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送儿子上港大

来源 :新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mhnhjc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又一年高考临近,高考前后的选择,可以说也是许多做父母的、以及父母的父母最为艰难的选择了。这位成功的老知青家长作为“过来人”的一点心得,也许会给一些家庭带来启发。——编者
  
  儿子上了香港大学,许多新老朋友都来问我,是怎么把他送到港大去的?回答得多了,重复也多了,索性在这里归纳成文,告诉更多的朋友。
  
  上普通小学有什么关系吗
  
  儿子是一个普通孩子,上了一所最普通的小学,无非是离家近,从家门到校门小跑而去5分钟足够了。当时我在上海工作,忙碌的妻子一个人带孩子,无力往远处送了。就近上学,使孩子多了一些玩耍的时间,周日也不上什么补习班。他从小喜欢国际象棋,周日就到附近的少年活动中心下半天棋。倒是在10岁那年,他参加全市等级大赛,一番鏖战,包括战胜两位成人选手,获得了二级运动员证书。
  不过论及其他,小学期间的儿子乏善可陈,唯一能够一提的就是在5年级时,他在长跑上表现出一些苗头。可那时我们都忙于工作,对他的长跑顾不上延请行家把把脉,最后不成大器,只好徒生“悲仲永”之新叹了。
  我问过他,愿不愿意上个奥数班?他一摇头,这事就算了。倒是他自己看了同班同学上奥数班有点按捺不住,在4年级时自己找了本数学书做了两个月的题,约上一个同学去考奥数班,结果还真考上了。没想到才上了两个多月,市里搞“减负”,奥数班停办,他也就打道回府,继续下棋。以我看来,小学6年,他还算轻松,成绩在班里还算不错,但要说在年级拔尖,那是不可能的。
  谢天谢地,儿子进入中学以后,个头猛长,学习成绩也蹿了起来,尤其是数学,不知道和他下国际象棋会推演有没有关系,反正第一学期结束,居然拿下了全班“数学状元”奖状。他以数学领先,物理跟上,后来化学、生物也上来了,总成绩在年级里慢慢抬升,大致每年前进30名,进入高二,年级成绩已经到了前10名左右。
  总体来说,儿子上高中时渐渐懂事了,学习上不用操心。家长的作用主要是以身作则,爱读书、爱体育锻炼,热爱生活。父母品行端正,一定是对孩子最好的启示。遗憾的是,进入中学后,儿子的国际象棋训练没有坚持下来,一开始还能在假期训练,到后来、特别是高中阶段就不行了。我高兴的是儿子的田径天赋还是被发掘出来了,获得过全区初中学生1500米第9名,排名在前的都是有体校训练基础的孩子。他对田径的爱好一直保持到今天,而且不戴眼镜地走进了大学。
  
  阴差阳错报了港大
  
  高考终于临近。儿子将第一志愿确定为清华建筑系。那是一个少年的梦,而且他已经顺利获得清华大学20分加分。
  4月下旬的一个周末,儿子跟着妈妈和姥爷到清华大学做考前咨询。那天去的人太多了,咨询位前一时间难以靠近。这时,他们发现不远处香港大学的招生点。在此之前,儿子对港大几乎一无所知,但姥爷曾在香港工作,知道港大是香港历史最悠久的名校,就建议不妨报一个名试试,万一考清华失手,港大还可能在后面接一把。
  接下来,清华的老师对儿子说,报清华吧,不要有任何犹豫。
  再接下来是高考,儿子考出了700多分的高分。结果,7月10日那天,儿子同时被清华大学建筑系和港大建筑系录取了,其中港大提供全部学费的奖学金。只能选择其一,必须在3天里作出决断。
  这可费了思量。我曾对儿子说,家中久藏一瓶茅台,如果你考取清华,我就把这瓶酒拿出来喝了。可是这下子顾不上喝茅台了。
  我是77级大学生,我何尝不知道清华的分量,我曾在工作中和清华建立了密切的关系,走遍清华园的每一个角落。我这辈子还没有舍弃过像清华的录取通知书这样宝贵的东西。
  但此时最需要理智。第一步是要了解港大,于是所有社会关系都被调动了。短短3天,大约征询了200人次的意见。其中相当部分是大学教师或建筑学界知名人士。大部分人建议,去港大读书。
  其中最打动我的是两条。其一是既然有奖学金支持,儿子应该进入全新的学习环境。毕竟他在国内教育环境里已经读了12年书,在特别需要创新思维的大学时代,应该换一种新环境去激发他的创新精神。而这种精神,是他原有教育环境中比较缺乏的。其二,去港大读书,其中第一学年是在清华大学相同专业“委培”,这样就有机会在清华大学度过最美好的大学一年级时光,亲身领略什么是清华,这是人生宝贵的经历。
  最后的主意由儿子自己定,他决定上港大。他说:“虽然这是有风险的。”
  
  清华,永远的清华
  
  经历了高考,特别是经历了清华和港大之间的艰难选择,儿子似乎一下子长大了。他知道,选择得正确与否,要待日后的实践来检验。然而,在清华代培一年,毕竟是很大的补偿。去清华报到的前夜,儿子很晚才睡,他说:“清华,我来了!”
  儿子希望自己完全融入清华,他向同班同学自我介绍时就是这样说的。而同学们也接受了他,选他当班级的体育委员;清华也这样看待他,向他颁发了入学成绩优异奖学金。这笔奖学金不算高,却使我们格外感动。
  进入清华的第一道程序是军训,把儿子练成了“黑泥鳅”。接下来刚刚进入正规学习,学校就要组织马拉松比赛。这又是一个考验。他把这个消息告诉我,我说,身为体育委员,你必须参加,否则就辞职吧。不过,因为是第一次,你可以选择报半程跑21公里。儿子马上应承下来,投身组织。
  他面对的远远不止马拉松,还要参加足、篮、排和羽毛球等一系列球类和田径类比赛,拿回家一金一银两块田径牌牌。能在清华大学拿下这些奖牌不是件轻松的事情。然而最使我高兴的是,儿子在清华结识了一大批品学兼优的同学,这才是清华最吸引当代青年的地方。在他们班里,前后左右尽是“状元”级同学,来自四面八方,和这样的同学互为切磋砥砺,实在是人生一大幸事。儿子进入清华后很少回家,打心底里珍惜在“紫荆公寓”的每一个晨昏。我们作为父母的也体谅孩子,不回家就不回家吧。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清华也不是一天建成的,只要你尽情地吸吮水木清华的朝晖夕阴,这就足够了。
  
  走向港大,走向未知的世界
  
  在清华的一年转眼就过去了,儿子直到赴港前的最后一个深夜还跑回清华看了又看。第二天,他就和同学坐上火车走了,我和他妈妈没有陪他去香港,因为他大了,应该独立地处理上学的事了。
  他去了香港有没有问题呢?有啊!他从小在北方长大,对香港饮食不习惯,那里饭菜品种比清华少多了;语言是道关,粤语要从头学起;仿佛有道玻璃天花板,和香港同学的交往似难融入;学习不轻松,作业量不比清华少。身边也没有了父母的时时关心——这倒是他希望的。至于生活费用,至少是内地的4~5倍。
  和在内地上学,长处又在哪里呢?从儿子的表达来看,可能有这些:独立性更强了,所有事务都要自己解决;班级划小了,出现了“指导教师”的概念,他一个人大约负责10来个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距离近了,他们的敬业精神是相当不错的;英语听力明显增强了,因为所有讲课都用英语,否则会有学生完全听不懂。完成作业也用英语,但是会话英语还是薄弱一些。课程设置上,对实用性更加强调一些。
  毕竟是年轻人,毕竟经过了清华的一年学习,内地生很快就能适应港大的生活,他们在内地学习打下的扎实基础是不容置疑的,但也由此带来创新思维不足的问题。儿子在港大读书不过半年,他的设计小品参加了香港建筑双年展。
  内地生到香港上学,还是从本世纪起逐渐兴起、渐成规模的。儿子算是其中一个“吃螃蟹者”。这条路选择得恰当与否,恐怕现在还不好打分,尽管我们希望事情向理想状况发展,但它毕竟太新太新,实践在后面默默地等待出场检验呢。
  但是不管怎么说,今后会有越来越多的内地孩子前往香港和澳门这两个特别行政区读书,但愿他们能谱写出一曲动人的求学乐章。
  (责编:辛娅)
其他文献
“笃、笃、笃!”那熟悉而亲切的敲门声,一听就猜着准是老韩上楼给我送报送信来了。  我不慎左腿骨折,在家休养将近一年的时间里,老韩每天午后下班时间都到我家来,风雨无阻地给我送来精神食粮,使我忘记伤痛,减轻寂寞。  韩思燕50多岁,原籍黑龙江,17岁时随姐姐南下到了江西,在厅机关当通讯员。想不到一个原本体格健壮、手脚麻利的小青年,不幸患上了险些致命的乙型脑炎,从此脑子不好使了,四肢也受到严重影响,右胳
期刊
这些天,很多媒体都报道了影视演员金巧巧之父被骗700万的消息。  那么,事情的原委究竟是怎样的呢?金巧巧在新浪网自己的博客中这样写道——  “其实这件事,去年10月份我就知道了。当时爸爸还不敢直接说出来,那天,他说有事想告诉我,犹豫了半天,又说不想在家里说,让我到楼下去谈,我们家人平时都是特别直接,属于有话就说的那种,当时看他的神情我吓了一跳,以为是关于健康方面的,后来才知道爸爸是不想让妈妈知道这
期刊
历时10个月的“身边可爱老党员”征文活动,终于在广大读者的支持与积极参与下落下帷幕。此次征文,我们共收到全国各地的数百篇来稿,尤其是广大老年朋友的积极参与。在此,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每每捧读来稿,我们都会被一个个鲜活可爱的老党员形象所深深感动,他们要么是视群众为亲人的社区干部,要么是伺候病妻几十年如一日的模范丈夫,要么是为工作鞠躬尽瘁的基层领导,要么是百善孝为先的孝子……他们身上所反应的党性之
期刊
住在美国旧金山市儿子家,我和老伴每天都要带上小孙女散步。看着活泼可爱的小孙女,我不由感叹血缘的神奇。  我本是南方人,安家却在北方,儿子出生前,我刚退休的母亲即从南方故乡赶到北京家中照顾媳妇和孩子。她日夜操劳,含辛茹苦,等我退休可以孝敬她时,母亲却执意要回南方故乡居住。她唯一挂念的就是远在海外求学的孙子。当母亲迎来孙媳妇时,她高兴地说:我要能见到曾孙该多好!当时,儿子还认为奶奶思想老旧,笑而不答。
期刊
40多年来,他白天手握锄把子,晚上手拿笔杆子,花甲之年写就80万字巨著。创作之余,他自办《绿港文学》,造就中国“文学第一村”,引领众多青年走上文学之路。2007年,他荣获“全国百姓金口碑新闻人物”奖。    刘绍棠说他的作品“土而不俗”    67岁的王克臣,是北京市顺义区望泉寺村的农民。王克臣家祖辈房无一间,地无一垄,住房靠串房檐,生活靠扛长活打短工,全家人过着糠菜半年粮的苦日子。  王克臣自幼
期刊
我曾自认为是德高望重的家长,在家里有着说一不二的地位,谁知,我的这种地位,却被我的小孙女、自封为“义务监察官”的甜甜给“颠覆”了。  甜甜天真、顽皮,而且有一股犟劲。她两周岁就懂得不浪费粮食。一次吃饭时掉在地上一粒花生豆,她立刻捡起来,到水管冲冲,放进了口中。一天吃早餐,我刚把剥下的鸡蛋皮放在小盘里,心直口快的她便说:“奶奶,还有鸡蛋!”我不屑一顾地看一眼,果真蛋皮上粘着大拇指大小的一块蛋清。就不
期刊
我和妻子先结婚后恋爱,已经度过了53年的婚姻生活。虽然没有遇到什么大灾大难,但是却也数次面对疾病的威胁,每当此时,夫妻之间的恩爱显得尤为可贵。  人人常说:“有什么别有病,没什么别没钱”,偏偏这两件事情都让我们赶上了。1955年夏天,刚从朝鲜战场上归国的我急切需要解决婚姻问题。在回乡探亲的9天里,亲朋好友为我介绍了几个,直到假期最后一天,友人介绍了比我小6岁的田常娥,才把婚事定下来了。1956年3
期刊
连个电话都不打,老妈就突然驾临了。一见面就神秘地交给我一样东西,喜形于色地说:“昨天妈去广教寺许愿了,这是我替你求的姻缘符,戴在身上,它会给你带来好运的。”然后一边替我整理凌乱的房间,一边絮絮叨叨地催我恋爱、结婚。看着老妈期待的目光,听着老妈啰嗦的劝说,我心里很难受。老妈晕车,从不出远门,可是为了儿子的婚事,她竟不辞辛苦去百里之外的广教寺,虔诚地祈福。  自从大学毕业,一直时刻提防着我早恋的老爸老
期刊
有人曾经把老年群体称作“被爱情遗忘的角落”,但当我们真的走进敬老院,走近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你会发现,尽管是白发苍苍、夕阳西下,爱情仍是一朵永不凋谢的花……  在乍暖还寒的春日,记者来到北京某敬老院,张院长给我们讲述了很多老年人鲜为人知却色彩斑斓的情感故事——    众里寻她千百度    65岁的张老师丧偶多年,儿子远在加拿大,退休后一个人非常寂寞,尽管她也参加老年合唱团、书法班,但毕竟是闲下来的时
期刊
2000年前后,商品房大兴,人们兴致勃勃地装修、入住,美滋滋的。但是很少有人想到,我这个房子能住多少年,下次装修怎么办?我也是那时喜滋滋入住的北京人之一,如今这个家愈发显得不方便,终于下了决心,重新来一遍吧!  我遇到了若干大大小小的难题,在一一破解的过程中,也一一虔诚地记下来,为的是给有同样打算的读者提供一次直观参考!    上集:腾空的“壮举”    家具成为最大的贬值品  二次装修遇到的第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