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出时间培养诗歌的种子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1986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主张给诗歌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不要一味地强行给学生灌输一些固定的解读,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把握诗歌。别让诗歌淹没在红尘的喧哗里,寂寞于无人解滋味的热闹中。洗去诗歌满脸的铅华厚重,再现那张纯净清透的面庞,让她重新成为我们生命的最初里,那抹心灵最真实的触动。
  我的记忆里,一直留着初读诗歌时的悸动。就好像每一个男孩的心里都住着一个白衣长发的飘逸背影,每一个女孩心里都奔驰着一个白衣白马的俊美影像。第一次读诗歌的时候,没有教师在耳边告诉我对某个词、某个句子该怎么理解,没有问题需要我回答,没有音乐在耳边萦绕,没有美图在眼前晃动。就是诗句,只有诗句。可是,一切的美与真、爱与痛、一切我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情感瞬间轰鸣于内心,像一场阔大的潮汐,将我席卷淹没。没有保留,毫不迟疑。我沉在深的海里,满足地叹息。谁说少年就不识得愁滋味呢?也许起初只是一种朦胧的情绪,经过了诗歌的发酵,再放回内心,就是一杯醇醇的酒、一盏酽酽的茶了。哪里需要那么多的铺陈与伏笔呢?音乐无国界,诗歌无年龄,喜欢了就是好的。启发之后的感悟,我总觉得少了一种发自内心最深处的触动。启发的越多,个人的主观体验就越少,审美愉悦自然就会越稀薄。断臂的维纳斯之所以美得震撼人心,不正在于那一份想象的空间留存与审美的再创造吗?
  我常对学生说:“我今天给你们讲解诗词,希望你们静下心来好好地用心品味,自己来品味诗歌的美。谁也不敢保证我们之中出不了诗人,我希望会有奇迹发生。”日常教学只要教师用心,诗意的种子会不经意地被培养。
  犹忆起当初做学生时诗歌对我的影响,小学初中都背过古人的、现代人的诗歌,但是总没什么印象,只模糊记得教师的讲解和自己似懂非懂的烦恼。进入高中,第一个中秋节不放假,全班同学聚在班里,班主任兼语文教师抄了一首苏轼的词《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具体当晚还做了什么已经忘却了,是不是对家人很思念,是不是很渴望有什么好吃的,都不记得了,但是我却牢牢地记着这首词,虽然不甚理解却深深被某个不明的情愫牵引,甘心喜欢上了这温婉动人的诗篇。从此以后,认识了范仲淹、柳永、李清照、辛弃疾、纳兰性德、徐志摩、泰戈尔、纪德等。
  这些诗歌的情绪,似乎教师也没什么讲解,甚至教师讲解后却觉得破坏了诗歌原有的韵味,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美,潇洒、自在、浪漫、忧郁、感伤、婉约令我痴迷不已。“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返”的韵味,“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的自然,“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孤独,“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的懵懂,“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的幽怨,“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常任月朦胧”的企盼,“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恰似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的幽幽。凡此种种,美不胜收。
  把美的诗歌呈现出来,让学生自己成为诗歌的主人,让学生用自己的感触来寻找发现诗歌本身的美。托尔斯泰说过:“成功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被诗歌打动了,兴趣自然来了。
  因而在教授《短歌行》的时候,我着重让学生自己去体验诗歌本身的美的情愫,让学生自己去寻味诗歌带给他们的快乐,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诗歌中的清纯美好,或者热血沸腾,或者人生慨叹。
  一堂《短歌行》上下来,教师强行灌输对诗歌本身的理解显得少了,对诗句的个人揣摩与品味显得多了,那些非本首诗歌的内容的拓展多了。这样似乎应该算是喧宾夺主吧?可是,开头的导入很短,这样总可以腾出时间交给学生,就可以听到更多来自个体的独特的阅读体验了。这样,男生有男生的《短歌行》,女生有女生的《短歌行》,在加上教师揣摩的曹操的《短歌行》,和教师自己的《短歌行》,这“一千个哈姆雷特”的产生,就给诗歌整理出了一片肥沃的土壤,诗歌的种子播撒进去,在个体的体验与彼此的交流中,美的花朵绽放得妖娆。
  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学生被诗歌打动了,重新燃起了对诗歌的热爱。
  这难道不是教学教育的真正目的吗?
  卞之琳在《断章》里写道: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桥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在教学中,我愿意留出时间“装饰”学生的梦。
其他文献
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当前,
期刊
在写作实践中,学生常会围绕论点列举一定的论据,却因不能合理地组织语言、叙述材料,使之不能充分发挥证明观点的作用。江苏省高考考试说明要求议论性文章有理有据,引证丰富,确切有力,要落实这一点,关键就是精选活用论据。正如清代学者刘大櫆在《论文偶记》中所述:“譬如大匠操斤,无土木材料,纵有成风尽垩手段,何处设施?然有土木材料,而不善设施者甚多,终不可为大匠。”好的材料和组材技巧,是成为大匠的必要条件,同样
期刊
在当今社会竞争中,品牌作为一种经济现象,越来越凸显了它的重要性。在电视机中,可以看到广告铺天盖地席卷而来,可口可乐、苹果、华为等品牌频频在人们口中出现,品牌作为对产品一种无形的保证与承诺而争相竞争。在教育工作方面,教育品牌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口碑,是一种向心力。可以看到,学校教育品牌越来越吸引学生、家长和社会公众的目光,在大众的心里,一所品牌形象良好的学校才是一所理想的学校。  一、研究的缘起  2
期刊
一、激发培养提问的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你问我答的情况较为普遍,但是这种模式一成不变,却会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桎梏。因此,必须改变师问生答的固定模式,更多地让学生问,学问学问,就是要学要问。但是如何激发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呢?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1、激励赏识,小题大做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这样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真正的高中语文课堂,应该充满着个性
期刊
诚信是立身之本,发展之道。只有讲诚信,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下面结合我自己的感受,谈谈教学中的诚信教育。  一、垂范,让教师成为诚信的表率  常言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不仅需要较高的学识修养,能引领学生步入知识的殿堂,更需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能用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共同追求“至真、至美、至善”的理想境界。所以,诚信教育也应从教师做起,使教师成为诚信的典
期刊
人们习惯于把艺术和科学说成是毫无内在联系的完全不同的东西,艺术家富于感情,单凭直觉思维,他恍然大悟,无须推理,科学家相当冷静,光靠理性思维,他循序论证,无须想象。这种看法未免失之武断,甚至是错误的。真正的艺术家,既有想象力,也有相当的推理能力,并且深知自己的作为,否则,他的艺术创作会受到影响。真正的科学家,既有推理能力,也有相当的想象力,有时还会越过复杂的推理而直接得到答案,否则,他的科学研究也会
期刊
以生为本,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交流、创新等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形成学生丰富、高尚的道德情感,完善、健全学生的人格,使学生懂得关爱与理解,学会谦让与宽容,展示学生人性的美丽和智慧的光辉。对此,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打造高效语文课堂:  一、以生为本,营造和谐、合作的课堂气氛  生本课堂重在营造民主、平等、激励、和谐的人文课堂环境,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期刊
有人说,“前世杀猪,今世教书;前世杀人,今世教语文”;还有人说,教书教不来,那就去教语文。当150分的语文学科早自习越来越少,当语文学科上午课时越来越少,当语文学科越来越被边缘化的时候,如何面对语文教学提出的挑战,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瓶颈,活跃教学的课堂气氛,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是每一个语文执教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了教育理论,如果他不具备教育机智,他就
期刊
岁月,是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离别愁苦,是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爱国忧愁,是马致远“断肠人在天涯”的悠悠思念,是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豪迈乐观。岁月,漫长而短暂,在中国的大地上,翻开历史,就能寻到光阴的足迹。  穿过时间的长河,追忆唐的时代,那是一个开明的盛世。皇帝的精明能干,大臣的竞相诤谏,集市上琳琅满目的商品,百姓家家夜不闭户的风气,古诗的信手拈
期刊
学生写作兴趣的缺乏,是当前作文教学面临的一个困境。怎样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这就需要语文教学艺术的合理运用。其实,写作并非难事,每个人真诚地袒露心声,大胆地说出心中所想所思就可以了。学生只要有了写作的热情,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语文教学艺术就是点燃学生写作热情的催化剂。下面试分析几位名师写作教学中所体现的教学艺术。  案例一:程红兵执教《多样化思维与作文》  教学这堂课最精彩的部分是提问,教师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