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敦颐的《爱莲说》大家耳熟能详,读之各有所好,有的喜欢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有的喜欢莲之“中通外直,不枝不蔓”;也有的喜欢莲之“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蕴含着的待人接物的大智慧。然而作为母语教育工作者,心动之余顿生疑惑,在语言文字的研习中又怎能“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呢?
远观“出淤泥而不染”的“花之君子”——出水芙蓉,是一种审美,审美的过程因为远而有距离,有距离则蒙眬,蒙眬则以轮廓来呈现,目之所不及则会以想象来填补空白。“远观”则如云中望月、雾里看花。然而,对语言文字的学习,我却喜欢“亵玩”之法。“亵玩”本义为“态度轻慢不恭,随意玩弄”,而对语言文字却是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把玩”,只有把“玩”出字里行间、文字背后的深层意蕴,才能领悟其精髓。那么,如何“把玩”呢?请看以下教学案例:
【案例1】《与象共舞》教学片段
师:没错,写观众与象共舞。但是你发现没有,作者写观众的第一个动作是——
生:拥到了宽阔的广场上。
师:一个字“拥”。把“拥”字圈出来。“拥”是走吗?“拥”是跑吗?“拥”是跳吗?
生:不是。(生一一否定)
师:三三两两地走进广场那叫“拥”吗?那是什么?
生:我觉得应该是大家蜂拥而至地到舞台上和大象一起跳舞。
师:好,我发现两个词用得特别好,第一个词是“大家”,而不是三三两两。第二个词用得更好——“蜂拥而至”,说明人怎么样?
生:非常多。
师,非常多,若是整整齐齐地排着队走进广场,那叫“拥”吗?
生:不叫。
师:从这个“拥”字你又体会到什么?
生:是人挨着人。
师:同学们,再想一想,你谦我让、慢条斯理地走进广场那叫“拥”吗?
生:不叫。
生:应该是谁也不让谁。
师:有个成语叫做,争——
生:争先恐后。
师:没错,“争先恐后”地挤进去那才叫“拥”啊。请大家把这种感情带进课文来读一读这一段与象共舞!不是三三两两,不是整整齐齐,也不是慢条斯理,而是大家急切地、急迫地、一块儿地“拥”进去。
执教者对“拥”字的“把玩”就是如此的细致、到位!先指导学生找出大家与象共舞的句子,标出大家的第一动作,然后反复切磋、咀嚼。当学生说到是大家蜂拥而至到舞台上和大象一起跳舞时,教师又抓住了两个关键词语“大家”“蜂拥而至”让学生体会参与的人多。然后设置“整整齐齐地排着队走进广场叫‘拥’吗?”这个问题,让学生体会进场的秩序。接着,从另一个角度“你谦我让,慢条斯理地进场”进行比较,体会“拥”字的内涵,体会人们进场的争先恐后。一个简单的“拥”字,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学生的“亵玩”中被理解得淋漓尽致。
【案例2】《燕子专列》教学片段
师:燕子在瑞士境内遇到了“麻烦”,这个“麻烦”怎样解决呢?
生:政府通过电话和广播呼吁人们立即行动起来……
师:“呼吁”这个词你们怎样理解?
生:“呼吁”的意思是号召、召唤。
师:老师认为你这样的理解还不够。如果老师请同学们来当新闻播音员,呼吁大家行动起来保护燕子,你们会怎样呼吁?想一想,发生了什么事?你想让人们干什么?怎么说?(老师引导学生找燕子遇到了什么麻烦,然后怎样号召大家去帮助燕子)
师:假如你是瑞士国家广播电视台播音员,你说……
师:假如你是瑞士经济电视台播音员,你说……
师:假如你是瑞士少儿广播电视台播音员,你说……
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相机提示让别人做什么事加一个“请”字,再增加一句“市民朋友们,献出你的一份爱心,赶紧行动起来吧!”语调要高昂一点,语气要诚恳一点,说话要有热情等等。这样,学生在语言表达的反复训练中进行“呼吁”,“呼吁”就在学生对语言反复的“亵玩”中理解、在语言的运用中熟练了。
语文教学如果只是让学生“静观”“远望”,仅能收获浮在“水面”上七分之一“语言文字”的内容,只有通过学生对语言文字的“亵玩”,才能了解隐在“水面”下七分之六的“深层意蕴”。由此看来,情感的碰撞,心灵的沟通,默契的达成,唯斟酌、“亵玩”耳。
(作者单位:山东省单县教研室、单县开发区实验小学)
远观“出淤泥而不染”的“花之君子”——出水芙蓉,是一种审美,审美的过程因为远而有距离,有距离则蒙眬,蒙眬则以轮廓来呈现,目之所不及则会以想象来填补空白。“远观”则如云中望月、雾里看花。然而,对语言文字的学习,我却喜欢“亵玩”之法。“亵玩”本义为“态度轻慢不恭,随意玩弄”,而对语言文字却是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把玩”,只有把“玩”出字里行间、文字背后的深层意蕴,才能领悟其精髓。那么,如何“把玩”呢?请看以下教学案例:
【案例1】《与象共舞》教学片段
师:没错,写观众与象共舞。但是你发现没有,作者写观众的第一个动作是——
生:拥到了宽阔的广场上。
师:一个字“拥”。把“拥”字圈出来。“拥”是走吗?“拥”是跑吗?“拥”是跳吗?
生:不是。(生一一否定)
师:三三两两地走进广场那叫“拥”吗?那是什么?
生:我觉得应该是大家蜂拥而至地到舞台上和大象一起跳舞。
师:好,我发现两个词用得特别好,第一个词是“大家”,而不是三三两两。第二个词用得更好——“蜂拥而至”,说明人怎么样?
生:非常多。
师,非常多,若是整整齐齐地排着队走进广场,那叫“拥”吗?
生:不叫。
师:从这个“拥”字你又体会到什么?
生:是人挨着人。
师:同学们,再想一想,你谦我让、慢条斯理地走进广场那叫“拥”吗?
生:不叫。
生:应该是谁也不让谁。
师:有个成语叫做,争——
生:争先恐后。
师:没错,“争先恐后”地挤进去那才叫“拥”啊。请大家把这种感情带进课文来读一读这一段与象共舞!不是三三两两,不是整整齐齐,也不是慢条斯理,而是大家急切地、急迫地、一块儿地“拥”进去。
执教者对“拥”字的“把玩”就是如此的细致、到位!先指导学生找出大家与象共舞的句子,标出大家的第一动作,然后反复切磋、咀嚼。当学生说到是大家蜂拥而至到舞台上和大象一起跳舞时,教师又抓住了两个关键词语“大家”“蜂拥而至”让学生体会参与的人多。然后设置“整整齐齐地排着队走进广场叫‘拥’吗?”这个问题,让学生体会进场的秩序。接着,从另一个角度“你谦我让,慢条斯理地进场”进行比较,体会“拥”字的内涵,体会人们进场的争先恐后。一个简单的“拥”字,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学生的“亵玩”中被理解得淋漓尽致。
【案例2】《燕子专列》教学片段
师:燕子在瑞士境内遇到了“麻烦”,这个“麻烦”怎样解决呢?
生:政府通过电话和广播呼吁人们立即行动起来……
师:“呼吁”这个词你们怎样理解?
生:“呼吁”的意思是号召、召唤。
师:老师认为你这样的理解还不够。如果老师请同学们来当新闻播音员,呼吁大家行动起来保护燕子,你们会怎样呼吁?想一想,发生了什么事?你想让人们干什么?怎么说?(老师引导学生找燕子遇到了什么麻烦,然后怎样号召大家去帮助燕子)
师:假如你是瑞士国家广播电视台播音员,你说……
师:假如你是瑞士经济电视台播音员,你说……
师:假如你是瑞士少儿广播电视台播音员,你说……
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相机提示让别人做什么事加一个“请”字,再增加一句“市民朋友们,献出你的一份爱心,赶紧行动起来吧!”语调要高昂一点,语气要诚恳一点,说话要有热情等等。这样,学生在语言表达的反复训练中进行“呼吁”,“呼吁”就在学生对语言反复的“亵玩”中理解、在语言的运用中熟练了。
语文教学如果只是让学生“静观”“远望”,仅能收获浮在“水面”上七分之一“语言文字”的内容,只有通过学生对语言文字的“亵玩”,才能了解隐在“水面”下七分之六的“深层意蕴”。由此看来,情感的碰撞,心灵的沟通,默契的达成,唯斟酌、“亵玩”耳。
(作者单位:山东省单县教研室、单县开发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