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劳动观及其当代价值探析

来源 :世纪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hu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劳动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和合理内核,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各个组成部分。本文梳理了马克思劳动观的形成,展示了马克思劳动观从创立、发展到成熟的演变进程,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阐发了劳动观的基本内容。马克思的劳动观具有丰富的意蕴,深入挖掘其重要价值,有助于我们找到当今社会发展的钥匙。
  关键词:马克思;劳动观;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 D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0475(2021)05-086-04
  马克思劳动观是在时代风云剧变和各种思想交锋的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马克思的劳动观实现了劳动观的革命性变革,在整个劳动观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马克思劳动观具有整体性,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维度,为我们科学地认识劳动提供了多重视角。透析马克思的劳动观不仅有益于我们厘清马克思主义理论,而且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劳动观的形成
  (一)初创阶段:提出异化劳动
  这一阶段是在1844年以前,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机器开始应用于资本主义生产,冲击了传统的经济模式,同时也加快了封建经济和小商品经济的瓦解。工人的生活极度痛苦,不仅要受资本家的剥削而且还面临着失业的压力。工人的劳动环境和形式有了很大的改变,异化成为工人劳动特点的真实写照。
  马克思劳动观的理论成果在此阶段表现为异化劳动理论,该理论从人本学出发对劳动进行了剖析。马克思以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为切入点,阐述了其异化劳动的观点,提出了异化劳动的表现、含义和后果,揭开了异化劳动的本质。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提出为我们深刻的认识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的特点提供了重要参考,同时也对科学社会主义和劳动价值论的产生具有借鉴意义。
  (二)发展阶段:确立劳动的作用
  从1844年至1848年,面对激烈竞争的外在压力和获取巨大利润的内生动力,资本家不间断地积累资本,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工人阶级的队伍不断壮大。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生存条件呈现两极分化的态势,阶级利益日益对立。
  马克思的劳动观点在这一时期集中表现为唯物史观,马克思指出,劳动是唯物史观的起始点。马克思从物质生产出发,第一次对实践唯物主义进行了科学定位,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唯物史观与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体化。唯物史观的产生确定了劳动的初始作用,也为马克思劳动观的进一步发展作了哲学奠基,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提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成熟阶段:劳动价值论形成
   从1848年至1871年,为适应无产阶级革命的需要,找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的源泉,马克思把研究重心从哲学转移到政治经济学,劳动观的理论也从哲学领域深入经济学领域,从社会现实中来透析资本主义的劳动关系。马克思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提出了劳动价值论,推动了劳动观走向了成熟。
  马克思从商品入手,揭示了劳动的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的深层关系。概括了劳动的不同形式和结构,阐述了劳动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和形式。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整个政治经济学的基础,同时为进一步揭示异化劳动的根源、扬弃和克服异化、实现劳动的解放找到了合理的方式。
  二、马克思劳动观的基本内容
  (一)劳动是实现人的本质的条件
  动物的生产活动仅为使自己生存和繁殖需求得到满足,除此之外不进行其他方面的生产,这种生产是纯粹的生理活动。而人能够在他们的主观意识的主导下按照任何尺度开展生产活动,并能够把自身的力量作用于自然界。人经由劳动使自己多层次的需求获得满足,正是基于劳动使人的类本质得以实现。
  人类在劳动的过程中不仅使物质世界发生变换,也改变着个体的主观世界,不断展现着自身的本质力量。人类以劳动作为桥梁和枢纽,通过对象性的活动把自己的知识水平、认知和已有的技能作用于客观世界,使客观对象发生一定的变化,这种现实性的变化正是人自身力量的明证。人类作用于客观世界使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不断得到改善,同时使自己的观念不断更新,能力不断提高,人自身的内在条件和主体因素得以升华,人在劳动中不断提升对自然界的认识,人的本质力量得到不断提升。
  (二)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是马克思关于劳动学说的基本论断。首先,从生物学的角度上来说人是从猿进化而来的,在这一具有跨时代意义的转变中,劳动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人还处于猿的状态时,由于生存的需求,猿的前肢不断灵活,从四肢行走过渡到两脚行走的阶段。随着手和脚的分离,人类劳动活动的增多,社会成员之间开始进行相互协作,为了协作的顺利开展必须要有多种表达方式就催生了语言。随着手的灵巧和语言器官的发展,人的脑髓逐渐形成,思维和自我意识产生,随之而来的也有人的器官的产生和完善,这些变化都使人有机会从事更高级的活动。此外,以唯物史观的立场来分析,劳动也是人产生的关键因素。马克思认为人类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切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材料,即生产物質生活本身。离开生产劳动,人类无法维系最基本的生活,也无法持续不断地从事其他活动,就不能成为有生命的个人之存在。
  (三)劳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劳动是社会产生和变革的源泉,也是一切社会关系产生的基础。根据马克思的观点,人类可以经过劳动改造自己,同时也通过与他人的交往造就特定的社会关系。社会是由各种交错的关系网构成,社会关系的全部内容是在人们进行物质生产活动的过程中产生出来的。最初是单个人之间的关系,进而发展成为个人与群体的关系,群体与群体间的关系,这些关系一起组成了全部的社会关系。随着这些关系的不断延伸,社会共同体得以产生,构成了庞大的社会系统。
  人类社会是不断变化的,而引起社会变迁的动因就是劳动。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由社会基本矛盾的相互作用引起的,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矛盾时,就会激发社会的内在矛盾,而要化解这一矛盾必须通过人的活动来调节生产关系或不断改进生产力。人类正是通过实践不断调整生产方式,改进生产工具,引发社会其他因素的变化,使社会不断按照从蒙昧到开化,从低级到高级的规律演变。   (四)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源泉
  劳动价值论深刻阐述了使用价值、交换形式、价值量与劳动的关系。劳动者经过具体的生产过程可以把劳动潜能发挥出来,赋予产品某种价值,即把潜能转变为价值,其中不同形式劳动对于商品的价值形成起到的效能也不尽相同。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马克思还确立了劳动二重性理论,其中具体劳动是指产生满足人们不同需要的有用性质的商品的劳动,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得以形成的惟一途径。抽象劳动是能使商品具有价值的劳动,是抛开具体形式一般的人类劳动,一切商品的价值只能由抽象劳动来创造。既然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其价值量的大小也需要以劳动的时长作为衡量标准。由于每个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的不同,所以要以社会现有的平均熟练程度为指标来计算劳动时间。
  三、马克思劳动观的当代价值
  (一)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根据马克思劳动学说,大到整个人类社会,小至个人乃至商品的价值都是由劳动创造出来的,劳动是塑造个人美好生活,实现个人价值的必经之路,也是推动国家前进的动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中国取得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正是依靠每个人的辛勤实践成就的伟业。只有通过不懈奋斗我们才能走向更好的未来,劳动是最光荣的,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要认识到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无论何种性质的劳动都值得我们珍视。任何不侵犯公共利益、为社会做贡献、服务人民的劳动都应受到公平的对待。要敬重劳动果实,不侵犯他人的劳动权益,以劳动者为主体,肯定每一位劳动者的努力。
  社会是飞速进步的,如果我们停滞不前,就会被埋没在时代的大潮里。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劳动才能使自己立足于社会中。“奋斗的人生最美丽”,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的共识。我们要诚实劳动,脚踏实地,锐意开拓进取,在实践和奉献中提升自己,铸就高远梦想。
  (二)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
  首先,必须始终坚持我国的基本分配制度。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是符合我国现有条件下的经济基础和劳动特点的,是反映劳动者诉求的最合理的制度规定。我国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以劳动为参考基准,坚持多劳多得,不劳不得,使劳动者可以凭借同等的劳动获得同等报酬,有助于遏制财富的极端化,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同时还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激发劳动者的劳动活力和劳动自觉性,有效地防止了劳动的异化。其次,要完善劳动保障体制。社会的一系列保障机制对缓和劳动关系、稳定社会的秩序具有重大意义,必须保护劳动者的利益。要不断健全失业保障、工伤保险、退休保障制度,通过各项制度把对劳动者的重视落到实处,从全方位来捍卫劳动者的权利。最后,还要健全劳动关系利益协调机制。要不断关注广大民众最直接、最实际的诉求,给予他们充分关注,妥善保障劳动者依法取得的权利,以法律为基础综合利用各种方法化解矛盾,及时掌握劳动者的合理诉求。尊重劳动者的合法权利,增强劳动者的主人翁意识,激发劳动者的创新精神,推动劳动关系的制度体系不断迈向新台阶。
  (三)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
  马克思的勞动观给予劳动至高无上的地位,工匠精神是劳动观在现实的最直接表现。习近平总书记对工匠精神的内涵作了高度概括,即“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工匠精神丰盈了中华文化,凝聚了民族力量,锤炼了中国人民的优秀品格。劳动者将劳动活动视为自觉的目标要求,转化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以社会发展作为自己的价值指引,推动民族复兴。首先,必须加强劳动者的技能培训。劳动技能是劳动者的立身之本,要以技能为支撑,践行和弘扬工匠精神。企业和社会必须有组织、有计划地对职工和农民进行技术培训。不定期地对劳动者的技能进行考核,激励劳动者提升综合素质,迎合现代社会要求。其次,必须营造崇尚工匠精神的良好氛围。要借助新媒体宣传匠人精雕细琢、精诚和耐心等精神品格,发扬匠人楷模的精神向导和表率作用,带动全社会争先学习、专注本业和潜心钻研的风气,将工匠精神发扬到各行业,激励劳动者不断开拓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5]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6]  贾闻静.马克思劳动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8(06).
  【责任编辑:褚永慧】
其他文献
摘 要:青年一直以來都是党和国家重点关注对象,青年问题也是新时代国家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重点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重要论述的内涵丰富,是对经济全球化、政治格局多级化背景下“为什么要培养青年、培养怎样的青年、怎样培养青年”重大时代课题的创新性阐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重要论述创造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创新发展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吸收并借鉴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理解和掌握习近平总书
摘 要:党史学习教育是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战斗力的伟大工程。档案工作承担着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神圣职责。在党史学习过程中,档案部门更要发挥自身优势,大力挖掘馆藏档案,讲好党史故事,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汲取养分,不断完善档案治理体系,提高档案治理能力,推动档案工作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党史;档案工作;高质量  中图分类号 D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0475(20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生态风险研究有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对外辐射的作用,促进国家间经济流动、贸易畅通,实现共同繁荣。以孟加拉国博多河流域为例,选取1980—2017年期间的5期遥感影像,基于景观格局指数建立生态风险模型,综合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地统计学分析法、重心转移法等方法,研究流域景观格局变化特征以及生态风险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1980—2017年流域内景观类型主要是林地和耕地
摘 要: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反腐建设就一直狠抓不懈,成为党风廉政建设的核心要点,更随着时代发展,成为我国国家治理体系中制度建设中的重要环节。中国共产党在反腐建设中不断努力、勇于探索,积累了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腐建设的宝贵经验,并逐渐形成了自身的廉政文化特点。肃清腐败问题伴随着新时代变幻莫测的国际环境,变得愈发棘手、愈发复杂,办案难度也在增大。在这种情况下,回顾我党反腐历程中的特点变得尤为重
摘 要:党建工作事关党和国家社会发展全局。新时代背景下,党建工作的开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局面。以“四个自信”引领党建工作,将“四个自信”融入其中,对于保证党建工作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党员思想政治觉悟、提升党建队伍的素质,从而全方位提高党建工作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四个自信”的深入学习为党建工作向高质量、高水平拓宽了渠道,主要体现在以道路自信促进党员理想信念的提升、以理论自信促进党员思想认识的提升
摘 要:中国共产党自建立以来,一直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仍禁而不绝。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准确认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政治危害,坚持系统观念,加强源头治理和制度建设,从坚守政治信仰、厚植为民情怀、完善体制机制、提升执政本领等多方面着手整治。  关键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制度;整治  中图分类号 D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0475(2021)05-067-
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是百年大党一以贯之的根本工作路线,是党慎终如始的伟大事业。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是我党不断取得胜利的法宝,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现代化治理的基石。微文化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是技术发展的机能。当前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有了新变化,践行党的群众路线面临新困囿。在新时代背景下,因时而变、随势而新,运用微文化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有利于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
摘 要:“全周期管理”意在把城市当作生命体、有机体,将城市治理视为系统工程,在城市治理的前期规划、中期建设、后期维护等环节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实现全链条、全流程、全要素、全时空的城市治理。“全周期管理”是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全周期管理”是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必然助力,“全周期管理”是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实践表现。但目前存在分割式治理弊端突显,风险危機应急能力不足,系统全要素把控不力,缺乏
目的了解预防烧伤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研究趋势及范围。方法采用范围综述的方法。以“中心静脉导管、烧伤、感染”,“central venous catheter、infection、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burn”为检索词进行预检索,在预检索的基础上制订不同的检索式,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