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有人说情感教育是老生常谈,但根据当前形势,我却认为情感教育更具必要性和重要性。中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执行新的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语文教学要重视抓好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要求,也是充分发挥语文课的独特优势,通过课堂渗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教育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只有通过时代背景和作者介绍、朗读、内容分析、名句赏析等多方面、多角度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多渠道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努力激发、调动学生的情感,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新课程 中学语文 情感教育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025-02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支柱。《语文课程标准》坚持把“情感”作为课程目标的维度之一,作为语文教学要完成的重要任务之一。只有把情感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才是全面的教育。正如著名教育家夏丐尊先生所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之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其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列宁也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因此,中学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作为思想载体的中学语文教材,许多佳作都倾注了作者炽热的真挚情感,都是作者人生经验、智慧和感情的结晶。精选的内容大都经历过时间的考验成为精品而存在。这些课文为我们提供了大量丰富的有利于学生健康情感培养的教育材料。教师在钻研教材时必须认真体会作者的情感,把自己摆进作品中,进入角色,发出一种真挚的饱满浓烈的情感,让自已首先感动,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进入情感世界,在思想上引起共鸣。做到既教文又导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率,形成学生良好个性行为品质。因此,必须充分發挥教材中所蕴含的情感教育功能。通过学生的吸收感悟,从而使学生受到各种情感影响和教育。
在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可以从下面几方面考虑:
一、介绍时代背景或作者的生平经历,激发学生情感
不少课文的作者充满着强烈的爱国爱民等激情,在作品中抒发着真挚的情怀。要使作者的情感转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励学生仿效的欲念,拨亮学生心头的思想火花,就要让学生课前上网或到图书馆查找资料,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或作者的生平经历,以缩短学生和作品的时间距离,缩短学生和作者的心理差距,使学生置身于作者所处的时代之中,去感受作者写作时的特殊心态。课堂上,老师要根据需要,有的课文可以着重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如教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我先让学生了解当时元军兵临城下,南宋危在旦夕这一特定环境,再让学生体会文天祥为了国家,以全部家产充军费,组织武装力量,驰骋疆场,历经折磨而志不屈的爱国情怀。从而向学生昭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并联系当前形势,提出当代青年应如何报效祖国,使学生产生共鸣;有的课文可以重点介绍作者的生平经历。如教《涉江》,可着重介绍屈原生平中的两次流放。介绍他为了祖国的强大,不与收受秦国贿赂的奸臣同流合污,保持自己高洁的品质,力劝楚王改良内政,疏远奸臣而遭奸妄之臣的陷害,结果被昏庸的君主一而再地流放江南。即使如此,他对故都仍然无限眷恋,离开故都时仍是一步三回头,身处逆境却念念不忘祖国,心中系念着祖国的安危,直至最后宁可葬身鱼腹,也绝不随波逐流,并乘势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祖国爱得多么挚真,不顾个人荣辱生死,这是多么崇高的品质。正因为如此,才有“汩罗江上万古悲风”,赢得世人的敬仰,从而激起学生对屈原高洁品质的崇敬之情,并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八荣八耻”教育、感恩教育,激发学生健康高尚的情感。
二、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感染学生情感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作者总是把自己的情感灌注于字里行间,要体会作者的感情对文章必须认真读,反复读,读出情感,正所谓“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这是认识、理解文章重要的一环,我常常以范读带动学生,再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让学生读出文章表达的的喜、怒、忧、思、悲、恐、惊等各种感情,从而感染学生的情感。比如在《与朱元思书》一文教学中,我先范读,再指导学生朗读第一段:“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到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是总写富春江山水之美,每一句都有极强的概括力。“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构成一幅烟雾消散尽净,碧蓝剔透的晴空万里的画面。一个“俱”和“共”字概括无遗。指导朗读时,要讲清这两个字应读得重具读音拖长些,方能有力地展现这个画面;讲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独”字是逻辑重音的所在,突出其绝无仅有之意,表现出作者极尽赞美和发自内心的热爱之情,读时就要加重,且音调拉长。这样反复朗读,读出情感,就会增强学生的艺术感染力,使学生面对祖国的美好江山产生要决心借自己的双手使之更加生辉的热望,由此感染他们珍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我在引导学生深切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先示范朗读,再教给学生一些朗读技巧,指导学生如何感情朗读。通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等朗读训练,把学生带到“十里长街”去体验一下人们当时的感受,深刻体会人们对周总理发自内心的崇敬、爱戴、怀念之情,从而使学生受到“情”的深深感染,激发学生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家为祖国、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贵品质的热情,激发学生感恩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感恩祖国、报效祖国之情。
三、根据不同课文的情感内容,选取不同的教育角度,培养学生情感
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多彩,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学习前人思想品质和道德智慧的范例。在教学中,我们要自觉地摄取教材的情感内容,选准情感教育的角度。语文教材中渗透的情感是从多方面表现的。有的课文描写了祖国优美的自然风光,如教《长江三峡》、《天山景物记》,教师要通过分析文章诗一样的语言、画一样的意境,让学生置身于美景中,接受美的熏陶、荡胸涤肺,心旷神怡,排除污秽杂念,萌生健康的感情,引导学生领略祖国大自然秀丽、壮美的风光,可以培养学生依恋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有的课文颂扬了祖国的辉煌成就,如《中国石拱桥》、《水调歌头·游泳》,教师通过教学课文,让学生充分讨论,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崇高品质,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有的课文塑造了为祖国解放、富强而呕心沥血的仁人志士,如《挥手之间》、《周总理,你在哪里》、《梅岭三章》等,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周恩来、陈毅等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出生入死,无私无畏的高尚品质。教师可采用谈话法或讨论法教育学生学习革命前辈这些优秀品质,可以增强学生崇高的革命责任感和使命感。此外,如《爱莲说》所暗喻的精神追求;《陋室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境界;《勾践灭吴》对人的力量的充分肯定;《过零丁洋》所凝聚的民族气节等都能给学生带来人格力量和思维模式的巨大震撼,教学时都要注重引导。总之,要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选取不同的情感教育角度,做到每教一篇课文至少能让学生受到一个方面的情感教育。
四、分析名句所蕴含的感情,调动学生情感
教材中的名篇或经典诗词中都有作者贯注感情、着力描写、畅抒胸臆的地方,这就是常说的名句。这些地方最能体现作者的爱憎态度,其艺术感染力特别强。在分析课文时,师生可共同分析和摘录名句,看谁摘得准确和完备。名句摘得准,学生一旦触及,就会迸发出感情的火花。如教范仲淹《岳阳楼记》,我引导学生讨论、细细体会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深刻内涵,学生就会被作者那种为了国家的强大和人民生活的富裕而忧在天下人前,乐在天下人后,以天下为已任的爱国主义精神品质所感染,并引导学生学习当代的孔繁森等;教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师生重点围绕“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能体现爱国主题的名句展开热烈讨论,学生强烈地感受到诗人那种不顾生死荣辱,刻骨铭心的爱国之情;教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我先安排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其中的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再分析诗句含义,指出诗人推已及人,由自己的痛苦联想到天下的寒士,表现了对天下寒士的无限关怀及舍已为人、至死不悔的决心。学生通过领会作者这些满蕴炽热情感的名句,深深地为诗人那忧国忧民的伟大胸襟所感染,并通过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受到传统道德教育,自觉地学习这些道德榜样,就能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迸发出一种深深的爱国、爱民的激情。通过师生共同对名句的分析理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受到了一次又一次情感的教育。
总之,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中所固有的,是由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决定的。语文教材中的优秀篇章往往就是艺术品,而艺术必然要以情动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多渠道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除了上述四种途径外,还可以通过体会词语含义,熏陶学生情感;通过对文章主题的感悟或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影响学生情感等,努力激发、调动学生的情感,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丙胜.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J].学语文:2006(02).
[2]傅春生.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J].广东教育:2006(06).
【关键词】新课程 中学语文 情感教育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025-02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支柱。《语文课程标准》坚持把“情感”作为课程目标的维度之一,作为语文教学要完成的重要任务之一。只有把情感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才是全面的教育。正如著名教育家夏丐尊先生所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之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其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列宁也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因此,中学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作为思想载体的中学语文教材,许多佳作都倾注了作者炽热的真挚情感,都是作者人生经验、智慧和感情的结晶。精选的内容大都经历过时间的考验成为精品而存在。这些课文为我们提供了大量丰富的有利于学生健康情感培养的教育材料。教师在钻研教材时必须认真体会作者的情感,把自己摆进作品中,进入角色,发出一种真挚的饱满浓烈的情感,让自已首先感动,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进入情感世界,在思想上引起共鸣。做到既教文又导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率,形成学生良好个性行为品质。因此,必须充分發挥教材中所蕴含的情感教育功能。通过学生的吸收感悟,从而使学生受到各种情感影响和教育。
在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可以从下面几方面考虑:
一、介绍时代背景或作者的生平经历,激发学生情感
不少课文的作者充满着强烈的爱国爱民等激情,在作品中抒发着真挚的情怀。要使作者的情感转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励学生仿效的欲念,拨亮学生心头的思想火花,就要让学生课前上网或到图书馆查找资料,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或作者的生平经历,以缩短学生和作品的时间距离,缩短学生和作者的心理差距,使学生置身于作者所处的时代之中,去感受作者写作时的特殊心态。课堂上,老师要根据需要,有的课文可以着重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如教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我先让学生了解当时元军兵临城下,南宋危在旦夕这一特定环境,再让学生体会文天祥为了国家,以全部家产充军费,组织武装力量,驰骋疆场,历经折磨而志不屈的爱国情怀。从而向学生昭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并联系当前形势,提出当代青年应如何报效祖国,使学生产生共鸣;有的课文可以重点介绍作者的生平经历。如教《涉江》,可着重介绍屈原生平中的两次流放。介绍他为了祖国的强大,不与收受秦国贿赂的奸臣同流合污,保持自己高洁的品质,力劝楚王改良内政,疏远奸臣而遭奸妄之臣的陷害,结果被昏庸的君主一而再地流放江南。即使如此,他对故都仍然无限眷恋,离开故都时仍是一步三回头,身处逆境却念念不忘祖国,心中系念着祖国的安危,直至最后宁可葬身鱼腹,也绝不随波逐流,并乘势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祖国爱得多么挚真,不顾个人荣辱生死,这是多么崇高的品质。正因为如此,才有“汩罗江上万古悲风”,赢得世人的敬仰,从而激起学生对屈原高洁品质的崇敬之情,并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八荣八耻”教育、感恩教育,激发学生健康高尚的情感。
二、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感染学生情感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作者总是把自己的情感灌注于字里行间,要体会作者的感情对文章必须认真读,反复读,读出情感,正所谓“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这是认识、理解文章重要的一环,我常常以范读带动学生,再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让学生读出文章表达的的喜、怒、忧、思、悲、恐、惊等各种感情,从而感染学生的情感。比如在《与朱元思书》一文教学中,我先范读,再指导学生朗读第一段:“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到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是总写富春江山水之美,每一句都有极强的概括力。“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构成一幅烟雾消散尽净,碧蓝剔透的晴空万里的画面。一个“俱”和“共”字概括无遗。指导朗读时,要讲清这两个字应读得重具读音拖长些,方能有力地展现这个画面;讲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独”字是逻辑重音的所在,突出其绝无仅有之意,表现出作者极尽赞美和发自内心的热爱之情,读时就要加重,且音调拉长。这样反复朗读,读出情感,就会增强学生的艺术感染力,使学生面对祖国的美好江山产生要决心借自己的双手使之更加生辉的热望,由此感染他们珍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我在引导学生深切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先示范朗读,再教给学生一些朗读技巧,指导学生如何感情朗读。通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等朗读训练,把学生带到“十里长街”去体验一下人们当时的感受,深刻体会人们对周总理发自内心的崇敬、爱戴、怀念之情,从而使学生受到“情”的深深感染,激发学生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家为祖国、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贵品质的热情,激发学生感恩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感恩祖国、报效祖国之情。
三、根据不同课文的情感内容,选取不同的教育角度,培养学生情感
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多彩,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学习前人思想品质和道德智慧的范例。在教学中,我们要自觉地摄取教材的情感内容,选准情感教育的角度。语文教材中渗透的情感是从多方面表现的。有的课文描写了祖国优美的自然风光,如教《长江三峡》、《天山景物记》,教师要通过分析文章诗一样的语言、画一样的意境,让学生置身于美景中,接受美的熏陶、荡胸涤肺,心旷神怡,排除污秽杂念,萌生健康的感情,引导学生领略祖国大自然秀丽、壮美的风光,可以培养学生依恋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有的课文颂扬了祖国的辉煌成就,如《中国石拱桥》、《水调歌头·游泳》,教师通过教学课文,让学生充分讨论,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崇高品质,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有的课文塑造了为祖国解放、富强而呕心沥血的仁人志士,如《挥手之间》、《周总理,你在哪里》、《梅岭三章》等,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周恩来、陈毅等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出生入死,无私无畏的高尚品质。教师可采用谈话法或讨论法教育学生学习革命前辈这些优秀品质,可以增强学生崇高的革命责任感和使命感。此外,如《爱莲说》所暗喻的精神追求;《陋室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境界;《勾践灭吴》对人的力量的充分肯定;《过零丁洋》所凝聚的民族气节等都能给学生带来人格力量和思维模式的巨大震撼,教学时都要注重引导。总之,要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选取不同的情感教育角度,做到每教一篇课文至少能让学生受到一个方面的情感教育。
四、分析名句所蕴含的感情,调动学生情感
教材中的名篇或经典诗词中都有作者贯注感情、着力描写、畅抒胸臆的地方,这就是常说的名句。这些地方最能体现作者的爱憎态度,其艺术感染力特别强。在分析课文时,师生可共同分析和摘录名句,看谁摘得准确和完备。名句摘得准,学生一旦触及,就会迸发出感情的火花。如教范仲淹《岳阳楼记》,我引导学生讨论、细细体会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深刻内涵,学生就会被作者那种为了国家的强大和人民生活的富裕而忧在天下人前,乐在天下人后,以天下为已任的爱国主义精神品质所感染,并引导学生学习当代的孔繁森等;教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师生重点围绕“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能体现爱国主题的名句展开热烈讨论,学生强烈地感受到诗人那种不顾生死荣辱,刻骨铭心的爱国之情;教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我先安排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其中的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再分析诗句含义,指出诗人推已及人,由自己的痛苦联想到天下的寒士,表现了对天下寒士的无限关怀及舍已为人、至死不悔的决心。学生通过领会作者这些满蕴炽热情感的名句,深深地为诗人那忧国忧民的伟大胸襟所感染,并通过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受到传统道德教育,自觉地学习这些道德榜样,就能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迸发出一种深深的爱国、爱民的激情。通过师生共同对名句的分析理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受到了一次又一次情感的教育。
总之,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中所固有的,是由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决定的。语文教材中的优秀篇章往往就是艺术品,而艺术必然要以情动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多渠道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除了上述四种途径外,还可以通过体会词语含义,熏陶学生情感;通过对文章主题的感悟或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影响学生情感等,努力激发、调动学生的情感,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丙胜.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J].学语文:2006(02).
[2]傅春生.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J].广东教育:2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