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新理念带来了全新的变化,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随着悄然变化:以往的“鸦雀无声”变成了“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了“自由活动”,“亦步亦趋”变成了“自主探索”,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然而,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逐步深入,我们发现,一些公开课演化成了“做秀”课,情境创设失效多余,教学具准备豪华化,媒体运用过于精美,学习方式有名无实,教学效果最后落得个“人走茶凉”,何以盛宴之后会吃不饱或是消化不良呢?我们应该以更加理性的态度观看待课堂教学,让我们的课堂进行“洗练”,“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该浓则浓、须淡则淡、能简不繁、当艳不让,只有这样,数学课堂才能回归本色,在简约中走向深刻!
一、教学语言——惜语如金
语言是传递信息、沟通情感、组织教学活动的工具。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教学语言要简洁明快,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不啰嗦重复,要言简而意明,使学生既容易接受,又便于记忆。教学语言更要逻辑严密,句句连贯,环环紧扣,层次分明,切忌颠三倒四,前后矛盾。如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是“两边相等的三角形”,不要随意改为“两腰相等的三角形”,改动一字,犯了违反逻辑性的大错误——循环定义。又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说“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所有的直径都相等”,缺少了“在同圆或等圆中”这一重要的前提,就违反了逻辑规则中的“充足理由律”。
有的教师话比较多,语言不够精炼。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 这节课中,问完好以后,她说:“今天,我们要在这里上一节数学课。大家看一下,教室里来了很多领导和老师,还有校长,希望同学们就像在自己班级上课一样不要害怕,积极思考,主动发言,让领导和老师们看一看,好不好?”有些教师就比较注意自己的教学语言,在课堂上语言比较精炼,没有多余的话。教师问完好以后,接着说:“先拿三根小棒,围一个图形,谁愿意到前面来做?”直入课题,简单明确。
小学生模仿能力强,教师的语言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样板。在数学课堂教学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教师要惜语如金,反复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做到言之成序,言之有理,这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精神和数学思维方法也是大有益处的。
二、教学手段——返璞归真
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离不开教学手段的合理选取和恰当应用。但这并非等同于课堂教学都要营造成“声” “光” “电”一体化的潮流派对。在许多课堂实践中,有些课件或多或少地偏离了教学目标,影响了教学进程。如:在一堂数学课上,一位教师想让学生计算几道进位加法题,多媒体动态呈现出喜羊羊、暖羊羊、美羊羊等动漫形象,一只羊引出一道题,然后问:“你能计算这些题吗?”没几个学生回答。原因是大部分学生被那精美的图片和有趣的音响吸引住了,根本没看到那几道算式。
还有的公开课上教师为吸引学生注意(也是为吸引听课教师),本来用小黑板就可以解决的问题非要用课件;本来用powerpoint课件就可以解决的简单问题,非要花很大精力甚至不惜熬夜制作精美的多媒体动画,似乎这样才放心。殊不知,学生注意力是集中了,但却把“课件”当作“电影”看了,从而削弱了数学课的主题内容。
教学手段有传统和现代之分,而教学手段的使用却没有先进和落后之别。用简朴、常规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上出有“数学味”的课,那才是教师“化腐朽为神奇”专业水平的体现。
三、课堂活动——削枝强干
《数学课程标准》在其课程实施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点充分阐明了数学课程改革的活动化取向。很多老师却把这句话片面理解为“数学教学是活动的教学”,甚至有老师以为课堂上活动越多越好,有时老师安排的活动为非教学活动,有的活动时偏离了数学思维的轨道,有的活动安排过于追求表面热闹,有些甚至过于饱和,将活动引向歧路,甚至出现老师无法控制的窘境。
教学活动是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服务的,应当简化而厚实。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但在设计活动时要从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出发,每一次活动都应有明确的目标,不能只图活动的次数多和活动的形式热闹,应该削枝强干,在启发学生展开数学思维上做足文章。
例如:教学《认识分数》时,首先,给学生提供一些探究活动的材料,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来表示出1/4,在此基础上讨论如何表示出4个苹果的1/4,从而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4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份明明是“1”个,为什么可以用1/4来表示呢?在思维的碰撞中激起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再讨论出:一个整体不管具体数量是多少,只要平均分成了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4。接着,又让学生把8只小兔看作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看看能得到哪些分数。学生在活动交流中得出:同一个整体平均分的份数不同,得到的分数也不同。至此,分数意义中的要点已在不知不觉中凸现出来,概念的形成也就水到渠成了。这样的活动设计清晰明了,每一步,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悦,简单而不纷繁,简约却又充实,体现了更好地为学生服务的宗旨。
有位哲人说,简单到极致,就是美丽。数学课堂教学只有删繁就简,才能无比丰盈。“豪华落尽见真淳,铅华洗却见本真。”真,是课堂存在的根基,是课堂美丽的极致。那么就让我们共同努力去追寻课堂中逐渐失落的“本真”,上出“真”的数学课!
一、教学语言——惜语如金
语言是传递信息、沟通情感、组织教学活动的工具。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教学语言要简洁明快,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不啰嗦重复,要言简而意明,使学生既容易接受,又便于记忆。教学语言更要逻辑严密,句句连贯,环环紧扣,层次分明,切忌颠三倒四,前后矛盾。如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是“两边相等的三角形”,不要随意改为“两腰相等的三角形”,改动一字,犯了违反逻辑性的大错误——循环定义。又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说“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所有的直径都相等”,缺少了“在同圆或等圆中”这一重要的前提,就违反了逻辑规则中的“充足理由律”。
有的教师话比较多,语言不够精炼。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 这节课中,问完好以后,她说:“今天,我们要在这里上一节数学课。大家看一下,教室里来了很多领导和老师,还有校长,希望同学们就像在自己班级上课一样不要害怕,积极思考,主动发言,让领导和老师们看一看,好不好?”有些教师就比较注意自己的教学语言,在课堂上语言比较精炼,没有多余的话。教师问完好以后,接着说:“先拿三根小棒,围一个图形,谁愿意到前面来做?”直入课题,简单明确。
小学生模仿能力强,教师的语言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样板。在数学课堂教学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教师要惜语如金,反复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做到言之成序,言之有理,这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精神和数学思维方法也是大有益处的。
二、教学手段——返璞归真
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离不开教学手段的合理选取和恰当应用。但这并非等同于课堂教学都要营造成“声” “光” “电”一体化的潮流派对。在许多课堂实践中,有些课件或多或少地偏离了教学目标,影响了教学进程。如:在一堂数学课上,一位教师想让学生计算几道进位加法题,多媒体动态呈现出喜羊羊、暖羊羊、美羊羊等动漫形象,一只羊引出一道题,然后问:“你能计算这些题吗?”没几个学生回答。原因是大部分学生被那精美的图片和有趣的音响吸引住了,根本没看到那几道算式。
还有的公开课上教师为吸引学生注意(也是为吸引听课教师),本来用小黑板就可以解决的问题非要用课件;本来用powerpoint课件就可以解决的简单问题,非要花很大精力甚至不惜熬夜制作精美的多媒体动画,似乎这样才放心。殊不知,学生注意力是集中了,但却把“课件”当作“电影”看了,从而削弱了数学课的主题内容。
教学手段有传统和现代之分,而教学手段的使用却没有先进和落后之别。用简朴、常规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上出有“数学味”的课,那才是教师“化腐朽为神奇”专业水平的体现。
三、课堂活动——削枝强干
《数学课程标准》在其课程实施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点充分阐明了数学课程改革的活动化取向。很多老师却把这句话片面理解为“数学教学是活动的教学”,甚至有老师以为课堂上活动越多越好,有时老师安排的活动为非教学活动,有的活动时偏离了数学思维的轨道,有的活动安排过于追求表面热闹,有些甚至过于饱和,将活动引向歧路,甚至出现老师无法控制的窘境。
教学活动是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服务的,应当简化而厚实。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但在设计活动时要从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出发,每一次活动都应有明确的目标,不能只图活动的次数多和活动的形式热闹,应该削枝强干,在启发学生展开数学思维上做足文章。
例如:教学《认识分数》时,首先,给学生提供一些探究活动的材料,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来表示出1/4,在此基础上讨论如何表示出4个苹果的1/4,从而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4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份明明是“1”个,为什么可以用1/4来表示呢?在思维的碰撞中激起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再讨论出:一个整体不管具体数量是多少,只要平均分成了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4。接着,又让学生把8只小兔看作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看看能得到哪些分数。学生在活动交流中得出:同一个整体平均分的份数不同,得到的分数也不同。至此,分数意义中的要点已在不知不觉中凸现出来,概念的形成也就水到渠成了。这样的活动设计清晰明了,每一步,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悦,简单而不纷繁,简约却又充实,体现了更好地为学生服务的宗旨。
有位哲人说,简单到极致,就是美丽。数学课堂教学只有删繁就简,才能无比丰盈。“豪华落尽见真淳,铅华洗却见本真。”真,是课堂存在的根基,是课堂美丽的极致。那么就让我们共同努力去追寻课堂中逐渐失落的“本真”,上出“真”的数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