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在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如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主要结合本科生导师制在我院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中的研究与实践,探讨本科生参加科研创新的教育模式,期望为我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提供思路。
[关键词] 本科生 创新能力 研究 创新
本科生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枢纽。目前对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逐渐纳入我院的本科教学环节,其中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就是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实践表明,本科生导师制促进了教学相长, 有利于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在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心仪的导师,提高了本科生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而且使本科生了解了学科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在实施过程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我们的实践过程介绍给大家,以飨共勉。
一、制订规程
制度化管理是本科生导师制顺利实施的保证。目前许多高校导师制的实施效果不佳的最大原因就在于疏于管理,缺少有效的管理系统,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导师制基本处于一种游离于管理之外的“自由”、“随意”状态,更谈不上考核与评价工作。为确保导师制运行的规范性、有序性、有效性,我们将导师制纳入到学院的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中,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制定相应的制度条例来规范导师制的运行。
(一)构建有效管理系统,实施导师工作考核和评价
导师制工作不仅仅是导师和学生的活动,它同其他教学工作一样,必须依托有效的管理,必须由导师、学生、管理者三者构成导师制工作基本组成部分。导师制工作考核与评价,必须由相应管理系统组织开展。我们在这方面的具体实施方法是成立学院导师制管理机构。由学院的院长、主管教学的副院长及教学秘书组成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制定导师制实施办法,定期就导师的工作情况、考核、评优等进行研究;负责导师的选聘、培训及监督工作,并定期召开导师会议,组织开展经验交流,不断提高指导水平。并对导师工作情况进行必要的检查考核与奖励,以鼓励教师指导学生的积极性,并将考核结果记入本人业务档案,作为学院推荐晋职晋级的依据之一,促进了导师制的有效运行。
(二)制定导师工作制度,确保考核评价工作有章可循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任何管理都离不开相应的制度,导师制管理中更要强化制度观念,要通过建章立制来保障工作正常运行,使导师与学生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在制度中得到体现。
1.制订导师工作制度。导师工作考核与评价的重要依据就是导师工作制度。为此我们制订了《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条例》,建立“导师教书育人制度”,强化导师全方位指导的职责,明确导师的责、权、利,包括导师的任职条件、导师的选择办法、导师的更换办法、导师的责任与权利以及导师的组织管理等。导师不光指导学生完成学术论文,还要指导学生进行全面的研究,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
2.建立导师奖惩制度。准确评价导师工作绩效是激励教师的重要手段。只有将考核与奖惩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对教师的激励作用。为此学院建立了导师奖惩制度,做到有轨有矩,章法严明。对考核优秀的导师予以表彰,在评优评先、晋升职称等方面,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对不称职导师,予以通报,取消导师资格。导师奖励每年进行一次,我们在导师的奖励过程中不搞“光环效应”和“轮流坐庄”,确保公平和公正。
(三)开展常规工作管理,使考核评价制度化
导师工作的考核与评价并非一朝一夕,不能“为考核而考核,为评价而评价”,应该同其它常规教学工作一样,有计划地组织开展。要定期考核导师工作,包括检查导师工作计划、工作记录、工作总结及学生活动记录等,指导和督促导师各阶段培养计划的完成。比如通过组织导师工作例会,了解导师是否能够严格按照指导程序,制定符合个体特点的指导计划和指导方式;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反馈信息,了解导师制活动是否正常化,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开展导师经验交流会,使好的经验和做法得以推广。
(四)多元评价体系的构建
本科生导师制导师工作考核与评价因其工作具有主客体的多元性、导学形式的多样性、导学内容的丰富性以及工作效果表现形式的复杂性等特点,其考核与评价也应以多元评价为手段。
1.多元的评价主体
为使导师工作考核全面、客观,我院采取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出发,包括学生评价、导师自评、导师互评等。评价以学生评价为主,导师自评、同行评价为辅。
学生评价:本科生导师制导师工作考核与评价的落脚点在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导师工作的效果如何,被导学生的反映是最好的参照。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有利于学生从个人兴趣、需要出发,对导学活动的内容、方法等提出意见、建议,促进导师制工作的开展。
导师自评:本科生导师制导师工作考核与评价必须以导师自我更新、自我控制为评价目的。以导师为评价主体的评价活动,让导师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全方位、全过程地参与到评价活动之中,有利于导师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活动和学习活动进行反思,对自己的活动进行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修正、自我管理,从而不断提高导师制工作的质量。
导师互评:导师交流是提高本科生导师制工作质量的最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导师互评,促进导师间的对导师制工作经验的沟通和交流,有利于提高导学活动的成效。由于导师都直接参与了导学活动,对工作的客观实际有着自己的认识和体会,并获得了相应的工作经验,对问题的认识和看法更切合现实情况。导师互评必须以导师本人对绩效的充分阐述为前提。
2.多元的评价内容
本科生导师制导学内容的丰富性,决定了导师工作考核与评价内容也必须全面、具体。那种仅以学生考试成绩、发表论文、考研情况等作为考核与评价的依据,是片面不合理的。导师工作考核与评价不仅要评价教师的导,还要评价学生的学;不仅要评价导师制活动的结果,也要评价导师制活动的过程;不仅要评价教师在知识、技能和能力等认知方面的发展,还要评价情感、意志、个性、人格等非认知因素的发展。
3.多元的评价方法
导师制主客体由导师、学生、管理者三者构成,导师工作是多元的,用单一的评价方法难以使评价准确、全面、客观、公正,必须把问卷调查法、观察法、总结法、访谈法等多种评价方法结合起来。对不同的导师和不同的被导学生,我们对具体工作和工作效果作出符合实际的评价,既充分发挥各种评价方法的优势和特长,又互相弥补其缺陷和不足,从而使评价的结果更加客观、公正。学生评价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导师自评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总结法,导师互评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观察法。
二、双向选择
我们学院把本科生导师的配备工作放在仅次于研究生导师遴选的重要位置,统筹安排。试行本导制阶段,学生依据所学专业配备相应教研室的导师,根据学院各专业的生师比,基本上是每1~2名学生配备一名导师。首先,由学生自主选择一至两名老师,拟作自己的导师,并填写申请表,表达自己的选择意向及学习目标。然后,全体教师根据学生的申请情况和自身的研究方向、专业特长,选择自己希望带的学生。本导制师生匹配坚持双向选择的原则,由学院统一安排。具体做法是首先让学生了解全体教师的基本情况,学院将全院系教师的详细情况,尤其是专业特长、主要研究方向等,整理汇总,按照所属教研室张榜公示,供学生选择时参考。经过师生的自愿双向选择,学院或者系办公室调剂余缺,最终完成师生匹配。
科技创新活动题目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征集题目,二是学生自拟题目。从教师的科研实践中广泛征集适合于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项目,是扩大科技创新活动受益面的重要途径,是以培养和考核创新能力为主的方法。学生从教师提供的课题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参加教师的科研工作,对于培养科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大学生中蕴藏着丰富的创造力,他们可以提出许多奇思异想,这些想法经过一定的指导,就可以变成现实。学生自拟课题、自由开发是锻炼创造能力的最好方式,这是较高层次的创新实践,培育了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健康奋进的心理素质。
三、指导提高阶段
在具体的指导提高阶段,学院按照制定的较为详细的《导师工作职责》和制定考核办法,给予相应的奖励,同时也要对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具体如下:
1.尊重导师,主动与导师联系、寻求导师的指导和帮助。
2.每学期开学两周内与导师见面,并根据导师的意见与本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本学期的学习与综合素质发展计划。
3.以主动、认真的态度,参与导师确定的各项活动,积极主动参加导师所在系(所)或课题组的学术活动。在科研训练中要认真、踏实、多思、多问,努力培养和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与创新思维。
4.自觉遵守所在实验室、课题组的有关管理制度。
四、总结
本科生导师需要在全面了解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挖掘出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科生导师制在我院实施的这一个阶段,初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经过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行,学生的动手能力大大加强,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综合素质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同时也加强了我院导师的队伍建设和相关规章制度的完善。通过我们这一阶段导师制的实施,使我们在教学模式上摆脱用成绩、排名来衡量学生优劣的评价模式,改变了死记硬背、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增强了本科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综合能力的形成,使得本科生对事物的洞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与此同时,在导师人格魅力和文化熏陶中,学生们耳濡目染得到了非智力因素的锻炼, 获取到课本外的隐性知识, 综合素质得到了潜移默化的提高。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规划课题(966)
[关键词] 本科生 创新能力 研究 创新
本科生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枢纽。目前对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逐渐纳入我院的本科教学环节,其中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就是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实践表明,本科生导师制促进了教学相长, 有利于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在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心仪的导师,提高了本科生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而且使本科生了解了学科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在实施过程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我们的实践过程介绍给大家,以飨共勉。
一、制订规程
制度化管理是本科生导师制顺利实施的保证。目前许多高校导师制的实施效果不佳的最大原因就在于疏于管理,缺少有效的管理系统,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导师制基本处于一种游离于管理之外的“自由”、“随意”状态,更谈不上考核与评价工作。为确保导师制运行的规范性、有序性、有效性,我们将导师制纳入到学院的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中,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制定相应的制度条例来规范导师制的运行。
(一)构建有效管理系统,实施导师工作考核和评价
导师制工作不仅仅是导师和学生的活动,它同其他教学工作一样,必须依托有效的管理,必须由导师、学生、管理者三者构成导师制工作基本组成部分。导师制工作考核与评价,必须由相应管理系统组织开展。我们在这方面的具体实施方法是成立学院导师制管理机构。由学院的院长、主管教学的副院长及教学秘书组成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制定导师制实施办法,定期就导师的工作情况、考核、评优等进行研究;负责导师的选聘、培训及监督工作,并定期召开导师会议,组织开展经验交流,不断提高指导水平。并对导师工作情况进行必要的检查考核与奖励,以鼓励教师指导学生的积极性,并将考核结果记入本人业务档案,作为学院推荐晋职晋级的依据之一,促进了导师制的有效运行。
(二)制定导师工作制度,确保考核评价工作有章可循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任何管理都离不开相应的制度,导师制管理中更要强化制度观念,要通过建章立制来保障工作正常运行,使导师与学生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在制度中得到体现。
1.制订导师工作制度。导师工作考核与评价的重要依据就是导师工作制度。为此我们制订了《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条例》,建立“导师教书育人制度”,强化导师全方位指导的职责,明确导师的责、权、利,包括导师的任职条件、导师的选择办法、导师的更换办法、导师的责任与权利以及导师的组织管理等。导师不光指导学生完成学术论文,还要指导学生进行全面的研究,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
2.建立导师奖惩制度。准确评价导师工作绩效是激励教师的重要手段。只有将考核与奖惩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对教师的激励作用。为此学院建立了导师奖惩制度,做到有轨有矩,章法严明。对考核优秀的导师予以表彰,在评优评先、晋升职称等方面,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对不称职导师,予以通报,取消导师资格。导师奖励每年进行一次,我们在导师的奖励过程中不搞“光环效应”和“轮流坐庄”,确保公平和公正。
(三)开展常规工作管理,使考核评价制度化
导师工作的考核与评价并非一朝一夕,不能“为考核而考核,为评价而评价”,应该同其它常规教学工作一样,有计划地组织开展。要定期考核导师工作,包括检查导师工作计划、工作记录、工作总结及学生活动记录等,指导和督促导师各阶段培养计划的完成。比如通过组织导师工作例会,了解导师是否能够严格按照指导程序,制定符合个体特点的指导计划和指导方式;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反馈信息,了解导师制活动是否正常化,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开展导师经验交流会,使好的经验和做法得以推广。
(四)多元评价体系的构建
本科生导师制导师工作考核与评价因其工作具有主客体的多元性、导学形式的多样性、导学内容的丰富性以及工作效果表现形式的复杂性等特点,其考核与评价也应以多元评价为手段。
1.多元的评价主体
为使导师工作考核全面、客观,我院采取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出发,包括学生评价、导师自评、导师互评等。评价以学生评价为主,导师自评、同行评价为辅。
学生评价:本科生导师制导师工作考核与评价的落脚点在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导师工作的效果如何,被导学生的反映是最好的参照。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有利于学生从个人兴趣、需要出发,对导学活动的内容、方法等提出意见、建议,促进导师制工作的开展。
导师自评:本科生导师制导师工作考核与评价必须以导师自我更新、自我控制为评价目的。以导师为评价主体的评价活动,让导师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全方位、全过程地参与到评价活动之中,有利于导师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活动和学习活动进行反思,对自己的活动进行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修正、自我管理,从而不断提高导师制工作的质量。
导师互评:导师交流是提高本科生导师制工作质量的最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导师互评,促进导师间的对导师制工作经验的沟通和交流,有利于提高导学活动的成效。由于导师都直接参与了导学活动,对工作的客观实际有着自己的认识和体会,并获得了相应的工作经验,对问题的认识和看法更切合现实情况。导师互评必须以导师本人对绩效的充分阐述为前提。
2.多元的评价内容
本科生导师制导学内容的丰富性,决定了导师工作考核与评价内容也必须全面、具体。那种仅以学生考试成绩、发表论文、考研情况等作为考核与评价的依据,是片面不合理的。导师工作考核与评价不仅要评价教师的导,还要评价学生的学;不仅要评价导师制活动的结果,也要评价导师制活动的过程;不仅要评价教师在知识、技能和能力等认知方面的发展,还要评价情感、意志、个性、人格等非认知因素的发展。
3.多元的评价方法
导师制主客体由导师、学生、管理者三者构成,导师工作是多元的,用单一的评价方法难以使评价准确、全面、客观、公正,必须把问卷调查法、观察法、总结法、访谈法等多种评价方法结合起来。对不同的导师和不同的被导学生,我们对具体工作和工作效果作出符合实际的评价,既充分发挥各种评价方法的优势和特长,又互相弥补其缺陷和不足,从而使评价的结果更加客观、公正。学生评价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导师自评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总结法,导师互评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观察法。
二、双向选择
我们学院把本科生导师的配备工作放在仅次于研究生导师遴选的重要位置,统筹安排。试行本导制阶段,学生依据所学专业配备相应教研室的导师,根据学院各专业的生师比,基本上是每1~2名学生配备一名导师。首先,由学生自主选择一至两名老师,拟作自己的导师,并填写申请表,表达自己的选择意向及学习目标。然后,全体教师根据学生的申请情况和自身的研究方向、专业特长,选择自己希望带的学生。本导制师生匹配坚持双向选择的原则,由学院统一安排。具体做法是首先让学生了解全体教师的基本情况,学院将全院系教师的详细情况,尤其是专业特长、主要研究方向等,整理汇总,按照所属教研室张榜公示,供学生选择时参考。经过师生的自愿双向选择,学院或者系办公室调剂余缺,最终完成师生匹配。
科技创新活动题目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征集题目,二是学生自拟题目。从教师的科研实践中广泛征集适合于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项目,是扩大科技创新活动受益面的重要途径,是以培养和考核创新能力为主的方法。学生从教师提供的课题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参加教师的科研工作,对于培养科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大学生中蕴藏着丰富的创造力,他们可以提出许多奇思异想,这些想法经过一定的指导,就可以变成现实。学生自拟课题、自由开发是锻炼创造能力的最好方式,这是较高层次的创新实践,培育了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健康奋进的心理素质。
三、指导提高阶段
在具体的指导提高阶段,学院按照制定的较为详细的《导师工作职责》和制定考核办法,给予相应的奖励,同时也要对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具体如下:
1.尊重导师,主动与导师联系、寻求导师的指导和帮助。
2.每学期开学两周内与导师见面,并根据导师的意见与本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本学期的学习与综合素质发展计划。
3.以主动、认真的态度,参与导师确定的各项活动,积极主动参加导师所在系(所)或课题组的学术活动。在科研训练中要认真、踏实、多思、多问,努力培养和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与创新思维。
4.自觉遵守所在实验室、课题组的有关管理制度。
四、总结
本科生导师需要在全面了解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挖掘出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科生导师制在我院实施的这一个阶段,初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经过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行,学生的动手能力大大加强,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综合素质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同时也加强了我院导师的队伍建设和相关规章制度的完善。通过我们这一阶段导师制的实施,使我们在教学模式上摆脱用成绩、排名来衡量学生优劣的评价模式,改变了死记硬背、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增强了本科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综合能力的形成,使得本科生对事物的洞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与此同时,在导师人格魅力和文化熏陶中,学生们耳濡目染得到了非智力因素的锻炼, 获取到课本外的隐性知识, 综合素质得到了潜移默化的提高。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规划课题(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