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了解事物的一种重要途径,新闻语篇对于人们对待事物的态度有着重要的影响。而新闻的报道却不是绝对的客观的,常含蓄的反映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本文将探讨批评话语分析与内容分析相结合新闻语篇研究的可行性,旨在全方位的研究新闻语篇,提高读者的反控意识。
关键词:新闻语篇;批评话语分析;内容分析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接触到的新闻语篇越来越多,作为了解社会的主要渠道,新闻语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很多新闻英语报道表面看来似乎客观公正,仔细研究会发现其隐隐暗藏着各种意识形态意味,对读者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辛斌,2005)因此,对于新闻语篇,势必要进行分析,来解释语言中含而不露的权力结构和意识形态。
在以往的新闻报道研究中,文章重点从批评话语分析视角来分析语篇。若要全面掌握背后的意识形态,不受其影响,仅用语言学的知识是不够的,需要结合传播学的知识,才能够了解报道者的立场、观点,提高反控意识。
二、批评话语分析与新闻语篇
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简称CDA)源于批评语言学,是20世纪70年代末英语语言学家Fowler等人在Language and Control中提出的有关话语分析方法的学科,旨在从批判的角度分析话语,揭示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批评语言学主要建立在以Halliday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法之上,在分析中特别强调对语篇生成、传播和接受的生活语境和社会历史背景的考察,并把注意力主要放在发现和分析语篇中那些人们习以为常因此往往被忽视的思念观念上,以便人们对它们进行重新审视。(辛斌,2005)批评语言学家Fairclough认为语言学的使用是一种社会实践,是社会身份、社会关系、知识和信念体系的构成要素。(Fairclough,1995) 他在批判性地继承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维模式,即从语篇、话语实践、社会实践三个维度上展开话语分析。在语篇部分,通过对语言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语言描述;在话语实践部分,主要阐释语篇生成和理解;在社会实践部分,通过事件的社会背景进行解释,进而揭示出语言、意识形态和权力之间的深层关系,探讨新闻报道中如何通过话语隐藏社会媒体的立场与观点。
在分析新闻语篇时首先要分析其结构特征,比如“被动化”和“名物化”;其次需要论证这些特征在语篇生成和理解中与某种意识形态的相关性;最后则需论证隐藏在语言结构与过程背后的意识形态。
批评话语分析不是单纯对文本进行客观描述,而是通过这种描述揭示文本中隐含的、人们习以为常的意识形态意义。(田海龙,2009)对于传播学领域的新闻语篇,长期以来其一直以定性研究为主,仅仅关注于文本的解读,势必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局限性,因此在分析新闻语篇时,加入传播学的分析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三、内容分析与新闻语篇
20世纪出阐释的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研究现象的内容进行深入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方法。根据贝雷尔森的经典定义,内容分析法是对明示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调查研究方法。(Bernald,1952)运用内容分析,可以描述内容中存在的模型或趋势,评估媒体对某些社会群体的刻画,对媒体的传播效果做出推测。(Klaus,2002)其原理是对文献内容所含信息量及其变化进行分析,从而达到对文献内容进行可再现的、有效的推断。内容分析法的一般过程包括:建立研究目标、确定研究整体、选择分析单位、设计分析维度体系、抽样和量化分析材料、进行评价和推论六部分。它是一种基于定性研究的量化分析法。分析新闻语篇时运用内容分析,可以进行趋势分析、现状分析、比较分析以及意向分析。例如,在进行分析医患关系新闻报道语篇时,可以抽样选取一定数量的有关医患关系报道的语篇,并调整、确定分析类目(态度、立場、类型等),根据类目对样本进行编码,并通过统计软件SPSS工具进行处理和分析,最终从定量的角度把握医患关系新闻报道的特点、媒体倾向性以及倾向性的变化。
四、结语
批评话语分析主要侧重定性分析,内容分析则是定量分析,对于新闻语篇研究,若能将两者有效结合,则会提高读者对于媒体语言中隐藏的意识形态的敏感度,培养新闻阅读的反控意识,并对语言、权利与意识直接的关系作出正确的评判。
参考文献:
[1]Bernald Berelson. Content Analysis in Communication Research[M]. New York: Free Press, 1952.
[2]Fairclough, N.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 London/New York:Longman, 1995
[3]Halliday, M.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London:Edward Arnold, 1994.
[4]Klaus Bruhn Jensen, ed. A Handbook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ologies [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2.
[5]田海龙.语篇研究:范畴、视角、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9.
[6]辛斌.批评语言学:理论与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关键词:新闻语篇;批评话语分析;内容分析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接触到的新闻语篇越来越多,作为了解社会的主要渠道,新闻语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很多新闻英语报道表面看来似乎客观公正,仔细研究会发现其隐隐暗藏着各种意识形态意味,对读者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辛斌,2005)因此,对于新闻语篇,势必要进行分析,来解释语言中含而不露的权力结构和意识形态。
在以往的新闻报道研究中,文章重点从批评话语分析视角来分析语篇。若要全面掌握背后的意识形态,不受其影响,仅用语言学的知识是不够的,需要结合传播学的知识,才能够了解报道者的立场、观点,提高反控意识。
二、批评话语分析与新闻语篇
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简称CDA)源于批评语言学,是20世纪70年代末英语语言学家Fowler等人在Language and Control中提出的有关话语分析方法的学科,旨在从批判的角度分析话语,揭示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批评语言学主要建立在以Halliday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法之上,在分析中特别强调对语篇生成、传播和接受的生活语境和社会历史背景的考察,并把注意力主要放在发现和分析语篇中那些人们习以为常因此往往被忽视的思念观念上,以便人们对它们进行重新审视。(辛斌,2005)批评语言学家Fairclough认为语言学的使用是一种社会实践,是社会身份、社会关系、知识和信念体系的构成要素。(Fairclough,1995) 他在批判性地继承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维模式,即从语篇、话语实践、社会实践三个维度上展开话语分析。在语篇部分,通过对语言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语言描述;在话语实践部分,主要阐释语篇生成和理解;在社会实践部分,通过事件的社会背景进行解释,进而揭示出语言、意识形态和权力之间的深层关系,探讨新闻报道中如何通过话语隐藏社会媒体的立场与观点。
在分析新闻语篇时首先要分析其结构特征,比如“被动化”和“名物化”;其次需要论证这些特征在语篇生成和理解中与某种意识形态的相关性;最后则需论证隐藏在语言结构与过程背后的意识形态。
批评话语分析不是单纯对文本进行客观描述,而是通过这种描述揭示文本中隐含的、人们习以为常的意识形态意义。(田海龙,2009)对于传播学领域的新闻语篇,长期以来其一直以定性研究为主,仅仅关注于文本的解读,势必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局限性,因此在分析新闻语篇时,加入传播学的分析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三、内容分析与新闻语篇
20世纪出阐释的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研究现象的内容进行深入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方法。根据贝雷尔森的经典定义,内容分析法是对明示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调查研究方法。(Bernald,1952)运用内容分析,可以描述内容中存在的模型或趋势,评估媒体对某些社会群体的刻画,对媒体的传播效果做出推测。(Klaus,2002)其原理是对文献内容所含信息量及其变化进行分析,从而达到对文献内容进行可再现的、有效的推断。内容分析法的一般过程包括:建立研究目标、确定研究整体、选择分析单位、设计分析维度体系、抽样和量化分析材料、进行评价和推论六部分。它是一种基于定性研究的量化分析法。分析新闻语篇时运用内容分析,可以进行趋势分析、现状分析、比较分析以及意向分析。例如,在进行分析医患关系新闻报道语篇时,可以抽样选取一定数量的有关医患关系报道的语篇,并调整、确定分析类目(态度、立場、类型等),根据类目对样本进行编码,并通过统计软件SPSS工具进行处理和分析,最终从定量的角度把握医患关系新闻报道的特点、媒体倾向性以及倾向性的变化。
四、结语
批评话语分析主要侧重定性分析,内容分析则是定量分析,对于新闻语篇研究,若能将两者有效结合,则会提高读者对于媒体语言中隐藏的意识形态的敏感度,培养新闻阅读的反控意识,并对语言、权利与意识直接的关系作出正确的评判。
参考文献:
[1]Bernald Berelson. Content Analysis in Communication Research[M]. New York: Free Press, 1952.
[2]Fairclough, N.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 London/New York:Longman, 1995
[3]Halliday, M.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London:Edward Arnold, 1994.
[4]Klaus Bruhn Jensen, ed. A Handbook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ologies [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2.
[5]田海龙.语篇研究:范畴、视角、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9.
[6]辛斌.批评语言学:理论与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