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提法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osheng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很多书里,在讲到共产主义社会建设任务时,往往出现这样的提法:“消灭智力(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这说不通。
  智力(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是不可能“消灭”的。它们间的“差别”会永远存在。一个是精神上的、思维底力的支出,一个是物质上的、肌肉底力的支出;一基于大脑,一基于四肢;这是自然规定,无法消除其“差别”。即令那种具有人体特异功能的娃娃,据说手也会“看”东西。只不过他(她)们的手不只能举重也能看罢了,举重和看的差别仍然存在。还不说这本不是人类的常态,是特殊的人不是一般的人。所以,我们只要把这一共产主义社会建设的任务真作这样的了解,认为我们的任务之一是要消灭智力(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这两者间的“差别”,就会把我们的思想引入困境,去完成一个永远不能完成和无法可以完成的任务。
  真正我们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呢?是消灭智力(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或矛盾。就是说,要使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的这种社会分工消灭:智力(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互相排斥,这种社会分工的专制使得人们从事这个就不能同时从事那个,不能二者得兼,按需要(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协调安排。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是这样说的:“……只要人们还处在自发地形成的社会中,也就是说,只要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还有分裂,也就是说,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发的,那末人本身的活动对人说来就成为一种异己的、与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驱使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原来,当分工一出现之后,每个人就有了自己一定的特殊的活动范围,这个范围是强加于他的,他不能超出这个范围:他是一个猎人、渔夫或牧人,或者是一个批判的批判者,只要他不想失去生活资料,他就始终应该是这样的人。而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定的活动范围,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我自己的心愿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但并不因此就使我成为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马恩全集》第三卷37页)
  这里,马、恩观察这个问题,是着眼于社会的分工。斯大林则着眼于剥削。他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对立的经济基础,是脑力劳动者对体力劳动者的剥削。大家知道,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企业中体力劳动者与领导人员之间是存在着分裂的。大家知道,工人对待厂长、工长、工程师及其他技术人员就好象对待自己的敌人一样的那种敌对态度,就是在这个分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23—24页)
  既然关键的问题是剥削,所以当社会的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以后,对立就不存在,于是也跟城市和乡村的关系一样,存在的只是“差别”了。但这里有两重不妥当。首先,说智力(脑力)劳动者对体力劳动者的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是剥削与被剥削关系,是不尽符合实际情况的,即令只论“企业中”的智力(脑力)劳动者(知识分子),也不全是如此。比如企业(资本主义企业)里的科研人员,和工人们的关系就不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其次,说“智力(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对立”的意思是剥削,也不妥当,因为这近于说“劳动”剥削“劳动”。当斯大林同志意识到智力(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间的“差别”实际上不可能消灭时,便解释说,他说的消灭只是“本质差别”(即剥削关系)的消灭,别的差别是“保存的”。(见上书26页)当然,这并不能消除上述的两重不妥当。
  作为任务,问题在强制的即“异己的”社会分工的消除,而达到社会分工由人们自己来控制和掌握。用马克思的说法,便是消除“专业和职业的痴呆”。(《马恩全集》第四卷172页)马克思是这样提的:“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上,在迫使人们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马恩选集》第三卷12页。重点是引者加的。)
  这里马克思是说“对立”。同是一个意思,如果要换个说法的话,即要说“差别”,那就是消灭智力(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之间的差别。就是说,要使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的这种社会分工消灭:从事智力(脑力)劳动的人只能搞智力(脑力)劳动,以之为专业;从事体力劳动的人也只能搞体力劳动,也以之为专业。知识分子“恒为”知识分子,工人、农民“恒为”工人、农民。消灭这个“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最后的社会物质基础。列宁是这样提的:“显然,为了完全消灭阶级,不仅要推翻剥削者即地主和资本家,不仅要废除他们的所有制,而且要废除任何生产资料私有制,要消灭城乡之间、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之间的差别。”
  
  (《列宁选集》第四卷11页。重点是引者加的。)马克思和列宁在提法上的不同,只是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达,并不是思想内容上有任何出入。
  当马克思和恩格斯讲的是现社会智力(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的关系时,按照实际存在的情形那样,提为“对立”或“矛盾”;(能此便不能彼,当然是矛盾。)当列宁讲的是现社会智力(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之间的关系时,也按照实际存在的情形那样,提为“差别”。(作为专职分工,知识分子、工人、农民身份不同,当然是差别。)但当人们把它混淆起来,提为要消灭“智力(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时,便使问题走入绝境,不知所之了。
  对于“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应提为对立或矛盾;对于“智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应提为差别。
  所以,这样说是正确的:“我们要逐步缩小以至消灭三大差别,即城乡差别、工农差别和智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的差别。”
  这样说也同样是正确的:“我们要逐步缩小以至消灭两个差别和一个矛盾,即城乡差别、工农差别和智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矛盾。”
  这样说便不正确并且是荒谬的了:“我们要逐步缩小以至消灭三大差别;即城乡差别、工农差别和智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
其他文献
2019年12月6日, 泰國国王玛哈· 哇集拉隆功和王后苏提达来到曼谷的唐人街,参加当地华裔举办的“皇恩浩荡, 万民崇颂”盛大活动。哇集拉隆功身着深色西装,用红色的领带和丝巾点缀,与他相配的,是苏提达王后一身红色中国风旗袍,尽显王后的风范。据悉,苏提达是一位有中国血统的王后,这是她第一次来到唐人街,精心选择的红旗袍尤其应景。
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常常是教师为主导,不管是学生的阅读,还是思考,都紧随教师的脚步而行,明显缺乏自主思考能力,难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以及理解能力,甚至严重滞缓了阅读学习效果。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生态课堂的架构必然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坚持过程,还需要教师设置具有层次性的目标以及具体的建构方案,除此之外,还要能够准确把握构建生态课堂的基本原则及有效策略,这样才能以小学生的视角出发,才能够充分满足其学习需求
我在不少文章中对近代史上的人物评价很高,但这种评价并不代表对他们的全然肯定。那个年代的人有性格,有学问,甚至有德行,在很多方面可以成为我们做人的榜样,但我们不必把他们进行思想性抬高。  以傅斯年为例,这个五四时代的英雄,为人称道的学术活动家,在建设中国现代学术组织的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在考古学、历史学等领域的学术组织工作极为出色。他创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陈寅恪、钱穆等人因此以为中国的学术
红楼一梦三十余载,再回首时芳华依旧。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三国演义》为何能经久不衰?王扶林回了四个字:“敬畏之心。”在他看来,“对待文学名著必须有敬畏之心,改编的首要原则就是要忠实原著,不能损害原著精神。”  心有所畏,行方有所循。正是抱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畏,王扶林“开辟鸿蒙”、披荆斩棘,筑造了中国电视连续剧的多座高峰。  1、每次改编名著都是一次朝圣之旅,心中充满敬畏,脚下如履薄冰  好作品的
《蜀中名胜记》由重庆出版社于一九八四年印行,可是将原书的伍崇曜跋删去,使本来完整的,反而变得不完整。而被删伍跋的论点,校注者又在前言里,用自己的口吻写出,令人难以理解其删削的标准。此外还有不少错误:  如“”,书中全部作“柯”。天、皇、元、淳、李嘉的“”字,书中全印作“佑”。洪适《隶释》印成洪造《隶释》(205页)。他如206页“老泉携二子竭雷简夫”句,竭字显是谒字之误。369页“大巴之险,遇于栈
后进生通常是指那些在品行或学习等方面暂时落后的学生。对后进生的教育和转化一直是教育工作特别是班主任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利用教育学、心理学的专业知识,进行针对后进生的心理辅导工作,不失为转化后进生的有力措施。  一、后进生心理辅导的合理性  心理辅导是一个助人的过程,通过辅导者与被辅导者建立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协助当事人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肯定自己,进而使其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后进生的心理辅导着重
一、当您息急性心肌梗塞,在监护室抢救时    ▲您可能的反应:  (1)怀疑:医生会不会搞错,我平时一向挺好呀!也许曾有些心前区不适,可从未和心脏病联系起来。  (2)恐惧:一旦相信眼前的事实,也许会感到极度的恐惧、焦虑。我要离开这个世界了吗?我再也看不到我所爱的亲人们了?  (3)忧虑:我还能象正常人一样生活吗?我是不是不能动了?我还能做些什么呢?还能工作吗?会不会成为别人的累赘?……  因此,
苏老是位书法家,1883年1月1日生,今已整整一百零三岁。去年,苏老被评为上海市的健康老人,本文是苏老应约特为本刊所撰写。  我是一个寒士,小的时候,由于缺乏营养,常常多病。壮岁后,为生活而作小学教师,兼做校役工作。因劳力过度,时感不适。老伴是一个农家女子,只知饥寒,不识锦衣玉食,那时常处于艰难困苦之中。  全国解放后,小辈们在国家的培育下,能自食其力,家庭境况就逐渐好转;生活宽裕,衣食无忧,故而
[摘 要]以初中古诗文的“意象”教学为例,具体结合心理学家安德森的知识分类理论对《天净沙·秋思》做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中理性探究了语文教学中的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明晰了针对不同知识类型所运用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意象;古诗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27-0005-02  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将
[摘 要]文章采用问卷调查、访谈、数据分析等方法对永新县初中生参加课外自主体育活动的现状开展调查研究。分析得出,大部分学生对于参加体育运动的态度是积极的,但还是有小部分学生态度不明确,有待学校进一步加强对体育活动的重视,希望永新县加大对体育运动的宣传力度。  [关键词]永新县;体育运动;初中生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