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构建俱乐部式教学模式,是当前高校体育课程教改的趋势。本文以丽水学院为例进行研究,在组织体系、教师与学生管理、教学方式及学生评价等方面提出观点,以期完善乒乓球课程的俱乐部式教学模式。
关键词: 课外时间 乒乓球课程 俱乐部式教学
俱乐部式教学日渐成为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模式。利用课外时间进行乒乓球课程教学,可以解决排课难等问题,时间上符合人体运动生理规律,实践中具有较强的可行性。本文以丽水学院乒乓球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为对象,对在课外时间开展乒乓球课程俱乐部式教学模式进行研究,以期进一步完善此模式。
1.概念的界定
“课外时间进行体育教学”,指利用正常教学时段以外的时间进行体育课教学。课外时间进行乒乓球课程俱乐部式教学模式,即利用课外时间,以学生自由结合为基础,以乒乓球场馆为依托,围绕乒乓球课程,以俱乐部组织形式进行教学活动,并将课程教学、课外练习、运动训练、项目竞赛等融为一体的体育教学模式。
2.丽水学院乒乓球课程教学改革现状
丽水学院原来采用选修课教学。从2014年开始,体育课程实施俱乐部模式教学,两种模式中,乒乓球课程在多个环节上存在异同点。
2.1组织管理现状。
选修课模式中,乒乓球课程由公体部直接管理;当前模式则有了新变化,公体部下设8个俱乐部,学生的教学任务由各俱乐部具体负责;各俱乐部须成立学生协会,协会由学校团委审批,俱乐部具体管理,专项教师担任学生协会的指导老师;丽水学院乒乓球课程隶属乒羽俱乐部,学生成立乒乓球协会,乒乓球教师担任学生协会的指导老师。
2.2场地、器材、师资状况。
设施与师资尚无变化;现用教学乒乓球室能容纳20多张球台,全天开放不收费,学生上课及平时练习须自备球拍与球;师资上,学院现共有乒乓球教师3人,由综合类体育教师转型而来。
2.3学生的选课形式现状。
均采用计算机选课形式,在每周课外时间段,每位教师安排4~5个班级的课,学生则根据自己意愿,选择某个固定时间的固定项目和教师上课,两种模式的相异点如表1,其中俱乐部模式的分层选课中,当前只开设了初级班。
2.4课内外教学形式现状。
两种模式除了教学时段不同外,其他尚无新变化。教学内容都以乒乓球基本技术为主,理论课则主要介绍乒乓球规则与临场操作;教学方法上还是以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练习这种传统教学方式为主。课外教学中,以前没有组织安排,采用俱乐部模式后,学生开始实施晨练,并进行考勤,但下午及晚上的课外活动尚未开展,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
2.5学生评价现状。
两种模式在学生评价上相差不大,主要差别就是俱乐部模式将晨练作为学生评价的一部分,而针对乒乓球课程本身的评价还是以终结性评价为主,没有大的改善。
3.当前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3.1师资力量较薄弱。
普通高校的乒乓球教师大多因教学需要,从综合类体育教师中分化过来,在技术细节、理论水平上,与专业教练员或运动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在教学指导及训练上,缺乏系统性与合理性,提升学生技术与兴趣的效果不好。
3.2俱乐部对学生协会的管理细则缺乏。
采用俱乐部式教学后,将课外活动纳入教学范畴,工作量更大,教师必须借助学生相关团体的配合。在对乒乓球协会的管理操作中,如何体现俱乐部真正的管理,如何提高协会参与俱乐部教学的积极性等,都必须有制度细则进行规范;从实际情况看,协会发展没有得到有效支持,其次,协会与俱乐部之间没有理顺相互关系,俱乐部尚不能借力于协会,协会也没有融入俱乐部。
3.3教学方法单一、滞后。
课堂教学方式改革是高校教改的热点,然而实践中,乒乓球课程的俱乐部式教学大多停留在教师现场“言传身教”的传统教学模式上,45个人一个班的教学效果差,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积极性不高,单一、滞后的教学方法使俱乐部式教学趋于混乱。
3.4学生评价模式缺乏新意。
将晨练、体测纳入学生评价,对学生主动参与运动锻炼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然而,在乒乓球专项评价中却缺乏新意,依然把终结性评价作为学生唯一的专项评价,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忽视学生平时的努力,脱离俱乐部式教学模式的内涵。
4.完善教学模式的相应对策
4.1理顺管理体系,完善管理细则。
4.1.1教师的管理。采用俱乐部模式,教师除了课内教学外,还有课外指导工作,涉及教师工作量的问题。公体部可以在学校制度范围内在不增加教师总工作量的基础上,制订相应细则,要求教师每周至少完成的课内教学工作量和课外指导工作量,同时对课外指导的要求做出规范。
4.1.2班级组织与管理。区分初级、中级、高级乒乓球班,且不同等级班级学生人数不同,等级越高人数越少,高级班学生可以辅助教师对初级班学生进行指导。管理细则主要是不同等级学生的产生方法及高级班对初级班的指导操作制度等。
4.1.3学生团体管理。将学生协会、乒乓球队等学生团体都纳入俱乐部管理,主管部门给予一定的运行经费,俱乐部依托协会骨干,将学生课外活动交由协会管理,同时将高级班学生、协会骨干、乒乓球队队员三位一体,作为主要指导者,由乒乓球教师统一管理,对指导者制定激励措施。
4.2提升教师的技术水平与业务能力。
对于技能水平先天不足的教师,首先必须提升自身动作技术的规范性;其次,提升指导能力;另外,为借助不同媒介进行教学,教师必须提高相关设置使用能力。教师可以通过校外进修结合校内培训等方式提高综合能力。
4.3引入多媒体视频教学。
多媒体价格已日趋大众化,如投影等,已成为高校大部分教室的标配;在乒乓球教学中,引入多媒体上课,可以使每个学生听清动作要领,看清动作过程,而且在一次课中可以重复观看,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声像效果能激发学生练习与钻研动作的兴趣,促进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
4.4学生评价注重平时练习与活动。
“终身体育”是学校体育指导思想之一,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要让学生经常性地参与运动,并在运动中产生兴趣;将课外时间练习与活动纳入学生评价,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运动,同时使评价更趋合理化。在操作上,可由学生乒乓球协会负责具体管理,每周课余时间,协会安排会员值班,教师各点巡查,学生每次练习通过打卡机或指纹机记录考勤;学生的课外活动次数将作为平时成绩纳入总评,从而减少专项考核的分数比例;同时,专项考核以技术性考核为主,尽量减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参考文献:
[1]刘志敏,丁振峰.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内容新体系的构建[J].体育与科学,2008,29(3).
[2]周学荣.高校体育大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6).
[3]陈海啸.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课内外一体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12).
[4]赵红勤,张华君.高校乒乓球俱乐部教学特点与方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4).
课题来源:丽水学院教育教学研究改革项目(14JY10)
关键词: 课外时间 乒乓球课程 俱乐部式教学
俱乐部式教学日渐成为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模式。利用课外时间进行乒乓球课程教学,可以解决排课难等问题,时间上符合人体运动生理规律,实践中具有较强的可行性。本文以丽水学院乒乓球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为对象,对在课外时间开展乒乓球课程俱乐部式教学模式进行研究,以期进一步完善此模式。
1.概念的界定
“课外时间进行体育教学”,指利用正常教学时段以外的时间进行体育课教学。课外时间进行乒乓球课程俱乐部式教学模式,即利用课外时间,以学生自由结合为基础,以乒乓球场馆为依托,围绕乒乓球课程,以俱乐部组织形式进行教学活动,并将课程教学、课外练习、运动训练、项目竞赛等融为一体的体育教学模式。
2.丽水学院乒乓球课程教学改革现状
丽水学院原来采用选修课教学。从2014年开始,体育课程实施俱乐部模式教学,两种模式中,乒乓球课程在多个环节上存在异同点。
2.1组织管理现状。
选修课模式中,乒乓球课程由公体部直接管理;当前模式则有了新变化,公体部下设8个俱乐部,学生的教学任务由各俱乐部具体负责;各俱乐部须成立学生协会,协会由学校团委审批,俱乐部具体管理,专项教师担任学生协会的指导老师;丽水学院乒乓球课程隶属乒羽俱乐部,学生成立乒乓球协会,乒乓球教师担任学生协会的指导老师。
2.2场地、器材、师资状况。
设施与师资尚无变化;现用教学乒乓球室能容纳20多张球台,全天开放不收费,学生上课及平时练习须自备球拍与球;师资上,学院现共有乒乓球教师3人,由综合类体育教师转型而来。
2.3学生的选课形式现状。
均采用计算机选课形式,在每周课外时间段,每位教师安排4~5个班级的课,学生则根据自己意愿,选择某个固定时间的固定项目和教师上课,两种模式的相异点如表1,其中俱乐部模式的分层选课中,当前只开设了初级班。
2.4课内外教学形式现状。
两种模式除了教学时段不同外,其他尚无新变化。教学内容都以乒乓球基本技术为主,理论课则主要介绍乒乓球规则与临场操作;教学方法上还是以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练习这种传统教学方式为主。课外教学中,以前没有组织安排,采用俱乐部模式后,学生开始实施晨练,并进行考勤,但下午及晚上的课外活动尚未开展,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
2.5学生评价现状。
两种模式在学生评价上相差不大,主要差别就是俱乐部模式将晨练作为学生评价的一部分,而针对乒乓球课程本身的评价还是以终结性评价为主,没有大的改善。
3.当前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3.1师资力量较薄弱。
普通高校的乒乓球教师大多因教学需要,从综合类体育教师中分化过来,在技术细节、理论水平上,与专业教练员或运动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在教学指导及训练上,缺乏系统性与合理性,提升学生技术与兴趣的效果不好。
3.2俱乐部对学生协会的管理细则缺乏。
采用俱乐部式教学后,将课外活动纳入教学范畴,工作量更大,教师必须借助学生相关团体的配合。在对乒乓球协会的管理操作中,如何体现俱乐部真正的管理,如何提高协会参与俱乐部教学的积极性等,都必须有制度细则进行规范;从实际情况看,协会发展没有得到有效支持,其次,协会与俱乐部之间没有理顺相互关系,俱乐部尚不能借力于协会,协会也没有融入俱乐部。
3.3教学方法单一、滞后。
课堂教学方式改革是高校教改的热点,然而实践中,乒乓球课程的俱乐部式教学大多停留在教师现场“言传身教”的传统教学模式上,45个人一个班的教学效果差,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积极性不高,单一、滞后的教学方法使俱乐部式教学趋于混乱。
3.4学生评价模式缺乏新意。
将晨练、体测纳入学生评价,对学生主动参与运动锻炼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然而,在乒乓球专项评价中却缺乏新意,依然把终结性评价作为学生唯一的专项评价,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忽视学生平时的努力,脱离俱乐部式教学模式的内涵。
4.完善教学模式的相应对策
4.1理顺管理体系,完善管理细则。
4.1.1教师的管理。采用俱乐部模式,教师除了课内教学外,还有课外指导工作,涉及教师工作量的问题。公体部可以在学校制度范围内在不增加教师总工作量的基础上,制订相应细则,要求教师每周至少完成的课内教学工作量和课外指导工作量,同时对课外指导的要求做出规范。
4.1.2班级组织与管理。区分初级、中级、高级乒乓球班,且不同等级班级学生人数不同,等级越高人数越少,高级班学生可以辅助教师对初级班学生进行指导。管理细则主要是不同等级学生的产生方法及高级班对初级班的指导操作制度等。
4.1.3学生团体管理。将学生协会、乒乓球队等学生团体都纳入俱乐部管理,主管部门给予一定的运行经费,俱乐部依托协会骨干,将学生课外活动交由协会管理,同时将高级班学生、协会骨干、乒乓球队队员三位一体,作为主要指导者,由乒乓球教师统一管理,对指导者制定激励措施。
4.2提升教师的技术水平与业务能力。
对于技能水平先天不足的教师,首先必须提升自身动作技术的规范性;其次,提升指导能力;另外,为借助不同媒介进行教学,教师必须提高相关设置使用能力。教师可以通过校外进修结合校内培训等方式提高综合能力。
4.3引入多媒体视频教学。
多媒体价格已日趋大众化,如投影等,已成为高校大部分教室的标配;在乒乓球教学中,引入多媒体上课,可以使每个学生听清动作要领,看清动作过程,而且在一次课中可以重复观看,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声像效果能激发学生练习与钻研动作的兴趣,促进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
4.4学生评价注重平时练习与活动。
“终身体育”是学校体育指导思想之一,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要让学生经常性地参与运动,并在运动中产生兴趣;将课外时间练习与活动纳入学生评价,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运动,同时使评价更趋合理化。在操作上,可由学生乒乓球协会负责具体管理,每周课余时间,协会安排会员值班,教师各点巡查,学生每次练习通过打卡机或指纹机记录考勤;学生的课外活动次数将作为平时成绩纳入总评,从而减少专项考核的分数比例;同时,专项考核以技术性考核为主,尽量减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参考文献:
[1]刘志敏,丁振峰.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内容新体系的构建[J].体育与科学,2008,29(3).
[2]周学荣.高校体育大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6).
[3]陈海啸.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课内外一体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12).
[4]赵红勤,张华君.高校乒乓球俱乐部教学特点与方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4).
课题来源:丽水学院教育教学研究改革项目(14JY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