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因何被称为“诗鬼”(上)

来源 :北广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rdst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代,是中国诗史上最辉煌的时代,从唐代随便拉出一个读书人来,几乎都能分分钟给你做出一首诗来。那在这样一个时代里,仍能以大诗人相标榜的人,没有逆天的诗才,是绝对不可能的。
  那又是什么样的人,才可以在唐代被称为是大诗人?
  古有诗仙、诗圣、诗佛、诗魔、诗豪、诗鬼、诗狂、诗囚、诗奴、七绝圣手、五言长城….-之说。那今天,我想给大家讲的,就是这个诗鬼的故事。
  诗鬼者谁?李贺是也。
  家世、童年
  李贺,生于唐德宗贞元六年(公元791年),卒于唐憲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只活了短短的25年。他生活的德、顺、宪三朝的大致情况是:差点使唐王朝灰飞烟灭的“安史之乱”刚被平定,已被“安史之乱”闹腾得干疮百孔的唐王朝,本来应该是马上阪复生产,可是却陷入了宦官弄权、大臣们相互倾轧、强藩林立、乱战不止的局面当中,百姓依旧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李贺,字长吉,生于昌谷(今洛阳宜阳县三乡),祖籍陇西。他是唐高祖李渊的叔叔郑王李亮的后裔,但到他父亲李晋肃时,早已“家道中落,隐沦昌谷”。但他却对自己这个唐宗室的身份十分重视。他还经常在诗中提道“唐诸王孙李长吉”、“宗孙不调为谁怜”、“为谒皇孙请曹植”等等。
  李贺的父亲李晋肃,早年曾被雇为“边上从事”,后来又到四川工作过一段时间。他跟杜甫好像有点亲戚关系,书上说他和杜甫曾会于公安。李贺出生时,他正在当着陕县(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区)令。李贺的母亲郑氏,生育了一女二子,长守昌谷。李晋肃在李贺十来岁时就死了。此后,李家的家境就更落魄了。李贺曾自述其家境说:
  我在山上舍,一亩嵩硗田。
  夜雨叫租吏,舂声暗交关。
  (《送韦仁实兄弟入关》)
  别柳当马头,官槐如兔目。
  欲将千里别,持我易斗粟。
  南云北云空脉断,灵台经络悬春线。
  青轩树转月满床,下国饥儿梦中见。
  维尔之昆二十馀,年来持镜颇有须。
  辞家三载今如此,索米王门一事无。
  荒沟古水光如刀,庭南拱柳生蛴螬。
  江干幼客真可念,郊原晚吹悲号号。
  《勉爱行二首送小季之庐山》之二)
  凄凉之状,于此可见。
  另值得一提的是,李商隐曾给李贺写过一个小传,说他“细瘦,通眉,长指爪”,李贺自己也有说过自己是“巨鼻宜山褐,庞眉入苦吟”,大家可以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他这副尊容,是不是也有点七分像人,三分像鬼?但是,长得丑不是我的错,不努力才是我的错,越是颜值低,就越要有才华。李贺从小读书就很刻苦。据说他十来岁的时候,经常身背一个锦袋,骑一匹瘦马,带一名书童,去到风景如画的郊外,或是人来人往的闹市,寻诗觅句,一想到什么好句子,就写在一张小纸条上,然后把它投进背上的锦袋里,等晚上回家,再把它们拿出来,整理成诗。如果整理不完,就不睡觉。他母亲看到他这个样子,经常叹日:“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耳!”意思就是我的这个儿子,是要把心呕出来,才肯罢休啊!
  又,在五代时人王定保所著的《唐摭言》中,还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贺七岁,以长短之制,名动京华。时韩文公与皇甫湜览贺所业,奇之,而未知其人,因相谓曰:‘若是古人,吾曹(或有)不知者;若是今人,岂有不知之理?’会有以晋肃行止言者,二公因连骑造门,请见其子。既而总角荷衣而出。二公不之信,欲就试一篇,贺承命欣然,操觚染翰,旁若无人,仍目日《高轩过》,……二公大惊。遂以所乘马命连镳而还所居,亲为束发。”李贺的这篇《:高轩过》是这样写的:
  华裾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辔摇玲珑。
  马蹄隐耳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
  云是东京才子,文章巨公。
  二十八宿罗心胸,九精照耀贯当中。
  殿前作赋声摩空,笔补造化天无功。
  庞眉书客感秋蓬,谁知死草生华风。
  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
  这首诗先写了韩愈、皇甫湜二公来访的景象,接着叉写了自己对他们文名、胸怀和人格的敬佩,最后又表示自己日后也会成为像他们那样的人。说真的,说这首诗是出自一个七岁的孩子之手,我是打死都不信。但这个故事也说明,李贺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已以诗而名闻于公卿了。
  科举风波
  和所有唐代读书人一样,书读到一定程度,就应该去参加科举考试了,如果能考中进士,就能做官,只有做了官,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
  唐宪宗元和四年间(公元809年),18岁的李贺在服完三年的父丧后,就想着自己该去参加科举考试了。唐代有个很普遍的现象,那就是士子在参加科考前,会把自己写的一些诗文投给一些大官,希望能得这些大宫的赏识,而这些大官似乎也很愿意提携年轻人,遇到自己喜欢的,就会为他大肆宣扬,大力鼓吹。士子们这么做,倒不是为了走后门,但能得到这些大官的赏识,也意味着会加重自己考上的砝码。
  李贺以前不是得到过韩愈的夸赞吗,那投诗韩愈也算是熟门熟路。于是,他便带着自己这些年写的一些诗来到洛阳,拜见了来洛阳主持河南府试的韩愈。据说韩愈在接过他的一大沓子诗稿时,看到放在最上面的是一首《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雁门太守行》本是乐府旧题,李贺的这首诗描写了边塞将士在敌人大兵压境的困难形势下,英勇战斗、不怕牺牲的冲天豪情。全诗意境苍凉、肃杀,但叉充满了爱国主义的情怀。韩愈在读过这首诗后,就像当年顾况在读了白居易的《赋得原上草送友人》一样(据唐人张固《幽闲鼓吹》所载:“白尚书应举,初至京,以诗谒顾著作。顾睹其姓名,熟视白公日:‘米价方贵,居亦弗易。’乃披卷,首篇日:‘咸阳(离离)原上革,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叉生’即嗟赏日:‘道得个语,居即易矣。’因为之延誉……”),大呼其才“可敌白子”。
  不久,李贺就参加了河南府试,并顺利过关,他在这场考试中,作了《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每月一首,外加一闰月,一共十三首。皆“意新而不蹈袭,句丽而不蹈淫”,实在是应试诗中的上乘之作。
  比如他的闰月诗是这样写的:
  帝重光,年重时,七十二候回环推,天官玉管灰剩飞。
  今岁何长来岁迟,王母移桃献天子,羲氏和氏迂龙辔。
  在参加完河南府试之后,李贺就该参加进士考试了。不料,却因为元稹(对,就是那个和白居易齐名的元稹)的缘故,没能参加成进士考试。
  原来,李贺曾经得罪过元稹。据说元稹早先也听说过李贺的诗名,有一天,他忽然兴起,去到李贺家中,想要和他聊聊诗。但是李贺看到元稹的名帖是“明经”出身时,便带有几分轻蔑—一因为当时是重进士、轻明经,时谚有云: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可见进士科要比明经科难考多了。不仅如此,他还叫下人传话说:“明经擢弟,何事来见李贺?”元稹在门外等了半天,没想到却等来了这样一句带有侮辱性的话,哪能不大受刺激?
  (未完待续)
其他文献
张伯伯·张乐平  至今,他记得张伯伯曾对他说过:“画三毛就是画我自己!”“三毛不仅是张乐平的,更是中国儿童的财产,更是中国的国粹。”  父亲·王云阶  结婚时,他父亲专门送给他一幅家训:“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这句话他在父母结婚照上也看到过……  “三毛”今年83岁了。1935年7月28日,有个叫三毛的孩子,在上海的《晨报》副刊《图画晨报》诞生了。70多年前的1947年,著名漫画家张乐平先生
期刊
孙建宝,1995年3月参加公安工作,现任北京市公安局昌平分局史各庄派出所所长。  从警22年,4年巡警、18年派出所,他始终工作在一线。作为从基层成长起来的派出所长,孙建宝工作不搞“花架子”,遇事总是冲在前、干在先:基层派出所事务繁杂,责任重大,虽然是主管全面工作的“—把手”,但孙建宝仍然每项工作都冲在最前面。曾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个人三等功3次,获市局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他的口头禅是:“我是所
期刊
“他致力于外语教材普及,为我国外语教材树标立本,奠定了中国英语教材的基础。”教育部在授予陈琳“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的决定中如此评价。  “我的教学生涯中,上课和讲座时,从来都是站立着。我希望我的遗骨也永远站立着,继续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服务!”2012年,90岁高龄的陈琳(见图,本报记者金正波摄)腰疾复发,在医院做手术时,曾立下遗嘱”:“停止呼吸后,立即将角膜等取下,交给北医三院备用;将心、肺、肝、
期刊
[死]有上百个土话  北京人特别忌讳直接说出“死”字来,您想谁不怕死呀?所以,北京人发明了许多关于“死”的忌讳词儿。  一、北京土话里,有关“死”的词儿就有近百个:  走了、没了、过去了、老了、过世了、永别了、咽气了、千秋了、歇了;  彻底歇菜了、撒手了、撒手人寰了、了啦、一了百了啦、谢世了、下世了;  往西去了、升天了、归天了、不在了、报销了、呜呼了、回去了、无常了;  乌程了、归真了、盖白布了
期刊
前文我们说到钱谦益想给冒襄与小宛创造一个单独说话的机会,于是就给董鸨儿使了个眼色,说:“这里地儿太小了,我看我们两个还是到楼下去喝茶吧。”董鸨儿会意,立刻笑道:“好,好,我们去楼下,就把这里让给他们两个年轻人吧。”随后,钱谦益和董鸨儿两个便离开了小宛的房间。  他们走后,冒襄先将小宛扶到一张椅子上坐下,然后,便怔旺地看着她,越看越觉得她美,虽说她脸上挂着一副病容,但那病容非但未使其减色,反而更加叫
期刊
许多事总是得不到才美,才珍惜。俗话说想得美。越想越美,其实可能满不是那么回事。这是一篇文章触发的念头,恍然觉得一念一世界了。  我们得到的,大多不懂珍惜。譬如唾手可得的亲情,友情,乃至爱情。又譬如我们曾经的健康,袒露的真诚,内心的阳光和自由。  人届知天命,始知我们还是那个不曾长大的孤独的孩子,我们还在用力地寻找童年时的某一个想得美的念头。  几十年不曾谋面的发小,随随便便就见到了,又几乎不约而同
期刊
本期沙龙主题:发小儿。就是所谓“放屁崩坑,撒尿和泥”一起长大的朋友。  写下这一行字,自己都觉得奢侈:朋友就不错了,还要从小一起长大。我们动用“发小儿”一词,往往是长大回望之时,标签儿界定一位或自己想起或他人提及的朋友:“那是我的发小儿!”没见哪位世事懵懂的小朋友,一边玩耍一边喊:“这是我发小儿!”  所以,“发小儿”这词儿,复杂。因为附加了岁月、情感甚至希望。本期四位作者,一位多年后“随随便便”
期刊
10月10日,2018北京电视节目交易会(秋季)特别活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新剧发布会于北京会议中心盛大召开。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也是中国电视剧诞生六十周年,一大批影视作品多视角、多纬度、多层次地展现着四十年来的社会变迁。本次新剧发布会上,十部展现改革成果的新剧集中亮相,致敬灿烂昨天,展望美好未来,以多元角度展示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辉煌成果。此外,另有
期刊
这次采访的主人公,是一位年轻的“大师”。虽然,所谓“年轻”,也是51岁了;但在“大师”中,确属年轻系。  用他取得的成绩去对应他人生时间轴,会发现:  “行差踏错”,基本不属于他的人生范畴。步步惊心,步步经心,但就是没有彷徨、徘徊、歧途……或者准确说时日短到可以忽略不计。  面对这个概括,寡言的张铁成,认真想想,也乐了:“是挺顺的,我很感恩。”  世事如万花筒,如果我们只注意到了一种呈现,那一定是
期刊
老梁是我的发小儿,记得当年一起同窗时,家住在郊区的他,每天上学要骑一个多小时的自行车。他家种菜和水稻,日常开销及他的学费全倚赖卖菜的钱,每天中午带的午饭也出自自家的水田。每年农忙时节,他都要请几天假或旷课回家帮工,面对落下的功课,面对老师的责难,他只是一脸惭愧的苦笑。由于风吹日晒,肤色黝黑的他,牙显得很白。  从小学一路到了高中,我与老梁都是同学。高中毕业那年,在《等到明年的这一天》的歌声里,同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