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作为数百年来各国学术界热议话题之一,关于帝国兴衰的著作可谓汗牛充栋,下面我们就从保罗‘肯尼迪和富勒的两位大师的著作中管窥7<他们对德、日、美三国崛起的看法。受篇幅所限,我们在选摘时对文字进行了处理和删节。
19世纪60年代的普鲁士“军事革命”,很快地产生了,迪斯累利郑重地称之为欧洲事务中的“德意志革命”;“军事革命”建立在许多互相关联的因素之上。第一个因素是一种独特的短期服役制度,它是新王威廉一世及其陆军大臣不顾自由党的反对而推行的……这一制度使普鲁士拥有的一线陆军,与其人口相对而言,远远多于其他大国。这又转过来要求人民接受至少是较高程度的初等教育,因为根据大部分专家的意见,一个迅速发展的短期兵役制在一个无文化的农民国家是难以实行的;它还要依靠全力处理这样大批人员的优秀的组织工作。如果一支50万或100万人员的大军不能充分地得到训练、服装、武器和粮食,并被运往决战地区,那么建设这支军队终究是没有用的;如果军队指挥官不能与有关的大批士兵保持联系并进行控制,那么这甚至更是浪费人和资源。
对这支军队实施控制的机构是普鲁士总参谋部,它在19世纪60年代初期,在年长的毛奇的天才领导下,从默默无闻的地位一跃而为“陆军的智囊”。直到那时,大部分和平时期的陆军由战斗部队组成,这些部队得到军需、人事、工程和其他部门的支持;实际的作战参谋部只是在战役开始和指挥部成立时才拼凑而成。但在普鲁士,毛奇已经招收了陆军学院最优秀的人才,并教导他们为未来可能的冲突做好作战准备。在敌对行动开始很久以前,作战计划必须制订出来,并经常修改。图上作业和演习得到了周密的研究,对其他强国进行的历史眭战役和军事行动也同样进行深入研究。一个专门机构设立了,它监督普鲁士的铁路系统,以确保军队和供应能被迅速地运往目的地。首先,毛奇的参谋系统试图教导军官团如何去处理大兵团(军或集团军)的作战方法,它们将独立地转移和作战,但又随时准备集结在决觇性的战场上。如果不能保持与后方毛奇司令部的通讯联系,前方的将领可根据几条地面作战的基本准则,去发挥他们的主动陛和采取行动。
很明显,普鲁士一德意志的胜利是它的军事制度的胜利;但是正如迈克尔一霍华德尖锐指出的那样,“一个国家的军事制度不是社会制度的一个独立部分,而是其整体的一个方面”。支持德意志各路纵队全面迅猛发展和总参谋部有控制地协调工作的,是比欧洲任何其他国家装备更好、并且更准备去适应现代战争条件的一个国家。在1870年,德意志诸邦合在一起的人口已多于法国,只是分裂掩盖了这个事实。德意志有更长的、并且更充分地为军事目的作好安排的铁路线。它的国民生产总值和钢铁产量在那时已经赶上了法国。它的煤产量是法国的两倍半,它消耗的现代能源则多50%。德意志的产业革命正在建立更多的大企业,例如克虏伯钢铁和兵器联合体……而支持这一切的后盾,则是这样一个民族;它拥有水平高得多的初等和技术教育,它的大学和科学设施是无与伦比的,它的化学实验室和研究机构是首屈一指的。
再用当时的一句妙语来说,欧洲失去了一个主妇,却得到了一个主人。在俾斯麦惊人灵巧的安排下,1870年以后的整整20年中,大国体制将被德意志支配;外交家们注意到,这时条条道路通向柏林。可是许多人都能看到,使德意志成为欧洲大陆最重要强国的因素,不仅仅是帝国宰相的聪明和残酷无情。而且还有以下的因素:德意志的工业和技术,一旦国家统—后,它甚至发展得更快;德意志的科学、教育和地方行政;引人注目的普鲁士陆军。至于第二德意志帝国也有俾斯麦为之烦恼的主要内部缺陷的事实,局外的观察家们则很少注意到。欧洲的每个国家,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孤立主义的英国人,都感到了这个新的巨人的影响。俄国人在1870年至1871年期间仁慈地保持中立,并且利用西欧的危险来提高自己在黑海的地位,但对这时欧洲的重心位于柏林这一事实愤懑不平,并且暗暗担心德意志下一步可能的行动。1870年当法国人(教皇的保护1人)正在洛林溃不成军时,占领罗马的意大利人渐渐倒向柏林。奥匈帝国(1867年维也纳与匈牙利人妥协后的名称)也是如此,它希望在巴尔干半岛找到补偿,以弥补它在德意志和意大利丧失的地位—但它也很清楚,这样的野心可能激起俄国的反应。最后,受打击和怨恨的法国人在妄想重新取得与莱茵河彼岸的强邻平等地位的尝试中,感到有必要重新考察和改造行政和社会的几个重大领域(教育、科学、铁路、武装部队和经济)了。不论在当时,甚至在以后的回顾,1870年被视为欧洲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分界线。
19世纪60年代的普鲁士“军事革命”,很快地产生了,迪斯累利郑重地称之为欧洲事务中的“德意志革命”;“军事革命”建立在许多互相关联的因素之上。第一个因素是一种独特的短期服役制度,它是新王威廉一世及其陆军大臣不顾自由党的反对而推行的……这一制度使普鲁士拥有的一线陆军,与其人口相对而言,远远多于其他大国。这又转过来要求人民接受至少是较高程度的初等教育,因为根据大部分专家的意见,一个迅速发展的短期兵役制在一个无文化的农民国家是难以实行的;它还要依靠全力处理这样大批人员的优秀的组织工作。如果一支50万或100万人员的大军不能充分地得到训练、服装、武器和粮食,并被运往决战地区,那么建设这支军队终究是没有用的;如果军队指挥官不能与有关的大批士兵保持联系并进行控制,那么这甚至更是浪费人和资源。
对这支军队实施控制的机构是普鲁士总参谋部,它在19世纪60年代初期,在年长的毛奇的天才领导下,从默默无闻的地位一跃而为“陆军的智囊”。直到那时,大部分和平时期的陆军由战斗部队组成,这些部队得到军需、人事、工程和其他部门的支持;实际的作战参谋部只是在战役开始和指挥部成立时才拼凑而成。但在普鲁士,毛奇已经招收了陆军学院最优秀的人才,并教导他们为未来可能的冲突做好作战准备。在敌对行动开始很久以前,作战计划必须制订出来,并经常修改。图上作业和演习得到了周密的研究,对其他强国进行的历史眭战役和军事行动也同样进行深入研究。一个专门机构设立了,它监督普鲁士的铁路系统,以确保军队和供应能被迅速地运往目的地。首先,毛奇的参谋系统试图教导军官团如何去处理大兵团(军或集团军)的作战方法,它们将独立地转移和作战,但又随时准备集结在决觇性的战场上。如果不能保持与后方毛奇司令部的通讯联系,前方的将领可根据几条地面作战的基本准则,去发挥他们的主动陛和采取行动。
很明显,普鲁士一德意志的胜利是它的军事制度的胜利;但是正如迈克尔一霍华德尖锐指出的那样,“一个国家的军事制度不是社会制度的一个独立部分,而是其整体的一个方面”。支持德意志各路纵队全面迅猛发展和总参谋部有控制地协调工作的,是比欧洲任何其他国家装备更好、并且更准备去适应现代战争条件的一个国家。在1870年,德意志诸邦合在一起的人口已多于法国,只是分裂掩盖了这个事实。德意志有更长的、并且更充分地为军事目的作好安排的铁路线。它的国民生产总值和钢铁产量在那时已经赶上了法国。它的煤产量是法国的两倍半,它消耗的现代能源则多50%。德意志的产业革命正在建立更多的大企业,例如克虏伯钢铁和兵器联合体……而支持这一切的后盾,则是这样一个民族;它拥有水平高得多的初等和技术教育,它的大学和科学设施是无与伦比的,它的化学实验室和研究机构是首屈一指的。
再用当时的一句妙语来说,欧洲失去了一个主妇,却得到了一个主人。在俾斯麦惊人灵巧的安排下,1870年以后的整整20年中,大国体制将被德意志支配;外交家们注意到,这时条条道路通向柏林。可是许多人都能看到,使德意志成为欧洲大陆最重要强国的因素,不仅仅是帝国宰相的聪明和残酷无情。而且还有以下的因素:德意志的工业和技术,一旦国家统—后,它甚至发展得更快;德意志的科学、教育和地方行政;引人注目的普鲁士陆军。至于第二德意志帝国也有俾斯麦为之烦恼的主要内部缺陷的事实,局外的观察家们则很少注意到。欧洲的每个国家,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孤立主义的英国人,都感到了这个新的巨人的影响。俄国人在1870年至1871年期间仁慈地保持中立,并且利用西欧的危险来提高自己在黑海的地位,但对这时欧洲的重心位于柏林这一事实愤懑不平,并且暗暗担心德意志下一步可能的行动。1870年当法国人(教皇的保护1人)正在洛林溃不成军时,占领罗马的意大利人渐渐倒向柏林。奥匈帝国(1867年维也纳与匈牙利人妥协后的名称)也是如此,它希望在巴尔干半岛找到补偿,以弥补它在德意志和意大利丧失的地位—但它也很清楚,这样的野心可能激起俄国的反应。最后,受打击和怨恨的法国人在妄想重新取得与莱茵河彼岸的强邻平等地位的尝试中,感到有必要重新考察和改造行政和社会的几个重大领域(教育、科学、铁路、武装部队和经济)了。不论在当时,甚至在以后的回顾,1870年被视为欧洲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分界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