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功能习作”,即坚持从学生的自主表达需求出发,发挥文本示范功能、运用变式内化功能、提升个体外化功能、凸显评改优化功能的一种习作教学主张。“功能习作”的推进方略包含搭建习作知识阶梯、丰富习作教学资源、打造习作教学范式三个层面,真正让学生有话可写,乐于表达。
关键词:功能习作 内涵 推进
一、“功能习作”的内涵解读
所谓“功能”,指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作用。“功能习作”,即坚持从学生的自主表达需求出发,发挥文本示范功能、运用变式内化功能、提升个体外化功能、凸显评改优化功能的一种习作教学主张。内涵解读如下——
其一,发挥文本示范功能,就是让习作知识“软着陆”,让学生“有法可寻”。这是一个从文本中探寻习作知识、汲取知识营养的过程。课前,教师挖掘示范文本,文本既可以来自教材,也可以来自课外资源;课中,教师用好“例子”,引导学生充分阅读,将获得的习作知识作为习作的起点。
其二,运用变式内化功能,就是让习作指导“显功效”,让学生“有法可依”。这里的“变式”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习作命题进行合理转化,一般是依次呈现优、劣例文,引导学生运用探寻到的习作知识作理性辨析,强调一文一悟,举一反三。
其三,提升个体外化功能,就是让习作内容“零距离”,让学生“有话可写”。教师应及时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创设语用情境,调动学生个性化的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学生处在精心创设的真实情境或拟真情境中,会感到习作内容不再陌生,也就更容易进入积极的习作状态,语言原动力由此而生,落笔写文水到渠成。
其四,凸显评改优化功能,就是让习作评价“不架空”,让学生“有‘偏’可改”。习作评价是对习作的进一步指导,更是对学生习作思路的拓展延伸。丰富评价方式,明确评价标准,采用星级评分制,激发学生的评改动机,引导学生对照要求,纠错纠偏,以评促改,整体提升。
二、“功能习作”的推进方略
“功能习作”教学主张分搭建习作知识阶梯、丰富习作教学资源、打造习作教学范式三个层面推进,具体如下:
(一)搭建习作知识阶梯
习作教学中,教师应当关注不同年级的习作目标,针对具体话题搭建适宜的习作知识阶梯,明确应当“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让习作训练更有针对性,让习作评价更具目标性。
如习作中经常出现的“人物对话描写”,要求学生既能刻画出人物性格,使每个人物形象活灵活现,跃然纸上;又能推动情节发展,使故事情节引人入胜,避免枯燥乏味。基于此,我们搭建了“人物对话描写”习作知识阶梯(见表1)。从表中不难发现,三~六每个年级关于人物对话描写的习作知识均具有针对性,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螺旋上升,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于学生而言,有了明确的习作知识,就如有了易于攀登的阶梯,获得习作的拐杖和依靠;于教师而言,对每个年级所教的习作知识了然于心,能做到“教”有起点,“教”有重点,“教”有终点,避免习作教学的“贪大求全”。
以教学四年级的“人物对话描写”为例。出示两段内容相同、提示语有所变化的“小妖怪”“小木偶”对话剧本,引导学生选择:“这是情境相同的两个对话剧本,现在请你邀请同桌演一演,你会选择哪个剧本?”不出所料,学生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提示语灵活的第二个片段,“叉着腰大叫”“生气地”“疑惑地眨巴着眼睛”“大声宣布”等人物对话时的动作、神态、语气等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正是这些提示语使人物表情更生动,凸显了人物丰富的内心,易于模仿表演。
随后,我利用课文《跟踪台风的卫星》和《蒲公英》中的对话片段让学生巩固所学习作知识,并让他们接触更多能够替代“说”字的词语,如 “叫”“喊”“嘱咐”“窃窃私语”等。在“小试牛刀”环节,还给出如下一段对话——
妈妈说:“这次考试得了多少分?”
红红说:“没及格。”
妈妈说:“没及格,也该有个分数吧!”
红红说:“我说了你别告诉我爸爸行吗?”
要求学生结合人物特征修改提示语,不出现“说”字,让对话内容具体生动。经过师生讨论修改,提示语精彩了,人物对话更鲜活——
妈妈抬头看到红红放学回家了,手中还拿着一张试卷,问道:“这次考试得了多少分?”
“没及格。”红红垂下头,双手不断搓着自己的衣角。
“没及格,也该有个分数吧!”妈妈火冒三丈,扯着嗓子大吼:“说!”
红红吓得直哆嗦,眼中泛着泪光:“我说了你别告诉爸爸行吗?”
最后,出示图1,要求学生看图写作。
有了之前习作知识及训练的积累,一位学生写下了精彩的对话片段——
爸爸下班回家,看见小明书桌上乱作一团,推开房门一看,小明正在津津有味地看电视。爸爸火冒三丈,怒吼道:“竟然偷看电视,还不快去写作业?”
“写好了。”小明頭也不回,仍然盯着电视屏幕。
“说谎!”爸爸气呼呼地把小明往书房拉,“书桌那么乱,肯定没写完,还有时间看电视!”
“爸爸!”小明急得眼泪水直掉,“我在看《写作辅导讲座》,所以没来得及整理书桌。”
爸爸半信半疑,定睛一看,果然是写作辅导。他惭愧地摸了摸头,不好意思地说:“对不起,是爸爸没弄清楚。来,我陪你一起看。”
以上教学环节紧扣年级目标,既有知识的连贯教学,又有训练的连续强化;既有适合的教学策略,又有相应的语用情境;既夯实了学生的知识习得,又丰富了学生的情感认知。
(二)丰富习作教学资源
文本选择是学生借鉴运用习作知识的首要条件,因为在已有经验发展边缘上的知识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内趋力。选择能够让学生从中获得新的、好的习作方法的文本,即与学生习作之间有相似场面、共通环境、同类形象等方面的资源进行习作方法的提炼与指导,有助于学生从中获得启迪,进而实现积极迁移运用。丰富习作教学资源的方法有很多,如可立足教材资源、校园资源、网络资源、社会资源、自然资源等进行积极拓展。下面仅以教师常用的教材资源为例进行阐释。 首先,选择有利于学生能从中获得好的习作方法的教材文本,搭建与学生习作相似、共通的场面和环境,引导学生从同类资源中提炼习作方法。
如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青海高原一株柳》一课的写作方法极为精妙,不但首尾呼应,大胆想象,运用反衬,更是构思巧妙,用“初见→细看→想象→联想→感叹” 的顺序,层层深入,展现了柳树的顽强生命力,把作者的敬畏之情、前后不同的感受巧妙贯穿全文:初见青海高原一株柳,“我” 不由得“哦”了一声;细看青海高原一株柳,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想象青海高原一株柳,“我” 知道这株柳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的摧残,却能够一次又一次起死回生,造就了不可思议的生命奇迹;联想家乡灞河柳,“我” 感叹——青海高原上的这一株柳树,为保存生命却要付出怎样难以想象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所以,我不由得感叹: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仿照这种写法,我引导学生将视野延伸到校园里的金桂、蜡梅等植物上,让学生通过观察与仿写,学习运用“巧妙表达情感”的独特写法,丰富习作的内在情感。
其次,针对习作要求,在例文的基础上精心選择多篇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习作例文,以不同的视角、不同的篇章、不同的着力点、不同的语言风格进行深入品析、思辨,并通过个性的观察,发现不同事物甚至同一事物的不同点,激起习作创新的思维火苗,丰富习作素材积累。
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莫高窟》一课采用“总—分—总”的构文方式,使学生对莫高窟有了完整而又清晰的印象;全文语言精美,大量准确凝练的四字词语和生动形象的排比句式,增添了莫高窟的魅力。教学中,我又补充了《圆明园的毁灭》一文引导品读感悟,让学生了解莫高窟、圆明园拥有的辉煌和无情被毁的共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同时对比阅读《桂林山水》《扬州茶馆》《家乡的桥》等文章,促使学生深入感受“总—分—总”描写方法的异曲同工之妙以及语言风格的不同神韵。
(三)打造习作教学范式
在实践探究中,我们依据不同学段的不同要求,尝试了不同的习作教学范式。如第二学段(三、四年级)遵循“句段引路,学习技法→情景再现,变式分析→语言实践,我写我景→以评促改,实现提升”的范式,第三学段(五、六年级)遵循“回顾旧知,明确目标→范文引路,梳理要点→提供变式,思辨悟得→情境营造,言之有物→评改有章,互动提升”的范式。
仍以“人物对话描写”为例,通过三到五年级的学习,学生已经对人物对话的描写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到了六年级,主要立足指导学生掌握“对话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习作知识,并能综合运用对话描写的相关技巧。
“回顾旧知,明确目标”环节,我先通过出示学过的课文对话片段,调动学生旧知,激活其已有的习作知识储备,同时明确习作目标:能够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唤起学生对即将学习的知识的兴趣,并产生寻找知识前后联系的学习意识。
“范文引路,梳理要点”环节,我选择了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船长》一课中船长和机械师、大副的对话描写,引导学生品读,进而感悟归纳出需要掌握的学写人物对话的知识点:(1)对话要入情入境,即人物语言要融入事情发生的情境;(2)对话要凸显人物个性,借助侧面烘托的写法塑造人物形象。
“提供变式,思辨悟得”环节,我出示两段贴近学生生活的对话例文,引导学生品评辨析。第一段对话取材于三个学生针对角色表演的争辩——
王小米成了舞台剧《白雪公主》的女主角,伙伴们纷纷为她送上祝福。
“哼!得意什么?瞧把你能的!”沈艺翻着眼睛,噘着嘴巴说。
王小米小声地说道:“你说谁呢?”
“当然是你啦!”沈艺不屑一顾,“这个角色是我的,没人比我更合适。我看巫婆这个角色你演才对。”
“你……”王小米“哇”的一声哭了起来。
李轩看不下去了,说道:“沈艺,你别血口喷人。王小米完全是凭着自己吃苦耐劳、认真钻研的精神才获得老师的认可,这个角色非她莫属。”
“谁知道呢?我又没看见!”
“马莉,你说!我俩都看见了。”李轩拉着马莉的胳膊往前拽。
马莉往后退了两步,“我……我不知道。”
这段对话是教材范例的进一步延伸,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语言品读逐步理解对话之于表现人物个性的作用,对人物对话描写的具体要求有更清晰的理解。第二段对话取材于课外读物——
哥哥说:“这半个西瓜是我的,谁也别想吃。”
弟弟说:“我要吃瓜瓜,我要嘛!”
哥哥说:“不给!就不给!”
弟弟说:“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你这么霸道!亏你还是中学生呢?”
哥哥说:“谁霸道啦?全家人都惯着你!”
弟弟说:“因为我小,我是全家的宝。妈妈快喂我吃瓜瓜。”弟弟得意扬扬地做了个鬼脸。
哥哥哼了一声走了。表2
功能习作:人物对话描写班级姓名“爸,我这次语文考试又没达到您的要求,老师说还要家长签字,您看……”我哭丧着脸战战兢兢地说。
……评价标准集中展评交流互评静心自评文通句顺☆( )☆( )☆( )☆( )☆( )☆( )☆( )☆( )☆( )提示语灵活☆( )☆( )☆( )☆( )☆( )☆( )☆( )☆( )☆( )对话推进情节发展☆( )☆( )☆( )☆( )☆( )☆( )☆( )☆( )☆( )对话表现人物性格☆( )☆( )☆( )☆( )☆( )☆( )☆( )☆( )☆( )这段对话涉及对话分段写的格式、对话推动故事情节等习作知识点,侧重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并在思辨过程中对相关的习作指示有针对性的评判,使原本深奥的习作知识通过形象的话语呈现,化难为简。
“情境营造,言之有物”环节,我选择学生人人都经历过的“考试成绩不理想”作为对话练习的情境,意在唤起学生的体验经历,让学生有话可写。
在“评改有章,互动提升”环节,我以“练中评”的方式,按照“文通句顺、提示语灵活、对话推进情节发展、对话表现人物性格”四个标准,让学生及时反馈。具体来说,主要依托“练笔纸”(如表2),通过“集中展评”“交流互评”“静心自评”推进。(1) 集中展评,让学生有例可循。教师选择“优”“良”等第的习作,与学生共同评改。此时的评价应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促进学生想法和教师点评的不断碰撞。(2)交流互评,让“作品”发挥功能。生生间的交流互评,可让学生感到自己的“作品”有读者。其间,我鼓励学生学用规范的修改符号圈点勾画,可对精彩语段、习作技巧作打“☆”赞赏,也可对不当之处进行质疑,挑出病句、错别字;遇到不同看法时,互相讨论,交流见解。(3)静心自评,再次提升习作。“文章不厌百回改”,教师还应激发学生的修改积极性,根据教师点评、同学建议,平心静气地自行评改。如一位学生通过前两轮的评改,对照要求边读边思,进行增、删、换、改,最终给自己的习作写上了这样的评语:“再读又发现,之前只顾着提示语的灵活运用,却忽视了对人物语言本身的关注,如有一句不够简洁,还有两句不能表现人物的个性,谁说似乎都合适,修改后效果就明显不同了。”
综上,“功能习作”从整体上细化了过程指导,创设了迁移情境,丰富了评价方式,为学生习作素养的提升架起了一把梯子,真正让学生有话可写,乐于表达。
参考文献:
[1] 吴勇.精准知识:习作教学走向实效的必然之路[J].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14(11).
[2] 李海林.论真实的作文[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5(5).
关键词:功能习作 内涵 推进
一、“功能习作”的内涵解读
所谓“功能”,指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作用。“功能习作”,即坚持从学生的自主表达需求出发,发挥文本示范功能、运用变式内化功能、提升个体外化功能、凸显评改优化功能的一种习作教学主张。内涵解读如下——
其一,发挥文本示范功能,就是让习作知识“软着陆”,让学生“有法可寻”。这是一个从文本中探寻习作知识、汲取知识营养的过程。课前,教师挖掘示范文本,文本既可以来自教材,也可以来自课外资源;课中,教师用好“例子”,引导学生充分阅读,将获得的习作知识作为习作的起点。
其二,运用变式内化功能,就是让习作指导“显功效”,让学生“有法可依”。这里的“变式”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习作命题进行合理转化,一般是依次呈现优、劣例文,引导学生运用探寻到的习作知识作理性辨析,强调一文一悟,举一反三。
其三,提升个体外化功能,就是让习作内容“零距离”,让学生“有话可写”。教师应及时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创设语用情境,调动学生个性化的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学生处在精心创设的真实情境或拟真情境中,会感到习作内容不再陌生,也就更容易进入积极的习作状态,语言原动力由此而生,落笔写文水到渠成。
其四,凸显评改优化功能,就是让习作评价“不架空”,让学生“有‘偏’可改”。习作评价是对习作的进一步指导,更是对学生习作思路的拓展延伸。丰富评价方式,明确评价标准,采用星级评分制,激发学生的评改动机,引导学生对照要求,纠错纠偏,以评促改,整体提升。
二、“功能习作”的推进方略
“功能习作”教学主张分搭建习作知识阶梯、丰富习作教学资源、打造习作教学范式三个层面推进,具体如下:
(一)搭建习作知识阶梯
习作教学中,教师应当关注不同年级的习作目标,针对具体话题搭建适宜的习作知识阶梯,明确应当“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让习作训练更有针对性,让习作评价更具目标性。
如习作中经常出现的“人物对话描写”,要求学生既能刻画出人物性格,使每个人物形象活灵活现,跃然纸上;又能推动情节发展,使故事情节引人入胜,避免枯燥乏味。基于此,我们搭建了“人物对话描写”习作知识阶梯(见表1)。从表中不难发现,三~六每个年级关于人物对话描写的习作知识均具有针对性,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螺旋上升,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于学生而言,有了明确的习作知识,就如有了易于攀登的阶梯,获得习作的拐杖和依靠;于教师而言,对每个年级所教的习作知识了然于心,能做到“教”有起点,“教”有重点,“教”有终点,避免习作教学的“贪大求全”。
以教学四年级的“人物对话描写”为例。出示两段内容相同、提示语有所变化的“小妖怪”“小木偶”对话剧本,引导学生选择:“这是情境相同的两个对话剧本,现在请你邀请同桌演一演,你会选择哪个剧本?”不出所料,学生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提示语灵活的第二个片段,“叉着腰大叫”“生气地”“疑惑地眨巴着眼睛”“大声宣布”等人物对话时的动作、神态、语气等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正是这些提示语使人物表情更生动,凸显了人物丰富的内心,易于模仿表演。
随后,我利用课文《跟踪台风的卫星》和《蒲公英》中的对话片段让学生巩固所学习作知识,并让他们接触更多能够替代“说”字的词语,如 “叫”“喊”“嘱咐”“窃窃私语”等。在“小试牛刀”环节,还给出如下一段对话——
妈妈说:“这次考试得了多少分?”
红红说:“没及格。”
妈妈说:“没及格,也该有个分数吧!”
红红说:“我说了你别告诉我爸爸行吗?”
要求学生结合人物特征修改提示语,不出现“说”字,让对话内容具体生动。经过师生讨论修改,提示语精彩了,人物对话更鲜活——
妈妈抬头看到红红放学回家了,手中还拿着一张试卷,问道:“这次考试得了多少分?”
“没及格。”红红垂下头,双手不断搓着自己的衣角。
“没及格,也该有个分数吧!”妈妈火冒三丈,扯着嗓子大吼:“说!”
红红吓得直哆嗦,眼中泛着泪光:“我说了你别告诉爸爸行吗?”
最后,出示图1,要求学生看图写作。
有了之前习作知识及训练的积累,一位学生写下了精彩的对话片段——
爸爸下班回家,看见小明书桌上乱作一团,推开房门一看,小明正在津津有味地看电视。爸爸火冒三丈,怒吼道:“竟然偷看电视,还不快去写作业?”
“写好了。”小明頭也不回,仍然盯着电视屏幕。
“说谎!”爸爸气呼呼地把小明往书房拉,“书桌那么乱,肯定没写完,还有时间看电视!”
“爸爸!”小明急得眼泪水直掉,“我在看《写作辅导讲座》,所以没来得及整理书桌。”
爸爸半信半疑,定睛一看,果然是写作辅导。他惭愧地摸了摸头,不好意思地说:“对不起,是爸爸没弄清楚。来,我陪你一起看。”
以上教学环节紧扣年级目标,既有知识的连贯教学,又有训练的连续强化;既有适合的教学策略,又有相应的语用情境;既夯实了学生的知识习得,又丰富了学生的情感认知。
(二)丰富习作教学资源
文本选择是学生借鉴运用习作知识的首要条件,因为在已有经验发展边缘上的知识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内趋力。选择能够让学生从中获得新的、好的习作方法的文本,即与学生习作之间有相似场面、共通环境、同类形象等方面的资源进行习作方法的提炼与指导,有助于学生从中获得启迪,进而实现积极迁移运用。丰富习作教学资源的方法有很多,如可立足教材资源、校园资源、网络资源、社会资源、自然资源等进行积极拓展。下面仅以教师常用的教材资源为例进行阐释。 首先,选择有利于学生能从中获得好的习作方法的教材文本,搭建与学生习作相似、共通的场面和环境,引导学生从同类资源中提炼习作方法。
如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青海高原一株柳》一课的写作方法极为精妙,不但首尾呼应,大胆想象,运用反衬,更是构思巧妙,用“初见→细看→想象→联想→感叹” 的顺序,层层深入,展现了柳树的顽强生命力,把作者的敬畏之情、前后不同的感受巧妙贯穿全文:初见青海高原一株柳,“我” 不由得“哦”了一声;细看青海高原一株柳,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想象青海高原一株柳,“我” 知道这株柳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的摧残,却能够一次又一次起死回生,造就了不可思议的生命奇迹;联想家乡灞河柳,“我” 感叹——青海高原上的这一株柳树,为保存生命却要付出怎样难以想象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所以,我不由得感叹: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仿照这种写法,我引导学生将视野延伸到校园里的金桂、蜡梅等植物上,让学生通过观察与仿写,学习运用“巧妙表达情感”的独特写法,丰富习作的内在情感。
其次,针对习作要求,在例文的基础上精心選择多篇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习作例文,以不同的视角、不同的篇章、不同的着力点、不同的语言风格进行深入品析、思辨,并通过个性的观察,发现不同事物甚至同一事物的不同点,激起习作创新的思维火苗,丰富习作素材积累。
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莫高窟》一课采用“总—分—总”的构文方式,使学生对莫高窟有了完整而又清晰的印象;全文语言精美,大量准确凝练的四字词语和生动形象的排比句式,增添了莫高窟的魅力。教学中,我又补充了《圆明园的毁灭》一文引导品读感悟,让学生了解莫高窟、圆明园拥有的辉煌和无情被毁的共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同时对比阅读《桂林山水》《扬州茶馆》《家乡的桥》等文章,促使学生深入感受“总—分—总”描写方法的异曲同工之妙以及语言风格的不同神韵。
(三)打造习作教学范式
在实践探究中,我们依据不同学段的不同要求,尝试了不同的习作教学范式。如第二学段(三、四年级)遵循“句段引路,学习技法→情景再现,变式分析→语言实践,我写我景→以评促改,实现提升”的范式,第三学段(五、六年级)遵循“回顾旧知,明确目标→范文引路,梳理要点→提供变式,思辨悟得→情境营造,言之有物→评改有章,互动提升”的范式。
仍以“人物对话描写”为例,通过三到五年级的学习,学生已经对人物对话的描写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到了六年级,主要立足指导学生掌握“对话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习作知识,并能综合运用对话描写的相关技巧。
“回顾旧知,明确目标”环节,我先通过出示学过的课文对话片段,调动学生旧知,激活其已有的习作知识储备,同时明确习作目标:能够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唤起学生对即将学习的知识的兴趣,并产生寻找知识前后联系的学习意识。
“范文引路,梳理要点”环节,我选择了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船长》一课中船长和机械师、大副的对话描写,引导学生品读,进而感悟归纳出需要掌握的学写人物对话的知识点:(1)对话要入情入境,即人物语言要融入事情发生的情境;(2)对话要凸显人物个性,借助侧面烘托的写法塑造人物形象。
“提供变式,思辨悟得”环节,我出示两段贴近学生生活的对话例文,引导学生品评辨析。第一段对话取材于三个学生针对角色表演的争辩——
王小米成了舞台剧《白雪公主》的女主角,伙伴们纷纷为她送上祝福。
“哼!得意什么?瞧把你能的!”沈艺翻着眼睛,噘着嘴巴说。
王小米小声地说道:“你说谁呢?”
“当然是你啦!”沈艺不屑一顾,“这个角色是我的,没人比我更合适。我看巫婆这个角色你演才对。”
“你……”王小米“哇”的一声哭了起来。
李轩看不下去了,说道:“沈艺,你别血口喷人。王小米完全是凭着自己吃苦耐劳、认真钻研的精神才获得老师的认可,这个角色非她莫属。”
“谁知道呢?我又没看见!”
“马莉,你说!我俩都看见了。”李轩拉着马莉的胳膊往前拽。
马莉往后退了两步,“我……我不知道。”
这段对话是教材范例的进一步延伸,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语言品读逐步理解对话之于表现人物个性的作用,对人物对话描写的具体要求有更清晰的理解。第二段对话取材于课外读物——
哥哥说:“这半个西瓜是我的,谁也别想吃。”
弟弟说:“我要吃瓜瓜,我要嘛!”
哥哥说:“不给!就不给!”
弟弟说:“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你这么霸道!亏你还是中学生呢?”
哥哥说:“谁霸道啦?全家人都惯着你!”
弟弟说:“因为我小,我是全家的宝。妈妈快喂我吃瓜瓜。”弟弟得意扬扬地做了个鬼脸。
哥哥哼了一声走了。表2
功能习作:人物对话描写班级姓名“爸,我这次语文考试又没达到您的要求,老师说还要家长签字,您看……”我哭丧着脸战战兢兢地说。
……评价标准集中展评交流互评静心自评文通句顺☆( )☆( )☆( )☆( )☆( )☆( )☆( )☆( )☆( )提示语灵活☆( )☆( )☆( )☆( )☆( )☆( )☆( )☆( )☆( )对话推进情节发展☆( )☆( )☆( )☆( )☆( )☆( )☆( )☆( )☆( )对话表现人物性格☆( )☆( )☆( )☆( )☆( )☆( )☆( )☆( )☆( )这段对话涉及对话分段写的格式、对话推动故事情节等习作知识点,侧重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并在思辨过程中对相关的习作指示有针对性的评判,使原本深奥的习作知识通过形象的话语呈现,化难为简。
“情境营造,言之有物”环节,我选择学生人人都经历过的“考试成绩不理想”作为对话练习的情境,意在唤起学生的体验经历,让学生有话可写。
在“评改有章,互动提升”环节,我以“练中评”的方式,按照“文通句顺、提示语灵活、对话推进情节发展、对话表现人物性格”四个标准,让学生及时反馈。具体来说,主要依托“练笔纸”(如表2),通过“集中展评”“交流互评”“静心自评”推进。(1) 集中展评,让学生有例可循。教师选择“优”“良”等第的习作,与学生共同评改。此时的评价应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促进学生想法和教师点评的不断碰撞。(2)交流互评,让“作品”发挥功能。生生间的交流互评,可让学生感到自己的“作品”有读者。其间,我鼓励学生学用规范的修改符号圈点勾画,可对精彩语段、习作技巧作打“☆”赞赏,也可对不当之处进行质疑,挑出病句、错别字;遇到不同看法时,互相讨论,交流见解。(3)静心自评,再次提升习作。“文章不厌百回改”,教师还应激发学生的修改积极性,根据教师点评、同学建议,平心静气地自行评改。如一位学生通过前两轮的评改,对照要求边读边思,进行增、删、换、改,最终给自己的习作写上了这样的评语:“再读又发现,之前只顾着提示语的灵活运用,却忽视了对人物语言本身的关注,如有一句不够简洁,还有两句不能表现人物的个性,谁说似乎都合适,修改后效果就明显不同了。”
综上,“功能习作”从整体上细化了过程指导,创设了迁移情境,丰富了评价方式,为学生习作素养的提升架起了一把梯子,真正让学生有话可写,乐于表达。
参考文献:
[1] 吴勇.精准知识:习作教学走向实效的必然之路[J].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14(11).
[2] 李海林.论真实的作文[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