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湖、西泠印社、西溪湿地,并称为杭州城的"三西"。因为西湖西泠盛名,五公里外的西溪湿地一直被忽略着,直到《非诚勿扰》热映。
西溪的美,绝不负她因《非诚勿扰》一片而传播开来的盛名。它是全球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是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更令人侧目的是,西溪湿地还是第一个抢救性恢复的城中湿地,因此成了案例。
世界上没有几个城市像杭州一样在城中拥有如此面积的湿地,它从东晋就被发现了,从此有了较大面积的人类活动。到唐宋时期,这里慢慢形成城镇,耕种、捕鱼、打捞、生存,人类活动愈加频繁。到明清时期,西溪湿地几乎成为农耕中心,桑蚕养殖、丝绸锻造,农家生活富足有余。
西溪湿地在杭州这片土地上诞生似乎合情合理,这里本就是文人隐逸之地,西溪草堂、梅竹山庄,最多的时候,仅文人吟诗作对的庵堂就有一百座,寺院多达六十处,名园五十所。赵构、康熙、乾隆都曾留下笔墨,苏东坡、米芾、唐伯虎也极爱此处,都曾寓居于此,施耐庵还以此为原创地写下《水浒传》……
文人驻足是因为这里的幽静和野趣。"一曲溪流一曲烟",河流交织、芦草丛生、鹭舞燕翔,交映成趣,人与自然就这样奇妙地共存着。
用今天的话来说,这里是绝对的慢生活,故引得士子驻足、农人安家。漫长历史中,诗词文化、隐居文化、农家文化、生态文化、民俗文化,在西溪湿地绵延传承着。
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有了这样大面积的人类活动,西溪湿地才逐渐从原始形态演变成城中次生湿地,并形成城市文化的一部分。
这与济南的湿地是有几分相似的,只是西溪湿地的江南味道更重、建筑更具南方特色、文化活动更频繁一些。听说西溪湿地深谭口百年老樟树下的古戏台是越剧北派艺人的首演之地。
可惜的是,到民国时,西溪湿地开始走向衰退,到了解放后,这片湿地随着城市化的蚕食已完全废弃。那时候,湿地的存在已有四五千年之长,人类活动的时间也走过了1800余年,西溪湿地的面积足有600平方公里。即使如此,湿地边也一直有农家生活,靠着这片水系劳作养活。
杭州依然是美的,有西湖在。西湖也是湿地水系,只是成为景区之后湿地功能退化。如果西溪湿地再消失殆尽,意味着杭州就失去了一处纯生态景观。
城市化的发展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这是近十几年来城市的共识。于是,西溪湿地在2003年被抢救性保护和重现,第一原则是"生态优先",尤其是水系保护。
这一抢救花了足足40亿,政府请了一流的生态景观设计师,重新规划这片湿土地。村民被请了出来,名人文人进入园中,重建庙堂,成为人文景观的重头戏。酒馆、民俗文化展销、吃喝玩乐应有尽有,景观上,如今的西溪湿地,水草重新生长、河流交错,水流清澈虽不及古,但也算可品可鉴。
景区中没有水泥路面,要么乘船,要么在芦草中慢走,亭台楼阁都是木质建筑,师法古意,师法自然。虽是旅游区,却完全生态自然优先,重归野味。"西溪人家"、"桑·蚕·丝·绸故事"的古时农家生活也被重现,提醒人们莫忘西溪湿地曾带给杭州的富足。
西溪湿地已然成为杭州另一处美景,官网、官博一一开通,柿子节、龙舟盛会年年盛放。留住鸟类鱼虫、恢复风月无边、兴建创意园区,西溪湿地的大动作正慢慢展开……
泛舟水上,足见这一保护动作的用心:柳桩护堤,不致泥土流失,柳庄作坝,供鱼儿栖息,这些都是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鲜活的经验,他们对这片湿地的感情随处可见。
在保护的前提条件下适度利用,利用过程中不忘更好保护,这一模式被称为"湿地公园保护的杭州模式",供其他城市借鉴。这一模式是成功的,西溪湿地被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水是南方城市的生命,西溪湿地本就是杭州水系的重要组成。烟雨下江南,烟雨的形成离不开湿地的气候调节,若没有这片水系,又如何有杭州烟雾一般的气息?西湖、西溪、乌镇、同里、周庄……是湿地承载了烟雨江南,这话不为过。
西溪的美,绝不负她因《非诚勿扰》一片而传播开来的盛名。它是全球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是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更令人侧目的是,西溪湿地还是第一个抢救性恢复的城中湿地,因此成了案例。
世界上没有几个城市像杭州一样在城中拥有如此面积的湿地,它从东晋就被发现了,从此有了较大面积的人类活动。到唐宋时期,这里慢慢形成城镇,耕种、捕鱼、打捞、生存,人类活动愈加频繁。到明清时期,西溪湿地几乎成为农耕中心,桑蚕养殖、丝绸锻造,农家生活富足有余。
西溪湿地在杭州这片土地上诞生似乎合情合理,这里本就是文人隐逸之地,西溪草堂、梅竹山庄,最多的时候,仅文人吟诗作对的庵堂就有一百座,寺院多达六十处,名园五十所。赵构、康熙、乾隆都曾留下笔墨,苏东坡、米芾、唐伯虎也极爱此处,都曾寓居于此,施耐庵还以此为原创地写下《水浒传》……
文人驻足是因为这里的幽静和野趣。"一曲溪流一曲烟",河流交织、芦草丛生、鹭舞燕翔,交映成趣,人与自然就这样奇妙地共存着。
用今天的话来说,这里是绝对的慢生活,故引得士子驻足、农人安家。漫长历史中,诗词文化、隐居文化、农家文化、生态文化、民俗文化,在西溪湿地绵延传承着。
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有了这样大面积的人类活动,西溪湿地才逐渐从原始形态演变成城中次生湿地,并形成城市文化的一部分。
这与济南的湿地是有几分相似的,只是西溪湿地的江南味道更重、建筑更具南方特色、文化活动更频繁一些。听说西溪湿地深谭口百年老樟树下的古戏台是越剧北派艺人的首演之地。
可惜的是,到民国时,西溪湿地开始走向衰退,到了解放后,这片湿地随着城市化的蚕食已完全废弃。那时候,湿地的存在已有四五千年之长,人类活动的时间也走过了1800余年,西溪湿地的面积足有600平方公里。即使如此,湿地边也一直有农家生活,靠着这片水系劳作养活。
杭州依然是美的,有西湖在。西湖也是湿地水系,只是成为景区之后湿地功能退化。如果西溪湿地再消失殆尽,意味着杭州就失去了一处纯生态景观。
城市化的发展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这是近十几年来城市的共识。于是,西溪湿地在2003年被抢救性保护和重现,第一原则是"生态优先",尤其是水系保护。
这一抢救花了足足40亿,政府请了一流的生态景观设计师,重新规划这片湿土地。村民被请了出来,名人文人进入园中,重建庙堂,成为人文景观的重头戏。酒馆、民俗文化展销、吃喝玩乐应有尽有,景观上,如今的西溪湿地,水草重新生长、河流交错,水流清澈虽不及古,但也算可品可鉴。
景区中没有水泥路面,要么乘船,要么在芦草中慢走,亭台楼阁都是木质建筑,师法古意,师法自然。虽是旅游区,却完全生态自然优先,重归野味。"西溪人家"、"桑·蚕·丝·绸故事"的古时农家生活也被重现,提醒人们莫忘西溪湿地曾带给杭州的富足。
西溪湿地已然成为杭州另一处美景,官网、官博一一开通,柿子节、龙舟盛会年年盛放。留住鸟类鱼虫、恢复风月无边、兴建创意园区,西溪湿地的大动作正慢慢展开……
泛舟水上,足见这一保护动作的用心:柳桩护堤,不致泥土流失,柳庄作坝,供鱼儿栖息,这些都是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鲜活的经验,他们对这片湿地的感情随处可见。
在保护的前提条件下适度利用,利用过程中不忘更好保护,这一模式被称为"湿地公园保护的杭州模式",供其他城市借鉴。这一模式是成功的,西溪湿地被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水是南方城市的生命,西溪湿地本就是杭州水系的重要组成。烟雨下江南,烟雨的形成离不开湿地的气候调节,若没有这片水系,又如何有杭州烟雾一般的气息?西湖、西溪、乌镇、同里、周庄……是湿地承载了烟雨江南,这话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