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合法性与清朝秘密建储制度的产生

来源 :文学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iqianzeq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文摘要:清朝入关建立全国统治的理由不合理,民族压迫造成了认同危机。皇帝重视八旗,不得不重用宗亲和皇子。康熙皇帝皇子众多,又掌握国家权力,是九子夺嫡的根本原因。雍正皇帝发明秘密建储制度,是清朝重用亲贵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政治合法性 秘密建储 清朝 雍正皇帝
  Abstract:The reason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national rule in the Qing Dynasty was unreasonable, and national oppression caused the identity crisis. The emperor attached importance to the eight banners and had to reuse his clan and son. The number of Emperor Kangxi's sons and the mastery of state power were the fundamental reasons for sons to seize the crown. Emperor Yongzheng invented the secret system to designate a crown prince system, which was an inevitable choice for the Qing Dynasty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relatives.
  Keyword:political legitimacy,secret designate a crown prince, qing dynasty,yongzheng emperor
  清朝自雍正皇帝起确立的秘密建储制度,是中国历代王朝所绝无仅有的。传统上,历代王朝为了保证政治稳定,君主传承一般采取公开立储的方式,并遵循“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的基本原则。清王朝反其道而行之,秘密建储,不分嫡庶,唯贤者而立,论者多以为这是清王朝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结果。本文以为,清朝初期的政治合法性危机与现实的矛盾是秘密建储制度产生的重大原因。
  1.清朝统一全国的合法性危机
  政权何以产生和存在?毛主席说“枪杆子里出政权”,武力自然是政权建立和维持不可或缺的组成。但光靠武力,政权是无法持久的,古人早就知道这个道理,说“马上得天下,岂可马上治天下”。政权的存在需要人们对这个政权产生信仰,需要人们在内心深处认同这个政权是合理和正当的,这种合理与正当的认同就是政权的政治合法性。
  按照马克斯﹒韦伯的观点,政治合法性可以分为卡理斯玛型领袖合法性、历史传统合法性和法理合法性等[1]。卡理斯玛型领袖也被称为魅力型领袖,通常是开辟一个时代的领袖人物,他拥有超凡脱俗的英雄气概或某种与众不同的气质,他仅凭个人魅力就能让人遵从和服从。在历史的早期,人们使用神话的方法包装魅力型领袖,我国夏商的开国君主及更古的君主都有很多神迹的记载,外国王朝的开国君主也比较类似,历史传说会把他们的血统与神或一些动物联系起来。后来的王朝也企图用这种方法神化开国之君,史书上每个王朝的开国之君在出生的时候都会有异象,这显然是魅力型领袖的历史遗存。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已经不再相信神迹,但还是习惯了神化魅力型领袖。
  历史传统的合法性一般就是这些開国君主的后代,他们存在长期稳定的历史传承,为人民承认、接受和习惯,大家认为神或者英雄的后代的统治是天经地义的。历史传统合法的形式一般是世袭,但具体还可能与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习惯有关。除世袭之外,历史传统合法性在我国有一种特殊变体,就是禅让。禅让本来是上古时期君主选举到君主世袭中的一种过渡形式,被曹丕拿出来进行了再包装,成为我国历史上改朝换代的主要形式之一。从本质上来说,禅让是大臣篡位的不合法行为,不合乎政治伦理。但禅让是政权的和平交接,社会不发生战乱,百姓不受灾殃,朝廷官员可以安稳工作,前朝宗室的利益也能得到部分保全,这就使禅让具有了部分合法性[2]。
  法理型合法性就是基于法律和社会规则带来的政治合法性,马克斯﹒韦伯主要指民主选举带来的政府合法性,这种观念显然受到了近代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他只认为民主选举建立的政府是合法的。但实际上,我们使用这种术语解释中国古代某些王朝建立的合法性也能说的通,因为既然合法性是一种信仰和认同,只要当时的人们认同这种方式和规则,那就是可以接受的。
  例如,周朝是通过武装斗争取代商朝成为天下宗主的,他们说“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也就是说周朝的革命是跟商汤学来的,只不过商朝如何看自身的合法性,我们不知道。周朝人提出了“暴政”可以使天命转移的理论,认为反抗暴君、推翻暴政是正当、合法的,这种方式和规则为当时和后人所接受,成为合法的造反依据[3]。依同样道理,秦朝实行暴政,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就是合法的,陈胜、吴广起义失败以后,继承了这种起义精神和行动而建立起来的汉朝也是合法的。
  另一方面,我国很早就产生了民族主义思想。孔子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他高度赞美管仲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尊王攘夷的行为,又说“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也”。因此,反抗异族统治,尤其是反抗异族的残暴统治具有更高的合法性[4],所以明朝就自称“得国最正”。
  需要说明的是,我国古代民族主义思想主要体现为文化民族主义,就是要遵奉中华文化、汉家礼仪、华夏衣冠制度,强调要用夏变夷,反对以夷变夏,礼仪制度和文化的重要性远高于血统。因此,虽然北魏皇帝是鲜卑人,但自从北魏孝文皇帝实施汉化改革之后,北魏、西魏、东魏和北周就成了合法的中原王朝[5]。后唐、后晋、后汉三个王朝的皇帝都是沙陀人,但他们的先人已经在中原居住数代,为唐朝守卫边疆、建功立业,早已在文化、思想上接受中原文化,大家也就不再否认这三个王朝的民族合法性。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把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给中原王朝带来了沉重的国防压力,被后世指责,但这种指责显然和他本人的血统、出身没有关系。   根据前面的理论分析,我们考究一下清朝建立的合法性。清朝的建立分两个阶段:后金建国和清朝入关建立全国统治。后金建国是明朝辽东建州卫酋长努尔哈赤反抗明朝,统一女真各部的结果。宣布建国不久,努尔哈赤以“七大恨”为由公开反明[6]。努尔哈赤建国反明之前,他是明朝建州左卫都指挥使,后升迁为都督佥事、龙虎将军,当时的女真人是明朝的国民,努尔哈赤是明朝的官员。从今天国际法的视野来看,努尔哈赤的后金国是明朝官员和明朝百姓造反的叛乱团体。从万历到崇祯时期,明朝政府始终没有承认后金国的合法存在,后金不是独立于明朝的主权国家。因此,清朝入关取代明朝是一场叛乱的结果,符合武王伐纣所建立的反抗暴君、推翻暴政的革命合法性原理。
  然而,清朝入关之前,明朝华北地区同时爆发了一场以李自成为首的农民起义,李自成建国大顺,从关中出发,经过山西,迅速包围并占领了北京城,崇祯皇帝自杀。清朝和大顺集团都是反叛团体,谁更合法?相比之下,李自成略有优势,李自成毕竟是汉人,还占领了明朝都城北京。清朝入关要和李自成争夺天下,必须提出更有利的政治口号。由于李自成集团进入北京后采取了拷掠明朝旧臣的错误行动,山海关总兵吴三桂拒绝臣服,他选择打开山海关,投靠清朝[7]。清朝遂以“為崇祯皇帝报仇”为由入关,这个口号是为了拉拢原明朝官员,实际上是一种投机主义的做法,当时很方便,后期不好解释,可谓后患无穷。
  为正统的皇帝报仇,合乎儒家和君主时代的政治伦理,这种理由表面上说的通。不过,为皇帝报仇,并不能理所当然的继承皇位,除非报仇者是皇帝的近亲或宗室,具有继承权。例如李存勖灭后梁为唐朝报仇,李存勖虽然是沙陀人,但他祖父已经被唐朝皇帝赐姓李,列为宗室,他父亲被唐昭宗封为晋王。李存勖继承唐朝的法统建立后唐,就被认为合乎正统。清朝建国之君努尔哈赤以“七大恨”为由反明自立,一直骚扰边关,多次入长城劫掠,继承之说无从谈起。
  清朝皇帝喜欢讲“本朝江山取自流寇,非取于明,且为明报君父之仇,自古取天下之正,未有如此者。”这种说法是在回避后金是明朝叛乱团体的历史事实。因为满人早期的价值观是以叛主、背主为大罪的,他们拒绝承认后金是明朝的叛乱集团,他们和李自成一样属于造反者。然而,他们没有意识到,如果清朝不是明朝的叛乱团体,有何资格取代明朝统治天下呢?
  当南明弘光政权建立以后,自欺欺人的认定满清是外国政权,派遣使者到访北京意图和谈的时候,摄政王多尔衮将其一律扣留,后来更进一步武力灭掉南明,先后杀害了弘光帝、隆武帝、永历帝和一些明朝的藩王。崇祯皇帝第五子朱慈焕,在康熙四十七年才被发现和抓捕,康熙皇帝以“虽无谋反之事,未尝无谋反之心,朱之父子不可宥”为理由将其全家残酷处死。如果清朝真的是为崇祯皇帝报仇,已经得到了皇位还不知足,还要杀害明朝宗室和崇祯皇帝之子,这是什么道理? “为崇祯皇帝报仇”的说法,只是政治口号而已。
  清朝不愿意承认自身早期是明朝的造反集团,固然是满人意识形态和争取明朝旧官员的政治需要,却也造成了清朝是异族、外国政权的假象,这给清朝初年建立全国统治带来了合法性危机。因为明朝正是反抗异族暴政所建立的,清朝皇帝和八旗集团却以异族自居,刚好成为“反清复明”口号的靶子。不过,这并不妨碍今天我们承认清朝作为中国正统王朝的合法性,因为清朝的建立者是明朝国民,八旗集团的子孙都是中国人,清朝的领土和管辖的人民理应由今天的中国政府所继承。
  2.清朝的民族压迫与合法性认同
  历史上,王朝建立的合法性论述不是太大的问题。毕竟,历代王朝的建立,不是用杀戮,就是用禅让,也就是篡位来实现的,武力征伐往往也很难避免,人们也只能接受王朝建立方式的不完美。清朝更严重的合法性危机来自于清朝建立之初就有,并不断巩固的民族压迫、民族不平等和对这种不平等的制度化,民族压迫和民族不平等使人们对这种社会制度和国家体制感到强烈的不满,进而减低了对清朝的认同感。
  严格来说,满洲八旗集团是一个多民族的军政集团,它是由女真、蒙古和汉族共同组成的,后来统称满洲民族。但是在清朝建立全国统治之初,这个集团并不一定需要以民族的形式存在,它完全可以以新朝军功贵族的形式维持下去,就像西魏、北周、隋唐的关陇集团一样。八旗集团也不需要完全保持封闭的形式,与中原汉族政治精英通婚更能巩固它对政权的把握。
  然而,八旗集团是以女真人为主,由努尔哈赤等人以军事模式创造出来的,当时的女真人还处于半奴隶半封建社会,主奴意识强烈。女真贵族在八旗集团中处于绝对领导地位,由于人口和文化上的自卑感,他们对能否成功统治中原很不自信。基于历史上的教训,清朝上层担心八旗与汉族的接触逐步汉化,进而丧失武力。因而,入关之后,清朝采取了八旗封闭化的措施,旗人与民人(汉人)原则上不得通婚,八旗子弟必须以军事为职业,即所谓“骑射为本”,不得经营农业、工业和商业。旗人每月固定发饷银,不纳税赋,汉人缴税供养旗人。
  入关之前的后金国,与其说是一个国家,不如说是一支军队,它的朝廷就是司令部,它的后勤除了屯田,就是抢劫。它的周边有富裕的中原、孱弱的朝鲜和游牧的蒙古人,中原是最好的抢劫对象。后金国多次跨过长城对华北地区开展扫荡、劫掠,不仅抢夺财物,还杀害大量人口,并劫掠大批汉人为奴。后金劫掠而走的汉人奴隶大多数都被凌虐而死,民族矛盾非常突出。
  清朝入关占领北京周边地区之后,立即把八旗士兵的家眷迁移到北京。他们迅速、粗暴的驱逐了北京内城的本地居民,瓜分了北京周边的耕地,并把土地原主降为奴隶,按八旗规矩可随意打杀。北京城立刻沦为人间地狱。
  清政府大致统一全国之后,迅速推行了剃发易服政策。清政府把这种剃发易服作为人民服从新政权的形式,实行“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种贸然改变全国人民服饰和发型的政策显然是一种极为暴力的政治压制。古代王朝的建立,通常自称是顺应天意,造福百姓,清朝给予的却是赤裸裸的压制。   清朝对言论实行严格控制,对书籍文字实行严格审查。在言论方面,清朝禁止人民讨论政治,禁止知识分子和低级官员向皇帝上书,清朝皇帝对大臣谏言非常反感,对批评言论差不多完全不能接受[8]。而传统认为,知识分子和官员向皇帝上书,大臣向皇帝进谏是忠诚、爱戴君主的表现,是受到舆论支持和皇帝本人鼓励的。清朝多次掀起文字狱,许多官员和知识分子因为一点纰漏受到牵连,无数人失去生命。康熙年间修订的四库全书,以集书为名,毁掉了无数古代典籍,无非是为了销毁对清朝统治不利的书籍和文字。
  在朝廷制度上,清朝大体继承了明朝的体制。不过,为掌控国家,清朝在几乎所有中央国家机关都分别设置了满人大臣和汉人大臣。例如六部,分别设置满尚书和汉人尚书,还有满人的左右侍郎,其中满官的级别一般比汉官级别要高,并实际控制该机关。地方官员以总督、巡抚为首,也多以满人充任,后期才过渡到满汉各半。
  在选官方面,汉人入仕,通常必须经过科举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全国录取进士数百人,难度可想而知。而且进士初授官不过为县丞、知县等,要想升到侍郎、尚书得有非常好的机缘才行。旗人如果能科举入仕,数年就能飞黄腾达。朝廷里专门为旗人设置笔帖式这样的官职,负责抄写和翻译,目的是培养旗人官员,升迁很快。旗人还可以做侍从,有机会看到皇帝,是重要的升迁通道。
  按钱穆先生的说法,清朝本质上是个“部族政权”[9],他们是为满洲八旗的利益实施统治的,八旗是清朝的核心特权集团。清朝最高统治者始终存有一种小心思,如果在中原呆不下去,就回到东北,这种思路贯穿了清朝从入关到灭亡的全过程。他们担心八旗集团被汉族吸收和同化,他们禁止“旗汉通婚”,用八旗子弟来防范和控制汉族官吏。清朝对汉族官员不放心,一直是以重用儒士、排斥武人的方式进行利用,武力长期保持在八旗统治集团手中。
  总的来说,正是由于清朝长期的、制度化的对汉民族的压制,汉人对这个王朝的接受程度不高。“反清复明”这个口号能够从清朝建立传播到快灭亡,持续两百多年,就表明了这一点。
  3.太子继承制与现实的矛盾
  清朝政府和清朝皇帝知道中原汉族对他们的认同不高,满汉关系紧张,他们采取的策略是巩固满洲八旗制度,用八旗作为朝廷的底牌,以武力进行压制。后金时代,八旗集团的实际掌控者基本是皇帝近亲、宗室和功臣。入关之后,皇帝为切实掌握权力,利用和制衡汉族政治精英,也不得不培养、重用宗室亲贵,有能耐的兄弟子侄都会分派官职,掌握实权。康熙皇帝按照汉族王朝的历史传统,以嫡长子胤礽为太子,就与清朝的政治现实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清朝政治的现实是以八旗集团为核心,八旗子弟是自己人,他们监督汉族官员,统治汉人。汉族官员可以用科举考试来产生,八旗人数不多,必须以人身依附关系笼络。这样,也就必须重用宗室近亲,尤其是皇子。因为封闭的小集团只能用私人关系巩固,而最天然的私人关系就是血统。但重用近亲掌握国家,就会产生储君地位危机。
  如果皇帝通过嫡长子继承制或者其他方式公开确立了太子,而其他皇子也在朝廷和八旗中掌握大权,太子和他的兄弟同时管理国家事务,他们之间的斗争就会失控,发生在康熙年间的“九子夺嫡”就是这样。宗室和皇子需要重用,王朝又需要储君,为了减缓重用皇子进行带来的储君之争,控制他们之间的冲突,公开宣布确立太子,就成为不合时宜的举措。通过遗诏,采用秘密的手法确定皇帝的继承人,就成为一种不得不采取的政治权术。这是防止皇子之间内斗,同时又让他们为朝廷尽心用力工作的政治手段,是一种无奈之举。
  康熙皇帝亲政以后,面对诸多矛盾,面对王朝初期的合法性危机,他必须拉拢、巩固八旗集团,用宗亲和皇子执掌国家权力。不仅如此,康熙皇帝还比较长寿,皇子众多,这就造成了皇子夺嫡的现实局面。雍正皇帝本人以康熙皇帝遗诏的方式即位,他参考康熙晚年的形势和做法,创建了秘密建储制度,不再立太子。另一方面,雍正和以后的皇帝,也不再重用皇子,很少委派皇子干预国家大事,皇子既无嫡可争,又无势可争,也就安分了起来[10]。
  历史诡异之处在于,秘密建储制度成熟之后,清朝统治逐步平稳,民族矛盾和缓,历史合法性加强,这项制度反倒有点不合时宜。毕竟,皇帝不能光明正大的培养储君,新君处理政务的能力全靠天分;储君由皇帝一人确定,万一选错就毫无办法。乾隆皇帝长寿,最后还是公开立了太子。嘉庆皇帝猝死,一时没有找到即位诏书,但道光皇帝仍然风平浪静的即位了,因为朝廷上心知肚明,秘密建储明显泄了密。道光皇帝选定了咸丰皇帝,后世一致认为是个败笔,咸丰皇帝不及恭亲王奕訢多矣!
  4.总结
  清王朝本来是一个反明自立的叛乱团体,为了拉拢明朝旧官员,号称为崇祯皇帝报仇入关建立全国统治,这给人以异族外国政权的假象,产生合法性危机。清朝作为少数民族王朝,对汉族持续的民族压迫,降低了汉人的认同。清朝采取的措施是用亲贵控制八旗集团,用八旗监督汉族官员统治天下。清朝初年,朝廷用皇子分管国家机关,皇子觊觎太子之位,太子担心皇子坐大,这就爆发了储位之争。清朝既然必须以亲贵控制八旗和国家,就只能以保密的方式选定太子。清朝初年面临的的政治合法性危机和必须控制八旗的需求,正是雍正皇帝发明秘密建储制度的原因。
  参考文献
  [1]马克斯·韦伯.支配社会学[M].康乐、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P253-336
  [2]杨永俊.禅让与世袭的互动及其对中国古代王朝更迭的作用[J].石家莊学院学报,2008(09)
  [3]张绪山.“汤武革命论”与中国传统政治伦理[J].史学月刊,2018(04)
  [4]赵明.谈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华夷之辩[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08)
  [5]苑青、张宏斌.从平城到洛阳——北魏政权合法性与文化主体性的认同[J].原道,2016(01)
  [6]王川.对明宣传语境下的七大恨再研究[J].黑龙江史志,2016(01)
  [7]蔡洁琳.论吴三桂降清的必然性和偶然性[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8(10)
  [8]郭成康.18世纪清朝国家政体变革再思考[J].清史研究,2021(04)
  [9]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P140-156
  [10]杨珍.从清宫档案解读清朝皇位继承制度[J].北京档案,2013(05)
  作者简介:
  云太真,男,1977年生,河南巩义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法理学,法律史,人工智能法学等。
其他文献
摘要:《鸡鸣》是诗经中的重要篇目,本文主要从结构、手法、意象和同类诗歌角度分析《鸡鸣》的艺术特色,并阐述其独一无二的审美观感。  关键词:诗经;《鸡鸣》;艺术特色  《鸡鸣》  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匪鸡则鸣,苍蝇之声。  东方明矣,朝既昌矣。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  虫飞薨薨,甘与子同梦。会且归矣,无庶予子憎!  《鸡鸣》作为《齐风》中的第一篇,其研究价值备受历代学者重视。对于《鸡鸣》的发言者问题
期刊
摘要:我国教育事业迅速发展,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对初中地理教学质量进行更多的关注和重视。多媒体背景下,初中地理读图、用图能力培养存在一定不足之处,需要教师更加注重地理地图的教学,帮助学生更加迅速的掌握相关地理知识,降低学习难度,提升学生读图、用图能力。  关键词:多媒体背景;初中地理;读图 用图能力;培养现状  地图具有良好的反映地理现象的功能,促进学生在读图过程中,形成地理空间观念,培养和提升他们
期刊
摘要:城市水文化是城市出现以后就存在的一种文化形态,这一文化形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被学者们广泛关注。文章在界定城市水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厘清了水与城市的关系,分析了当下城市面临的水困扰,最后提出城市水文化建设的方向和任务。  关键字:城市水文化;水与城市;建设任务  一、城市水文化的内涵  城市水文化即是指城市中与水相关联的文化集合。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剖析出两个层面的内容。一个层面是城市与水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发展也在不断进步,建筑过程也需要大量的施工技术支持。随着时间的累计和前辈的经验遗留,再加上我国当前的科学技术水平不断的提高,对于我们有着先人指路的捷径和方法,一定会对于我们研究数字化虚拟仿真技术应用在特色建筑中的这一项目有着很大的帮助。对于数字化虚拟仿真技术而言,在建筑行业处于刚起步刚探索的阶段,我相信项目会由于我们努力探究而得到广泛的应用,尽最大程度发挥
期刊
摘要:基层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是服务人民群众的平台,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实现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国家治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行动学习是一个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在学习小组的支持下持续不断地进行反思与学习的过程,在解决现实问题、促进小组成员成长、营造良好的团队环境、打造团结和谐的团队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大力推广和运用行动学习的方
期刊
摘要:纪检监察机关是政治机关,基层的纪检监察工作始终要坚守政治机关定位,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不断强化党建引领作用,把基层党建工作作为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抓手,努力实现基层党建工作与纪检监察工作的深度融合,切实推动纪检监察工作效能提升。  关键词:基层纪检;监督;效能  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工作报告中强调,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突出政治功能,以党的建设带动各项工作。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应切
期刊
摘要:学校不仅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地方,还是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场所。学生是国家的未来,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是教学的基础,在教育发展的今天,德育工作的开展适应了时代的要求。班主任作为班级中重要的管理者,需要起到德育教学的带头作用。基于此,本文从言传身教树立学生道德意识、教学中融入德育身影、激励策略提高学生德育素养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德育教育  随着教育的不断探索,教育学者
期刊
摘要:“三项机制”的建立,是全面贯彻从严治党要求、切实增强干部队伍活力的有力举措,其目的就是要调动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引导各级人员主动适应把握新常态,提振比学赶超的精气神。作为国有企业单位,汉钢公司一直坚持用足用活“三项机制”以激发基层干事活力,并且取得了可视的成绩。本文以烧结厂为例,对如何用活“三项机制”激发基层党员干部干实事、求上进、谋发展的干劲和活力进行了浅要分析。  关键词:三项
期刊
摘要:近些年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各企业也相继实现了发展,在复杂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需要做好自身的思想政治工作,才能保证企业的稳步前行。在新媒体时代下,人们的思维、信息传递方式都在发生变化,企业需要紧抓新媒体时代的发展机遇。本文将分析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在新媒体视阈下的开展,帮助企业提升自身实力,赢得市场青睐,进而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新媒体视阈;企业  前言:市场经济的发展带动
期刊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从唯物史观出发,考察了资本主义生产及其发展,从资产阶级活动的必然要求和结果出发,提出了“世界历史”理沦:“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马克思、恩格斯在其合著的《共产党宣言》中又有这样的描述:“资产阶级,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