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对《西游记》有关饮食描写的内容进行列举,将其饮食描写的特点与作品主题进行结合分析,再从翻译的标准——忠实与通顺两个方面对詹奈尔与余国藩两个译本进行评述并指出两个译本关于饮食活动的典型误译,从而更好的实现西游记饮食文化的传播与接纳。
关键词:《西游记》;忠实;通顺;误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6--02
《西游记》是一部集思想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的伟大作品,是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文学巨著。《西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无可替代的地位引起了西方国家的关注,不少卓有成就得译者或翻译或编译了《西游记》,其中最为完整的当属两种译本,即芝加哥大学出版的The Journey to the West——中国台湾学者余国藩的译本(以下简称余译本)与市面上流通最广的,由外文出版社出版的Journey to the West——英国汉学家詹奈尔的译本(以下简称詹译本)。且不提《西游记》所涵盖的饮食种类之繁多,神话色彩之鲜明,单其所涉及的那纷纭复杂的野菜都让人倍感翻译工作之艰辛。季羡林曾给予翻译者以极大地评价:“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常葆青春,万应灵药就是翻译。翻译之为用大矣哉!”(孙致礼,2010:4)在这一点,译者“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精神尤为可贵,其为传播中华文化所做的努力值得肯定。
相比之下,詹译本忠实原文,还原原文的表达方式,重视直译,较为保守而严谨,准确再现了原文的内容;而余译本正好相反,重视意译,尽力使译文与原文达到“神似”,译文通顺易懂,自然流畅。如对“玉液琼浆”(第一回,P20)一词的翻译,玉液琼浆即如玉的美酒,《西游记》称它可以使人成仙。詹译本采用了直译的翻译方法,译成”jade wine”(第一回,P21),即绿色的酒,此种译法虽无可厚非,但此酒的特殊功效与其神话色彩将不复存在,十分生硬;而余译本采用意译的翻译方法,翻译成”the elixir of life”(Yu, Anthony C, ChapterⅠ,P21),即人生仙丹,保留了原作风格,生动传神,却完全脱离了酒的本质。两者对比,读者能出体会出翻译的艰难。正如《高级英汉翻译》一书指出:忠实与通顺,单顾哪一方都不行,一定要二者兼顾,并且把握好分寸,讲忠实时不妨碍通顺,求通顺时不影响忠实。”(孙致礼,2010:11)
值得肯定的是,在饮食翻译中,余译本虽以意译为主要方法,但其又极大地采用了增译法,补充因“神似”带来的文化空缺,为读者交代了一个较为完善的文化背景,准确再现了原作的精神与风格。尤其是其对《西游记》第八十六回对乡野菜名的翻译,堪称文学翻译的经典。如:“燕子不来香且嫩,芽儿拳小脆还青”(第八十六回,P2886)这一句的处理,处处是亮点。首先,译者保留了“燕子不来”这个极具农家风味的菜名——”The Swallow-not-coming”(Yu, Anthony C, Chapter Ⅲ,P362)并对它进行了注释以进一步说明;并且采用了”both fragrant and tender”(P362)与”both crisp and green”(P362)的搭配保留了原文“香且嫩”与“脆还青”的对仗语式。
另一个值得称赞的例子,为《西游记》七十二回描述盘丝洞妖精宴饮的翻译:“人油炒炼,人肉煎熬,熬得黑糊充作面筋样子,剜的人脑煎作豆腐块片。”(第七十二回,P2380)由于《西游记》本身所具有的神话性,“人油”这个词才被采用于饮食描写之中,但这个词本身没有固定的译法。余译本借用了“猪油”——“lord”一词,将它翻译成了”human lord”(Yu, Anthony C, Chapter Ⅲ,P362),此译法读者意会一下能够理解,但詹译本更胜一筹:他凭借生活常识将“人油”翻译成”human fat”( 第七十二回,P2381),可谓相当的灵活。动物油确实是由脂肪转化而来,并且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用动物脂肪榨油的传统。
一、典型误译
尤为注意的是,《西游记》饮食活动与中国饮食文化息息相关,译者在进行翻译时不但要重视译文“通顺”与“忠实”的统一,更要重视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以吃透原文与足够的耐心以广泛查阅资料,尽量避免闹出张冠李戴与常识混乱的错误。笔者将两种译本中,关于饮食描写的典型误译列举如下:
(一)詹译本典型误译
出现在《西游记》第五回仙宴的“椰子酒”(第五回,P154),译者将其误译成了”coconut toddy”(第五回,P155),和背景不相符合。
(二)余译本典型误译
《西游记》第二回出现的“得桃烂杏,美甘甘似玉液琼浆”(第二回,P20),从“甘似玉液琼浆”就能推出“得桃烂杏”指的是桃子与熟透了的杏子,这也与花果山猴子们喜食水果的天性相一致,可译者将其翻译成”almonds”(Yu, Anthony C, ChapterⅠ,P74)即杏仁,脱离了原文本质信息。
类似这样没有推敲原文而出现的错误还有第一百回出现的“榛松莲肉葡萄大,榧子瓜仁菱米齐”(第一百回,P3330),原文将榛子、松子等坚果的大小夸大成葡萄,将榧子与瓜仁的大小夸大成菱米以突出唐朝国宴的奢华讲究。而译者没有领会到原文的比喻使用,而将此句信息进行并列,误译成:”pine-seeds, lotus-seeds and giant grapes; Fei-nuts, melon seeds, and water chestnut.”(Yu, Anthony C, ChapterⅣ,P418)
最为严重的当属对《西游记》第一回“熟煨山药,烂煮黄精”(第一回,P20)的误译。译者将其翻译成:”yellow yams are baked, yellow-sperms overboiled.”(Yu, Anthony C, ChapterⅠ,P74)且不论“熟煨”与“烂煮”所透露的中国传统食疗内涵被译者全然忽视,并代之以西方常用的”bake” ——即“烤”与“overbliled” ——即“煮过了头”这样一种胡诌的随意交代,单从《现代汉语大词典》所收录的“黄精”解释——百合科草本植物,就能体会出译本的雷人之处了。”yellow-sperms”出现在花果山猴群果宴的描写中,破坏了整体美感,更让人感到悲俗粗鲁。
参考文献:
[1]Yu, Anthony C. 1977. The Journey to the West. London and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吴承恩著、詹奈尔译.2009. 西游记 [M]. 北京:外文出版社.
[3]吴承恩著、宋德利编译.2008. 西游记[M].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4]吴承恩.2004. 西游记[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韩田鹿.2012. 大话西游[M]. 北京:商务印书馆.
[6]孙致礼、周晔等.2010. 高级英汉翻译[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7]方之梦主编.2005. 英汉翻译基础教程[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公司.
关键词:《西游记》;忠实;通顺;误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6--02
《西游记》是一部集思想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的伟大作品,是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文学巨著。《西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无可替代的地位引起了西方国家的关注,不少卓有成就得译者或翻译或编译了《西游记》,其中最为完整的当属两种译本,即芝加哥大学出版的The Journey to the West——中国台湾学者余国藩的译本(以下简称余译本)与市面上流通最广的,由外文出版社出版的Journey to the West——英国汉学家詹奈尔的译本(以下简称詹译本)。且不提《西游记》所涵盖的饮食种类之繁多,神话色彩之鲜明,单其所涉及的那纷纭复杂的野菜都让人倍感翻译工作之艰辛。季羡林曾给予翻译者以极大地评价:“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常葆青春,万应灵药就是翻译。翻译之为用大矣哉!”(孙致礼,2010:4)在这一点,译者“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精神尤为可贵,其为传播中华文化所做的努力值得肯定。
相比之下,詹译本忠实原文,还原原文的表达方式,重视直译,较为保守而严谨,准确再现了原文的内容;而余译本正好相反,重视意译,尽力使译文与原文达到“神似”,译文通顺易懂,自然流畅。如对“玉液琼浆”(第一回,P20)一词的翻译,玉液琼浆即如玉的美酒,《西游记》称它可以使人成仙。詹译本采用了直译的翻译方法,译成”jade wine”(第一回,P21),即绿色的酒,此种译法虽无可厚非,但此酒的特殊功效与其神话色彩将不复存在,十分生硬;而余译本采用意译的翻译方法,翻译成”the elixir of life”(Yu, Anthony C, ChapterⅠ,P21),即人生仙丹,保留了原作风格,生动传神,却完全脱离了酒的本质。两者对比,读者能出体会出翻译的艰难。正如《高级英汉翻译》一书指出:忠实与通顺,单顾哪一方都不行,一定要二者兼顾,并且把握好分寸,讲忠实时不妨碍通顺,求通顺时不影响忠实。”(孙致礼,2010:11)
值得肯定的是,在饮食翻译中,余译本虽以意译为主要方法,但其又极大地采用了增译法,补充因“神似”带来的文化空缺,为读者交代了一个较为完善的文化背景,准确再现了原作的精神与风格。尤其是其对《西游记》第八十六回对乡野菜名的翻译,堪称文学翻译的经典。如:“燕子不来香且嫩,芽儿拳小脆还青”(第八十六回,P2886)这一句的处理,处处是亮点。首先,译者保留了“燕子不来”这个极具农家风味的菜名——”The Swallow-not-coming”(Yu, Anthony C, Chapter Ⅲ,P362)并对它进行了注释以进一步说明;并且采用了”both fragrant and tender”(P362)与”both crisp and green”(P362)的搭配保留了原文“香且嫩”与“脆还青”的对仗语式。
另一个值得称赞的例子,为《西游记》七十二回描述盘丝洞妖精宴饮的翻译:“人油炒炼,人肉煎熬,熬得黑糊充作面筋样子,剜的人脑煎作豆腐块片。”(第七十二回,P2380)由于《西游记》本身所具有的神话性,“人油”这个词才被采用于饮食描写之中,但这个词本身没有固定的译法。余译本借用了“猪油”——“lord”一词,将它翻译成了”human lord”(Yu, Anthony C, Chapter Ⅲ,P362),此译法读者意会一下能够理解,但詹译本更胜一筹:他凭借生活常识将“人油”翻译成”human fat”( 第七十二回,P2381),可谓相当的灵活。动物油确实是由脂肪转化而来,并且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用动物脂肪榨油的传统。
一、典型误译
尤为注意的是,《西游记》饮食活动与中国饮食文化息息相关,译者在进行翻译时不但要重视译文“通顺”与“忠实”的统一,更要重视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以吃透原文与足够的耐心以广泛查阅资料,尽量避免闹出张冠李戴与常识混乱的错误。笔者将两种译本中,关于饮食描写的典型误译列举如下:
(一)詹译本典型误译
出现在《西游记》第五回仙宴的“椰子酒”(第五回,P154),译者将其误译成了”coconut toddy”(第五回,P155),和背景不相符合。
(二)余译本典型误译
《西游记》第二回出现的“得桃烂杏,美甘甘似玉液琼浆”(第二回,P20),从“甘似玉液琼浆”就能推出“得桃烂杏”指的是桃子与熟透了的杏子,这也与花果山猴子们喜食水果的天性相一致,可译者将其翻译成”almonds”(Yu, Anthony C, ChapterⅠ,P74)即杏仁,脱离了原文本质信息。
类似这样没有推敲原文而出现的错误还有第一百回出现的“榛松莲肉葡萄大,榧子瓜仁菱米齐”(第一百回,P3330),原文将榛子、松子等坚果的大小夸大成葡萄,将榧子与瓜仁的大小夸大成菱米以突出唐朝国宴的奢华讲究。而译者没有领会到原文的比喻使用,而将此句信息进行并列,误译成:”pine-seeds, lotus-seeds and giant grapes; Fei-nuts, melon seeds, and water chestnut.”(Yu, Anthony C, ChapterⅣ,P418)
最为严重的当属对《西游记》第一回“熟煨山药,烂煮黄精”(第一回,P20)的误译。译者将其翻译成:”yellow yams are baked, yellow-sperms overboiled.”(Yu, Anthony C, ChapterⅠ,P74)且不论“熟煨”与“烂煮”所透露的中国传统食疗内涵被译者全然忽视,并代之以西方常用的”bake” ——即“烤”与“overbliled” ——即“煮过了头”这样一种胡诌的随意交代,单从《现代汉语大词典》所收录的“黄精”解释——百合科草本植物,就能体会出译本的雷人之处了。”yellow-sperms”出现在花果山猴群果宴的描写中,破坏了整体美感,更让人感到悲俗粗鲁。
参考文献:
[1]Yu, Anthony C. 1977. The Journey to the West. London and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吴承恩著、詹奈尔译.2009. 西游记 [M]. 北京:外文出版社.
[3]吴承恩著、宋德利编译.2008. 西游记[M].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4]吴承恩.2004. 西游记[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韩田鹿.2012. 大话西游[M]. 北京:商务印书馆.
[6]孙致礼、周晔等.2010. 高级英汉翻译[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7]方之梦主编.2005. 英汉翻译基础教程[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