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如果我回头

来源 :新作文·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duoying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再回首,已不是那人。
  ——题记
  叶在轻轻起舞,伴着风。细细听,风中是否有着诉不尽的旋律。风停,叶落。
  又是一场秋。
  以前外公有个习惯,只要入秋,他便开始给我温牛奶喝。那纯白又香甜的味道便从外公手中充盈了我的整个秋天。但我那时并不是很喜欢喝牛奶,尽管它在外公口中同宝一般?。
  “囡囡,快喝牛奶吧,喝了以后就可以长得和外公一样高哦。”?已经记不清有多少个清晨,外公摸着我的脑袋哄我喝下牛奶;又有多少个清晨,我从他温暖的大手下挣脱开来,嘟着嘴说:“我不想喝。”
  后来我长大了些,小朋友间已经有了有意无意的攀比。在这些攀比中,我了解到有一种叫“酸奶”的东西,可是比外公的牛奶好喝太多了。我在早餐的饭桌上提出了想喝酸奶不想喝牛奶的?要求,却被外公拒绝了。是啊,在他老人家心中可是一直把牛奶看作最好的东西给我,可是年幼的我又怎么会明白呢?终于在又一次被要求喝完牛奶时,我大哭了起来:“我想要喝酸奶嘛……他们都有,就我没有……”在我的哭闹中,外公沉默了。他拿出几张旧钱递给我,让我去买期盼已久的酸奶。我拿上钱,欢天喜地地跑走了,外公却端着已经微微发凉的牛奶在背后叹气。
  这件事过去不久,外公被查出了癌症。
  再后来,外公去世了。?
  至今为止我都无比后悔,我那天没喝的牛奶偏是外公顶着秋日清晨的阵阵寒气,给我温的最后一瓶奶。如果那天我没有哭闹,是否能在喝完牛奶后给他一个拥抱?如果那天我回头了,是否能再跑回来后听他再叫我一声“囡囡”?哪怕,是最后一聲。
  可惜没有如果。
  外公在的秋天是我记忆中的最后一个秋天。
  秋风是那么温柔,就像那个老人的舒眉一笑,我转过头去,正好对上。如今,一样的季节,转过头,那里却再也没有外公了。
  我说借我一场秋啊,可你说这已是冬天。
  (指导老师:张泽玥)
  回头总能看见
  情感里多回头,生活中向前看。请相信,一回头,总能看见记忆中的画面。扭转头,带着一份思念继续前行。文中关于外公的描述掺杂了作者的无奈和叹息,那些生活中的场景熟悉得让人泪目。错过了就是错过了,时光流逝岁月无情,怀念的人和情再美好毕竟也是曾经,回不去了。还好记忆足够温情,文字足够长久,能让蓦然怀念时除却伤感,还多了一丝丝亲昵和眷念。唯愿那些美好的回忆可以温暖你我的每一个秋冬。
  最后,借着作者的结尾送大家一首诗:
  借我
  借我一个暮年,
  借我碎片,
  借我瞻前与顾后,
  借我执拗如少年。
  借我后天长成的先天,
  借我变如不曾改变。
  借我素淡的世故和明白的愚,
  借我可预知的险。
  借我悲怆的磊落,
  借我温软的鲁莽和玩笑的庄严。
  借我最初与最终的不敢,
  借我不言而喻的不见。
  借我一场秋啊,
  可你说这已是冬天。(空空)
其他文献
大海上翻起一朵白浪,蔚蓝的海水中反射着太阳的光。海、海,满眼全是海,海里有什么?海里还是海。  我是一只海豚,生活在大洋中。每天都只能看到一样的东西,做一样的事。我厌倦了海。直到有一天,一切都变了。  一艘船开到了我的家门口,这是我头一回看到船,于是我连忙趁着浪从海面探出脑袋,想仔细地观察这“天外来物”。一阵耀眼的光猛然刺痛我的双眼,我听到了呼喊声,接着一张巨大的网向我扑来。我连忙躲闪,却被绳索死
期刊
知识  一场疫情,给了“为什么要读书”一个最好的答案。在这场“战斗”中,谁才是我们希望的曙光呢?  他们不是大明星,他们是67岁抗击非典、84岁逆行战场的钟南山院士;从赤脚医生一路苦读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传染病学专家的李兰娟院士;敢说真话,办实事,先后在香港和美国进修,成为博士后的医学学霸,上海医疗救治专家张文宏主任。  他们名字的背后都离不开一个核心:知识。我想,那些有知识有担当的人,在过去你们
期刊
腊月二十八,在回老家的路上,关于疫情的新闻忽然开始大量推送,形式一下子紧张起来,口罩已经买不到了,储备好了食物,我们开始了长达半个月的自我隔离。  头几日,我们谢绝了亲戚的走访和邀请,开始了“三饭三觉”的生活模式。睡了几天,终于半夜都睡不着了,我们终于有时间坐下来聊聊天,陪伴彼此。  弟弟开始喜欢和爸爸坐下来聊聊工作、生活、新闻。作为“中国式父子”的典型,这二十多年,两代男人的理念有了越来越多的代
期刊
浮世纷杂,有人倾心于西湖的淡妆浓抹,有人惊叹于泰山的神秀之姿,有人向往煌煌京城的繁华盛况。而我,却钟情于我的故乡——长洛,或是应了“吾心安处是吾乡”这句话吧。  吾乡予我闲适。  小时候,不懂何为人情事故,更不懂何为尔虞我诈,我只知,我有一颗小小的心,心里装着一个小小的世界,名曰:家乡。  若说在家乡有什么是我最爱的,那一定是云,没错,就是云!儿时我常与伙伴们手拉手绕着古树轉圈儿,转累了,就兀自往
期刊
2003年非典的时候,我刚好五年级,那是我第一次经历一场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记忆中,对非典的印象就是每天要去村委会领消毒液,每天在家里喷,然后喝了很长一段时间板蓝根(后来被证明是无效的),还有就是村口用原木拦着,不让外来的车子进入。那时候根本没有这次这么严峻,大家也根本不懂得什么戴口罩,也没有不让出门,只是限制地域间的流动。那时候觉得非典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可是几个月也就过去了。  我们知道非典一
期刊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在对话的语境中,“有人说”,就是“有人回答”“有人说话”的意思。如:  “这好像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人群里有人说。  “没错儿,将军家的!”人群里有人说。  但“有人说”这三个字是十分好玩的,它有不少的“用法”。  语文教师会让学生学用“有人说……有人说”的句式:仿照下面的句式,再写两个关于“语文”的比喻句:有人说,语文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微型百科全
期刊
这是初春的一个夜晚,寒风呼啸,冷雨侵袭,扫过那已枯干的树枝,继续咆哮着。  或许风不知道,在那早已枯瘠的枝干里,积蓄着一股不知名的力量。这股力量是如此固执,不论狂风,还是暴雨,它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终于,在细微的“砰”的一声后,一簇嫩芽绽开了,嫩嫩的、绿绿的。不多时,满树都是脆生生的嫩芽,似乎是在告诉人们——春天到了!  藏青色的小巷深处,我站在那扇沉重的木门前。抬手轻抚那细微的刻纹,耳边响起
期刊
@作者自画@  戴守正,字有恒,来自浙江省新昌县七星中学初三年级。是一个喜欢对历史与社会进行思考的男孩,喜欢对生活中一些细微的事与物追寻其本源,从自己身边的一些平凡小事中去发现与感悟,并把它们记录在纸间,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形成文字,变成报刊上的一行行铅字与人分享。  南方的落日,虽然没有了塞外“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那种在荒凉沙漠中升起的特有的壮观风景,但似乎是多了几分柔情和浪漫,在平凡
期刊
在我一年级以前,都是在外婆家度过的。那里的一花一草一木我都清清楚楚。天天这家那户地跑来跑去,甚是有趣;到东家看看兔子,到西家跟狗狗比比嗓门,怎样都玩不腻。但我有时玩疯了,闯祸了,便会被关进老屋。这时,我只好待着,透过窗户,眼巴巴地望着外面……  那老屋也真是老。从我妈妈出生外婆一家就一直住在这里。每当我听外婆讲她们过去的事情时,我总是趴在外婆腿上听,不时俏皮地插两句嘴,然后笑嘻嘻地蹦起来,又飞快溜
期刊
北方蔚蓝的天空下,有一片贫瘠的黄土,黄土中插满了它粗壮的根须,撑起了它盘虬卧龙般的枝干。  小城里,春风怒号着来了,吹绿了山坡,吹软了柳枝,吹来了花香。院落里,杏花隐隐地开了,白里透黄,在微风中招摇地掀起裙袂,尽管缩在偏僻的角落仍清新淡雅,杏树旁还有棵花椒树,虽阳春三月,仍光秃秃的,未见绿叶,只是树干歪曲地伸向天空,枝上顯出了一丝绿意。相比淡雅的杏花,它显得那么丑陋。不知何时,它也静静地抽出了绿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