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追求课堂教学的高质量、高效益是每一位教师无止境的探索。一堂好的数学课在于能否提出恰当的问题,因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一切学习都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的,如果教师能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就有可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唤起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怎样恰当创设问题情境呢?本文就此进行阐述。
关键词:创设;小学数学;问题情境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追求课堂教学的高质量、高效益是每一位教师无止境的探索。一堂好的數学课在于能否提出恰当的问题,因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一切学习都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的,如果教师能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就有可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唤起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本文结合我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几种在教学中创设情境经常使用并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创设故事情境
小学生的年龄小,活泼好动是他们的天性,如何引导他们能进行有意注意、较长时间的去学习知识,完成课堂教学目标,讲故事就是一个好办法。把教材中一幅幅画面所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一个简短小故事,增加课堂教学乐趣让学生从故事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例:
讲《青蛙吃害虫》(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课时,上课开始猜谜语是学生喜欢的,个个睁大双眼整齐的坐着、等着。
师:小小游泳家,说话呱呱,常在天里住,捉虫保庄稼。(猜一种动物)
生:青蛙。
接着边出示画面边说故事,此时学生更投入了。
青蛙能吃害虫保护庄稼,那农民就不用把农药播在庄稼里,这样对我们的环境就可以起到绿化的作用。青蛙对我们有这么大的好处,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它呢?(生:不要捉它,要保护它。)有一天,两只青蛙来到了田里,他们吃了很多害虫。
大青蛙说:我吃了56只害虫。
小青蛙说:我吃了30只害虫。
在这个故事里,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受故事情境的感染,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整理出两个问题:
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
大青蛙比小青蛙少吃多少只?
我接着追问怎样去解决这两个问题。学生积极的情绪仍没有消减,有的拿小棒,有的出计数器,有的甚至直接说出了算式和得数。而我作为教师只是帮助学生怎样用学具去计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学生在一种愉快的氛围中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二、创设动手操作情境
学生对自己通过实践活动获得知识印象是最深刻的,在操作实践中学生能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积极探索新知。例:
讲《测量》中《铅笔有多长》这节课时,师引入课题后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学具与实物。先请学生猜一猜一支铅笔的长度,结合已有知识当然都能给出一个数值。想知道它的真正长度吗?(想)每位学生都动手验证自己估计的值,人人参与。在我的指导下个个顺利完成此项活动。(10厘米,即1分米),从而让学生很自然的认识了“分米”这个单位及它的实际长度,接着顺理成章的了解了分米和厘米及米之间的进率。
为了巩固新知识,我再让学生动手量一量身边及教室里哪些物品的长度大约1分米,找一找尺子上除了从0——10厘米是1分米,还有从哪儿到哪儿也是1分米。学生结合具体实践活动,体验出1分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表象,轻松的建立起了新的知识结构。接下来的认识毫米及与以上单位的关系,我也让学生在动手实践情境中完成。实践证明,教学效果很好。
三、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把问题情境生活化,使学生置身于生活问题情境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在讲《包装》(小数乘法)这节课中,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小淘气生日快到了,同学们为他准备礼物需要买包装纸和彩带。由于四年级的学生这个年龄都有买生日礼物和接受生日礼物的经验,对接下来的信息很快很热情。
包装一个礼品盒用纸0.8米,用彩带2.4米,包装纸每米26元,彩带每米0.85元。
我顺势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很快两个问题就整理好了。
买包装纸需要多少元?
买彩带需多少元?
在这个有效的情境中我再次开动他们的脑筋,“如果让你给淘气买礼物,知道要付的钱吗?”现在是把课本知识变成了学生自己的事,没有一个不愿意尝试计算。通过交流算法很快解决了问题,最后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还总结出了小数乘法的算法。
一节原本枯燥的计算,但把这个知识点放到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去,就能激起他们想去做、学的冲动,变陌生的内容(小数乘法)为自己身边的事,让学生想不动手动脑也难。
总之,在实际教学中是可以创设多种教学情境的,可以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问题情境,从学生的疑惑出发创设问题情境等等,只要是适合自己学生的就是恰当有效的教学情境, 我们教师就要积极使用。现在新教材对知识点的呈现多以情境图的方式展示,所以只要我们教师充分利用、挖掘,就一定会从情境中提出恰当的问题来,更好的实施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作者单位:西藏当雄县完全小学)
关键词:创设;小学数学;问题情境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追求课堂教学的高质量、高效益是每一位教师无止境的探索。一堂好的數学课在于能否提出恰当的问题,因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一切学习都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的,如果教师能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就有可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唤起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本文结合我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几种在教学中创设情境经常使用并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创设故事情境
小学生的年龄小,活泼好动是他们的天性,如何引导他们能进行有意注意、较长时间的去学习知识,完成课堂教学目标,讲故事就是一个好办法。把教材中一幅幅画面所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一个简短小故事,增加课堂教学乐趣让学生从故事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例:
讲《青蛙吃害虫》(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课时,上课开始猜谜语是学生喜欢的,个个睁大双眼整齐的坐着、等着。
师:小小游泳家,说话呱呱,常在天里住,捉虫保庄稼。(猜一种动物)
生:青蛙。
接着边出示画面边说故事,此时学生更投入了。
青蛙能吃害虫保护庄稼,那农民就不用把农药播在庄稼里,这样对我们的环境就可以起到绿化的作用。青蛙对我们有这么大的好处,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它呢?(生:不要捉它,要保护它。)有一天,两只青蛙来到了田里,他们吃了很多害虫。
大青蛙说:我吃了56只害虫。
小青蛙说:我吃了30只害虫。
在这个故事里,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受故事情境的感染,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整理出两个问题:
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
大青蛙比小青蛙少吃多少只?
我接着追问怎样去解决这两个问题。学生积极的情绪仍没有消减,有的拿小棒,有的出计数器,有的甚至直接说出了算式和得数。而我作为教师只是帮助学生怎样用学具去计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学生在一种愉快的氛围中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二、创设动手操作情境
学生对自己通过实践活动获得知识印象是最深刻的,在操作实践中学生能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积极探索新知。例:
讲《测量》中《铅笔有多长》这节课时,师引入课题后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学具与实物。先请学生猜一猜一支铅笔的长度,结合已有知识当然都能给出一个数值。想知道它的真正长度吗?(想)每位学生都动手验证自己估计的值,人人参与。在我的指导下个个顺利完成此项活动。(10厘米,即1分米),从而让学生很自然的认识了“分米”这个单位及它的实际长度,接着顺理成章的了解了分米和厘米及米之间的进率。
为了巩固新知识,我再让学生动手量一量身边及教室里哪些物品的长度大约1分米,找一找尺子上除了从0——10厘米是1分米,还有从哪儿到哪儿也是1分米。学生结合具体实践活动,体验出1分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表象,轻松的建立起了新的知识结构。接下来的认识毫米及与以上单位的关系,我也让学生在动手实践情境中完成。实践证明,教学效果很好。
三、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把问题情境生活化,使学生置身于生活问题情境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在讲《包装》(小数乘法)这节课中,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小淘气生日快到了,同学们为他准备礼物需要买包装纸和彩带。由于四年级的学生这个年龄都有买生日礼物和接受生日礼物的经验,对接下来的信息很快很热情。
包装一个礼品盒用纸0.8米,用彩带2.4米,包装纸每米26元,彩带每米0.85元。
我顺势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很快两个问题就整理好了。
买包装纸需要多少元?
买彩带需多少元?
在这个有效的情境中我再次开动他们的脑筋,“如果让你给淘气买礼物,知道要付的钱吗?”现在是把课本知识变成了学生自己的事,没有一个不愿意尝试计算。通过交流算法很快解决了问题,最后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还总结出了小数乘法的算法。
一节原本枯燥的计算,但把这个知识点放到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去,就能激起他们想去做、学的冲动,变陌生的内容(小数乘法)为自己身边的事,让学生想不动手动脑也难。
总之,在实际教学中是可以创设多种教学情境的,可以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问题情境,从学生的疑惑出发创设问题情境等等,只要是适合自己学生的就是恰当有效的教学情境, 我们教师就要积极使用。现在新教材对知识点的呈现多以情境图的方式展示,所以只要我们教师充分利用、挖掘,就一定会从情境中提出恰当的问题来,更好的实施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作者单位:西藏当雄县完全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