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中生智“错”出精彩

来源 :福建中学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s1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问题背景
  函数图象可以形象地反映函察图象可以确定图象的变化趋势、对称性、分布情况等,关系提供了“形”的直观性,它是探求解
  为研究数量
  题的途径,获得问题结果的重要工具.函数图象的性质反映了函数关系,函数关系要重视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
  2 教学片断
  ()
  教师引出与图象对称性重要结论:若 f bx?,x∈R恒成立,则的图象关于直线
  ( )
  =成轴对称图形.
  师:请同学们考虑一下证明该结论的思路?
  生A:从图象的平移与对称变换来推导.
  ( )
  的对称点仍在( )yf x=上.
  C:在( )f x上任取(())一点axf ax++
  直接引进已知条件,M关于的对称(N bx?,
  ())
  f ax+.()()f axf bx+=?
  ∵
  N在( )
  yf x=上,原题得证.
  评析 A同学思路可以,但比较抽象,不好理解,在表述时要注意文字说明;B同学思路是对的,但没有与已知条件中的自变量联系,显然证明会较繁杂;C同晰,已知与求证的内在联系理顺了,点学思路清
  关于垂直x轴直线的对称点也弄清了,因此,就比较
  顺利推出结论成立.很多同
  反思 在探讨如何证明该结论的思路时,学不是很他们认为只要把在意,这结论记住了,会在具体解题时加以应用即可,至于证明并不重要.这种现象是学生在数学学习时经常会犯下的错误,太急躁冒进,不注意根源,以致应用时常张冠李戴.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应是师生共同参与、互相合作的过程.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一种资源,学生也是一种资源,共
  状态之中,通过多种渠道实现知识信息的共享和互动,共同努力达成课堂教学目标.学生是个不成熟的群体,需要教师组织高效的教学活动引导他们不断发展.
  针对课堂上出现的情况,我对教学设计作了临时调整,增加了一道典型例题,以加深学生们对结论的理解,引起他们对基础知识扎实性的重视,也更好地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的应用
  例 设函数( )yf x=定义在实数集上,则函数(1) x =对称
  C.直线1y =对称 D.直线1x =对称
  让同学们思考一下,很快,课堂上响起了报答案的声音,我作了粗略的统计,大约有四分之三的同学选B.我提问了几个选B的同
  :函数定义上,且(1)(1)f xfx?=?,
  的函数( )yf x=的图象关引用本节课结论所以直线告诉而是让他们分组探
  x =
  我不急着同学们正确答案,
  讨,选B答案错的原因是什么?应该如何正确来分析该题?考虑是否存在不同的解法?
  经过激烈的讨论后,学生们终于清楚了该题应选D.我引导他们一起研讨大部分同学出错的原因是在于对本节函数图象对称性结论一知半解,没有真正体会结论内在的精神实0x =
  轴 x的直线xm=对称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这两个点纵坐标相等;②这两点横坐标相加除以2在直线xm=上,两个条件缺一不可.本题产生错解主要原因在于大部分同学生搬硬套,没有关注结论成立必须具备的条件,此题若要应用本节课的结论可以如此解:
  在(1)yf x=?中,令1xt?得到
  1(1( ))P tf t
  2(1( ))Ptf t?,.
  1P与
  2P两点纵坐标相等,横坐标相加除以2得x =1,故函数(1)yf x=?与(1)yfx=?关于直线
  1
  x =对称.
  在讨论中,学生也得出了另一种解法:
  y(1)f x=?的图象可看作是由的图象向右平移个单位而得到的,yfx=??的图象可看作由通过上述问题的师生探讨,同学们充分认时,应该抓住根源,象看本质,只有真正体会与理解了,左右逢源,不能看到相似的地方,就不假思索地直接引用结论.
  反思 叶向未知方向推进的程,随时
  ;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程序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应该是师生双方共同成长的阵地,“自主,合作,探究”要贯穿于我们的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在课堂教学组织学习活动中,要善于捕捉
  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典型案例,让学生暴露错解,师生共同分析出错误原因,学生就能从反面吸取经验教训,迅速从错误中走出来,从而增强辨别错误的能力,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准确把握,灵活应变,巧妙应对,满腔热情地关注细节,驾驭生成,使课堂不断生成的故事成为学生互动交流、深入开发的重要资源,最终让学生“学会学习”.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播下的知识“种子”应当是被激活、具有生命力的,教师要把这种具有生命力的知识“播种”到“沃土”(即课堂教学中学生良好思维状态)之中,才能保证“种子”的成活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激活知识,而且还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当教师将激活的知识“种子”播洒在“沃土”中之后,学生要积极主动地运用自身的智慧,调动自己的经验、意向和创
  造力,通过发现、选择、重组等多种综合活动,生成具有自身个性品质特征的知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真正的主体作用表现在,要积极主动地运用自身的智慧,调动自己的经验、意向和创造力,通过发现、选择、重组等多种综合活动,最后在自己的头脑中生成具有自身个性品质特征的知识,这样的课堂教学已不再仅仅是传播人类已有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把师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诱导出来,焕发人的生命精神和生命活力.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善于发现、捕捉、处理教学中的误点,通过探究与反思,让教学活动在“错”中生智,“错”出精彩!
其他文献
本题可通过联立椭圆和直线方程,采用求根公式或韦达定理解答,这是通法,但运算量较大.  也可利用椭圆的第二定义将问题转化为平面几  何图形的性质进行探究,但是现行人教A版教材只把椭圆的第二定义当作例题处理,明显淡化了椭圆的第二定义及其应用.  如是,难道此题就无从解决了吗?几经周折,笔者终于找到了解决此类问题的捷径.  1 试题的新解  解 设椭圆的另一个焦点为F ′,连结A F’ , ,  ’  
期刊
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使小学毕业生全部都无条件地升入初中学习.进入初中阶段后,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学习科目的增多、教学内容的加深、学习方法的改变;及数学学科对学生的计算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要求的逐步提高,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的递减;还有外界因素的干扰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批数学学困生,严重地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这也是一个令许多教师感到头疼而又难以解决的问题.九年义务教学大纲明
期刊
1 设计背景  现行的高中数学教材在引入“等差数列的前项和”这一节课中大都采用了高斯计算作为引例. n  起初,笔者觉得从高斯求和引入,趣味性强、富有启发性,且学生通俗易懂,容易把学生注意力和思维引入到“首末凑配”上.但也有缺陷,例如体现不出等差数列求和的必要性(这个引例只是说明了怎样做的问题,却没有道出为什么要这样做)、启发性过强(不“启”也能“发”,不利于思维训练,没有触及到思维层面的东西)、
期刊
排列组合是中学数学学习中的难点,其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灵活多变,学生往往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听”易“做”难.笔者认为,合理运用一些思想方法是求解排列组合问题的关键.本文拟例说之.  1 数形结合的思想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仔细观察,合理联想由形及数,由数构形,发现本质的形数特征,
期刊
课堂教学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所组成的教育活动,是学生学习知识、发展智力、形成能力、提高素质的主阵地,是实现教学目的、培养合格人才的主渠道.因此,提高课堂效率是每一位教师必须直面的问题.笔者认为,根据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创设相应的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1 情境的概念及创设的有效性  所谓的“情境”,从教育学的层面上看,指的是“由特定要素构成的有一定意义的氛围或环境”.据此可
期刊
在立体几何中,有些求体积问题可以通过等积变换来完成,即将一个几何体的体积等价转化为另一个便于求体积的几何体来解决;求某些点到到平面的距离,也可以通过等积法来完成;因为采用这种方法可以回避寻找垂足点的具体位置,从而降低了思维难度,省去许多作图和论证过程,而将问题巧妙地得以解决;求斜线与平面所成角时,若能求得斜线上的某点到斜足的距离及该点到平面的距离,便可快速求出该斜线与这个平面所成的角.  从近几年
期刊
江泽民同志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它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生死存亡” .而且“倡导探究性学习”又是高中数学课标课程实施的基本理念之一,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探究性学习, 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数学探究是指围绕某个数学问题,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这过程包括观察分析数学事实,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猜测、探究适
期刊
我国传统的教学优问题是不自然、缺乏问题意识法论层次的内容渗透不够、讲逻辑而不讲思想等.基于《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为《课标》)的课程改革坚持优良传统,针对问题进行改革,改革的重点是亲和力、问题性、思想性、联系性、时代性与应用性.本文依据课标课程的改革重点,结合教学案例,对如何用《课标》的课程理念来考量教学设计展开讨论,期起抛砖引玉之效.  1 加强“亲和力”设计,以自然、亲切
期刊
1 教学内容 中位数与众数  2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并会求一通过结合具体情境,区别平均数、  .  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过程方法目标  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异,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评判  情感态度目标 统计作为处理现实世界数据信息的一个重要数学分支,必然要求素材本身的真实性,以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将  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情境中,使学生体会
期刊
数学的公式往往以两个量为基本元,将研究对象用基本元表示.如,三角公式以两个角为基本元,等差数列以首项、公差为基本元,平面向量以不共线的两个向量为基底,…….因此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我们常常根据已知条件,先确定基本元,再将所研究的代数式用基本元加以变换.只有掌握基本元变换,才能深刻理解数学的本质,使学习远离题海战术,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1 以已知量为基本元,将所求量用已知量表示  例1 已知锐角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