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近日由于中国海监和渔政船只在南海执法,引发了公众对南海问题的新一轮兴趣,而其间有些媒体推波助澜,炒作邻国的抗议活动,许多充满沙文主义色彩的言论在网络甚嚣尘上,仿佛南海战争一触即发。其实类似言论在过去钓鱼岛和其他事件上屡见不鲜,其要点无外:一抱怨政府在处理主权争端问题时政策软弱,二主张对一切涉及主权争端、乃至涉外争执均立即采取武力解决的方针,而不同意见即为所谓“汉奸”、“卖国”。 南沙岛礁及相关海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由于中国海监和渔政船只在南海执法,引发了公众对南海问题的新一轮兴趣,而其间有些媒体推波助澜,炒作邻国的抗议活动,许多充满沙文主义色彩的言论在网络甚嚣尘上,仿佛南海战争一触即发。其实类似言论在过去钓鱼岛和其他事件上屡见不鲜,其要点无外:一抱怨政府在处理主权争端问题时政策软弱,二主张对一切涉及主权争端、乃至涉外争执均立即采取武力解决的方针,而不同意见即为所谓“汉奸”、“卖国”。
南沙岛礁及相关海洋权益争端,中国历届政府对主权属我的基本立场从未含混,这是讨论这一问题的基本出发点,但也应该看到,这一问题的历史成因也是现代中国特殊的历史发展所致,并非政府政策不得力所致,质而言之,南沙地处中国最南端,分属蓝水,南沙主权的收复和护卫均需借助强大的国家海上力量,而近代以来,我国海军因为内外压迫不能顺利发展,与内相邻海区尚处于有海无防的境地,更遑论具备收复和护卫远海主权的能力。二战结束后,根据《开罗宣言》等国际法文件,中国从法理上恢复了对包括南沙在内的诸南海岛礁及领海主权,但内战和战后的地区形势发展却使中国不能及时有效行使新复之权益,嗣后冷战勃兴,中越关系反复,而中国大陆海权未备,遂演化至部分主权岛礁被侵占,迁延至今。
对南海问题持过于感情化宏大叙事立场的人忽略了,在国家主权和领土争端中,坚持明确和正大的主张固然是完全应该的,但出于现实主义的战略思维,对主权立场的坚持并非意味着沙文主义和穷兵黩武的政策,相反,回顾自《威斯特伐利亚条约》体系以来的国际实践,无数的案例显示,单方面运用武力、或借助战争胜利强行改变争端现状,总会成为更激烈的国际冲突的根源,而这些冲突一旦牵涉大国政治,则往往由局部的政策问题演化为国际战略冲突,最终甚至颠覆国家,所以,虽然南海争端表面上仅为局部主权和权益争执,但背后蕴含的地区和全球政治含义不可忽略,而国家以外交稳妥为主要特色的基本处理方针既符合现实维护主权的需要,也深具宏大的战略眼光。
在冷战时期,南中国海由于控制重要的国际水路,所以也是美苏全球海权争霸的主战场。美国全球军事战略是海权色彩非常浓厚的,而海权的最主要特征即在于对重要国际水道、控制国际水道的战略支撑点的控制,以及对对手运用海洋能力的相应中和与限制。一般所说的海军建设或所谓海防尚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海权,特别是中国,近代以来的海军建设基本是出于延伸陆防纵深的需要,是陆权国防的一个侧面。现代海权不仅需要巨大的科技和综合国力支撑,更是意识、系统政策和国家利益界定的体现。
现代海权斗争体现了地区和全球国际权力基础及结构的变化,南海作为地缘战略关键性的地区,其海权力量的消长牵动整个地区格局的变化和中美等大国现实国际权力的互动,毫无疑问,南海争端之所以日益复杂化,其背后的动力乃是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优势海权战略。美国开始在冷战结束后重返南海,并屡次重申保持在南海支配性存在的决心,这些或明或暗的政策宣示都是针对中国的含蓄警告,也体现其对崛起的中国新海权的焦虑与担忧,我们不能对此装聋作哑。换言之,南海争端的最终解决,中国主权和权益的维护,不仅要靠中国坚强的海权实力,更要靠富于远见的战略规划和灵活、明智的外交作为。中美在亚太和本地区的局部力量均衡和战略稳定是解决有关问题的必要外部条件,而双边和多边的地区睦邻政策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在大国崛起的过程中,难免会遭遇重要国家权益的争端,这本是国际关系史上的常态,如何从宏大和坚毅的国家战略层面把握这些严峻课题,不仅牵涉国家领土和主权的完整,更影响国家未来的前景,尤其在21世纪的今天,帝国主义思维已完全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国际政治现实,对此任何急功近利、感情用事的做法都会得不偿失。
同时也要看到,争端本身并不可怕,正如长城曾是历史上中国与不同民族展开军事斗争的关口,但也是把各民族连接起来的门户,国际争执一方面是现实的利益斗争,但另一方面也是各国进行合理的利益博弈,进而建构相对稳定、多赢的和平框架的契机。
其他文献
三场战争的胜利将俾斯麦推向了权利与荣耀的巅峰,此时的俾斯麦展现出一位战略大师所应有的冷静与理智,其构建的蛛网般复杂的欧陆同盟体系让第二帝国享受到了40多年的和平,德国充分抓住这一战略机遇对英法完成了赶超。 在俾斯麦的案头一直有这样一句座右铭:“对于意志永不屈服的人,没有所谓的失败。”他凭着一种德意志民族所固有的自负和强硬的秉性,有力地贯彻了自己的信念。 1815年4月1日下午,被后人称之为
未来随着性能更加先进的“标准-3”拦截导弹型号的发展和“宙斯盾”作战管理系统的不断升级,美国还将具备利用该系统打击更高轨道卫星的能力。 “标准-3”是雷声公司为美军研制的一种动能拦截导弹,设计用于在大气层外拦截近程、中程以及中远程弹道导弹。在美国目前的弹道导弹防御体系中,由装备了“标准-3”拦截导弹和“宙斯盾”作战管理系统,并与美国导弹防御专用的指挥、控制、作战管理与通信系统联网的驱逐舰或巡
编者按:作为数百年来各国学术界热议话题之一,关于帝国兴衰的著作可谓汗牛充栋,下面我们就从保罗‘肯尼迪和富勒的两位大师的著作中管窥7<他们对德、日、美三国崛起的看法。受篇幅所限,我们在选摘时对文字进行了处理和删节。 19世纪60年代的普鲁士“军事革命”,很快地产生了,迪斯累利郑重地称之为欧洲事务中的“德意志革命”;“军事革命”建立在许多互相关联的因素之上。第一个因素是一种独特的短期服役制度,它
日本为了不成为列强的盘中餐而采取富国强兵政策,最终却发展成通过战争对外谋求支配权,伊藤博文对国内政治动向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但在对外关系上,他的眼睛却被迷雾所遮蔽,丧失了洞察未来的深谋远虑。 伊藤博文出身于社会地位低于士族的庶族,后被升格为土族。他生于1841年,师从吉田松阴。1863年1月,血气方刚的青年伊藤博文和高杉晋作、久坂玄端、井上馨等一起参加了火烧英国公使馆事件。同年6年,他应井上馨
拉登之死若要真的对世界实体经济部门基本面产生影响,唯一可行的途径是美国统治集团以此为由宣布十年反恐战争胜利结束,避免美国国力过度耗竭,只有这样世界经济和美国经济才能更快更好地摆脱失衡,美国经济和美元汇率才能获得可持续的长久支持。 美国追杀本·拉登十年,终于得手,已经在金融和大宗商品市场上引起了显著的反响,美元汇率上升而商品价格有所下跌。但通观全局,本·拉登之死还不足以深刻影响国际经济全局。
美国是世界上当今最为强大的国家,无论人们喜欢与否,在现在和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美国都将是这个世界的头号强国。作为新大陆上的一个年轻国家,美国只用了短短100多年时间便从一小片殖民地变成了世界霸主,个中的原因一直是学者和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难得的民族气质、先进的政治体制、正确的国家发展策略,以及难得的历史机遇成就了美国,可以说美国的崛起绝非偶然,而是大国崛起的一个经典案例。
2011年5月2日,美军在巴基斯坦击毙了“基地”组织领导人本·拉登,但这次事件中的种种疑点也引起了各方的争议。 2011年5月1日晚,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发布电视讲话,发布了一条震惊世界的消息。 奥巴马说:“今天,经我批准,美国对巴基斯坦阿伯塔巴德的一所建筑发动了定点行动。一小队美国人击毙了本·拉登,并且掌握着他的尸体。本·拉登之死标志着美国打击‘基地’组织的行动取得了迄今为止最为重要的进
在1861年4月内战爆发前,美国已经成为一个经济巨人,虽然它远离欧洲,其注意力集中在国内发展(而不是对外贸易)和农村的艰苦性等情况,部分地掩盖了这个事实。虽然1860年它在世界制造成品产量中所占的份额远远落在大不列颠后面,但却超过了德国和俄国,快要赶上法国。1860年人口只占俄国40%的美国,其城市人口却比俄国多1倍,生产83万吨铁(俄国只生产35万吨),消耗的现代能源15倍于俄国,铁路长度是俄国
西奥多·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的重量级人物,他在任期内不但在内政改革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还使美国成为不容忽视的军事强国,为日后成为世界霸主打下了良好基础。 美国历史上有过两位姓罗斯福的总统,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一位是20世纪初当政的西奥多·罗斯福,另一位就是大家熟知的富兰克林-罗斯福,是前一位罗斯福的远房堂弟,1933-1945年担任总统。他们两位也都曾在美国历史中发挥重要作用:前者在美国社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