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是幼儿重要的学习内容之一,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设计丰富的教学模式吸引幼儿的兴趣,使幼儿在宽松有趣的氛围中学习数学,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和学习能力。本文就创设课堂情境、实践学习以及借助玩具引导幼儿学习进行探讨,旨在通过将游戏融入数学课堂,提高幼儿的数学学习能力。
关键词:游戏化教学;创设情境;实践学习;借助玩具
幼儿时期是儿童增长智力的重要阶段,科学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幼儿的空间想象能力,还可以培养幼儿数学逻辑和数学思维。因此教师在引导幼儿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引导幼儿学习简单的加减计算,更要通过不同的模式开发幼儿的思维,使幼儿在游戏中搭建空间,促进幼儿数学思维的发展。
1 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幼儿兴趣
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设计游戏情境激发幼儿的兴趣。幼儿阶段的儿童本来就容易被外界的事物所吸引,在学习的过程中难以长时间保持专注的精神力,根据幼儿的这一特点,教师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数学课堂“动”起来,通过设计游戏情境,激发幼儿的兴趣,使幼儿积极的参与到课堂学习,提高幼儿在课堂的学习效率。
比如簡单的加减法。幼儿在认识了简单的数字之后,就要学习计算。坐在位置上一板一眼的计算数学算式,幼儿会容易不耐烦,也会被其他事物吸引注意力,教师就可以设计游戏引导幼儿学习数学,提高幼儿的计算能力。比如教师将幼儿分为几个学习小组,然后每个小组都有一定数量的玩具,然后教师开始出题,让小组幼儿出示数字并进行计算,哪个小组的幼儿回答正确的问题最多,哪个小组的幼儿就可以得到一份奖励。比如教师说自己有5个玩具,然后给了一个小朋友2个,还剩下几个玩具。幼儿根据教师的要求先拿出5个玩具,然后给了自己旁边的小朋友,再数一数自己还剩下几个玩具。教师通过引导幼儿竞争回答问题并设置奖励,使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更加的投入,在计算的时候也会更加的仔细,这样有利于提高幼儿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进而促进幼儿对知识的掌握。
2 通过实践学习,直观认识数学
幼儿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有时候难以理解数学中的问题,或者不清楚数学之间的逻辑关系,因此在学习数学的时候会遇到苦难。教师通过设计游戏进行数学教学,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数学,有利于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使幼儿通过游戏了解不同数量之间的关系,进而促进幼儿对于数学问题的理解。
比如算式2+3=5,幼儿可以根据2+3算出最后的结果,也可以计算5-2=3或者5-3=2,但是当幼儿遇到2+()=5的时候就会转不过弯,这其实就是幼儿对于加法的意义不怎么熟悉的原因,教师就可以利用游戏的方式引导幼儿重新认识加法,促进幼儿数学思维的发展。比如教师将幼儿分成几个小组,最开始的时候3个幼儿围成一个圈子,小组其他幼儿在圈子里面;当教师说道:“一个家里6口人”的时候,每个小组中就要有6个人手拉手围成外面的大圈,其他的幼儿依旧在圈子里;当教师说道:“一个家里4口人”的时候,就要有一部分幼儿钻到圈子里,外面的大圈缩小到4个人。教师通过设计游戏,使幼儿在实践中认识到数字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使幼儿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够梳理清楚数量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而提高幼儿的数学水平。
3 借助玩具教学,发展空间能力
数学的学习不仅仅包括数学问题的计算,还包括一些抽象逻辑,比如想象空间、位置等等。因此教师在设计数学游戏的时候,可以借助玩具设计全面的学习内容,不仅发展幼儿的计算能力,同时发展幼儿其他方面的能力,使幼儿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全面发展,为幼儿将来数学学习打下基础,最终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
比如幼儿在一般都会玩乐高、搭积木,但是许多教师认为这只是玩具,对于教学没有作用,但实际上积木的搭建可以有效的开发幼儿的空间思维,会对幼儿未来学习视图和几何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可以以此为切入点,设计数学学习内容,培养幼儿的抽象思维和空间逻辑。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幼儿展示一些图形的形态,然后让幼儿根据多媒体上的要求进行搭建,最先搭建好的幼儿教师可以奖励一朵小红花。教师还可以设计积木块数量不变但是形态改变的问题,让幼儿尝试着构建新形态。幼儿在搭建积木的过程中不会将其看成一种负担,反而会充满激情,因此会更加认真的搭建积木。教师利用幼儿的玩具展开有效的教学,使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逐渐将空间实体化,将抽象的问题具象化,最终促进幼儿空间思维的发展,数学学习水平的提高。
总之,教师在引导幼儿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引导幼儿在游戏中认识数学;通过数学游戏构建想象空间,增强幼儿的思维逻辑和计算能力,为幼儿将来学习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张海燕.数学游戏在培养儿童数学能力中的作用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04).
[2] 王春燕.积木搭建游戏对幼儿数学学习的价值及教师的支持性策略[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8(04).
(作者单位:四川省旺苍县东河镇第一幼儿园)
关键词:游戏化教学;创设情境;实践学习;借助玩具
幼儿时期是儿童增长智力的重要阶段,科学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幼儿的空间想象能力,还可以培养幼儿数学逻辑和数学思维。因此教师在引导幼儿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引导幼儿学习简单的加减计算,更要通过不同的模式开发幼儿的思维,使幼儿在游戏中搭建空间,促进幼儿数学思维的发展。
1 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幼儿兴趣
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设计游戏情境激发幼儿的兴趣。幼儿阶段的儿童本来就容易被外界的事物所吸引,在学习的过程中难以长时间保持专注的精神力,根据幼儿的这一特点,教师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数学课堂“动”起来,通过设计游戏情境,激发幼儿的兴趣,使幼儿积极的参与到课堂学习,提高幼儿在课堂的学习效率。
比如簡单的加减法。幼儿在认识了简单的数字之后,就要学习计算。坐在位置上一板一眼的计算数学算式,幼儿会容易不耐烦,也会被其他事物吸引注意力,教师就可以设计游戏引导幼儿学习数学,提高幼儿的计算能力。比如教师将幼儿分为几个学习小组,然后每个小组都有一定数量的玩具,然后教师开始出题,让小组幼儿出示数字并进行计算,哪个小组的幼儿回答正确的问题最多,哪个小组的幼儿就可以得到一份奖励。比如教师说自己有5个玩具,然后给了一个小朋友2个,还剩下几个玩具。幼儿根据教师的要求先拿出5个玩具,然后给了自己旁边的小朋友,再数一数自己还剩下几个玩具。教师通过引导幼儿竞争回答问题并设置奖励,使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更加的投入,在计算的时候也会更加的仔细,这样有利于提高幼儿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进而促进幼儿对知识的掌握。
2 通过实践学习,直观认识数学
幼儿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有时候难以理解数学中的问题,或者不清楚数学之间的逻辑关系,因此在学习数学的时候会遇到苦难。教师通过设计游戏进行数学教学,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数学,有利于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使幼儿通过游戏了解不同数量之间的关系,进而促进幼儿对于数学问题的理解。
比如算式2+3=5,幼儿可以根据2+3算出最后的结果,也可以计算5-2=3或者5-3=2,但是当幼儿遇到2+()=5的时候就会转不过弯,这其实就是幼儿对于加法的意义不怎么熟悉的原因,教师就可以利用游戏的方式引导幼儿重新认识加法,促进幼儿数学思维的发展。比如教师将幼儿分成几个小组,最开始的时候3个幼儿围成一个圈子,小组其他幼儿在圈子里面;当教师说道:“一个家里6口人”的时候,每个小组中就要有6个人手拉手围成外面的大圈,其他的幼儿依旧在圈子里;当教师说道:“一个家里4口人”的时候,就要有一部分幼儿钻到圈子里,外面的大圈缩小到4个人。教师通过设计游戏,使幼儿在实践中认识到数字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使幼儿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够梳理清楚数量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而提高幼儿的数学水平。
3 借助玩具教学,发展空间能力
数学的学习不仅仅包括数学问题的计算,还包括一些抽象逻辑,比如想象空间、位置等等。因此教师在设计数学游戏的时候,可以借助玩具设计全面的学习内容,不仅发展幼儿的计算能力,同时发展幼儿其他方面的能力,使幼儿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全面发展,为幼儿将来数学学习打下基础,最终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
比如幼儿在一般都会玩乐高、搭积木,但是许多教师认为这只是玩具,对于教学没有作用,但实际上积木的搭建可以有效的开发幼儿的空间思维,会对幼儿未来学习视图和几何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可以以此为切入点,设计数学学习内容,培养幼儿的抽象思维和空间逻辑。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幼儿展示一些图形的形态,然后让幼儿根据多媒体上的要求进行搭建,最先搭建好的幼儿教师可以奖励一朵小红花。教师还可以设计积木块数量不变但是形态改变的问题,让幼儿尝试着构建新形态。幼儿在搭建积木的过程中不会将其看成一种负担,反而会充满激情,因此会更加认真的搭建积木。教师利用幼儿的玩具展开有效的教学,使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逐渐将空间实体化,将抽象的问题具象化,最终促进幼儿空间思维的发展,数学学习水平的提高。
总之,教师在引导幼儿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引导幼儿在游戏中认识数学;通过数学游戏构建想象空间,增强幼儿的思维逻辑和计算能力,为幼儿将来学习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张海燕.数学游戏在培养儿童数学能力中的作用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04).
[2] 王春燕.积木搭建游戏对幼儿数学学习的价值及教师的支持性策略[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8(04).
(作者单位:四川省旺苍县东河镇第一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