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课程标准的有效复习

来源 :中学政史地·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yao03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史是学生进入初中最先接触的历史知识。这部分知识能充分体现中华民族优秀灿烂的传统文化,因而它既是中考考查的重要内容,也是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灿烂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但因学习时间过去久了,很多知识点已经遗忘,当我们再次回头复习中国古代史时会感到既陌生又毫无头绪。所以,我们在复习时要找准时空定位,聚焦课程标准,回顾每一个单元的内容,稳扎稳打地了解、熟悉、掌握历朝历代的知识。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总结历史阶段性特征,概括中国古代史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的专题特征。如果没有全面掌握具体朝代的历史知识,匆忙进行专题复习,不仅会遗漏单个的、常考的考点,还会因知识缺失对解答综合性试题造成困扰。本文以中国古代史知识梳理为例,提出回归课程标准的有效复习策略,帮助考生们在复习中提高效率,以取得优异成绩。
  一、找准时空定位
  历史人物、现象、事件都是出现或发生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下的。课程标准提出,“依照历史发展的时序”使历史史实链接起来基本能够反映中国历史发展的时空线索。鉴于此,现将中国古代史时空定位整理如下。
  (1)三个社会阶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2)三个民族大交融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
  (3)四个结束分裂、实现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分裂割据的局面实现统一、西晋结束三国分裂局面实现短暂统一、隋朝结束南北朝分裂局面实现统一、元朝结束唐朝以后分裂局面实现统一。
  (4)时间年代尺:
  
  二、聚焦课程标准
  历史课程标准是历史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它规定了历史学科的性质、目标和内容等。在复习时,聚焦历史课程标准就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1)史前时期: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知道炎帝、黄帝的传说故事,了解传说与神话中的历史信息。
  (2)夏商周时期: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知道夏、商、周三代的更替,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及其作用。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知道老子和孔子,初步理解“百家爭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3)秦汉时期: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知道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知道秦朝的灭亡和西汉的建立。了解“文景之治”,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知道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知道司马迁和《史记》;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对传播文化的作用;讲述张仲景和华佗的故事。了解中国古代纪年的主要方法,学习识读历史年表的基本技能。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知道两晋南北朝的更替,初步了解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知道祖冲之的数学成就,初步认识书法艺术。了解北方农业技术的成就和农历。
  (5)隋唐时期:知道隋朝的统一,了解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和大运河的开通;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知道唐玄宗和“开元盛世”,初步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以文成公主入藏、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民族和睦与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通过经济繁荣、开放的社会风气和唐诗的盛行,了解盛唐的社会气象。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
  (6)宋元时期: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了解女真族的崛起,知道岳飞抗金的事迹和南宋偏安。知道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知道成吉思汗的崛起以及蒙古军灭亡夏、金和南宋;知道元朝的统一。通过宣政院管辖西藏,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知道宋元时期商业贸易的繁荣;了解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和宋词、元曲的流行。通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以及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认识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7)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知道明朝的建立。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知道戚继光的抗倭斗争。通过明长城和北京城的建筑,体会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知道《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名著,了解明代科技的成就及影响。了解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知道满族入主中原。
  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知道册封达赖和班禅与设置驻藏大臣;知道西北边疆的巩固。认识台湾、西藏、新疆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通过清朝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史实,了解清朝前期的兴盛。通过军机处的设置与文化专制措施,认识君主专制在清代的极端强化。以《红楼梦》和京剧为例,了解清代文学艺术的成就和特色。通过清代中期以来的腐败现象和闭关锁国政策,了解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8)其他要求:列出秦始皇、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过。
  三、回顾重点知识
  我们在复习时,需要对照课程标准,对每一单元的知识点进行全方位地毯式复习,不遗漏一个知识点。下面是中国古代史中常考的需要注意的重要知识点。
  1.中国古代政治。
  探求和反思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特征和规律,有助于我们认识历代王朝治乱兴亡的得失,从而以史为鉴,用现代的眼光,理性地反思古代治国方针和政策。   
  此外,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新变化,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使秦国军事和经济实力大为增强,为其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魏晋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实行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这两个封建改革都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对我国今天全面深化改革具有一定的历史借鉴意义,考生们要注意强化复习。
  我们在复习过程中还要注意历史上的治世(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地方管理制度的变化(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科举制的演变过程(隋朝创立—唐朝完善—宋朝发展—明清衰落)、思想控制的政策(秦朝“焚书坑儒”—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八股取士”—清朝“文字狱”)等知识。
  从中国古代史的政治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到,历朝历代制定的各种制度,总体来说都是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解决中央政府与地方势力之间的矛盾、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自秦创立中央集权制度后,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增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和地方机构不断完善,行政效率不断提高;皇权至高无上、地方服从中央、思想控制不断强化、文化专制不断强化。总体而言,中国古代政治的发展,有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有时也对中国社会发展形成阻碍。无论是汉族政权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作出过自己的贡献。
  2.中国古代经济。
  复习中国古代经济,需从农业、手工业、商业方面入手,把握其中典型的发展表现,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汗水和智慧的结晶。
  农业方面,河姆渡原始居民开始种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这两种植物的国家);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与推广推动了社会的转型;唐朝时期发明曲辕犁、筒车;两宋时期引进占城稻;明代引进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等;清朝经济作物种植有了较大的发展。
  手工业方面,需关注青铜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瓷器(唐朝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唐三彩,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瓷都)、纺织业(唐朝时期蜀锦)等方面的内容。
  商业方面,需掌握唐朝时长安是一座国际性大都市;北宋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同时两宋时期商业活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鼓励海外贸易,设置了市舶司;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出现了晋商、徽商等有名的商帮。
  此外,在复习时还需重点关注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我国古代经济中心南移的过程,并从中得出对我国当今经济建设的启示。
  3.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文化。
  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互相作用,科技进步也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考一般会结合科技新闻或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考查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文化。我们在复习时要关注以下内容:中国古代思想解放(孔子、老子的主要思想,“百家争鸣”的背景、主张、影响)、四大发明(发明时间、成就、对世界的影响)、甲骨文、医学(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华佗“麻沸散”“五禽戏”、李时珍《本草纲目》)、农学(贾思勰《齐民要术》、宋应星《天工开物》、徐光启《农政全书》)、文学艺术(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京剧)、建筑(都江堰、京杭大运河、万里长城、故宫)等。
  4.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5.中国古代对外交往。
  和平友好交往与对外开放是我国古代对外关系的主流,表现在经济往来、文化交流、睦邻友好三个方面。明清时期是我国古代對外交往的转折点,这一时期由于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逐渐落伍于世界潮流。
  
   四、升华情感认识
  从中国古代史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得知,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劳动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出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在对外交往过程中,我国自古就是爱好和平的国家。
  五、精练经典试题
  1.北宋时期,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的正副长官超过200人,其中文臣出身者162人、武将出身者39人。这说明北宋(
其他文献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除了知识传递这一主线外,还有一条情感交流的主线,也就是说完善学生个性是现代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课堂教学环境是否愉悦和谐,直接影响着师生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并制约着教学效率的提高。知识往往要借助情感这个媒介才能更好地被学生接收,很难想象小学数学知识中那些单调符号,繁琐的公式,抽象的原理在沉闷、令人窒息的环境中如何能被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所接
【摘要】文章通过对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了提高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口语教学 课堂教学 教学反馈    一、当前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很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对英语口语学习目标的认识错误  教师和学习者对英语学习的目标认识错误,我们学习英语不是为了背英语单词,考个好的分数,我们是为了能更好的运用英语进行交流
【热点材料】  材料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日前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实施20多年来,以弘扬先进文化、多出优秀作品为目标,推出一大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作品,成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示范工程、响亮品牌,丰富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发挥了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重要作用。  材料二:11月17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亲
我1981年毕业于扎兰屯师范学校,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三十年了。在数学教学工作中,我发现有的学生虽然计算速度较快,但错误率却很高;也有的学生计算速度较慢,准确率还低等等情况。如何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是数学教师首要攻克的难题。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呢?我进行了一些尝试。  计算教学是小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认识数学是从认数和计算开始的,它是学习数学的最基本能力。学生在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计算,在
【摘 要】学校教育承担生命教育重任,这就需要学校让生命教育走进课程,让生命教育扎根在教师心中,让生命教育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构建以学校为原点的生命教育的网络。学校教育必须在生命教育中时刻在场。  【关键词】生命教育 学校教育缺位 学校教育在场    我们依然清晰记得:2008年6月27日,陕西城固县发生了14岁中学生小欣不幸溺水身亡的惨剧。然而,他同行的两个小伙伴做出了让人震惊的“灭迹”决定:不向
【摘要】在目前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好似拘泥于基本的操作和网络游戏中,而对通常的教学内容与实践内容,学生总感觉到一无所获呢?学生总是对今天所学知识明天再说起时忘却的太多呢?笔者认为应从培养学生兴趣和改变教学两方面着手。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 兴趣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信息技术成为一个现代人必须具备的技术之一。当前,计算机与网络逐步渗透于各行各业,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贴近,网络电话、智能
【摘 要】如何改变以往语文课堂 “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笔者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提炼总结出几条培养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学法。包括一般学法,总体学习法两大类并对此进行具体的分类解说,并提出学法指导中的三个注意点与大家共同探讨。  【关键词】语文 学法 指导    常言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实践证明:“教会学生学习”能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因此,语文教学,应重视学法指导。培养学生
【摘 要】作为一名新世纪的历史教师,面对机遇和挑战,真正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并灵活、恰当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不仅能提高历史教学效果和学生的素质,而且还能改善师生关系,这对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历史很有意义。  【关键词】新课程 心理效应 课堂教学 情境 开放    为什么教师言之谆谆,学习却听之藐藐?为什么教师苦口婆心,学生却无动于衷?这是因为教师与学生的心向不一致所致,师生之间没有产生积极有效的“心
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体育中考在我市开展已有多年,它是在片面追求升学率、应试教育现象严重的背景下,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采取的必要措施,其目的在于通过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并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人们对学校体育的关注。通过几年的实施,体育中考已越来越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的重视,学校的体育工作也在不断得到加强,学校的体育设施也在不断的得到改善。然而,随着中考体育分值的
较初中数学而言,高中数学学习难度加大,学生“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面对基础知识参差不齐的学生,数学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非智力型学习困难学生,简称学困生。数学“学困生”是指智力与感官正常,但数学学习效果低下,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生。如何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从而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是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高中数学“学困生”成因主要体现在  自信心差、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