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筑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建筑活动与人类历史相伴相生,人类社会任何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具体理论的指导,建筑活动亦是如此。建筑理论的内涵十分丰富,具体来说本文主要介绍建筑创作理论与建筑设计方法理论,并且指出建筑创作理论偏重认识论,建筑设计方法理论注重方法论,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统一于具体的建筑设计过程,共同作用于建筑实践。
关键词:建筑创作理论;建筑设计方法理论;关系
一直以来,有其是自2008年以来,我国房地产行业一直处于过热的发展状态,在房地产过热的发展状态下,当今中国正在进行着空前的建筑实践活动。但是在具体的建筑实践中,我们越来越感觉到,建筑理论在指导建筑实践时,明显力不从心,即建筑理论建设滞后于建筑实践。当前我国建筑在创作和建造中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一方面,源于建筑行业的高商业化,另一方面在于一味的全盘借鉴外来理论,忽视对建筑理论基本内涵的理解,和与中国具体现实的结合。建筑理论的滞后,不仅影响建筑实践的成果,而且不利于我国在建筑创作和设计方面的突破,因此我们一定要在借鉴他国优秀的建筑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现实,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理论,实现建筑创作理论与建筑设计方法理论的有机结合,创造真正属于中国的建筑文明。
1 建筑创作理论
尽管人类的建造活动是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但是在当前阶段任何建筑活动的开展都必须依据具体的建筑理论进行,否则会因缺乏科学、合理的理论指导,使得建筑实践难以实现统筹规划,最终导致人、财、物的浪费。然而建筑创作理论指导下的建筑创作活动,是建筑实践的前提和首要条件。建筑创作理论重在认知过程,是对建筑的本质认识。建筑创作理论通过对建筑主体及价值观进行探讨,分析当代建筑理论,建立起科学、全面、开放、多元的建筑观,为具体的建筑实践创作提供一个坚固的理论基础。建筑创作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建筑思潮、建筑学派、建筑美学、建筑现象学、生态建筑学、等等。近年来建筑创作理论实现与多种学科的相互渗透,相互交叉,逐渐更新和扩展建筑创作理论的内涵。
2 建筑设计方法理论
建筑设计方法是对建筑设计准则、实践与程序的研究。建筑设计方法同样是建筑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关键所在。建筑设计方法理论重在表达过程,所关心的重点是怎样进行建筑设计和如何处理和顺利开展设计过程;建筑设计方法理论的目的在于指导设计者进行全面的思考,指导设计者灵活设计方法,建立适当的设计过程,指导建筑实践的顺利开展。建筑设计方法理论大致有三个比较重要的发展阶段,琼斯的系统论;以韦伯为代表的规划论;以及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多学科之间渗透、交叉大发展。建筑设计方法理论不断吸收、融合时代特点,促进自身内涵的不断丰富,逐步成为一个有广泛研究对象的研究体系。
3 建筑创作理论与建筑设计方法理论的关系思考
3.1 建筑创作理论与建筑设计方法理论区别。
建筑创作理论与建筑设计方法理论的研究对象不同,建筑创作理论偏重对于建筑的认知,建筑创作主体通过自身对建筑的理解进行评价,产生对建筑的总的看法。对建筑的总看法易融入评价者的主观意志,看法往往因人、因时、因地而不断变化。正是因为主观意志的融入,20世纪以来,诞生许多建筑流派,例如现代主义建筑、新理性主义、新地域主义、解构主义、有机建筑等等,在不同的建筑流派指导下,产生不同的建筑风格。如图1所示。
与建筑创作理论不同的是,建筑设计方法理论,是对建筑设计过程的思考,建筑设计方法理论往往灵活运用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等思维方式将设计者进行建筑设计时运用的创作手法、思考方式抽象整理成相对稳定的框架模式,并运用这以稳定的框架模式指导具体的建筑设计过程,保证和促进建筑设计过程的科学、合理进行。
3.2 建筑创作理论与建筑设计方法理论的联系—两者统一于建筑设计过程。
虽然建筑创作理论与建筑设计方法理论的内涵与外延存在区别,但是两者却是统一于整个建筑设计过程的。即建筑创作理论和建筑设计方法理论都隶属与建筑设计的整个活的过程,他们只是在不同的时间里,从不同的层面进行深刻分析,分别从认识论和方法论两个方面指导建筑设计实践。总的来说,建筑创作理论与建筑设计方法理论是拥有独立的不同内核但又彼此联系,相辅相成,相互影响,最终有机统一于建筑设计过程和实践的两门学科。
总之,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应该理解到建筑创作理论与建筑设计方法理论的具体内涵与外延,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哲学角度,深刻理解二者在具体的建筑设计过程的完美结合。当然在以后的建筑实践中,我们应该不断的运用和发展建筑创作理论和建筑设计方法理论,用更科学的建筑理论指导建筑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不仅是建筑本身发展的需要,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易梦溪.“生态地域性”建筑的创作与审美范式[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1(02)
[2] 戴秋思;刘春茂.重拾传统 应对当下——全球化背景下的本土建筑创作思考[J].四川建筑,2011(04)
[3] 尹靖.建筑形态的融合——蚌埠市淮上青少年活动中心设计[J].安徽建筑,2011(03)
关键词:建筑创作理论;建筑设计方法理论;关系
一直以来,有其是自2008年以来,我国房地产行业一直处于过热的发展状态,在房地产过热的发展状态下,当今中国正在进行着空前的建筑实践活动。但是在具体的建筑实践中,我们越来越感觉到,建筑理论在指导建筑实践时,明显力不从心,即建筑理论建设滞后于建筑实践。当前我国建筑在创作和建造中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一方面,源于建筑行业的高商业化,另一方面在于一味的全盘借鉴外来理论,忽视对建筑理论基本内涵的理解,和与中国具体现实的结合。建筑理论的滞后,不仅影响建筑实践的成果,而且不利于我国在建筑创作和设计方面的突破,因此我们一定要在借鉴他国优秀的建筑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现实,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理论,实现建筑创作理论与建筑设计方法理论的有机结合,创造真正属于中国的建筑文明。
1 建筑创作理论
尽管人类的建造活动是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但是在当前阶段任何建筑活动的开展都必须依据具体的建筑理论进行,否则会因缺乏科学、合理的理论指导,使得建筑实践难以实现统筹规划,最终导致人、财、物的浪费。然而建筑创作理论指导下的建筑创作活动,是建筑实践的前提和首要条件。建筑创作理论重在认知过程,是对建筑的本质认识。建筑创作理论通过对建筑主体及价值观进行探讨,分析当代建筑理论,建立起科学、全面、开放、多元的建筑观,为具体的建筑实践创作提供一个坚固的理论基础。建筑创作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建筑思潮、建筑学派、建筑美学、建筑现象学、生态建筑学、等等。近年来建筑创作理论实现与多种学科的相互渗透,相互交叉,逐渐更新和扩展建筑创作理论的内涵。
2 建筑设计方法理论
建筑设计方法是对建筑设计准则、实践与程序的研究。建筑设计方法同样是建筑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关键所在。建筑设计方法理论重在表达过程,所关心的重点是怎样进行建筑设计和如何处理和顺利开展设计过程;建筑设计方法理论的目的在于指导设计者进行全面的思考,指导设计者灵活设计方法,建立适当的设计过程,指导建筑实践的顺利开展。建筑设计方法理论大致有三个比较重要的发展阶段,琼斯的系统论;以韦伯为代表的规划论;以及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多学科之间渗透、交叉大发展。建筑设计方法理论不断吸收、融合时代特点,促进自身内涵的不断丰富,逐步成为一个有广泛研究对象的研究体系。
3 建筑创作理论与建筑设计方法理论的关系思考
3.1 建筑创作理论与建筑设计方法理论区别。
建筑创作理论与建筑设计方法理论的研究对象不同,建筑创作理论偏重对于建筑的认知,建筑创作主体通过自身对建筑的理解进行评价,产生对建筑的总的看法。对建筑的总看法易融入评价者的主观意志,看法往往因人、因时、因地而不断变化。正是因为主观意志的融入,20世纪以来,诞生许多建筑流派,例如现代主义建筑、新理性主义、新地域主义、解构主义、有机建筑等等,在不同的建筑流派指导下,产生不同的建筑风格。如图1所示。
与建筑创作理论不同的是,建筑设计方法理论,是对建筑设计过程的思考,建筑设计方法理论往往灵活运用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等思维方式将设计者进行建筑设计时运用的创作手法、思考方式抽象整理成相对稳定的框架模式,并运用这以稳定的框架模式指导具体的建筑设计过程,保证和促进建筑设计过程的科学、合理进行。
3.2 建筑创作理论与建筑设计方法理论的联系—两者统一于建筑设计过程。
虽然建筑创作理论与建筑设计方法理论的内涵与外延存在区别,但是两者却是统一于整个建筑设计过程的。即建筑创作理论和建筑设计方法理论都隶属与建筑设计的整个活的过程,他们只是在不同的时间里,从不同的层面进行深刻分析,分别从认识论和方法论两个方面指导建筑设计实践。总的来说,建筑创作理论与建筑设计方法理论是拥有独立的不同内核但又彼此联系,相辅相成,相互影响,最终有机统一于建筑设计过程和实践的两门学科。
总之,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应该理解到建筑创作理论与建筑设计方法理论的具体内涵与外延,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哲学角度,深刻理解二者在具体的建筑设计过程的完美结合。当然在以后的建筑实践中,我们应该不断的运用和发展建筑创作理论和建筑设计方法理论,用更科学的建筑理论指导建筑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不仅是建筑本身发展的需要,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易梦溪.“生态地域性”建筑的创作与审美范式[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1(02)
[2] 戴秋思;刘春茂.重拾传统 应对当下——全球化背景下的本土建筑创作思考[J].四川建筑,2011(04)
[3] 尹靖.建筑形态的融合——蚌埠市淮上青少年活动中心设计[J].安徽建筑,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