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兴趣在课堂中已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兴趣;这样有助于学生发现事物的新要素,并进行探索创造;加强直观教学能直接说明问题,帮助理解问题,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穷的乐趣;实践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催化”和“检验”的作用;观察能力是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重要能力,是智力因素构成的重要部分;生活中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和生活紧密相连课堂中运用生活素材会让学生感到亲切有兴趣。
关键词:课堂兴趣;数学课堂
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中已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我学”与“我要学”,效果截然不同。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如何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十分重视的问题。尽管帮助学生逐步明确学习数学的目的和提高学习数学知识,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但是,对小学生来说,更重要的要靠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从心理角度而言,如抓住学生的某些心理特征,对教学将起到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兴趣的培养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兴趣能激发大脑组织,加工有利于发现事物的新要素,并进行探索创造。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就最清晰。它能使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对激发学生兴趣谈几点体会。
一、加强直观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单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直观”上下功夫,还是远远不够的。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矛盾,还应该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直观”具有看得见,摸得着的点,“直观”有时能直接说明问题,有时能帮助理解问题,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穷的乐趣。由直观感知上升到抽象的理解。体现了“直观”教学的优越性。例如,教师在讲“同样多”的概念时,先将两队小朋友进行拔河比赛的情景图展现在学生面前,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图画,从画面的观察分析中建立起“同样多”的概念。由于学生喜欢拔河比赛之类的游戏竞赛活动,所以学习就感兴趣。在讲比多(少)应用题时,事先用白、黑纸各剪兔子纸型12个和7个。教学中运用教学小黑板,进行贴示,从贴示中说明“白兔比黑兔多、“黑兔比白兔少”、“白兔比黑兔多多少”、“黑兔比白兔少多少”等概念,之后又要学生依据“同样多”“多多少”“少多少”来说明图示或自己动手摆图形,这样,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不仅较好地理解和掌握了这一类应用题的有关概念和解法,而且提高了学习应用题的兴趣和爱好。
二、通过实践操作,调动学习积极性
实践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催化”和“检验”的作用,只有亲身体验过的知识才能被更深刻地理解,更熟练地运用。教学时教师应注意向学生多提供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认识身边事物。—位教育家这样说过:“兒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让他们亲自动手做一做、画一画、比一比、量一量、拼一拼、剪一剪、学生积极性就高,教学效果就好,特别是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这样做更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讲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教师为了让学生区分面积和周长,可以要学生先剪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它们的面积和周长各指的是什么。为得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先让学生用纸剪一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用它量一量长方形、正方形图形的面积有多大,量一量数学书的书面有多大。由于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参加实践,所以,学习兴趣很浓,对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就理解深刻,记忆牢固。
三、巧妙设问,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是艺术性的劳动,教师形象生动的语言、恰当的姿势和手势、巧妙地设计各种启发式的问题,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十分注意自己的数学语言,无论在复习旧知导入新知时,还是进行新课时,或是巩固新知时,都应注意巧妙地设计一些思考性较强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例如,在讲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进行求相同加数的和的加法计算,或师生进行计算比赛,从而提出教师为什么一下子能算出结果?或提出这样连加多麻烦,还有没有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什么方法计算要简便?当学生认识到用乘法计算简便后,老师又提出2×3读作什么?它表示什么?3×4读作什么?表示什么,乘号前面的数是什么数?乘号后面的数是什么数?结果叫什么?通过层层设问,就能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持续发展。
四、观察能力的培养,学习兴趣的产生
观察能力是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重要能力,是智力因素构成的重要部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学会在观察时透过事物表象,抓住本质,发现规律,达到不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我认为人们对知识的认识和积累都是通过观察实践而得到的。没有观察就没有丰富的想象力,也不可能有正确的推理、概括和创造性,所以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去观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既增加了数学的趣味性,又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
五、贴近生活现象,导入数学课堂,提高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亲切有兴趣,我们就从他们的生活中提取数学知识、法则、概念等,使他们感受到今天在课堂中学习的知识正是来自于生活之中,从而使进入学习的一开始就感到数学的价值,激发起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学习“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教师把以前到超市购物小票带到课堂,向同学介绍购买的商品,同时提出问题请大家合作解决。如“一枝钢笔和一个笔记本共用多少钱?”,“一支牙膏比一块香皂少多少钱?”还有的同学提出请同学们帮忙验证一下售货员阿姨所找的钱数是否正确。这些问题来自生活中,又都涉及到了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法则。购物实践活动,使学生对学习材料产生了兴趣,数学法则不再是令人生畏的抽象概念,数学知识就在孩子们熟悉的生活中。再例如“垂直与平行”一课,在创设情景时,教师选择了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提出了富有思考性和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拿出两根筷子,让学生猜测“两根筷子掉在地上可能会形成怎样的位置关系?”熟悉的生活情境问题引起学生的探索兴趣,简约的设计迅速的激发了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
让我们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给他们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乐学、好学普学,让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西省信丰县陈毅希望学校)
关键词:课堂兴趣;数学课堂
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中已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我学”与“我要学”,效果截然不同。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如何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十分重视的问题。尽管帮助学生逐步明确学习数学的目的和提高学习数学知识,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但是,对小学生来说,更重要的要靠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从心理角度而言,如抓住学生的某些心理特征,对教学将起到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兴趣的培养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兴趣能激发大脑组织,加工有利于发现事物的新要素,并进行探索创造。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就最清晰。它能使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对激发学生兴趣谈几点体会。
一、加强直观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单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直观”上下功夫,还是远远不够的。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矛盾,还应该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直观”具有看得见,摸得着的点,“直观”有时能直接说明问题,有时能帮助理解问题,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穷的乐趣。由直观感知上升到抽象的理解。体现了“直观”教学的优越性。例如,教师在讲“同样多”的概念时,先将两队小朋友进行拔河比赛的情景图展现在学生面前,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图画,从画面的观察分析中建立起“同样多”的概念。由于学生喜欢拔河比赛之类的游戏竞赛活动,所以学习就感兴趣。在讲比多(少)应用题时,事先用白、黑纸各剪兔子纸型12个和7个。教学中运用教学小黑板,进行贴示,从贴示中说明“白兔比黑兔多、“黑兔比白兔少”、“白兔比黑兔多多少”、“黑兔比白兔少多少”等概念,之后又要学生依据“同样多”“多多少”“少多少”来说明图示或自己动手摆图形,这样,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不仅较好地理解和掌握了这一类应用题的有关概念和解法,而且提高了学习应用题的兴趣和爱好。
二、通过实践操作,调动学习积极性
实践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催化”和“检验”的作用,只有亲身体验过的知识才能被更深刻地理解,更熟练地运用。教学时教师应注意向学生多提供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认识身边事物。—位教育家这样说过:“兒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让他们亲自动手做一做、画一画、比一比、量一量、拼一拼、剪一剪、学生积极性就高,教学效果就好,特别是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这样做更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讲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教师为了让学生区分面积和周长,可以要学生先剪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它们的面积和周长各指的是什么。为得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先让学生用纸剪一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用它量一量长方形、正方形图形的面积有多大,量一量数学书的书面有多大。由于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参加实践,所以,学习兴趣很浓,对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就理解深刻,记忆牢固。
三、巧妙设问,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是艺术性的劳动,教师形象生动的语言、恰当的姿势和手势、巧妙地设计各种启发式的问题,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十分注意自己的数学语言,无论在复习旧知导入新知时,还是进行新课时,或是巩固新知时,都应注意巧妙地设计一些思考性较强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例如,在讲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进行求相同加数的和的加法计算,或师生进行计算比赛,从而提出教师为什么一下子能算出结果?或提出这样连加多麻烦,还有没有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什么方法计算要简便?当学生认识到用乘法计算简便后,老师又提出2×3读作什么?它表示什么?3×4读作什么?表示什么,乘号前面的数是什么数?乘号后面的数是什么数?结果叫什么?通过层层设问,就能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持续发展。
四、观察能力的培养,学习兴趣的产生
观察能力是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重要能力,是智力因素构成的重要部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学会在观察时透过事物表象,抓住本质,发现规律,达到不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我认为人们对知识的认识和积累都是通过观察实践而得到的。没有观察就没有丰富的想象力,也不可能有正确的推理、概括和创造性,所以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去观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既增加了数学的趣味性,又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
五、贴近生活现象,导入数学课堂,提高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亲切有兴趣,我们就从他们的生活中提取数学知识、法则、概念等,使他们感受到今天在课堂中学习的知识正是来自于生活之中,从而使进入学习的一开始就感到数学的价值,激发起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学习“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教师把以前到超市购物小票带到课堂,向同学介绍购买的商品,同时提出问题请大家合作解决。如“一枝钢笔和一个笔记本共用多少钱?”,“一支牙膏比一块香皂少多少钱?”还有的同学提出请同学们帮忙验证一下售货员阿姨所找的钱数是否正确。这些问题来自生活中,又都涉及到了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法则。购物实践活动,使学生对学习材料产生了兴趣,数学法则不再是令人生畏的抽象概念,数学知识就在孩子们熟悉的生活中。再例如“垂直与平行”一课,在创设情景时,教师选择了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提出了富有思考性和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拿出两根筷子,让学生猜测“两根筷子掉在地上可能会形成怎样的位置关系?”熟悉的生活情境问题引起学生的探索兴趣,简约的设计迅速的激发了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
让我们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给他们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乐学、好学普学,让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西省信丰县陈毅希望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