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五记

来源 :鹿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ya059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粱记
  高粱红了。
  在泸州。
  夏天,看到一大片又一大片的高粱红。绿到心里,无上清凉。
  那些高粱沉甸甸的,风一吹,叶与杆窸窸作声,高粱穗累累垂垂有喜气。
  从车窗里望去,高粱地起伏高低,颇有旧气,也颇有酒气,错觉的酒气,恍恍惚惚。
  走进高粱地,人淹没了。日光灿烂,人的影子高粱的影子在空地上拉得长,青青的,有些袅袅意思,心里含着一块冰雪。
  雪是白是冰洁,突然觉得写作不过是雪上涂白。
  人生、文章,雪上涂白而已。文章人生的雪上涂白,有过一段诗酒风流就好。
  大片大片的高粱地,过去没见过。我乡种高梁,孤零零一株,寥寥几棵,或者齐刷刷一排在地边坝埂上。小孩子分不清,常把高粱当甘蔗,在地头干望着。那小孩布衣布鞋,尘封在黑白色的相片里。
  高粱红了,红得发紫,或者通红。乡人将高粱做成小汤圆,团团滚滚装在粗瓷白碗里,汤色绛红。汤圆的质地是一种熟透了的高粱红,隐含着朱粉、朱砂与橙红的肌理。碗口蒙有汤气,薄薄的白色汤气漫向桌子上方,给高粱汤圆平添了茫茫雾气。夹起一个,酱在筷子头上,色泽丰美像古旧的红木珠子。
  高粱汤圆的味道糯糯的,淡甜里稍微有些涩,很像多年后读到的废名文章。鲁迅说废名文章冲淡为衣,冲淡之衣下骨骼嶙峋,还是涩。知堂一派文章,有一股涩味。知堂涩,俞平伯涩,废名涩,沈启无涩,江绍原涩。因为涩,故显得厚,有一种生气。
  因为涩,因为厚,更因为生气,高粱是最好的酿酒原料。
  祖父很喜欢吃高粱汤圆,说高粱消积解毒。与祖父同吃高粱汤圆的情景,记得不大清楚了。记得清楚的是,端着粗瓷碗,有庭前看美人蕉的心情。
  我家老屋前栽有一丛美人蕉。夏天的早晨真舒服,空气凉爽,美人蕉的叶子上挂着露水,花瓣上也挂着露水。坐在小凳上吃早饭,看蜘蛛在湿漉漉的蛛网上爬来爬去,夏天的早晨真舒服。
  泸州归来,带回一束高粱,挂在墙上,一如欣赏红色的宝石,灯光打下来,投影幽静。
  高粱,古称蜀黍。
  泸州一带,先前没去过。泸州的名字知道得早,祖父五斗柜上有一酒盒,上写四个大字:
  泸州老窖。
  萝卜记
  新糊的窗纸洁净如棉。天有些冷了,呵气成烟成雾,时候大概是初冬吧。一道烧萝卜放在铁皮锅里,锅底陶罐炉子旧旧的。陶罐炉子即便是新的,也让人觉得旧。这个陶罐炉子有道裂纹,被铁丝捆住,格外显旧。火炭通红,铁皮锅冒泡,开始沸腾。一个农民空口吃萝卜,白萝卜煮成微黄的颜色,辣椒粉星星点点。筷子头上的萝卜,汁水淋淋,吃萝卜的人旁若无人。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乡村一幕。
  萝卜品种繁多,我多以颜色分别。白萝卜、红萝卜、青萝卜、紫萝卜,此外是胡萝卜与水萝卜。
  我吃过的青萝卜,天津与青岛所产者第一。其萝卜圆筒形,细长,皮翠绿,尾端玉白色。萝卜上部甘甜少辣味,至尾部辣味渐增,适合生食或炖煮。
  东北红萝卜也好,浑圆一团,皮红色,肉为白色或淡粉色。切片切丝,放盐糖,拌了吃,顺气消食。
  平生所食萝卜,我乡所产的水萝卜为上,有甜味,清凌凌的,富水分,空口生吃,极脆嫩,经霜之后,口感甜糯。秋天里放在墙角的戽桶里,可以吃到春节。很多年没有吃过那样好吃的萝卜了。
  萝卜一年到头都有,春萝卜、夏萝卜、秋萝卜、冬萝卜、四季萝卜各有其美,皆蔬中妙品,只要不糠心就好。
  萝卜入画,颇雅。金农、吴昌硕、齐白石画的红萝卜青萝卜紫萝卜胡萝卜真好看,比真萝卜风雅。白萝卜似乎不入画,难在假以颜色。朱耷的白萝卜例外。
  一张纸上一个白萝卜,落笔清淡,情味却浓,肥大饱满喜庆富余。这么清白的画,寄情于味,让人看了隐隐感动。我总觉得这一天下雪,朱耷家陶炉子里炖白萝卜的香气从厨房弥漫到画室。
  我喜欢白萝卜,不怎么喜欢红萝卜青萝卜紫萝卜胡萝卜。
  冬天里挂了霜的白萝卜尤好,荤素皆可,烧得烂,吃在嘴里雍容宽厚,仿佛蔼然儒者的文墨。
  刀鱼记
  老派人请客吃饭,最后一道菜是鱼。年年有余,成全最后的圆满。现在不讲究,昨天在饭店,凉菜还没上,先端来一盘刀鱼。
  以前“有余”是余情未了下次继续,是希望,是憧憬,也是对生活的热情。现在“有余”,除了余下很多菜,余无足观。真浪费,真浪费,真浪费,真浪费,真浪费。我连说五遍真浪费,因为有人说就要浪费给我看看,我不得不浪费点笔墨让他瞧瞧。
  有一年在香港,某富豪请吃饭,席终时剩下半盘红烧肉,他打包带走了。我起先是诧异,然后是尊敬,跟着就是惭愧了。一个人对食物应该心存感激与敬畏。对食物的态度,能看出一个人的层次,也决定了一个民族的层次。
  既然刀鱼先上来,就从刀鱼记起。
  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换成我就不。十年前在杭州,有熟识的朋友在酒店掌厨,有天从一批特殊客人的菜里弄来一点熊掌,黑乎乎的粘稠得很,又腥又膻,并不美味。
  梁实秋文章中写过,有人送来七八只带毛的熊掌,他毫不犹豫地送人了。有些饮食,吃的是传奇,与味道无关。刀鱼差不多也快成传奇了,价格太高,最贵的时候一斤近万元。想当年在我故乡的水产市场,用细柳丝或新鲜竹丝穿就的刀鱼随处可见,不过鲫鱼价位。正所谓:
  二十年后稀为贵,从此刀鱼入侯门。
  昨天的油炸刀鱼外面裹有薄薄的浆粉,外酥内嫩,谈不上喜欢。我向往的滋味是汪曾祺笔下的:“镇江人以刀鱼煮至稀烂,用纱布滤去细刺,以做汤、下面,即谓‘刀鱼面’,很美。”刀鱼面没吃过,吃过两次双皮刀鱼。
  刀鱼的特点是肥厚鲜嫩,肉极细,口感有齐白石的清。齐白石的画,家长里短中有清气,仿佛江南殷实人家的小儿女。学他的人往往学不到这一点,不是浊气一重成为粗笨丫头,就是清气淡了好似蓬头稚子。   鲥鱼的口感贵,风姿绰约是赵孟頫的行书。鳜鱼的气度风华,稍逊鲥鱼,是董其昌的书法,清俊活泼有之,蕴藉不足。齐白石、赵孟頫、董其昌我都不迷,近来独爱金农。金农是一尾野生的鲤鱼。
  蟹记
  张岱写有《蟹会》一文,我背不下来了,懒得查书,故不引录,有兴趣的自个儿找《陶庵梦忆》看去。
  张岱的小品文,起承转合天衣无缝,用的是淡墨,看起来却浓得化不开。读一点张岱文字,能得文章作法。张岱的文法,一言以蔽之:苦心经营的随便。苦心经营容易,随便也简单,苦心经营的随便里有宗师气度。竟陵派苦心经营,公安派下笔随便,不如张岱恰到好处。
  谈蟹的文章蔚为大观,很多人下笔没有张岱光鲜清丽。光、鲜、清、丽,是我饮食文章四字诀:光者存其华,鲜者得其味,清者彰其质,丽者赋其形。
  一己之喜好,山珍不及海味,海味逊于湖鲜。湖鲜中,蟹拔得头筹。蟹又分六品,一等湖蟹,二等江蟹,三等河蟹,四等溪蟹,五等沟蟹,六等海蟹。
  湖蟹中据说以阳澄湖大闸蟹为尊。阳澄湖的蟹吃过不少,不见得比别处好多少。我们安徽不少湖区的大闸蟹也令人赞不绝口。
  吃蟹法大体两种,大一点的蟹用水煮熟,或隔水蒸熟,用姜末加醋、糖作为调料食用。较小的蟹则烧成面拖蟹、油酱蟹当作下饭小菜。后一种吃法,我在乡下见过不少。
  秋天的夜晚吃蟹,是清欢也是清福。
  吃蟹时,人不能多,一人得味,二人得趣,三人得欢,四人以上便煞风景也。有几次在饭馆,十几个人一起持螯把话,人多嘴杂,仿佛牛嚼,几无美妙可言。当然和厨师制法的不纯粹也有关系,又是放茴香,又是放香叶,又是放葱姜,又是放紫苏。煮蟹只要清水,滋味就有。不但有滋味,滋味还长着呢。
  吃蟹一人独食为佳,吃得出悠闲,吃得出惬意,吃得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却道天凉好个秋的况味。
  蟹香中有秋思,容易令人伤感。看蟹壳慢慢堆积,蟹肉微微透露出暖气,心头的情绪便跟着缭绕而上,消沉于大千世界。蟹肉入嘴,细嚼慢咽,其静寂如同毛笔划过宣纸,宛如偎红倚翠温香在抱。于是想到春天,想到烟雨蒙蒙、芳草凄美的记忆。
  有年在安庆,朋友送我一竹篮大闸蟹,一只半斤,雌雄捉对,每晚捆扎清蒸。煮蟹要捆扎,若不然它在锅中挣扎,肉质就松了。候到蟹壳通红,调好姜醋酱油,独坐沙发上看电影自剥自食。蟹肉鲜而肥白似玉,蟹黄甘而腻黄似金,色香味毕集,是平生吃到最好的蟹。这里说白了,还是得其逍遥与闲逸而已。
  我食蟹先吃爪,再吃钳,然后掀起蟹盖,吃蟹黄蟹肉。一口湿润的清香,一口湿润的鲜美,一口湿润的回甘,一口湿润的青嫩,一口湿润的膏腴,正当是“不加醋盐而五味俱全”也。
  吃完蟹后,可饮少量姜茶,既可去腥,又能祛寒。这是一个厨师告诉我的。
  螃蟹横行,我念书的时候,有个同学写字马虎潦草,老师说像蟹爬。
  核桃记
  下班路过小区,看见摆摊小贩脚下的竹篓里盛满核桃,上面还放着三五个剥掉外壳的,露出饱满的核肉。
  卖核桃的是个中年人,穿着洗得很干净的旧衣,脸部黝黑,坐在两个竹篓中间,背对小区大门,神色间散散淡淡,像前朝闲民,身旁纸板上写道:核桃,十五元一斤,谢绝议价。
  字是毛笔写的,遒劲从容,还带些古拙淡雅,有直率天成的韵味与意境,比舒同先生写得好。这是他自己手书还是他人代笔,我没有问,自有一种天机不敢道破。
  他捧着书,我以为是武侠小说之类,低头侧脸一看,却是冯梦龙辑录的话本《喻世明言》,顿时让我大有好感。他偶尔会抬起头,凝视着远方的楼顶,点一根烟,看看马路上的车流。他的眼睛明亮深邃,更奇怪的是,每当有人经过时,居然还埋头于手中的书,而不像其他商贩那样,满面堆笑,做出一团和气的表情。或许在他看来:卖什么,脚下已摆着呢,多少钱,纸上也写着呢,不必废话。此番做法,隐隐像藏身于红尘中的禅师之所为,越发让我大有好感。
  本来想说核桃, 岂料一开篇写起了卖核桃的中年人,越缠越紧,绕不出来了,只好另立炉灶,推倒重来。
  午饭后迷迷糊糊,心在单位,身在床上,心想着单位的工作,身恋着床上的舒服。近来工作繁忙,连睡觉的时间都减少了。
  今年新上市的核桃,吃过两次,据说是大山里野生的。城市里现在已经很少能吃到野生的瓜果蔬菜了。
  吃核桃有点像打架,舞锤弄钳,我不喜欢打架,顺带连核桃也不怎么喜欢吃。有次去一朋友家,开门后,发现他手拿铁棒, 我吓了一跳。转身见砧板上满是砸碎的核桃壳,方才释然。朋友笑着说,家里没有锤子,只好用铁棒了。我说乔太守乱点鸳鸯谱,老兄你棒敲核桃壳,各有一份妙趣啊。
  核桃之美,美在外形的丑,一脸沟壑,满面沧桑,像久经世事的老人。核桃之美,美在砸开刹那的稀里哗啦。一旦砸开核桃的外壳,它就抖落出金黄欲滴的块块核肉。我不喜欢砸,喜欢看,像小时候喜欢看同学打架。
  看人打架极有乐趣, 尤其是看小孩子打架。《红楼梦》“起嫌疑顽童闹学堂”一回,秦钟、金荣、茗烟几个小厮打架,很多人在旁边看热闹,“也有趁势帮着打太平拳助乐的,也有胆小藏在一边的,也有直立在桌上拍着手儿乱笑,喝着声儿叫打的,登时间鼎沸起来。”
  前几天外出吃饭,翻菜单,见有道菜叫“清白世家”,随手点了。端上来一看,却是核桃仁凉拌荆芥,青白相间,果然有清白世家的朴素。核桃仁和荆芥一个外形独特,一个味道诡异,以暴易暴,以邪制邪,这个创意颇具匠心,堪称神来之笔。那道菜香嫩可口,后来又要了一份。
  吃过核桃,但没有见过核桃树。
  夏天时,在公园玩,友人指着一株绿意融融的大树,说那是核桃树。抬头,一枚枚青果在风中摇啊摇,摇啊摇,摇在枝头,天很蓝,阳光很亮。那棵核桃树嫩绿绿的,有明媚的色彩,像个英俊少年,不像木梓树、枣树、刺槐、泡桐那样老气横秋。
  中医认为核桃补血润肺、益智补脑,不知对我辈文人写作生涯的呕心沥血与绞尽脑汁能否有所益补。
  核桃又叫胡桃秋,这个别名真好,像淘气的女儿。有算命的说我以后儿女双全,我听了很欢喜,当时就取了两个小名,儿子叫胡大牛,女儿叫胡桃秋。
其他文献
一  老真可怕。比死可怕。这是雪小禅说的。  读了,心里凛冽,萧疏,颤抖。  没有不老的事物,甚至日月。人老在日月的背后,短到无暇看到行走在眼前岁月的老,也就该走了。像去邻居家串了个门儿,再没回来。  小时候看《红楼梦》,看到最后,觉得光头赤脚,身披大红斗篷,走在白茫茫大地的贾二爷真不该出家,傻,发冏,愣头青一个儿。  那光、那赤、那红、那白,触目惊心了我好长时间。  万丈红尘,灯红酒绿,在少男少
期刊
涌泉村胸脯上的阳光  这个夏天雨水很孤独  农民丰衣足食,庄稼也不渴  一场雨像是一阵掌声  但没人理会  一场雨像是飘落了的花瓣  漫步云端不知自己所踪  一场雨像是一场恋爱  缠缠绵绵,静静,静静隐退  前些日子有那么一场雨  像是先人给涌泉村带来的鲜美祭品  从高处洒落,消灭了一个  风尘仆仆的诗人  然后阳光出来  和涌泉村紧紧纠缠在一起  玉米开始拔节  有一种咔吱咔吱的声响  在涌泉村
期刊
一簇磷火在贾拉米德的风中弥漫  一簇磷火  在沙特阿拉伯  贾拉米德大沙漠  常年不歇的热风中  弥漫  这一簇磷火  来自中国贵州  那充满着蛊惑的  苗岭之巅  这是一簇  有异于常规的磷火  是一簇从这里逃离的年轻人们  所期盼的带着几分明媚  带着几许轻灵的磷火  这一簇磷火  寄托着父兄的豪兴  饱含着妻子的柔情  蕴藏着女儿的思念  这一簇磷火  在贾拉米德的风中燃烧  它辛辣的味道 
期刊
就像迎向黄昏的河流  它的思绪是我的眼睛  芦苇丛外,几只野鸭咬碎了斜阳  未来将在它们嘴边冷去  连同我对世界的凝望  和一望无际的沉默  偶尔有风吹过,在我手边  但它吹不动我内心的坚硬  我的表情塞满了泥土。绝缘  与哭笑,与热情,与回忆,与未来  但我的麻木不会传染给你们  就像世界将随着夕阳隐去  但绝非因为我。芦花在夜色中  依然飘舞。河水依旧流淌  黎明在你们的睡梦中悄然出发  我只
期刊
烤玉米  灶膛通红  干枯的麦秸噼啪作响  这是人间的六月  滚烫的柴灰里  埋着一根喜悦的玉米棒子  火在翻腾  发出淡蓝色的焰须  屋外的老槐树上  知了在拼命知了  叫出夏天的雀跃  烤熟了的玉米棒子  黝黑而金灿  飘溢出爆裂的香气  这是儿时最爱的味道  ——焦焦的 糊糊的 干蹦蹦的  现在 玉米不只属于夏天  只是我靠得再近  也无法嗅到早年的馨香  以及土灶麦梗泥土散发的气息  偷食
期刊
那年,我分配到一个偏远的乡政府工作,一边写大大小小的材料,一边还要抓七七八八的计生工作。十月国庆长假,无处可去,选择回家看父母。等我回到老家,发现大门紧闭,只有几只芦花鸡在院落里咯吱咯吱地嬉闹着。正是挖红薯季节,父母肯定去屋对面的南望山挖红薯去了。看到隔壁邻居挑一担红薯经过,一问,果然不出所料。我毫不犹豫地挑起院落的粪箕,直奔南望山。  南望山,其实不是一座山,是一个丘陵坡地,大多是红土壤,我们这
期刊
它不再是一种物体,不再  是一种颜色  白发内部,存放春天  而黝黑,是另外空间的光合作用  使一段往事有滋有味  ——很多年了  香甜与白发之间存在联系,心灵内部能洞察波动  暗夜中  与一盏油灯详谈寂静  把视线调到最低,声音已被处理过  白,在梦中是一种味道
期刊
冬苋菜  “冬苋菜吃了几茬,天再暖些,过了小满就可以见着苋菜了!”母亲前日坐在餐桌前,口里嚼着冬葵,念着苋菜,如同念着家中的小辈。我家乡管冬葵叫“冬苋菜”,大约是为与小满过后紫不愣登疯长的苋菜吧?  我一直以为这俩是姊妹,只一个冬天生,一个夏天长,于是便“冬儿”“小夏”地区分一下。前一阵才查过《辞海》,冬苋菜其实压根与苋菜没有一丁点“血缘关系”,它是锦葵科,锦葵属。而苋菜才是正经的苋科、苋属,血统
期刊
那是一座思想的孤岛。  盘古开天地以来,它似乎就在苍穹下静思默想,远离人间烟火,与天上的神对望、交流。时间的长河里,它长出了自己的语言,萌发了自己的思想,独立于众山之上。  对于朝圣者,千佛山是灵山;对于观光客,千佛山是风景;对于哲人,千佛山是思想者。  茶坪河蜿蜒曲折,俯伏于高山谷底,清瘦而贫瘠。  这条山谷的血脉,一年四季,时而堵塞,时而流畅,时而汹涌。  山谷没有这条流动的血脉,两岸将无人家
期刊
记忆中的麻雀  我小时候,大人说  麻雀是“四害”  要对麻雀赶尽杀绝  可是我天天欣赏  成群结队的麻雀  盘旋着它们的空中舞蹈  它们叽叽喳喳的歌声  填满了我童年的寂寞  有一次,居然能够享用麻雀蛋  让我饥饿的胃有了过年的味道  如今我回到家乡  麻雀几乎已灭绝  我只能在脑海里  回忆麻雀的舞蹈与歌声  小时候家乡茂密的松林  夏天,我经常在松树底下乘凉、玩耍  或者用贝壳处死一条条厌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