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上映后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斩获众多奖项。影片内容独具内涵,其展现出来的只是冰山一角,通过叙事层次与叙事结构层层推进,为观众展现与影片内容不同的另一个故事,引发整个社会对人性的讨论。本文通过对《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叙事层次、叙事结构、叙事者三方面对该电影的叙事策略进行分析,希望为后续影片的创作提供借鉴参考意义。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主人公是派,其在最后讲述了两个版本的故事,是作为野兽活着还是作为人死去。电影用大篇幅内容去叙述第一个版本,处处都是第二个版本的隐喻,这也说明,第二个版本才是电影真正的核心。电影所表述的不仅是一个美丽的奇幻漂流故事,更多的是传达一种对既残酷又理智的人性的反思。
一、《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简介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根据扬·马特尔于2001年发表的同名小说而改编,于2012年上映的由李安执导的一部3D冒险剧情片电影。该电影获得了2013年第85届奥斯卡金像奖和第70届金球奖等一系列奖项,之后,又被英国电影杂志《帝国》评选为“年度最佳影片”之一,被《时代周刊》评选为“年度十佳电影”之一。第85届奥斯卡颁奖礼上,李安凭借该片获得了最佳导演奖、最佳摄影奖、最佳视觉效果奖和最佳原创音乐奖4项奖项。
电影的主人公叫派,其父经营着一家动物园,后来动物园经营不善难以维持,便举家带着动物集体迁往加拿大。天有不测风云,后来货船中途沉没,派的家人全部出事了,只留下派一个人与几只动物在茫茫大海上漂泊等待救援。派的漂泊历程,整整经历了227天,电影主要讲述了派是如何在弱肉强食的生物链中生存下来,并对付一只猛虎的传奇故事。
二、叙事策略概述
早在20世纪60年代,便已经兴起了叙事学的理论学说,但这个时候的叙事学大多用于文本解读,因为其本身过度追求抽象模式,所以只能从叙事规律、句法规则等方面建立关系。
20世纪70年代,叙事学得到了充分研究和发展,在文本解读的基础上,吸收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和范畴,逐渐扩大应用领域,电影叙事策略就是在这个时候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得到研究和发展的。
在电影叙事策略中,电影研究的主要载体便是影片,分析影片的组成内容、故事结构等因素,研究其中所表达的深刻内涵,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电影叙事策略的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电影叙事策略创新性增加了对影片叙事结构和叙事功能的分析,多层次多方面分析叙事角度,不但为影片的创造提供了更多借鉴意义,同时对于影片的研究和分析也起到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叙事策略分析
(一)叙事层次
这部影片采用的是经典的倒叙三幕式的层次,倒叙的痕迹很明显。首先,影片中出现的第一幕比较和平而和谐,是讲述的派的生活故事,包括他的家人、他的信仰、他的初恋等。其次,再来分析影片出现的第二幕。因为经营不善,父亲决定举家带着动物集体迁往加拿大,交通工具是货船,走水路,为后面的故事而铺垫。再次,影片出现的第三幕也是占据影片篇幅较长的一幕,展开了货船沉没,留下幸存的派与一群动物努力生存的故事。
第一幕的存在是非常有必要的,看似好像杂乱无章,只是简单讲述了派少年的生活而已,但是其中所传达出来的讯息,却为后面派的选择、做法提供了合理的解释。因为母亲的缘故,派相信神明且拥有多个信仰;但因为父亲比较理性,派又是相信科学的,影片后面的收集水蒸气等操作侧面印证了这一点。
第二幕中有许多小动作,非常隐秘,观众并不能看出这些小动作的实际含义。比如香蕉怎么会漂浮呢?父亲给母亲和派吃的是什么药呢?这为影片的后续埋下伏笔,也与后续中年派讲述的第二个版本的故事不谋而合。
第三幕是影片的重点,也是占据影片篇幅较长的部分。发生海难后,只有派一个人还有几只动物幸存。这些动物分别是受伤的斑马、鬣狗、红毛猩猩及孟加拉虎,四只动物与派共同存活在一艘救生艇上。在大家的生命岌岌可危的背景下,生物链的弱肉强食,人性的自我挣扎,被导演展现得淋漓尽致。在漂泊前期,鬣狗吃掉了斑马,且咬死了红毛猩猩,最后鬣狗被老虎咬死,所以只剩下了老虎与派。从一开始的剑拔弩张到最后的和平共处,双方共同经历了227天的海上漂泊,一直到最后获救。在影片的尾声,派讲述了两个版本的故事,然后问作家更喜欢哪一个故事,所有的疑问都有了合理的解释,看似杜撰的故事,其实才有可能是真相。但是作家仍然说,还是喜欢有老虎的那个。当然,影片的最后并没有去印证两个故事的真假,而是采用留白,满足观众独特的影片解读方式,提高了观众的观影体验感。
(二)叙事结构
整个影片采用的是二元叙事结构,观众在看影片时浑然不觉,甚至对部分细节还存有疑惑,直到影片进入尾声,中年派讲述了两个版本的故事,这一切不合理之处都有了合理的解释,动物其实对应的是人。第二个版本观众议论纷纷,目前呼声最高的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老虎代表兽性的派,鬣狗代表厨子,红毛猩猩代表母亲,斑马代表水手;另一种认为腿受伤的斑马代表有小儿麻痹症后遗症的父亲,晕船的猎狗代表派的哥哥,孟加拉虎代表着派,红毛猩猩代表着母亲。
虽然第二个版本和第一个版本能够遥相呼应,但是,两个版本的寓意却千差万别。在第一个版本中,派和老虎是两个独立的个体;在第二个版本中,老虎就是兽性的派。电影中其实早有交代,派透过水面的倒影看见了老虎,这隐喻了派和老虎是兽性和人性的关系。第二个版本的故事虽然残酷,但却更接近事实的真相,派和老虎斗争的过程就是其人性和兽性不断斗争的过程。派和老虎的关系,从一开始的对立到后来的和平共处,说明其人性和兽性是在不断进行斗争并在妥协中达到统一的,两者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三)叙事者视角
在叙事策略中,叙事者的视角也直接影响着故事讲述的效果。一般在传统作家的写作习惯中,第三人称占据的比例较大。但在现代作品中,第一人称所占的篇幅也不在少数。而在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明显能够看出这是一种亲历者的视角。从少年派的角度出发,不仅能够增强叙事的真实性,而且更能加强观众代入感,引发其共鸣。
四、结语
影片的最后派讲述了两个版本的故事,并问作家更喜欢哪一个版本,作家以及观众默认选择了第一个。这并不意味着作家以及观众不相信第二个版本,恰恰是因为相信第二个版本,所以才选择了第一个版本。能够给观众带来思考的电影,才是一部好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恰恰做到了這点。本文从叙事层次,叙事结构以及叙事者的角度对影片进行了全面分析,希望展现其中的深刻内涵,帮助观众加深对此部影片的理解,同时也希望为后续影片的创作提供借鉴意义。
(武昌理工学院)
作者简介:王春亮(1977-),男,山东菏泽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为电影电视。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主人公是派,其在最后讲述了两个版本的故事,是作为野兽活着还是作为人死去。电影用大篇幅内容去叙述第一个版本,处处都是第二个版本的隐喻,这也说明,第二个版本才是电影真正的核心。电影所表述的不仅是一个美丽的奇幻漂流故事,更多的是传达一种对既残酷又理智的人性的反思。
一、《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简介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根据扬·马特尔于2001年发表的同名小说而改编,于2012年上映的由李安执导的一部3D冒险剧情片电影。该电影获得了2013年第85届奥斯卡金像奖和第70届金球奖等一系列奖项,之后,又被英国电影杂志《帝国》评选为“年度最佳影片”之一,被《时代周刊》评选为“年度十佳电影”之一。第85届奥斯卡颁奖礼上,李安凭借该片获得了最佳导演奖、最佳摄影奖、最佳视觉效果奖和最佳原创音乐奖4项奖项。
电影的主人公叫派,其父经营着一家动物园,后来动物园经营不善难以维持,便举家带着动物集体迁往加拿大。天有不测风云,后来货船中途沉没,派的家人全部出事了,只留下派一个人与几只动物在茫茫大海上漂泊等待救援。派的漂泊历程,整整经历了227天,电影主要讲述了派是如何在弱肉强食的生物链中生存下来,并对付一只猛虎的传奇故事。
二、叙事策略概述
早在20世纪60年代,便已经兴起了叙事学的理论学说,但这个时候的叙事学大多用于文本解读,因为其本身过度追求抽象模式,所以只能从叙事规律、句法规则等方面建立关系。
20世纪70年代,叙事学得到了充分研究和发展,在文本解读的基础上,吸收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和范畴,逐渐扩大应用领域,电影叙事策略就是在这个时候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得到研究和发展的。
在电影叙事策略中,电影研究的主要载体便是影片,分析影片的组成内容、故事结构等因素,研究其中所表达的深刻内涵,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电影叙事策略的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电影叙事策略创新性增加了对影片叙事结构和叙事功能的分析,多层次多方面分析叙事角度,不但为影片的创造提供了更多借鉴意义,同时对于影片的研究和分析也起到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叙事策略分析
(一)叙事层次
这部影片采用的是经典的倒叙三幕式的层次,倒叙的痕迹很明显。首先,影片中出现的第一幕比较和平而和谐,是讲述的派的生活故事,包括他的家人、他的信仰、他的初恋等。其次,再来分析影片出现的第二幕。因为经营不善,父亲决定举家带着动物集体迁往加拿大,交通工具是货船,走水路,为后面的故事而铺垫。再次,影片出现的第三幕也是占据影片篇幅较长的一幕,展开了货船沉没,留下幸存的派与一群动物努力生存的故事。
第一幕的存在是非常有必要的,看似好像杂乱无章,只是简单讲述了派少年的生活而已,但是其中所传达出来的讯息,却为后面派的选择、做法提供了合理的解释。因为母亲的缘故,派相信神明且拥有多个信仰;但因为父亲比较理性,派又是相信科学的,影片后面的收集水蒸气等操作侧面印证了这一点。
第二幕中有许多小动作,非常隐秘,观众并不能看出这些小动作的实际含义。比如香蕉怎么会漂浮呢?父亲给母亲和派吃的是什么药呢?这为影片的后续埋下伏笔,也与后续中年派讲述的第二个版本的故事不谋而合。
第三幕是影片的重点,也是占据影片篇幅较长的部分。发生海难后,只有派一个人还有几只动物幸存。这些动物分别是受伤的斑马、鬣狗、红毛猩猩及孟加拉虎,四只动物与派共同存活在一艘救生艇上。在大家的生命岌岌可危的背景下,生物链的弱肉强食,人性的自我挣扎,被导演展现得淋漓尽致。在漂泊前期,鬣狗吃掉了斑马,且咬死了红毛猩猩,最后鬣狗被老虎咬死,所以只剩下了老虎与派。从一开始的剑拔弩张到最后的和平共处,双方共同经历了227天的海上漂泊,一直到最后获救。在影片的尾声,派讲述了两个版本的故事,然后问作家更喜欢哪一个故事,所有的疑问都有了合理的解释,看似杜撰的故事,其实才有可能是真相。但是作家仍然说,还是喜欢有老虎的那个。当然,影片的最后并没有去印证两个故事的真假,而是采用留白,满足观众独特的影片解读方式,提高了观众的观影体验感。
(二)叙事结构
整个影片采用的是二元叙事结构,观众在看影片时浑然不觉,甚至对部分细节还存有疑惑,直到影片进入尾声,中年派讲述了两个版本的故事,这一切不合理之处都有了合理的解释,动物其实对应的是人。第二个版本观众议论纷纷,目前呼声最高的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老虎代表兽性的派,鬣狗代表厨子,红毛猩猩代表母亲,斑马代表水手;另一种认为腿受伤的斑马代表有小儿麻痹症后遗症的父亲,晕船的猎狗代表派的哥哥,孟加拉虎代表着派,红毛猩猩代表着母亲。
虽然第二个版本和第一个版本能够遥相呼应,但是,两个版本的寓意却千差万别。在第一个版本中,派和老虎是两个独立的个体;在第二个版本中,老虎就是兽性的派。电影中其实早有交代,派透过水面的倒影看见了老虎,这隐喻了派和老虎是兽性和人性的关系。第二个版本的故事虽然残酷,但却更接近事实的真相,派和老虎斗争的过程就是其人性和兽性不断斗争的过程。派和老虎的关系,从一开始的对立到后来的和平共处,说明其人性和兽性是在不断进行斗争并在妥协中达到统一的,两者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三)叙事者视角
在叙事策略中,叙事者的视角也直接影响着故事讲述的效果。一般在传统作家的写作习惯中,第三人称占据的比例较大。但在现代作品中,第一人称所占的篇幅也不在少数。而在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明显能够看出这是一种亲历者的视角。从少年派的角度出发,不仅能够增强叙事的真实性,而且更能加强观众代入感,引发其共鸣。
四、结语
影片的最后派讲述了两个版本的故事,并问作家更喜欢哪一个版本,作家以及观众默认选择了第一个。这并不意味着作家以及观众不相信第二个版本,恰恰是因为相信第二个版本,所以才选择了第一个版本。能够给观众带来思考的电影,才是一部好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恰恰做到了這点。本文从叙事层次,叙事结构以及叙事者的角度对影片进行了全面分析,希望展现其中的深刻内涵,帮助观众加深对此部影片的理解,同时也希望为后续影片的创作提供借鉴意义。
(武昌理工学院)
作者简介:王春亮(1977-),男,山东菏泽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为电影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