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琏:市场经济守望者

来源 :人民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fali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只要是他认定的事,就一定要讲出来,也不管人家喜不喜欢听。
  79岁的经济学家吴敬琏,性格有点儿“迂”。
  身为全国政协委员,每年春节一过,开“两会”的时候,家人都为他捏着一把汗。
  女儿提醒他“祸从口出”,但他不以为意。
  就像他那一代的知识分子一样,使命感和危机感让他不能放松,犹如舞者脱不下来的那双红舞鞋。
  
  “市场”信徒
  马不停蹄地批判
  
  “吴敬琏,一位老学者,多年举着市场经济理论的大旗,从来没有手酸过。”
  2000年,因为支持财经杂志揭批“基金黑幕”,抨击股市泡沫,吴敬琏被誉为“中国经济学界的良心”,一时间声名大噪。
  这似乎是他从经济学家转向公共知识分子的开始,从此他更多地进入了公众视野。
  事实上,这不过是吴敬琏一以贯之的性格和观点,早在1990年,吴敬琏就有“吴市场”之称。
  在那年的一次经济问题座谈会上,吴敬琏支持“市场取向派”经济学家薛暮桥,与另外几位主张“计划取向”的经济学家,发生激烈争论。
  吴敬琏引经据典,为市场经济辩护,因此被一些人叫做“吴市场”,在经济学界引起争议。在当时,这并不是一种完全的褒奖。
  此后多年,他的研究范畴和理论框架,从来没有脱离“市场化”的核心。而中国经济的发展,也逐渐验证了他理论的正确。
  2004年,中国经济开始出现过热,“保守派”观点认为,这些现象都是改革的结果,对改革提出了质疑和反思。而吴敬琏则坚持认为,出现问题的原因正在于某些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不到位,改革应该继续进行下去。
  对改革出现的问题,他不停地进行批评和反思,对于中国股市,他认为一开始定位就错了:股市主要问题是“政策市和寻租市”。“救市”的正确办法就是医治这一顽症,而不是干预……
  
  “牛棚”良遇
  受经济泰斗衣钵
  
  吴敬琏的秉性似乎与某种家族传承有关。
  他的母亲是大名鼎鼎的“新闻女侠”邓季惺。邓季惺和他的生父吴竹似以及继父陈铭德,一起创办了《新民报》。
  吴敬琏的身上,有着邓季惺的直率、执著。而他宽宽的额头和厚厚的上嘴唇,又依稀可见吴竹似的影子。
  20世纪70年代,这个长相清秀、个性坚毅的江南人,又接连得到中国最重要的三位经济思想家的垂青,他们都把最后的衣钵传给了他。
  吴敬琏对市场理论的坚持,来源于顾准的启发。
  1974年,下放到干校的吴敬琏在“牛棚”里结识顾准。两人亦师亦友。顾准对他说,只有先系统学习世界文化和历史,才能够反过头来弄清中国到底是怎么回事。
  在那段时期,两人一同畅谈自由市场经济。顾准对吴敬琏说,中国的“神武景气”一定会到来。
  1974年10月,顾准得悉自己得了癌症,他临终前最后长谈的人是吴敬琏,他最后嘱咐吴敬琏四个字,“待机守时”。
  顾准去世,吴敬琏手扶灵车将他推进阴冷的太平间。
  很多年后,吴敬琏回忆说,“我在回家的路上就是觉得特别特别冷,觉得那是一个冰冷的世界,顾准就像是一点点温暖的光亮,但是他走了,但是,我想,他还是给我们留下了光亮……”
  女儿吴晓莲说,那次她看到,不善表露情感的父亲,眼中泛着泪光。
  那天晚上回家后,吴敬琏大哭了一场。
  顾准之外,另一位经济学家孙冶方,晚年最重要的研究伙伴之一也是吴敬琏。
  而蒋一苇,则让吴敬琏接替他出任《改革》杂志主编,并在临终遗言中,把有关遗稿交给吴敬琏处理。
  
  好友叮嘱
  “管好那张嘴”
  
  1983年,吴敬琏赴美做访问学者后,妻子周南前去探望。临行前,吴的好朋友叮嘱周南,要她告诉吴敬琏“管好他那张嘴”。
  吴敬琏所在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要职能是给决策者提供咨询意见。他要经常与决策者们见面,在他们面前说话,也可能在他们面前与持不同意见者争论。
  有时持不同意见者,就是决策者本人。
  直言不讳,吴敬琏得罪了不少人。“你说他好,他敏锐,对问题一眼看到底,而且表达得很直率;你说他不好,他尖刻、伤人。”
  吴敬琏相交50多年的好朋友、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黄范章认为,吴敬琏这人不适于浅交,而适于深交。
  吴家的长女、心理学家吴晓莲常常分析父亲的心理。她认为,吴敬琏“学而优”却“不谋仕”的动机,主要有两个:一是知识分子的清高;二是知难而退。
  这个难就难在,他不懂得“委曲求全”。他既不唯上,也不唯书,更不媚俗,始终以一个学者的良知站在经济改革的前沿。他说:“社会良知,是我作为经济学人的立身之本。”
  
  赤子之心
  有一个梦想
  
  吴敬琏有几种不同的名片,但最经常递给别人的是印着教授身份的一张。虽然有很多头衔,但最让他感到自在的,还是教授这个身份。
  课堂上的吴敬琏头发花白,但背挺得很直,看起来,与其他循循善诱的老教授并无太大区别,还要更和蔼一些。
  他戴着一个耳麦,讲话声音不大,但教室里听得非常清楚,语速很慢,语调亲切,遇到有学生提问,他都会停下来细细回答。
  吴敬琏不认为自己做出了多大贡献,他更多地将之归结为是机遇。他只是需要表达。至于他的建议能否被采纳,那是另外一回事。
  吴晓莲说,吴敬琏极端“入世”已经构成了“出世”,这使他更接近纯粹。
  这种纯粹,也使他对于压力有了更强的承受能力,社会舆论对他的误解和争议,很多时候他不以为意。
  “一代人或许真有一代人的使命,其血脉传承,曲折微妙,却从不改倔强的本色,”财经作家吴晓波说,中国之未来,不在于有多少机器,多少黄金,多少高楼,在于每一代有怎样的人。100多年来,那条追求自由的血脉还在热烈地奔流。
  吴敬琏还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在退休后,拥有自己的木工车间,边听着莫扎特的音乐,边做着木制家具。他的木工做得相当好,当年从干校回京,他带了一套硬木长、中、短刨子,那是他在干校亲手制作的。
  摘自《新京报》2009.9.9
  
  吴敬琏还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在退休后,拥有自己的木工车间,边听着莫扎特的音乐,边做木制家具。他的木工做得相当好,当年从干校回京,他带了一套硬木长、中、短刨子,那是他在干校亲手制作的……
其他文献
蔬菜作物的根肿病与根结线虫病症状相似,都表现为根部肿大,地上部生长不良,严重时整株枯死。但两者病原及发病条件不同,防治技术差异较大,需要正确识别,对症下药。一、症状1
原发性甲状腺恶性淋巴瘤(PTL)占结外淋巴瘤的2.2%-6.5%,占同期甲状腺恶性肿瘤的0.62-1.30%。PTL的病因尚不清楚,病理分类仍有争议,但PTL合并桥本氏病或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是肯
原发胃肠道淋巴瘤为肿瘤首先侵及胃肠道,可有相应引流区域的淋巴结受累。肝、脾及肺部未见肿瘤侵及,周围血白细胞正常。尽管胃肠道淋巴细胞较全身所有免疫系统总和多,但仅有10%淋
目的:观察讨论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安全性、适应症、疗效。 方法:2003年4月-7月我科收治的2例自身免疫性疾病合并恶性淋巴瘤患者,应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T细胞/裸细胞型)是一少见疾病,发病率约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5%,分为原发系统型及原发皮肤型两种类型。富于嗜中性粒细胞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治
本文对合肥市 19912 0 0 0年的公共卫生监督工作资料进行了分析 ,表明我市十年来卫生监督工作的深度和广度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监督员数量翻了一番 ,综合卫生监督员发挥出积极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每当人们听到这首耳熟能详的经典老歌,就会想起电影《上甘岭》中的女卫生员王兰。王兰的生活原型王清珍老英雄的事迹早已家喻户晓,而
期刊
近年来 ,梅毒疫情在我省迅速上升 ,1994年以前疫情报告数不超过百例。从 1994年开始 ,发病率逐年增加 ,到 2 0 0 0年发病率为 2 0 2 8/10万 ,由 1991年占报告的 8种性病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