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史是学生进入初中最先接触的历史知识。这部分知识能充分体现中华民族优秀灿烂的传统文化,因而它既是中考考查的重要内容,也是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灿烂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但因学习时间过去久了,很多知识点已经遗忘,当我们再次回头复习中国古代史时会感到既陌生又毫无头绪。所以,我们在复习时要找准时空定位,聚焦课程标准,回顾每一个单元的内容,稳扎稳打地了解、熟悉、掌握历朝历代的知识。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总结历史阶段性特征,概括中国古代史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的专题特征。如果没有全面掌握具体朝代的历史知识,匆忙进行专题复习,不仅会遗漏单个的、常考的考点,还会因知识缺失对解答综合性试题造成困扰。本文以中国古代史知识梳理为例,提出回归课程标准的有效复习策略,帮助考生们在复习中提高效率,以取得优异成绩。
一、找准时空定位
历史人物、现象、事件都是出现或发生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下的。课程标准提出,“依照历史发展的时序”使历史史实链接起来基本能够反映中国历史发展的时空线索。鉴于此,现将中国古代史时空定位整理如下。
(1)三个社会阶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2)三个民族大交融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
(3)四个结束分裂、实现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分裂割据的局面实现统一、西晋结束三国分裂局面实现短暂统一、隋朝结束南北朝分裂局面实现统一、元朝结束唐朝以后分裂局面实现统一。
(4)时间年代尺:
二、聚焦课程标准
历史课程标准是历史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它规定了历史学科的性质、目标和内容等。在复习时,聚焦历史课程标准就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1)史前时期: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知道炎帝、黄帝的传说故事,了解传说与神话中的历史信息。
(2)夏商周时期: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知道夏、商、周三代的更替,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及其作用。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知道老子和孔子,初步理解“百家爭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3)秦汉时期: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知道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知道秦朝的灭亡和西汉的建立。了解“文景之治”,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知道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知道司马迁和《史记》;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对传播文化的作用;讲述张仲景和华佗的故事。了解中国古代纪年的主要方法,学习识读历史年表的基本技能。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知道两晋南北朝的更替,初步了解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知道祖冲之的数学成就,初步认识书法艺术。了解北方农业技术的成就和农历。
(5)隋唐时期:知道隋朝的统一,了解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和大运河的开通;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知道唐玄宗和“开元盛世”,初步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以文成公主入藏、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民族和睦与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通过经济繁荣、开放的社会风气和唐诗的盛行,了解盛唐的社会气象。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
(6)宋元时期: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了解女真族的崛起,知道岳飞抗金的事迹和南宋偏安。知道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知道成吉思汗的崛起以及蒙古军灭亡夏、金和南宋;知道元朝的统一。通过宣政院管辖西藏,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知道宋元时期商业贸易的繁荣;了解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和宋词、元曲的流行。通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以及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认识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7)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知道明朝的建立。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知道戚继光的抗倭斗争。通过明长城和北京城的建筑,体会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知道《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名著,了解明代科技的成就及影响。了解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知道满族入主中原。
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知道册封达赖和班禅与设置驻藏大臣;知道西北边疆的巩固。认识台湾、西藏、新疆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通过清朝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史实,了解清朝前期的兴盛。通过军机处的设置与文化专制措施,认识君主专制在清代的极端强化。以《红楼梦》和京剧为例,了解清代文学艺术的成就和特色。通过清代中期以来的腐败现象和闭关锁国政策,了解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8)其他要求:列出秦始皇、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过。
三、回顾重点知识
我们在复习时,需要对照课程标准,对每一单元的知识点进行全方位地毯式复习,不遗漏一个知识点。下面是中国古代史中常考的需要注意的重要知识点。
1.中国古代政治。
探求和反思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特征和规律,有助于我们认识历代王朝治乱兴亡的得失,从而以史为鉴,用现代的眼光,理性地反思古代治国方针和政策。
此外,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新变化,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使秦国军事和经济实力大为增强,为其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魏晋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实行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这两个封建改革都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对我国今天全面深化改革具有一定的历史借鉴意义,考生们要注意强化复习。
我们在复习过程中还要注意历史上的治世(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地方管理制度的变化(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科举制的演变过程(隋朝创立—唐朝完善—宋朝发展—明清衰落)、思想控制的政策(秦朝“焚书坑儒”—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八股取士”—清朝“文字狱”)等知识。
从中国古代史的政治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到,历朝历代制定的各种制度,总体来说都是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解决中央政府与地方势力之间的矛盾、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自秦创立中央集权制度后,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增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和地方机构不断完善,行政效率不断提高;皇权至高无上、地方服从中央、思想控制不断强化、文化专制不断强化。总体而言,中国古代政治的发展,有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有时也对中国社会发展形成阻碍。无论是汉族政权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作出过自己的贡献。
2.中国古代经济。
复习中国古代经济,需从农业、手工业、商业方面入手,把握其中典型的发展表现,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汗水和智慧的结晶。
农业方面,河姆渡原始居民开始种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这两种植物的国家);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与推广推动了社会的转型;唐朝时期发明曲辕犁、筒车;两宋时期引进占城稻;明代引进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等;清朝经济作物种植有了较大的发展。
手工业方面,需关注青铜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瓷器(唐朝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唐三彩,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瓷都)、纺织业(唐朝时期蜀锦)等方面的内容。
商业方面,需掌握唐朝时长安是一座国际性大都市;北宋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同时两宋时期商业活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鼓励海外贸易,设置了市舶司;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出现了晋商、徽商等有名的商帮。
此外,在复习时还需重点关注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我国古代经济中心南移的过程,并从中得出对我国当今经济建设的启示。
3.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文化。
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互相作用,科技进步也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考一般会结合科技新闻或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考查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文化。我们在复习时要关注以下内容:中国古代思想解放(孔子、老子的主要思想,“百家争鸣”的背景、主张、影响)、四大发明(发明时间、成就、对世界的影响)、甲骨文、医学(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华佗“麻沸散”“五禽戏”、李时珍《本草纲目》)、农学(贾思勰《齐民要术》、宋应星《天工开物》、徐光启《农政全书》)、文学艺术(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京剧)、建筑(都江堰、京杭大运河、万里长城、故宫)等。
4.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5.中国古代对外交往。
和平友好交往与对外开放是我国古代对外关系的主流,表现在经济往来、文化交流、睦邻友好三个方面。明清时期是我国古代對外交往的转折点,这一时期由于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逐渐落伍于世界潮流。
四、升华情感认识
从中国古代史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得知,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劳动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出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在对外交往过程中,我国自古就是爱好和平的国家。
五、精练经典试题
1.北宋时期,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的正副长官超过200人,其中文臣出身者162人、武将出身者39人。这说明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