗬,想来就令人动容。“黄萱”二字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名字,在这里我看到了一个高义的女人,并总愿想象她一袭长裙。
  那段历史肯定有什么让岳南难以割舍。后来,他又以那段历史为背景,出了《南渡北归》,是一套书,分为“南渡”、“北归”、“大结局离别”三本。更多的人物,更多的细节,生动的照片,手稿、文件,缜密的注释,完全是史家的作风,却分明有文学史诗的气势磅礴与缠绵悱恻。封面(又是封面)上印着“大师远去再无大师”,与《陈寅恪与傅斯年》封面上的“大师之后再无大师”前呼后应,暴露了这位毕业于文学系作家的耿耿历史情愫:呼唤大师,呼唤真的知识分子。
  好像是有意承续这种思考似的,在《精神明亮的人》中一篇题为《为何我们没有自己的“大师级”》的文章里,王开岭追问:“而在我们的地盘上——尤其‘五四’以降,为何少有——几乎不能——诞生和世界文明进程同步的大师级人物?”他分析到:“我们的生命关怀力、精神爆发力、信仰执行力——远远不够,不够高亢,不够辽阔,不够硬朗和健正。我们缺乏生命投入的完整性和彻底性,缺乏“必须”的责任和义务,缺乏宗教般的虔敬和行动,精神松散、灵魂懈怠、气力不济,对什么都睁只眼闭只眼……”   历史醒来不是为了重演,它是在为我们创造自己决定醒来的时机吧。王开岭说“‘五四’后的自由知识分子运动是个例外,是个惊喜”。仅仅凭吊,唏嘘感叹,恐怕不是回溯的初衷。
  与我们对历史粗枝大叶的记忆相比,我曾不止一次地纳闷:王开岭从哪儿搜集来那么多的历史细节?连历史的纹理都清晰可见?当然,在王开岭那些散发着人的呼吸般气息的文字中,对细节的勾连,人文的情怀,以及理性的探索,让历史不是以阔步向前的姿态,也不是试卷上名词解释般的僵硬,而是像一条河,时而平缓,时而滔滔,极富性情地旖旎而行。《决不向一个提着裤子的人开枪》讲述了英国作家奥威尔作为狙击手,却没有向自己的敌人扣动扳机,奥威尔的理由是:“一个提着裤子的人已不能算法西斯分子,他显然是个和你一样的人,你不想开枪打死他。”多么伟大的理由。
  在《请想一想华盛顿……》中,王开岭写到:华盛顿鞠躬“是为了让后人永远牢记一条常识:一切权力来自上帝和人民,武器……它只能献身国防而不可施于内政;领袖本人须首先是合格公民,须随时听从国家召唤,其权力亦将随着阶段任务的完成而及时终止……”华盛顿可能不需要我们鞠躬,但这段历史,虽然它不是“我国历史”,却同样足以引发我们的深思,或许可以借此让我们的某些知性与感觉苏醒。
  历史需要提供属于自己的叙述,才会借由更多读者的阅读而自我觉醒吧。我自己都没有想到自己会喜欢看企业史。偶然翻阅财经作家吴晓波的书,迅即被吸引,于是《跌荡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上下两册和《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上下两册,四本一口气读下来,倒有些学生时代饥渴读书的感觉了。由企业而经济,由文化而制度、人心,由政治而社会、国家,中国企业界130年栉风沐雨的历程读来心惊肉跳,几近惊悚片。血肉与硝烟何曾输于战场。
  在《跌荡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的序言“寻找一个‘下落不明’的阶层”中,吴晓波引述了法国学者玛丽·白吉尔的话:“我发现自己的研究对象已经陷于矛盾的漩涡之中。”如果给历史作个形象的比喻,大概就可以用这个“矛盾的漩涡”。逃避或简化这个“矛盾的漩涡”,要么是装睡,要么是逼人装睡。
  醒着有时是难受的。里尔克在《豹》中这样写巴黎植物园中的豹子:
  它的目光被那走不完的铁栏
  缠得这般疲倦,什么也不能收留。
  它好像只有千条的铁栏杆,
  千条的铁栏后便没有宇宙。
  我不知道这是醒着的豹子的哀伤,还是醒着的诗人的痛苦。反正摩挲这首诗,我似乎有些“围城”的困惑。
  朋友说,你这读书也太沉重了点,干嘛呀?王小波有一本散文随笔集,叫《思维的乐趣》,“思维的乐趣”大约可以作为我这一类阅读的注脚。
  印度哲人克里希那穆提说:“教育的目的,在于免除恐惧。”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指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教育所能做的,总离不开人心、人性、人情。
  对于教育,我是醒着的,睡着的,还是半睡半醒的?我不确定。但愿这些闲书能帮我一把,让我知道,并促使我还是醒着吧。
  (作者单位:江苏江阴市华士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李 淳
其他文献
被誉为“权力思想家”的法国哲学家福柯说过:“人类的一切知识都是通过话语获得的,任何脱离话语的事物都不存在,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一种话语关系。”英语课堂教学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学生话语权的建立,教师作为指引者就要多给学生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使学生的话语权真正回归。这里结合执教广州版小学英语教材第七册Module3 Unit8 Janet Is Going to Ha
近日,温州市瓯海区实验小学南瓯校区一年级4个班被曝班会费开销达上万元。除了铅笔、资料夹等与学习相关的开支外,还有专家讲座、钟点工打扫卫生、班级广告制作等费用。校方和
爱因斯坦说:“教育就是忘记了在学校所学的一切后剩下的东西。”这剩下的东西是什么?其蕴意和内涵丰富:道德?智慧?能力?我想应该包括:终身学习的技能。叶圣陶先生则日:“凡为教者必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