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清时期,晋商可谓“富可敌国”,仅清代,全国排名前16位的富商几乎都在山西。山西太谷、祁县等几个主要县域的富户财产加起来比当时国库存银还要多。
在晋商称雄的500年间,自然不乏如乔致庸、雷履泰、曹三喜、渠同海这样的商界骄子和豪门富族。不过,正史中关于商人的文献记载很少,晋商精英的财富故事多见于民间口耳相传。
我们在博物馆中见到的那些流散于民间的晋商遗物是研究晋商历史与文化最直观的资料。透过这些珍贵的文物,我们可以穿越历史,窥见他们的传奇人生。
祁帮渠同海(1723年—1789年)
渠同海,字百川,祁县城内人,渠氏家族商业奠基人。
乾隆中期,渠同海由“走西口”经商致富,前往包头谋求发展,购置十余顷土地,独资经营菜园、粮食、油面、茶叶,兼营钱业生意,渠家从此发家。渠同海以“长源本晋川,荣华万世年”十字,作为其孙子辈以下辈分的世系排名。后来渠家在羊楼洞开办的茶庄大都与“川”有关,也与辈分世系有关,如 “长源川”“长盛川”“三晋川”“宏源川”等茶庄。
渠同海生有三个儿子,长子藩及三子映潢也都是商界高手。渠映潢在继承父业的基础上,于乾隆、嘉庆年间增设“长顺川”“长源川”两大茶庄,从事国际茶叶贸易。从湖南、湖北采办茶叶,运往张家口、杀虎口,再转运至蒙古、俄罗斯等地。道光、咸丰年间,其子渠长发、渠长瀛又增开贩盐业务。传至其孙渠源潮、渠源浈时,渠家共开有五家票号,四家茶庄,三家匹头、绸缎、夏布庄,一家药店,一家古籍字画、文具店,一家点心食品店,实现了票号资本与商业资本的相互转化,这是渠家商业经营的特色,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渠家“百川通”每股分红达两万多两白银,渠氏商业达到鼎盛。
渠源桢希望长子渠本翘从事商业,但渠本翘天资聪颖,小时候就有“神童”之誉,更热心考取功名,渠源桢对其极为不满。
1898年,清政府以极低廉的价格,将山西的煤矿、铁矿开采权出让给英国商人,晋商开始了长期的保矿运动,渠家父子配合默契,从此和解。之后,渠本翘入京,渠源桢将大半资财铸成银锭埋在自家院里,据说总量达三百万两之多。
1919年,渠本翘病逝于天津,此后渠家的后代再没有涉入商界,大多数成为学者、教师和作家。
票号创始人雷履泰(1770年—1849年)
雷履泰,山西平遥人,中国票号创始人,金融史上的风云人物。
雷履泰少年入商号做学徒,年近不惑受聘于西达蒲李大全开设的“西裕成颜料庄”,因善经营会管理,深为财东赏识,很快升任大掌柜,统筹全局。
道光三年,雷履泰通过总结唐代“飞钱”以及商业汇兑经验,研究了账局、钱庄、典当各金融业的利弊,博采众长,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家专营异地汇兑及存款、放款业务的私人金融机构,也是中国第一家票号——日昇昌。他首创的票号被称为“现代银行的鼻祖”。
由于他经营有方,知人善任,很快便使“日昇昌”成为资财雄厚全国著名的票号,享有“汇通天下”的美誉,从此,中国金融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一纸便可“汇通天下”。
治家兴业乔致庸(1818年—1907年)
乔致庸,山西祁县人,字仲登,号晓池,乔家第三位当家人,人称“亮财主”。
祁县乔家,是晋商中靠勤劳诚信,白手起家的典型。始祖乔贵发早年是一个衣不遮体的光棍汉。乾隆初年走西口,先做当铺伙计,后开草料铺,兼做豆腐、豆芽及零星杂货等生意,进而扩大经营,开设了客货栈广盛公。
在家族变故中,乔家第三代乔致庸临危受命,弃文从商,在他的不断努力下,生意日渐兴隆。乔家子弟恪守祖训,严守家规,家业日益兴旺,实现了货通天下、汇通天下的理想。至清末,乔氏家族已经在中国各地有票号、钱庄、当铺、粮店200多处,资产达到数千万两白银。
乔致庸活到89岁,最终把乔家大业交给了孙子乔映霞。乔映霞同样经商有道、思想开明,把乔家事业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清朝末年,乔氏票号业务多被官办银行夺走,生意从此走向衰败。
现在,乔家已是第九代了,后人多数都在北京,低调而平凡。乔家的生意终结了,可乔家的精神却一代代传承,后人们一直恪守着祖先留下的规矩——诚信忠义。
外贸翘楚常威
常威,山西太原车辋人,生于清康熙初年。
常威当年去张家口经商时,身无分文,一路以为人占卦算命,赚取吃饭住店钱,得以成行。从最初走街窜巷,沿街叫卖开始,到开布铺扩大规模,兼营茶叶、杂货,外销蒙古等地,逐步积累商业资本,设立了大德玉商号,发展成为一支以外贸著称的晋商力量。
据《山西外贸志》载:“在恰克图从事对俄贸易众多的山西商号中,经营最长,历史规模最大者,首推榆次车辋常家。常氏一门从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七代,沿袭一百五十多年。尤其在晚清,在恰克图十数个较大商号中,常氏一门独占其四,堪称清代晋商中‘外贸世家’。”常威有三个儿子,长子常万圯和三子常万达,都以经商见长。万圯一支,即后来所说的“南常”,万达一支是“北常”。
乾隆年间,恰克图被清政府定为中俄贸易的唯一地点。中俄贸易的庞大交易都被压缩到了恰克图。常万达看出了其中蕴藏的巨大商机,他将张家口经营的“大德玉”字号改为茶庄,倾其资财来到恰克图,实现了由内贸到外贸的转变,为常家外贸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事业的发展和资本的增加,常氏先后增设大升玉、大泉玉、大美玉、独慎玉商号,形成了常氏“玉字”连号,遍布苏州、上海、汉口等地,独慎玉还在莫斯科设立了分店。
太谷巨富曹三喜
曹三喜,曹家走向一代巨商的关键人物。
太谷曹家,是明、清之际声势显赫的晋商巨富。当年,曹三喜因生计所迫,随人到东北三座塔(今辽宁辽阳县)经商。他先是租地种菜、种豆,后与人合伙磨豆腐,用豆腐渣养猪。待生意兴盛后,因曹三喜是外乡人,合伙者想多占利润,只好各自经营。曹三喜认为,自己的名字有“三”字,自己在“三座塔”干一定能成功。他勤劳踏实,以诚待人,生意越做越好,增添了酿酒业、杂货业、典当业。之后,又在沈阳、四平、锦州等地设立商号,逐步成为省外大商。清兵入关后,曹家的商号又向关内发展,规模越来越大。
到道光、咸丰年间,山西太谷曹家的商业发展到鼎盛时期,商号达640多座,资产高达1000余万两白银,总雇员达37,000人。
曹家的商业版图,雄踞了大半个中国,国外发展到日本东京、朝鲜平壤、俄国的伊尔库茨克、恰克图、蒙古乌兰巴托、德国的柏林、法国的巴黎、印度的新德里、伦敦,创下了中国商业史上不朽的辉煌。
曹三喜致富后,把资产分成七份,给每个儿子各一份。然后,每家出资10万两,组成管理处,合资经营,称为“曹七合”。如今,我们从山西太谷的曹家大院还能想见当年曹家的风光。
在晋商称雄的500年间,自然不乏如乔致庸、雷履泰、曹三喜、渠同海这样的商界骄子和豪门富族。不过,正史中关于商人的文献记载很少,晋商精英的财富故事多见于民间口耳相传。
我们在博物馆中见到的那些流散于民间的晋商遗物是研究晋商历史与文化最直观的资料。透过这些珍贵的文物,我们可以穿越历史,窥见他们的传奇人生。
祁帮渠同海(1723年—1789年)
渠同海,字百川,祁县城内人,渠氏家族商业奠基人。
乾隆中期,渠同海由“走西口”经商致富,前往包头谋求发展,购置十余顷土地,独资经营菜园、粮食、油面、茶叶,兼营钱业生意,渠家从此发家。渠同海以“长源本晋川,荣华万世年”十字,作为其孙子辈以下辈分的世系排名。后来渠家在羊楼洞开办的茶庄大都与“川”有关,也与辈分世系有关,如 “长源川”“长盛川”“三晋川”“宏源川”等茶庄。
渠同海生有三个儿子,长子藩及三子映潢也都是商界高手。渠映潢在继承父业的基础上,于乾隆、嘉庆年间增设“长顺川”“长源川”两大茶庄,从事国际茶叶贸易。从湖南、湖北采办茶叶,运往张家口、杀虎口,再转运至蒙古、俄罗斯等地。道光、咸丰年间,其子渠长发、渠长瀛又增开贩盐业务。传至其孙渠源潮、渠源浈时,渠家共开有五家票号,四家茶庄,三家匹头、绸缎、夏布庄,一家药店,一家古籍字画、文具店,一家点心食品店,实现了票号资本与商业资本的相互转化,这是渠家商业经营的特色,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渠家“百川通”每股分红达两万多两白银,渠氏商业达到鼎盛。
渠源桢希望长子渠本翘从事商业,但渠本翘天资聪颖,小时候就有“神童”之誉,更热心考取功名,渠源桢对其极为不满。
1898年,清政府以极低廉的价格,将山西的煤矿、铁矿开采权出让给英国商人,晋商开始了长期的保矿运动,渠家父子配合默契,从此和解。之后,渠本翘入京,渠源桢将大半资财铸成银锭埋在自家院里,据说总量达三百万两之多。
1919年,渠本翘病逝于天津,此后渠家的后代再没有涉入商界,大多数成为学者、教师和作家。
票号创始人雷履泰(1770年—1849年)
雷履泰,山西平遥人,中国票号创始人,金融史上的风云人物。
雷履泰少年入商号做学徒,年近不惑受聘于西达蒲李大全开设的“西裕成颜料庄”,因善经营会管理,深为财东赏识,很快升任大掌柜,统筹全局。
道光三年,雷履泰通过总结唐代“飞钱”以及商业汇兑经验,研究了账局、钱庄、典当各金融业的利弊,博采众长,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家专营异地汇兑及存款、放款业务的私人金融机构,也是中国第一家票号——日昇昌。他首创的票号被称为“现代银行的鼻祖”。
由于他经营有方,知人善任,很快便使“日昇昌”成为资财雄厚全国著名的票号,享有“汇通天下”的美誉,从此,中国金融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一纸便可“汇通天下”。
治家兴业乔致庸(1818年—1907年)
乔致庸,山西祁县人,字仲登,号晓池,乔家第三位当家人,人称“亮财主”。
祁县乔家,是晋商中靠勤劳诚信,白手起家的典型。始祖乔贵发早年是一个衣不遮体的光棍汉。乾隆初年走西口,先做当铺伙计,后开草料铺,兼做豆腐、豆芽及零星杂货等生意,进而扩大经营,开设了客货栈广盛公。
在家族变故中,乔家第三代乔致庸临危受命,弃文从商,在他的不断努力下,生意日渐兴隆。乔家子弟恪守祖训,严守家规,家业日益兴旺,实现了货通天下、汇通天下的理想。至清末,乔氏家族已经在中国各地有票号、钱庄、当铺、粮店200多处,资产达到数千万两白银。
乔致庸活到89岁,最终把乔家大业交给了孙子乔映霞。乔映霞同样经商有道、思想开明,把乔家事业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清朝末年,乔氏票号业务多被官办银行夺走,生意从此走向衰败。
现在,乔家已是第九代了,后人多数都在北京,低调而平凡。乔家的生意终结了,可乔家的精神却一代代传承,后人们一直恪守着祖先留下的规矩——诚信忠义。
外贸翘楚常威
常威,山西太原车辋人,生于清康熙初年。
常威当年去张家口经商时,身无分文,一路以为人占卦算命,赚取吃饭住店钱,得以成行。从最初走街窜巷,沿街叫卖开始,到开布铺扩大规模,兼营茶叶、杂货,外销蒙古等地,逐步积累商业资本,设立了大德玉商号,发展成为一支以外贸著称的晋商力量。
据《山西外贸志》载:“在恰克图从事对俄贸易众多的山西商号中,经营最长,历史规模最大者,首推榆次车辋常家。常氏一门从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七代,沿袭一百五十多年。尤其在晚清,在恰克图十数个较大商号中,常氏一门独占其四,堪称清代晋商中‘外贸世家’。”常威有三个儿子,长子常万圯和三子常万达,都以经商见长。万圯一支,即后来所说的“南常”,万达一支是“北常”。
乾隆年间,恰克图被清政府定为中俄贸易的唯一地点。中俄贸易的庞大交易都被压缩到了恰克图。常万达看出了其中蕴藏的巨大商机,他将张家口经营的“大德玉”字号改为茶庄,倾其资财来到恰克图,实现了由内贸到外贸的转变,为常家外贸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事业的发展和资本的增加,常氏先后增设大升玉、大泉玉、大美玉、独慎玉商号,形成了常氏“玉字”连号,遍布苏州、上海、汉口等地,独慎玉还在莫斯科设立了分店。
太谷巨富曹三喜
曹三喜,曹家走向一代巨商的关键人物。
太谷曹家,是明、清之际声势显赫的晋商巨富。当年,曹三喜因生计所迫,随人到东北三座塔(今辽宁辽阳县)经商。他先是租地种菜、种豆,后与人合伙磨豆腐,用豆腐渣养猪。待生意兴盛后,因曹三喜是外乡人,合伙者想多占利润,只好各自经营。曹三喜认为,自己的名字有“三”字,自己在“三座塔”干一定能成功。他勤劳踏实,以诚待人,生意越做越好,增添了酿酒业、杂货业、典当业。之后,又在沈阳、四平、锦州等地设立商号,逐步成为省外大商。清兵入关后,曹家的商号又向关内发展,规模越来越大。
到道光、咸丰年间,山西太谷曹家的商业发展到鼎盛时期,商号达640多座,资产高达1000余万两白银,总雇员达37,000人。
曹家的商业版图,雄踞了大半个中国,国外发展到日本东京、朝鲜平壤、俄国的伊尔库茨克、恰克图、蒙古乌兰巴托、德国的柏林、法国的巴黎、印度的新德里、伦敦,创下了中国商业史上不朽的辉煌。
曹三喜致富后,把资产分成七份,给每个儿子各一份。然后,每家出资10万两,组成管理处,合资经营,称为“曹七合”。如今,我们从山西太谷的曹家大院还能想见当年曹家的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