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方的这座农专学校不似母校台肥六中周末都有个联欢晚会,“冷”得像当地的气候。于是大凡具有一定数量“文艺细胞”或具有一定数量的“欣赏细胞”或仅仅停留在“看热闹”的初期阶段的同学都对自己的“业余时间”不满起来,到后来,校方终于宣布自即日起组建一个话剧团,并排练曹禺名剧《雷雨》,于是全校雀跃。
我也就在那时被挑选人“团”,虽说只在剧中饰演了一个配角——“二少爷”周冲。
不久,大瓢“冷水”让我们剧团的一干人“降了温”,“拦路虎”便是服装。
周家乃三十年代大户,无论老爷太太少爷小姐、『’环使女,均应有适合其身份的服装。可校方对此“一毛不拔”,大伙只好“自立更生”。
宝贵的是剧团外的同学们的热情未曾减弱,他们等着先睹为快呢,于是开始面向全校师生,面向学生的家长“募捐”服装。
试装那日,不仅全团演职员笑得直不起腰来,连溜进排练场看稀罕的同学都几欲喷饭。只见周家老爷是一领苏绣长袍,太太一袭大开叉旗袍。大少爷的绸质上衣双袖过长,直如“水袖”,只好借女生的发夹夹住。自此他举止便特“温良恭俭让”,免得一时兴起“动静”大了点,伸手将那女生的发夹甩到台下观众头上去。他这一拘谨倒也“歪打正着”,恰恰很符合剧中人物的应有做派,身为学校教导主任的“老爷”连连夸赞他的悟性好。我是一身“击剑服”,由一归国华侨同学赞助,倒也合体,只是大冷的天一见那全丝质面料,足令全身细胞“紧急集合”状:“管家”鲁贵倒也潇洒,他实在不顾煞费苦用在“包装”上。随便找来一件油滋麻花的对襟大褂,喳喳鹾剪子便“灭”了双袖,再前去一条裤子的双小腿部分,成了一条“六分裤”,加上一柄总不离身的芭蕉扇和一脸诌笑,活活脱脱的一个奴才样儿。同学们送他一颇有点东洋味的艺名日“大
裤衩子”。
剧团里有一位安徽庐江籍男生,人挺聪慧,大凡剧中一应“效果”全由他一手包揽。比如拿张白铁皮直抖动便为雷鸣,弄块电池连两个碳精棒,“阴阳两极”一对接便为电闪,一根长绳拴个削得极薄的竹片,转圈抡去,便为风起。更搞笑的是不知从哪儿借了个破筛子,弄两把黄豆在上面左右一筛,便是“下雨了”。
那“效果”同学灵则灵矣,却未曾生就一驭“火跟金睛”,前台的演出过程他是不得而知的。导演老师何止一位剧务同学立在提词同学身后,一俟剧情到时,便佯装吐嗽,后台这个同学便立马动作起来,于是呼风唤雨电闪雷鸣好不热闹。不料某次彩排,全校师生连同当地的首长们也应邀到场。那剧务同学适逢感冒,不应咳嗽时却咳嗽起来。结果“效果”同学如法炮制一番,全场笑晕。那位首长却憨厚地说道:“同学们今天情绪很好嘛!戏不错嘛!”
某次剧团赴淮南蔡家岗演出,台下矿工及其家属们早已坐满,后面又加了好几排长凳,足足千人朝上。前排座位上,身穿毛领大衣的区矿领导们也坐齐了,开演的铃声早已响过。
正在关键时刻,忽见后台乱成一团,原来“管家”鲁贵丢了。导演老师急得脖子青筋毕现,我突然间想起鲁贵一定还在宾馆里。
导演老师闻报,即嘱我立刻返回宾馆去找。我业已换装,脸上又抹得红红白白,但师命难违,仗着年轻一转身跑进“雪花大如席”的严寒之中。路人见我如此“酷”皆胆战心惊,好在我并不生事,顾自疾奔。
跑进宾馆,我是老猫上锅台熟门熟路地“直取”杂物间,那是盛放道具的一间房子。平日冷清,是休眠的好去处。果然鲁贵躲在那儿正睡出口水来,我一巴掌将他打醒,拉起尚“大半截在梦乡”的他往剧场跑去。
行人见我俩一身“短打”,又如同从包子笼中钻出一般头上身上热气直冒,更是“三魂丢了两魂半”,避之唯恐不及,倒也省了碰撞事故发生。
戏终于开演了,有同学递过一杯水状物什来,说是避避寒气。我一仰脖吞了,却觉得“五内俱焚”遍体不自在,久久地大张着口,嘴里“丝丝”地吸气,样子一定极狼狈。有人悄悄告诉我,那是酒。我还以为自己吃进去一吨“梯恩梯”(炸药)了呢!
这出戏还有些“副产品”,比如剧中大少爷与四凤终未成就眷属,而两位演员同学却吃透剧中精华,“将爱情进行到底”了。
当年排练《雷雨》一剧与戏外的种种趣事,在校内传为佳话,以至于我们这些“剧中人”都成了不大不小的“明星”。
记得毕业后的一次返校,比我们低两届的同学还熟记我们的面孔。一张脸便成了“通行证”,各寝室都“玩得转”。连我这个配角也记不清自己究竟让多少同学的笔记本横遭“涂鸦”之祸。写到最后没词了,我一时兴起,便在同学的本子上写上了“+(加)一(减)×(乘)÷(除)”四个数学符号。那同学一头雾水视线茫然,我却振振有词道:“记得给自己多加一些欢乐,减去一丝忧烦,乘上一些动力,除去一些包袱”:那同学听了一脸的佩服,连说学兄不独艺精还挺“哲学”的嘛!
我也就在那时被挑选人“团”,虽说只在剧中饰演了一个配角——“二少爷”周冲。
不久,大瓢“冷水”让我们剧团的一干人“降了温”,“拦路虎”便是服装。
周家乃三十年代大户,无论老爷太太少爷小姐、『’环使女,均应有适合其身份的服装。可校方对此“一毛不拔”,大伙只好“自立更生”。
宝贵的是剧团外的同学们的热情未曾减弱,他们等着先睹为快呢,于是开始面向全校师生,面向学生的家长“募捐”服装。
试装那日,不仅全团演职员笑得直不起腰来,连溜进排练场看稀罕的同学都几欲喷饭。只见周家老爷是一领苏绣长袍,太太一袭大开叉旗袍。大少爷的绸质上衣双袖过长,直如“水袖”,只好借女生的发夹夹住。自此他举止便特“温良恭俭让”,免得一时兴起“动静”大了点,伸手将那女生的发夹甩到台下观众头上去。他这一拘谨倒也“歪打正着”,恰恰很符合剧中人物的应有做派,身为学校教导主任的“老爷”连连夸赞他的悟性好。我是一身“击剑服”,由一归国华侨同学赞助,倒也合体,只是大冷的天一见那全丝质面料,足令全身细胞“紧急集合”状:“管家”鲁贵倒也潇洒,他实在不顾煞费苦用在“包装”上。随便找来一件油滋麻花的对襟大褂,喳喳鹾剪子便“灭”了双袖,再前去一条裤子的双小腿部分,成了一条“六分裤”,加上一柄总不离身的芭蕉扇和一脸诌笑,活活脱脱的一个奴才样儿。同学们送他一颇有点东洋味的艺名日“大
裤衩子”。
剧团里有一位安徽庐江籍男生,人挺聪慧,大凡剧中一应“效果”全由他一手包揽。比如拿张白铁皮直抖动便为雷鸣,弄块电池连两个碳精棒,“阴阳两极”一对接便为电闪,一根长绳拴个削得极薄的竹片,转圈抡去,便为风起。更搞笑的是不知从哪儿借了个破筛子,弄两把黄豆在上面左右一筛,便是“下雨了”。
那“效果”同学灵则灵矣,却未曾生就一驭“火跟金睛”,前台的演出过程他是不得而知的。导演老师何止一位剧务同学立在提词同学身后,一俟剧情到时,便佯装吐嗽,后台这个同学便立马动作起来,于是呼风唤雨电闪雷鸣好不热闹。不料某次彩排,全校师生连同当地的首长们也应邀到场。那剧务同学适逢感冒,不应咳嗽时却咳嗽起来。结果“效果”同学如法炮制一番,全场笑晕。那位首长却憨厚地说道:“同学们今天情绪很好嘛!戏不错嘛!”
某次剧团赴淮南蔡家岗演出,台下矿工及其家属们早已坐满,后面又加了好几排长凳,足足千人朝上。前排座位上,身穿毛领大衣的区矿领导们也坐齐了,开演的铃声早已响过。
正在关键时刻,忽见后台乱成一团,原来“管家”鲁贵丢了。导演老师急得脖子青筋毕现,我突然间想起鲁贵一定还在宾馆里。
导演老师闻报,即嘱我立刻返回宾馆去找。我业已换装,脸上又抹得红红白白,但师命难违,仗着年轻一转身跑进“雪花大如席”的严寒之中。路人见我如此“酷”皆胆战心惊,好在我并不生事,顾自疾奔。
跑进宾馆,我是老猫上锅台熟门熟路地“直取”杂物间,那是盛放道具的一间房子。平日冷清,是休眠的好去处。果然鲁贵躲在那儿正睡出口水来,我一巴掌将他打醒,拉起尚“大半截在梦乡”的他往剧场跑去。
行人见我俩一身“短打”,又如同从包子笼中钻出一般头上身上热气直冒,更是“三魂丢了两魂半”,避之唯恐不及,倒也省了碰撞事故发生。
戏终于开演了,有同学递过一杯水状物什来,说是避避寒气。我一仰脖吞了,却觉得“五内俱焚”遍体不自在,久久地大张着口,嘴里“丝丝”地吸气,样子一定极狼狈。有人悄悄告诉我,那是酒。我还以为自己吃进去一吨“梯恩梯”(炸药)了呢!
这出戏还有些“副产品”,比如剧中大少爷与四凤终未成就眷属,而两位演员同学却吃透剧中精华,“将爱情进行到底”了。
当年排练《雷雨》一剧与戏外的种种趣事,在校内传为佳话,以至于我们这些“剧中人”都成了不大不小的“明星”。
记得毕业后的一次返校,比我们低两届的同学还熟记我们的面孔。一张脸便成了“通行证”,各寝室都“玩得转”。连我这个配角也记不清自己究竟让多少同学的笔记本横遭“涂鸦”之祸。写到最后没词了,我一时兴起,便在同学的本子上写上了“+(加)一(减)×(乘)÷(除)”四个数学符号。那同学一头雾水视线茫然,我却振振有词道:“记得给自己多加一些欢乐,减去一丝忧烦,乘上一些动力,除去一些包袱”:那同学听了一脸的佩服,连说学兄不独艺精还挺“哲学”的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