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

来源 :化学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zhg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化学是与人类命运息息相关,推动着人类发展的自然科学。通过化学学科视角,人类可以对自然界的事物以及事物之间关系更为深入地把握。在此基础上,人类合理地利用自然,推动社会进步。“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设计以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主旨,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的课程。本教学设计中,以探析暖宝宝的组成成分和发热原理为契机,让学生利用化学学科知识和思维方法去认识身边的事物,由此加强学生对化学知识和原理的掌握,促进化学思维。
  关键词:复习课;证据推理;社会责任;化学魅力
  文章编号:1008-0546(2019)04-0039-04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9.04.012
  一、设计背景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在化学学科的教学中,不仅仅是停留在传授知识的层面,而更上升到教育的功能上,要求教师开设多样化的课程传授知识,同时能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形成能适应社会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
  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包括反应速率、反应方向及限度、热力学、电化学等化学原理,这些看似独立的化学原理,在实际使用中却可能同时作用。鉴于此,在《化学反应原理》内容全部结束后的复习课中,设计了“工程师如何改变’暖宝宝’中的化学反应速率”的教学。
  查阅文献发现,有许多老师设计了以“暖宝宝”为情境的教学案例,如江苏南京顾晔老师的《“暖宝宝使用前后主要成分的探究”的教学实录》[2]、江苏泰兴熊宗齐,徐泓老师的《“暖宝宝”反应原理和产物组成的探究》[3]、江苏南京周良骏老师的《利用传感器探究暖宝宝的发热原理》[4]等,这些教学设计的重点内容在于对“暖宝宝”组成成分的分析和原电池原理的探究。本教学设计在借鉴已有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原电池原理,化学反应速率等原理进行综合考虑,将教学纳入一个更真实、更多元的教学情景中,在更广泛的视野下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体现学科思维能力。
  二、教学过程
  环节一:成分鉴别,用化学方法认识物质
   [引入]多媒体展示常见的自发热产品:暖宝宝、自热米饭、自发热艾灸随身热敷贴。并且给每个学习小组分发一片暖宝宝,引导打开包装袋,感受暖宝宝的温度。
   [教师]提示学生阅读产品说明书,并让学生设计相应的实验方案来验证其中的Fe、NaCl、C这些成分。學生经过实验和总结,得方案如下:
   (1)铁粉验证:用磁铁吸引混合物,分离出部分“铁粉”,然后将铁粉加入到一定浓度的盐酸中,观察现象,取试管中上层清液或者过滤后取滤液,加入KSCN溶液、H2O2。
   (2)NaCl验证:取适量混合物溶解于水中,过滤待用。
   Na 验证:焰色反应。
   CI-检验:取上述滤液适量,加入HNO3酸化的AgNO3溶液观察现象。
  环节二:联想发散,探究发热原理
   [教师]暖宝宝能发热,必然发生了放热的化学反应,请问大家参与反应的物质可能是什么?
   [学生1]可能有O2,因为说明书中明确指出本产品开袋即发热,由此推测O2参与了该放热反应。
   [学生2]可能是碳粉,因为C和O2反应是放热反应。
   [学生3]应该不会是碳粉,C在常温下是非常稳定的,但暖宝宝在打开袋子后就能发热,C不具备反应的条件。
   [学生4]感觉是铁粉参加反应,因为有O2,成分中有H2O,具备铁生锈的条件,但是铁生锈也没有这么快啊?
   [学生5]可能是NaCl,不然NaCl在里面有什么作用?
  反思:从学生的回答说明学生具备一定的证据推理能力,但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情景,解决新问题时所体现出的素质和能力有所欠缺,对新情境的感知和处理能力、旧知识与新情境的链接能力有待提高,即学生的迁移能力不够强[5]。所以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学生对知识熟练程度,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有意识地引入一些将知识融入新情景中的教学主题。
   [教师]展示已经使用后的暖宝宝固体混合物,观察颜色,略有红褐色物质出现,并用磁铁再次吸引,吸引的混合物量减少,证明Fe参加反应。有这些证据后,同学们能想到暖宝宝里面发生的什么反应吗?
   [学生6]暖宝宝里面发生的反应应该就是铁生锈?
   [教师]根据各种证据推理,暖宝宝里面发生的反应就是铁生锈,铁生锈的反应可以简化为:4Fe(s) 3O2(g)-
其他文献
摘要:以苏教版化学1“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为例,从单元主题的确定、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设计思路、教学过程等方面阐述了开展单元教学的实践及思考。实践表明相比于课时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设计能够更好地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实验方法;青蒿素;溶液的配制;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文章编号:1008-0546(2020)01-0006-04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
摘要:关联性是系统的基本特征之一。运用系统的关联性设计化学实验方案,即深入系统内部找出系统中的主要结构,再将主要结构进行整合,整体把握,设计出实验方案。这对培养学生系统思维、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提升科学探究的学科核心素养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关联性结构;物质转化;实验操作  文章编号:1008-0546(2019)01-0023-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
摘要:所谓故事,主要指旧事、先例、典故等。在化学教学中恰当地使用化学故事不仅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而且能够有效地展现化学学习的意义与价值。基于对全国优质课“水的净化”的思考,从具体的课例出发提出应用故事设计课堂情境、设计教学环节、编辑故事视频等方面的策略,同时指出应用故事时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故事;化学教学;水的净化;应用策略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6-0081
摘要:高中化学物质结构模块的教学中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等核心素养。在具体教学中如何落实,如何借助信息技术手段突破传统教学方法难以完成的物质结构教学,都是值得在教学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文章以杂化轨道理论的教学为例,探索落实核心素养的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核心素养;物质结构;智慧课堂  文章编号:1008-0546( 2020) 04-0042-03  中图分类
摘要:文章以酒精检测仪为载体,给课堂教学量身定做一道有价值的原创题,不是拼凑,使其既符合学生学习实际,又能紧紧围绕教学知识点,并利用原创题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原创题;酒精检测仪;课堂教学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3-0033-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高三是高考前冲刺的重要阶段,学生已学习的各科目知识都已经很
摘要:利用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或者为问题作铺垫的情境,引出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内容的有效呈现,以期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宏微观念、模型认知和科学探究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进行培养,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核心素养;评课;情境;问题引导  文章编号:1008-0546(2019)05-0036-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
摘要:以化学键为例,基于建模教学的一般模式(情景分析、模型建立、模型分析、模型拓展、模型应用)设计教学,试图让学生完成对化学键概念的主动建构。作者对此建模教学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班和控制班成绩有显著性差异,说明此建模教学显著提高了教学效果。  关键词:建模教学;化学键;教学设计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3-0007-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
摘要:文章以人教版化学教科书中关于“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知识内容为研究对象,从教科书内容呈现方式、编写特点以及课标要求来对这部分内容进行衔接分析,体现出知识系统性增强,学习思维转变、知识难度加深、学习活动要求多样等特点,并针对这些特点提出了提高衔接意识、更新教学方法、加强学法指导等教学建议。  关键词:初高中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衔接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为了适应《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
李東阳  出生日期:2005年11月29日  爱好:跳舞、英语  座右铭:成功的路上并不拥挤。  就读学校班级: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外国语学校七(16)班  指导老师:陈传光  I am Jane. I live in Sunshine Community. I have a new neighbour, Peter. We live in the same building. He lives
摘要:系统分析评价2018年河南省高中化学省级优质课样本,揭示高中化学核心素养之一“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在高中课堂的实现情况,通过合理探究与反思,使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更具可操作性,同时为优化和改进学科教学提供启示。  关键词:省级优质课;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教学实践启示与反思  文章编号:1008-0546(2019)09-0025-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