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粱记
高粱红了。
在泸州。
夏天,看到一大片又一大片的高粱红。绿到心里,无上清凉。
那些高粱沉甸甸的,风一吹,叶与杆窸窸作声,高粱穗累累垂垂有喜气。
从车窗里望去,高粱地起伏高低,颇有旧气,也颇有酒气,错觉的酒气,恍恍惚惚。
走进高粱地,人淹没了。日光灿烂,人的影子高粱的影子在空地上拉得长,青青的,有些袅袅意思,心里含着一块冰雪。
雪是白是冰洁,突然觉得写作不过是雪上涂白。
人生、文章,雪上涂白而已。文章人生的雪上涂白,有过一段诗酒风流就好。
大片大片的高粱地,过去没见过。我乡种高梁,孤零零一株,寥寥几棵,或者齐刷刷一排在地边坝埂上。小孩子分不清,常把高粱当甘蔗,在地头干望着。那小孩布衣布鞋,尘封在黑白色的相片里。
高粱红了,红得发紫,或者通红。乡人将高粱做成小汤圆,团团滚滚装在粗瓷白碗里,汤色绛红。汤圆的质地是一种熟透了的高粱红,隐含着朱粉、朱砂与橙红的肌理。碗口蒙有汤气,薄薄的白色汤气漫向桌子上方,给高粱汤圆平添了茫茫雾气。夹起一个,酱在筷子头上,色泽丰美像古旧的红木珠子。
高粱汤圆的味道糯糯的,淡甜里稍微有些涩,很像多年后读到的废名文章。鲁迅说废名文章冲淡为衣,冲淡之衣下骨骼嶙峋,还是涩。知堂一派文章,有一股涩味。知堂涩,俞平伯涩,废名涩,沈启无涩,江绍原涩。因为涩,故显得厚,有一种生气。
因为涩,因为厚,更因为生气,高粱是最好的酿酒原料。
祖父很喜欢吃高粱汤圆,说高粱消积解毒。与祖父同吃高粱汤圆的情景,记得不大清楚了。记得清楚的是,端着粗瓷碗,有庭前看美人蕉的心情。
我家老屋前栽有一丛美人蕉。夏天的早晨真舒服,空气凉爽,美人蕉的叶子上挂着露水,花瓣上也挂着露水。坐在小凳上吃早饭,看蜘蛛在湿漉漉的蛛网上爬来爬去,夏天的早晨真舒服。
泸州归来,带回一束高粱,挂在墙上,一如欣赏红色的宝石,灯光打下来,投影幽静。
高粱,古称蜀黍。
泸州一带,先前没去过。泸州的名字知道得早,祖父五斗柜上有一酒盒,上写四个大字:
泸州老窖。
萝卜记
新糊的窗纸洁净如棉。天有些冷了,呵气成烟成雾,时候大概是初冬吧。一道烧萝卜放在铁皮锅里,锅底陶罐炉子旧旧的。陶罐炉子即便是新的,也让人觉得旧。这个陶罐炉子有道裂纹,被铁丝捆住,格外显旧。火炭通红,铁皮锅冒泡,开始沸腾。一个农民空口吃萝卜,白萝卜煮成微黄的颜色,辣椒粉星星点点。筷子头上的萝卜,汁水淋淋,吃萝卜的人旁若无人。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乡村一幕。
萝卜品种繁多,我多以颜色分别。白萝卜、红萝卜、青萝卜、紫萝卜,此外是胡萝卜与水萝卜。
我吃过的青萝卜,天津与青岛所产者第一。其萝卜圆筒形,细长,皮翠绿,尾端玉白色。萝卜上部甘甜少辣味,至尾部辣味渐增,适合生食或炖煮。
东北红萝卜也好,浑圆一团,皮红色,肉为白色或淡粉色。切片切丝,放盐糖,拌了吃,顺气消食。
平生所食萝卜,我乡所产的水萝卜为上,有甜味,清凌凌的,富水分,空口生吃,极脆嫩,经霜之后,口感甜糯。秋天里放在墙角的戽桶里,可以吃到春节。很多年没有吃过那样好吃的萝卜了。
萝卜一年到头都有,春萝卜、夏萝卜、秋萝卜、冬萝卜、四季萝卜各有其美,皆蔬中妙品,只要不糠心就好。
萝卜入画,颇雅。金农、吴昌硕、齐白石画的红萝卜青萝卜紫萝卜胡萝卜真好看,比真萝卜风雅。白萝卜似乎不入画,难在假以颜色。朱耷的白萝卜例外。
一张纸上一个白萝卜,落笔清淡,情味却浓,肥大饱满喜庆富余。这么清白的画,寄情于味,让人看了隐隐感动。我总觉得这一天下雪,朱耷家陶炉子里炖白萝卜的香气从厨房弥漫到画室。
我喜欢白萝卜,不怎么喜欢红萝卜青萝卜紫萝卜胡萝卜。
冬天里挂了霜的白萝卜尤好,荤素皆可,烧得烂,吃在嘴里雍容宽厚,仿佛蔼然儒者的文墨。
刀鱼记
老派人请客吃饭,最后一道菜是鱼。年年有余,成全最后的圆满。现在不讲究,昨天在饭店,凉菜还没上,先端来一盘刀鱼。
以前“有余”是余情未了下次继续,是希望,是憧憬,也是对生活的热情。现在“有余”,除了余下很多菜,余无足观。真浪费,真浪费,真浪费,真浪费,真浪费。我连说五遍真浪费,因为有人说就要浪费给我看看,我不得不浪费点笔墨让他瞧瞧。
有一年在香港,某富豪请吃饭,席终时剩下半盘红烧肉,他打包带走了。我起先是诧异,然后是尊敬,跟着就是惭愧了。一个人对食物应该心存感激与敬畏。对食物的态度,能看出一个人的层次,也决定了一个民族的层次。
既然刀鱼先上来,就从刀鱼记起。
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换成我就不。十年前在杭州,有熟识的朋友在酒店掌厨,有天从一批特殊客人的菜里弄来一点熊掌,黑乎乎的粘稠得很,又腥又膻,并不美味。
梁实秋文章中写过,有人送来七八只带毛的熊掌,他毫不犹豫地送人了。有些饮食,吃的是传奇,与味道无关。刀鱼差不多也快成传奇了,价格太高,最贵的时候一斤近万元。想当年在我故乡的水产市场,用细柳丝或新鲜竹丝穿就的刀鱼随处可见,不过鲫鱼价位。正所谓:
二十年后稀为贵,从此刀鱼入侯门。
昨天的油炸刀鱼外面裹有薄薄的浆粉,外酥内嫩,谈不上喜欢。我向往的滋味是汪曾祺笔下的:“镇江人以刀鱼煮至稀烂,用纱布滤去细刺,以做汤、下面,即谓‘刀鱼面’,很美。”刀鱼面没吃过,吃过两次双皮刀鱼。
刀鱼的特点是肥厚鲜嫩,肉极细,口感有齐白石的清。齐白石的画,家长里短中有清气,仿佛江南殷实人家的小儿女。学他的人往往学不到这一点,不是浊气一重成为粗笨丫头,就是清气淡了好似蓬头稚子。 鲥鱼的口感贵,风姿绰约是赵孟頫的行书。鳜鱼的气度风华,稍逊鲥鱼,是董其昌的书法,清俊活泼有之,蕴藉不足。齐白石、赵孟頫、董其昌我都不迷,近来独爱金农。金农是一尾野生的鲤鱼。
蟹记
张岱写有《蟹会》一文,我背不下来了,懒得查书,故不引录,有兴趣的自个儿找《陶庵梦忆》看去。
张岱的小品文,起承转合天衣无缝,用的是淡墨,看起来却浓得化不开。读一点张岱文字,能得文章作法。张岱的文法,一言以蔽之:苦心经营的随便。苦心经营容易,随便也简单,苦心经营的随便里有宗师气度。竟陵派苦心经营,公安派下笔随便,不如张岱恰到好处。
谈蟹的文章蔚为大观,很多人下笔没有张岱光鲜清丽。光、鲜、清、丽,是我饮食文章四字诀:光者存其华,鲜者得其味,清者彰其质,丽者赋其形。
一己之喜好,山珍不及海味,海味逊于湖鲜。湖鲜中,蟹拔得头筹。蟹又分六品,一等湖蟹,二等江蟹,三等河蟹,四等溪蟹,五等沟蟹,六等海蟹。
湖蟹中据说以阳澄湖大闸蟹为尊。阳澄湖的蟹吃过不少,不见得比别处好多少。我们安徽不少湖区的大闸蟹也令人赞不绝口。
吃蟹法大体两种,大一点的蟹用水煮熟,或隔水蒸熟,用姜末加醋、糖作为调料食用。较小的蟹则烧成面拖蟹、油酱蟹当作下饭小菜。后一种吃法,我在乡下见过不少。
秋天的夜晚吃蟹,是清欢也是清福。
吃蟹时,人不能多,一人得味,二人得趣,三人得欢,四人以上便煞风景也。有几次在饭馆,十几个人一起持螯把话,人多嘴杂,仿佛牛嚼,几无美妙可言。当然和厨师制法的不纯粹也有关系,又是放茴香,又是放香叶,又是放葱姜,又是放紫苏。煮蟹只要清水,滋味就有。不但有滋味,滋味还长着呢。
吃蟹一人独食为佳,吃得出悠闲,吃得出惬意,吃得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却道天凉好个秋的况味。
蟹香中有秋思,容易令人伤感。看蟹壳慢慢堆积,蟹肉微微透露出暖气,心头的情绪便跟着缭绕而上,消沉于大千世界。蟹肉入嘴,细嚼慢咽,其静寂如同毛笔划过宣纸,宛如偎红倚翠温香在抱。于是想到春天,想到烟雨蒙蒙、芳草凄美的记忆。
有年在安庆,朋友送我一竹篮大闸蟹,一只半斤,雌雄捉对,每晚捆扎清蒸。煮蟹要捆扎,若不然它在锅中挣扎,肉质就松了。候到蟹壳通红,调好姜醋酱油,独坐沙发上看电影自剥自食。蟹肉鲜而肥白似玉,蟹黄甘而腻黄似金,色香味毕集,是平生吃到最好的蟹。这里说白了,还是得其逍遥与闲逸而已。
我食蟹先吃爪,再吃钳,然后掀起蟹盖,吃蟹黄蟹肉。一口湿润的清香,一口湿润的鲜美,一口湿润的回甘,一口湿润的青嫩,一口湿润的膏腴,正当是“不加醋盐而五味俱全”也。
吃完蟹后,可饮少量姜茶,既可去腥,又能祛寒。这是一个厨师告诉我的。
螃蟹横行,我念书的时候,有个同学写字马虎潦草,老师说像蟹爬。
核桃记
下班路过小区,看见摆摊小贩脚下的竹篓里盛满核桃,上面还放着三五个剥掉外壳的,露出饱满的核肉。
卖核桃的是个中年人,穿着洗得很干净的旧衣,脸部黝黑,坐在两个竹篓中间,背对小区大门,神色间散散淡淡,像前朝闲民,身旁纸板上写道:核桃,十五元一斤,谢绝议价。
字是毛笔写的,遒劲从容,还带些古拙淡雅,有直率天成的韵味与意境,比舒同先生写得好。这是他自己手书还是他人代笔,我没有问,自有一种天机不敢道破。
他捧着书,我以为是武侠小说之类,低头侧脸一看,却是冯梦龙辑录的话本《喻世明言》,顿时让我大有好感。他偶尔会抬起头,凝视着远方的楼顶,点一根烟,看看马路上的车流。他的眼睛明亮深邃,更奇怪的是,每当有人经过时,居然还埋头于手中的书,而不像其他商贩那样,满面堆笑,做出一团和气的表情。或许在他看来:卖什么,脚下已摆着呢,多少钱,纸上也写着呢,不必废话。此番做法,隐隐像藏身于红尘中的禅师之所为,越发让我大有好感。
本来想说核桃, 岂料一开篇写起了卖核桃的中年人,越缠越紧,绕不出来了,只好另立炉灶,推倒重来。
午饭后迷迷糊糊,心在单位,身在床上,心想着单位的工作,身恋着床上的舒服。近来工作繁忙,连睡觉的时间都减少了。
今年新上市的核桃,吃过两次,据说是大山里野生的。城市里现在已经很少能吃到野生的瓜果蔬菜了。
吃核桃有点像打架,舞锤弄钳,我不喜欢打架,顺带连核桃也不怎么喜欢吃。有次去一朋友家,开门后,发现他手拿铁棒, 我吓了一跳。转身见砧板上满是砸碎的核桃壳,方才释然。朋友笑着说,家里没有锤子,只好用铁棒了。我说乔太守乱点鸳鸯谱,老兄你棒敲核桃壳,各有一份妙趣啊。
核桃之美,美在外形的丑,一脸沟壑,满面沧桑,像久经世事的老人。核桃之美,美在砸开刹那的稀里哗啦。一旦砸开核桃的外壳,它就抖落出金黄欲滴的块块核肉。我不喜欢砸,喜欢看,像小时候喜欢看同学打架。
看人打架极有乐趣, 尤其是看小孩子打架。《红楼梦》“起嫌疑顽童闹学堂”一回,秦钟、金荣、茗烟几个小厮打架,很多人在旁边看热闹,“也有趁势帮着打太平拳助乐的,也有胆小藏在一边的,也有直立在桌上拍着手儿乱笑,喝着声儿叫打的,登时间鼎沸起来。”
前几天外出吃饭,翻菜单,见有道菜叫“清白世家”,随手点了。端上来一看,却是核桃仁凉拌荆芥,青白相间,果然有清白世家的朴素。核桃仁和荆芥一个外形独特,一个味道诡异,以暴易暴,以邪制邪,这个创意颇具匠心,堪称神来之笔。那道菜香嫩可口,后来又要了一份。
吃过核桃,但没有见过核桃树。
夏天时,在公园玩,友人指着一株绿意融融的大树,说那是核桃树。抬头,一枚枚青果在风中摇啊摇,摇啊摇,摇在枝头,天很蓝,阳光很亮。那棵核桃树嫩绿绿的,有明媚的色彩,像个英俊少年,不像木梓树、枣树、刺槐、泡桐那样老气横秋。
中医认为核桃补血润肺、益智补脑,不知对我辈文人写作生涯的呕心沥血与绞尽脑汁能否有所益补。
核桃又叫胡桃秋,这个别名真好,像淘气的女儿。有算命的说我以后儿女双全,我听了很欢喜,当时就取了两个小名,儿子叫胡大牛,女儿叫胡桃秋。
高粱红了。
在泸州。
夏天,看到一大片又一大片的高粱红。绿到心里,无上清凉。
那些高粱沉甸甸的,风一吹,叶与杆窸窸作声,高粱穗累累垂垂有喜气。
从车窗里望去,高粱地起伏高低,颇有旧气,也颇有酒气,错觉的酒气,恍恍惚惚。
走进高粱地,人淹没了。日光灿烂,人的影子高粱的影子在空地上拉得长,青青的,有些袅袅意思,心里含着一块冰雪。
雪是白是冰洁,突然觉得写作不过是雪上涂白。
人生、文章,雪上涂白而已。文章人生的雪上涂白,有过一段诗酒风流就好。
大片大片的高粱地,过去没见过。我乡种高梁,孤零零一株,寥寥几棵,或者齐刷刷一排在地边坝埂上。小孩子分不清,常把高粱当甘蔗,在地头干望着。那小孩布衣布鞋,尘封在黑白色的相片里。
高粱红了,红得发紫,或者通红。乡人将高粱做成小汤圆,团团滚滚装在粗瓷白碗里,汤色绛红。汤圆的质地是一种熟透了的高粱红,隐含着朱粉、朱砂与橙红的肌理。碗口蒙有汤气,薄薄的白色汤气漫向桌子上方,给高粱汤圆平添了茫茫雾气。夹起一个,酱在筷子头上,色泽丰美像古旧的红木珠子。
高粱汤圆的味道糯糯的,淡甜里稍微有些涩,很像多年后读到的废名文章。鲁迅说废名文章冲淡为衣,冲淡之衣下骨骼嶙峋,还是涩。知堂一派文章,有一股涩味。知堂涩,俞平伯涩,废名涩,沈启无涩,江绍原涩。因为涩,故显得厚,有一种生气。
因为涩,因为厚,更因为生气,高粱是最好的酿酒原料。
祖父很喜欢吃高粱汤圆,说高粱消积解毒。与祖父同吃高粱汤圆的情景,记得不大清楚了。记得清楚的是,端着粗瓷碗,有庭前看美人蕉的心情。
我家老屋前栽有一丛美人蕉。夏天的早晨真舒服,空气凉爽,美人蕉的叶子上挂着露水,花瓣上也挂着露水。坐在小凳上吃早饭,看蜘蛛在湿漉漉的蛛网上爬来爬去,夏天的早晨真舒服。
泸州归来,带回一束高粱,挂在墙上,一如欣赏红色的宝石,灯光打下来,投影幽静。
高粱,古称蜀黍。
泸州一带,先前没去过。泸州的名字知道得早,祖父五斗柜上有一酒盒,上写四个大字:
泸州老窖。
萝卜记
新糊的窗纸洁净如棉。天有些冷了,呵气成烟成雾,时候大概是初冬吧。一道烧萝卜放在铁皮锅里,锅底陶罐炉子旧旧的。陶罐炉子即便是新的,也让人觉得旧。这个陶罐炉子有道裂纹,被铁丝捆住,格外显旧。火炭通红,铁皮锅冒泡,开始沸腾。一个农民空口吃萝卜,白萝卜煮成微黄的颜色,辣椒粉星星点点。筷子头上的萝卜,汁水淋淋,吃萝卜的人旁若无人。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乡村一幕。
萝卜品种繁多,我多以颜色分别。白萝卜、红萝卜、青萝卜、紫萝卜,此外是胡萝卜与水萝卜。
我吃过的青萝卜,天津与青岛所产者第一。其萝卜圆筒形,细长,皮翠绿,尾端玉白色。萝卜上部甘甜少辣味,至尾部辣味渐增,适合生食或炖煮。
东北红萝卜也好,浑圆一团,皮红色,肉为白色或淡粉色。切片切丝,放盐糖,拌了吃,顺气消食。
平生所食萝卜,我乡所产的水萝卜为上,有甜味,清凌凌的,富水分,空口生吃,极脆嫩,经霜之后,口感甜糯。秋天里放在墙角的戽桶里,可以吃到春节。很多年没有吃过那样好吃的萝卜了。
萝卜一年到头都有,春萝卜、夏萝卜、秋萝卜、冬萝卜、四季萝卜各有其美,皆蔬中妙品,只要不糠心就好。
萝卜入画,颇雅。金农、吴昌硕、齐白石画的红萝卜青萝卜紫萝卜胡萝卜真好看,比真萝卜风雅。白萝卜似乎不入画,难在假以颜色。朱耷的白萝卜例外。
一张纸上一个白萝卜,落笔清淡,情味却浓,肥大饱满喜庆富余。这么清白的画,寄情于味,让人看了隐隐感动。我总觉得这一天下雪,朱耷家陶炉子里炖白萝卜的香气从厨房弥漫到画室。
我喜欢白萝卜,不怎么喜欢红萝卜青萝卜紫萝卜胡萝卜。
冬天里挂了霜的白萝卜尤好,荤素皆可,烧得烂,吃在嘴里雍容宽厚,仿佛蔼然儒者的文墨。
刀鱼记
老派人请客吃饭,最后一道菜是鱼。年年有余,成全最后的圆满。现在不讲究,昨天在饭店,凉菜还没上,先端来一盘刀鱼。
以前“有余”是余情未了下次继续,是希望,是憧憬,也是对生活的热情。现在“有余”,除了余下很多菜,余无足观。真浪费,真浪费,真浪费,真浪费,真浪费。我连说五遍真浪费,因为有人说就要浪费给我看看,我不得不浪费点笔墨让他瞧瞧。
有一年在香港,某富豪请吃饭,席终时剩下半盘红烧肉,他打包带走了。我起先是诧异,然后是尊敬,跟着就是惭愧了。一个人对食物应该心存感激与敬畏。对食物的态度,能看出一个人的层次,也决定了一个民族的层次。
既然刀鱼先上来,就从刀鱼记起。
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换成我就不。十年前在杭州,有熟识的朋友在酒店掌厨,有天从一批特殊客人的菜里弄来一点熊掌,黑乎乎的粘稠得很,又腥又膻,并不美味。
梁实秋文章中写过,有人送来七八只带毛的熊掌,他毫不犹豫地送人了。有些饮食,吃的是传奇,与味道无关。刀鱼差不多也快成传奇了,价格太高,最贵的时候一斤近万元。想当年在我故乡的水产市场,用细柳丝或新鲜竹丝穿就的刀鱼随处可见,不过鲫鱼价位。正所谓:
二十年后稀为贵,从此刀鱼入侯门。
昨天的油炸刀鱼外面裹有薄薄的浆粉,外酥内嫩,谈不上喜欢。我向往的滋味是汪曾祺笔下的:“镇江人以刀鱼煮至稀烂,用纱布滤去细刺,以做汤、下面,即谓‘刀鱼面’,很美。”刀鱼面没吃过,吃过两次双皮刀鱼。
刀鱼的特点是肥厚鲜嫩,肉极细,口感有齐白石的清。齐白石的画,家长里短中有清气,仿佛江南殷实人家的小儿女。学他的人往往学不到这一点,不是浊气一重成为粗笨丫头,就是清气淡了好似蓬头稚子。 鲥鱼的口感贵,风姿绰约是赵孟頫的行书。鳜鱼的气度风华,稍逊鲥鱼,是董其昌的书法,清俊活泼有之,蕴藉不足。齐白石、赵孟頫、董其昌我都不迷,近来独爱金农。金农是一尾野生的鲤鱼。
蟹记
张岱写有《蟹会》一文,我背不下来了,懒得查书,故不引录,有兴趣的自个儿找《陶庵梦忆》看去。
张岱的小品文,起承转合天衣无缝,用的是淡墨,看起来却浓得化不开。读一点张岱文字,能得文章作法。张岱的文法,一言以蔽之:苦心经营的随便。苦心经营容易,随便也简单,苦心经营的随便里有宗师气度。竟陵派苦心经营,公安派下笔随便,不如张岱恰到好处。
谈蟹的文章蔚为大观,很多人下笔没有张岱光鲜清丽。光、鲜、清、丽,是我饮食文章四字诀:光者存其华,鲜者得其味,清者彰其质,丽者赋其形。
一己之喜好,山珍不及海味,海味逊于湖鲜。湖鲜中,蟹拔得头筹。蟹又分六品,一等湖蟹,二等江蟹,三等河蟹,四等溪蟹,五等沟蟹,六等海蟹。
湖蟹中据说以阳澄湖大闸蟹为尊。阳澄湖的蟹吃过不少,不见得比别处好多少。我们安徽不少湖区的大闸蟹也令人赞不绝口。
吃蟹法大体两种,大一点的蟹用水煮熟,或隔水蒸熟,用姜末加醋、糖作为调料食用。较小的蟹则烧成面拖蟹、油酱蟹当作下饭小菜。后一种吃法,我在乡下见过不少。
秋天的夜晚吃蟹,是清欢也是清福。
吃蟹时,人不能多,一人得味,二人得趣,三人得欢,四人以上便煞风景也。有几次在饭馆,十几个人一起持螯把话,人多嘴杂,仿佛牛嚼,几无美妙可言。当然和厨师制法的不纯粹也有关系,又是放茴香,又是放香叶,又是放葱姜,又是放紫苏。煮蟹只要清水,滋味就有。不但有滋味,滋味还长着呢。
吃蟹一人独食为佳,吃得出悠闲,吃得出惬意,吃得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却道天凉好个秋的况味。
蟹香中有秋思,容易令人伤感。看蟹壳慢慢堆积,蟹肉微微透露出暖气,心头的情绪便跟着缭绕而上,消沉于大千世界。蟹肉入嘴,细嚼慢咽,其静寂如同毛笔划过宣纸,宛如偎红倚翠温香在抱。于是想到春天,想到烟雨蒙蒙、芳草凄美的记忆。
有年在安庆,朋友送我一竹篮大闸蟹,一只半斤,雌雄捉对,每晚捆扎清蒸。煮蟹要捆扎,若不然它在锅中挣扎,肉质就松了。候到蟹壳通红,调好姜醋酱油,独坐沙发上看电影自剥自食。蟹肉鲜而肥白似玉,蟹黄甘而腻黄似金,色香味毕集,是平生吃到最好的蟹。这里说白了,还是得其逍遥与闲逸而已。
我食蟹先吃爪,再吃钳,然后掀起蟹盖,吃蟹黄蟹肉。一口湿润的清香,一口湿润的鲜美,一口湿润的回甘,一口湿润的青嫩,一口湿润的膏腴,正当是“不加醋盐而五味俱全”也。
吃完蟹后,可饮少量姜茶,既可去腥,又能祛寒。这是一个厨师告诉我的。
螃蟹横行,我念书的时候,有个同学写字马虎潦草,老师说像蟹爬。
核桃记
下班路过小区,看见摆摊小贩脚下的竹篓里盛满核桃,上面还放着三五个剥掉外壳的,露出饱满的核肉。
卖核桃的是个中年人,穿着洗得很干净的旧衣,脸部黝黑,坐在两个竹篓中间,背对小区大门,神色间散散淡淡,像前朝闲民,身旁纸板上写道:核桃,十五元一斤,谢绝议价。
字是毛笔写的,遒劲从容,还带些古拙淡雅,有直率天成的韵味与意境,比舒同先生写得好。这是他自己手书还是他人代笔,我没有问,自有一种天机不敢道破。
他捧着书,我以为是武侠小说之类,低头侧脸一看,却是冯梦龙辑录的话本《喻世明言》,顿时让我大有好感。他偶尔会抬起头,凝视着远方的楼顶,点一根烟,看看马路上的车流。他的眼睛明亮深邃,更奇怪的是,每当有人经过时,居然还埋头于手中的书,而不像其他商贩那样,满面堆笑,做出一团和气的表情。或许在他看来:卖什么,脚下已摆着呢,多少钱,纸上也写着呢,不必废话。此番做法,隐隐像藏身于红尘中的禅师之所为,越发让我大有好感。
本来想说核桃, 岂料一开篇写起了卖核桃的中年人,越缠越紧,绕不出来了,只好另立炉灶,推倒重来。
午饭后迷迷糊糊,心在单位,身在床上,心想着单位的工作,身恋着床上的舒服。近来工作繁忙,连睡觉的时间都减少了。
今年新上市的核桃,吃过两次,据说是大山里野生的。城市里现在已经很少能吃到野生的瓜果蔬菜了。
吃核桃有点像打架,舞锤弄钳,我不喜欢打架,顺带连核桃也不怎么喜欢吃。有次去一朋友家,开门后,发现他手拿铁棒, 我吓了一跳。转身见砧板上满是砸碎的核桃壳,方才释然。朋友笑着说,家里没有锤子,只好用铁棒了。我说乔太守乱点鸳鸯谱,老兄你棒敲核桃壳,各有一份妙趣啊。
核桃之美,美在外形的丑,一脸沟壑,满面沧桑,像久经世事的老人。核桃之美,美在砸开刹那的稀里哗啦。一旦砸开核桃的外壳,它就抖落出金黄欲滴的块块核肉。我不喜欢砸,喜欢看,像小时候喜欢看同学打架。
看人打架极有乐趣, 尤其是看小孩子打架。《红楼梦》“起嫌疑顽童闹学堂”一回,秦钟、金荣、茗烟几个小厮打架,很多人在旁边看热闹,“也有趁势帮着打太平拳助乐的,也有胆小藏在一边的,也有直立在桌上拍着手儿乱笑,喝着声儿叫打的,登时间鼎沸起来。”
前几天外出吃饭,翻菜单,见有道菜叫“清白世家”,随手点了。端上来一看,却是核桃仁凉拌荆芥,青白相间,果然有清白世家的朴素。核桃仁和荆芥一个外形独特,一个味道诡异,以暴易暴,以邪制邪,这个创意颇具匠心,堪称神来之笔。那道菜香嫩可口,后来又要了一份。
吃过核桃,但没有见过核桃树。
夏天时,在公园玩,友人指着一株绿意融融的大树,说那是核桃树。抬头,一枚枚青果在风中摇啊摇,摇啊摇,摇在枝头,天很蓝,阳光很亮。那棵核桃树嫩绿绿的,有明媚的色彩,像个英俊少年,不像木梓树、枣树、刺槐、泡桐那样老气横秋。
中医认为核桃补血润肺、益智补脑,不知对我辈文人写作生涯的呕心沥血与绞尽脑汁能否有所益补。
核桃又叫胡桃秋,这个别名真好,像淘气的女儿。有算命的说我以后儿女双全,我听了很欢喜,当时就取了两个小名,儿子叫胡大牛,女儿叫胡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