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朝阳区是北京市的科技、经济、文化示范区,文化建设离不开图书馆的建设发展。自朝阳区成立至今,图书馆建设大体上可分为三个时期。图书馆数量从少到多,藏书日渐丰富,各级图书馆逐渐形成服务网络,数字信息技术带动着图书馆服务的进步,民间力量在图书馆定制、即时服务中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朝阳区;图书馆;发展建设
Abstract:Chaoyang District is a demonstration area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conomy and culture in Beijing. Cultural construction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ibrary.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Chaoyang District, the library construction can be roughly divided into three periods. The number of libraries is from small to large, and the collection of books is becoming richer. Libraries at all levels have gradually formed a service network. Digit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driven the progress of library services. Folk forces have irreplaceable significance in Library customization and instant service.
Key words:Chaoyang District;Library;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朝陽区位于北京城区东部,2016年末辖区面积470.8平方千米,户籍人口210.9万人,常住人口385.6万人[1],下辖24个街道及19个乡。朝阳区成立于1958年,至今已有60余年,已建成北京市商务中心区(CBD)、中关村科技园朝阳园等商务、科技园区,正在向创新引领的首都文化窗口区迈进。“文化强区”战略的实施离不开各级文化机构的普及,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图书馆的建设与服务延展。笔者拟就朝阳区自成立至今各级图书馆的建设过程与服务变化进行简要回溯。
北京市朝阳区辖域内的图书馆建设最早可追溯至1913年北洋时期京师学务局设在朝阳门外的“劝学所”,“劝学所”后来成为朝阳区图书馆的前身。朝阳设区后,各级图书馆的建设与服务改进可大体分为三个时期,分别是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末的起步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2010年的全面发展阶段;2010年至今的继续完善阶段。以下以三个阶段分别论述朝阳区各级图书馆的建设历程。
一、图书馆相对单一的起步期: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朝阳区各级图书馆建设可分为区图书馆、教育机构图书馆及其他图书馆三类。以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和藏书数量而言,部分高校图书馆要比区图书馆更大、更多。整体而言,各级图书馆建设规模总体不大,且发展较为迟缓,但已有向多种服务形式拓展的趋势。
今天的北京市朝阳区图书馆伴随着东郊区改为朝阳区而设立,始建于1958年。20世纪80年代末朝阳区图书馆的位置在朝阳区西部的朝阳路北侧小庄,隶属于朝阳区文化文物局[1]。1987年9月,区图书馆进行翻建,至1990年9月新馆落成。翻建后图书馆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建筑面积4400平方米。区图书馆新楼为地上四层,地下一层,设有采编、外借、阅览、少儿、辅导五个部和办公室。
翻建后的区图书馆开始向多种服务拓展。例如,馆里有多功能厅、会议室等。在二楼还专为离退休人员开辟老年阅览室,视听室设有单人语音桌的名号。朝阳区图书馆的社会学习功能也在延伸,如开设了一个有72个座位的自习室,开放时间从每天上午8时到晚10时,临考期间还会增设专门自习室。截至20世纪80年代末,朝阳区图书馆藏书量为30万册(设计藏书量60万册),已发出个人借阅证7800余份,每天来馆阅读人数达300余人次,外借达350人次[2]。
朝阳区境内各级教育机构众多,大、中、小学也设有各自的图书馆(室)。以高校图书馆而论,始建于1954年的北京广播学院(今中国传媒大学前身)图书馆面积最大,其建筑面积是翻建后的朝阳区图书馆近两倍,达8311平方米。高校图书馆中收藏图书最多的是北京工业大学图书馆,共有藏书100万册。在20世纪80年代,高校图书馆是朝阳区各级图书馆的执牛耳者,只是受限于其归属高校管理,其服务范围相对有限。而在朝阳区中、小学中,形成规模的图书馆也有不少,如北京市第八十中学有藏书5万册的图书馆和可容纳250人的阅览室,北京市朝阳区幸福村中心小学有藏书2.8万册的图书馆等。
朝阳区位于北京市的城郊接合部,因城市化进程有限,截至20世纪80年代,在辖区的东部、北部、南部尚有规模较大的农场建制,如和平农场、东风农场、朝阳农场等。部分农场在场部内设有图书馆,如双桥农场的图书馆藏书规模曾达到10万余册。不过,随着农场建制被乡镇取代,这类图书馆往往转由乡镇管理。
二、各层次图书馆的全面建设期:20世纪90年代至2010年
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经济加速发展,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的需求日渐提高,朝阳区的图书馆建设进入全面发展期。首都图书馆的迁入是辖区图书馆建设的重要助推力。朝阳区图书馆规模的扩大及分馆的成立,促进了各街乡图书馆的建立。随着数量众多、规模各异图书馆的建立,最终形成了朝阳区四级图书馆服务网络。 首都图书馆原址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国子监,2000年9月23日,首都图书馆新馆历经两年半竣工。新馆位于东南三环华威桥东侧,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内设借阅厅室20余间,阅览座席1700余个,设报告厅、艺术展厅等专业厅室,藏书600万余册、件,以古籍善本、地方文献、近代书报、音像资料为特色馆藏。2001年5月1日,作为北京市四大文化标志性建筑之一的首都图书馆新馆一期(A座)正式对外开放,服务效能得到质的提升[3]。首都图书馆作为市级图书馆,其迁入对朝阳区各级图书馆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2002年,首都图书馆新馆已实现与11个区县图书馆、33个乡镇街道图书馆的联合检索、网上阅览、馆际互借、资源共享,初步构建起北京市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网络平台,促进了朝阳区图书馆的服务体系建立。2004年,北京市少年儿童图书馆迁入首都图书馆新馆,两馆合并使首都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更加完备。
1990年落成的朝阳区图书馆新馆面积5124平方米,每日接待读者由300人次提升至900人次。朝阳区图书馆的藏书规模也由30万册逐步向60万册的设计目标迈进。区图书馆的特色馆藏为法律资料。特色服务项目有法律资料室、老年人阅览室和盲人阅览室。1996年,区图书馆建立了藏书2000册的法律资料阅览室。1998年,建立法律资料光盘数据库。2002年,区图书馆被区依法治区办公室确定为朝阳区法律资料服务中心,并将馆前广场命名为普法广场。
除特色馆藏外,朝阳区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也在不断延展。1997年,区图书馆为武警某部建立图书室。1998年,区图书馆为参加国庆五十周年阅兵的女民兵方队训练营建立图书室。在做好拥军工作的同时,朝阳区图书馆于2002年开通了官方网站,服务开始向线上拓展。2004年,朝陽区图书馆在一年内发放的各类读者证件11866个(累计51606个),流通人数37万人次,举办各种辅导讲座115场次。2008年5月起,朝阳区图书馆与法国文化中心多媒体图书馆开始建立合作关系,双方互派工作人员实地交流学习,法方向区图书馆配送法文版图书,用于建立外文图书馆。1998年、2004年和2009年,朝阳区图书馆3次被评为国家一级图书馆。截至2010年,朝阳区图书馆藏书已达1016507册[4]。
这20年是朝阳区下辖各街道、乡镇图书馆广泛建立的时期。街道所辖社区图书馆的建立得益于2002年朝阳区的为民办实事的工程——“百米万册”社区图书馆。当年规划建立的社区图书馆有10处,实际建成12处。2004年,社区百米万册达标图书馆已达44家,总面积为9306平方米,保有藏书534435册,其体量已与该年朝阳区图书馆的藏书量近似。社区图书馆的优势在于服务的便捷性与受众的广泛性,2004年,社区图书馆累计发放借书证12415个,总流通人次480249人。2005年在新建社区达标图书馆11个后,社区图书馆已有53座,总面积8793平方米,相当于新建了一座朝阳区图书馆,每个街乡都有图书馆的目标当年达成。社区图书馆已有一半接入北京市公共图书馆计算机信息服务系统。
随着社区图书馆的建立与规模扩展,已有部分从辐射范围、藏书体量上超越了社区服务的范畴,这类社区图书馆日渐成为朝阳区图书馆的分馆。区图书馆分馆最早出现于1999年成立的楼梓庄乡科技图书馆。该图书馆不同于21世纪初的社区图书馆,其主要功能在于向乡镇推广农业技术。2005年社区图书馆服务系统形成后的次年,即2006年,康家园社区图书馆被提升为区图书馆分馆。2007年,一些人口密度大、地理位置重要的社区图书馆,如潘家园、麦子店、八里庄、朝外等社区图书馆,均提升为区图书馆分馆。北京市商务中心区(CBD)建立后,以706创意资料中心为基础改建的区图书馆分馆——尚都国际中心图书馆随之建成投入使用。
北京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并入首都图书馆后仍是市级少儿图书馆。朝阳区所辖的少儿图书馆设立于1999年,位于安华西里,隶属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管理,设有低幼阅览室、中小学生阅览室、报刊阅览室和电子阅览室,藏书8万余册。2007年,区图书馆少儿分馆在孙河乡华成学校成立。
朝阳区的村级图书馆建设起步虽晚,但发展很快,金盏、驼房营等村图书馆藏书均比较丰富。2009年,朝阳区开始建立新形式的村级图书馆——益民书屋。与原有图书馆相比,益民书屋的服务模式更为多样,初步实现了“因需定供”,这一服务模式在社区图书馆建设中也有体现。
2010年,朝阳区文化委员会依据北京市建设公共文化四级服务网络的要求,提出了建设本区公共图书馆四级服务网络。所谓四级是“区图书馆—区图书馆分馆—街乡图书馆—社区图书馆和村级图书馆”。当年,区图书馆配送中心成立,以区中心馆的地位统领全区图书馆室业务。2010年内,朝阳区图书馆四级服务网络初步形成。
三、数字化定制服务的勃兴期:2011年至今
最近十年,图书馆的服务既迎来了机遇,也接受了挑战。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进一步需求客观上要求图书馆形成及时高效且有针对性的知识传递服务。网络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智能手机的使用,使图书馆、书店渐有“门前冷落鞍马稀”的现象。朝阳区图书馆体系在形成四级服务网络的基础上,全面进入数字化图书馆时代,并在加速建设了24小时自助图书机、城市书房等。社会力量逐渐进入图书馆服务体系,成为朝阳区图书馆服务建设的重要支撑。
2010年,朝阳区政府出资购买东三环双井百环家园66号院3号楼作为区图书馆新馆。2013年12月26日,新馆正式对外开放,建筑面积14600平方米[5]。新馆开放后,全区共有公共图书馆3个,社区图书馆44个,图书馆馆藏图书由284.9万册增长到328.8万册。
十年间,藏书规模的扩大仅是图书馆建设成就的体现之一。与此相对应的是,自2012年至2016年,各级图书馆办理各种读书证件的数量逐渐下降,图书外借数与接待读者数并无明显增长。主要原因是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有了脱离图书馆获取知识的多种便捷途径。朝阳区图书馆网站虽开通已久,但与数字化建设要求仍有差距。为加速数字图书馆建设,2012年2月,潘家园街道图书馆举行了北京市数字文化社区启动仪式。数字文化社区将有线电视线路引入街道社区,依托高清交互平台,结合互联网无线技术,创建了多媒体、跨平台、多终端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首都图书馆等渠道信息被整合入该平台并加以利用,“能够即时传播300万册电子图书、1万种电子期刊、2000种中华文化视频、1万种50万册古籍、2万场讲座及专题视频等数字化文化信息资源”[6]。 智能手机的迅速普及,又促使图书馆服务向手机端的延展。“北京市朝阳区图书馆”“朝阳区自助图书馆”微信公众号相继开通,公众号设置了进馆预约、获知图书馆最新活动等功能,并设有图书推荐、电子书推荐、作家访谈、心愿书单等特色服务。
近十年是朝阳区各类型图书馆的涌现时期。2012年,朝阳区图书馆盲文支馆建成并投入使用,配置盲文图书1000余册,视听资源2000余件并能与中国盲文图书馆共享文献资源。2015年10月,北京首家社区图书馆英文阅览室落户朝阳区垡头文化中心。2014年,朝阳区中小学图书馆(室)藏书已达844万余册,职业学校藏书46万余册。
为提升基层文化设施服务效能,解决公共文化建设“最后一公里”的难题,朝阳区引入24小时自助图书馆服务项目。24小时自助图书馆集办证、查询、预约、借书、还书等功能为一体,且占地面积较小,提供了市民更为方便的阅读體验选择。截至2020年,朝阳区已建成150处24小时自助图书馆,遍布朝阳区的各街道、乡镇。
以往图书馆建设多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鲜有涉及。2014年,朝阳区图书馆建设迈出了社会力量参与的坚实一步。2014年,朝阳区图书馆、朝外街道图书馆、悠贝亲子图书馆签署《社会力量参与朝外地区图书馆运营合作协议书》。朝外街道图书馆成为北京市第一家采用政府购买服务,引进民办图书馆团队管理政府公共图书馆。该图书馆由民办力量负责日常管理及活动开展,同时继续坚持市公共图书馆“一卡通”及通借通还服务形式,服务效能有所提高。与民办街道图书馆相比,“城市书房”的管理服务形式更为新颖。2016年4月,朝阳区首个“城市书房”在西坝河东里落成,名为“梦工坊·城市书房”。城市书房在设施建设中已引入社会力量,“因需定供”的服务形式更为明显,服务时长已不再受街道图书馆的限制。同时,“梦工坊”还为残障人士及周边百姓提供书籍,成为公益性服务平台。
时至今日,数字智能技术、5G网络建设已在朝阳区已全面铺开,作为科技引领示范区与产业聚集创新区,朝阳区的信息技术平台搭建自然会走在北京市前列。这为区各级图书馆的服务延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把握时代技术的革新,促进传统图书馆的转型,已成为朝阳区各级图书馆的重要任务。引入民间力量的朝阳图书馆有望在管理形式、定制服务等方面进一步创新,从而助推朝阳区成为首都文化窗口区。
参考文献:
[1]朝阳区地名志编辑委员会.北京市朝阳区地名志[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
[2]北京市朝阳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北京朝阳年鉴(2017)[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8.
[3]首都图书馆.首都图书馆服务指南[EB/OL].(2020-01-01)[2020-05-01]. https: //www. clcn. net. cn/guide/default/index?page_id=11.
[4]北京市朝阳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北京市朝阳区志(1996-2010)[M].北京:线装书局,2018.
[5]北京市朝阳区图书馆.北京市朝阳区图书馆官方网站[EB/OL].(2020-01-01)[2020-05-01]. http: //www. cylib.cn.
[6]北京市朝阳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北京朝阳年鉴(2013)[M].北京:中华书局,2013.
关键词:朝阳区;图书馆;发展建设
Abstract:Chaoyang District is a demonstration area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conomy and culture in Beijing. Cultural construction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ibrary.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Chaoyang District, the library construction can be roughly divided into three periods. The number of libraries is from small to large, and the collection of books is becoming richer. Libraries at all levels have gradually formed a service network. Digit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driven the progress of library services. Folk forces have irreplaceable significance in Library customization and instant service.
Key words:Chaoyang District;Library;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朝陽区位于北京城区东部,2016年末辖区面积470.8平方千米,户籍人口210.9万人,常住人口385.6万人[1],下辖24个街道及19个乡。朝阳区成立于1958年,至今已有60余年,已建成北京市商务中心区(CBD)、中关村科技园朝阳园等商务、科技园区,正在向创新引领的首都文化窗口区迈进。“文化强区”战略的实施离不开各级文化机构的普及,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图书馆的建设与服务延展。笔者拟就朝阳区自成立至今各级图书馆的建设过程与服务变化进行简要回溯。
北京市朝阳区辖域内的图书馆建设最早可追溯至1913年北洋时期京师学务局设在朝阳门外的“劝学所”,“劝学所”后来成为朝阳区图书馆的前身。朝阳设区后,各级图书馆的建设与服务改进可大体分为三个时期,分别是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末的起步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2010年的全面发展阶段;2010年至今的继续完善阶段。以下以三个阶段分别论述朝阳区各级图书馆的建设历程。
一、图书馆相对单一的起步期: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朝阳区各级图书馆建设可分为区图书馆、教育机构图书馆及其他图书馆三类。以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和藏书数量而言,部分高校图书馆要比区图书馆更大、更多。整体而言,各级图书馆建设规模总体不大,且发展较为迟缓,但已有向多种服务形式拓展的趋势。
今天的北京市朝阳区图书馆伴随着东郊区改为朝阳区而设立,始建于1958年。20世纪80年代末朝阳区图书馆的位置在朝阳区西部的朝阳路北侧小庄,隶属于朝阳区文化文物局[1]。1987年9月,区图书馆进行翻建,至1990年9月新馆落成。翻建后图书馆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建筑面积4400平方米。区图书馆新楼为地上四层,地下一层,设有采编、外借、阅览、少儿、辅导五个部和办公室。
翻建后的区图书馆开始向多种服务拓展。例如,馆里有多功能厅、会议室等。在二楼还专为离退休人员开辟老年阅览室,视听室设有单人语音桌的名号。朝阳区图书馆的社会学习功能也在延伸,如开设了一个有72个座位的自习室,开放时间从每天上午8时到晚10时,临考期间还会增设专门自习室。截至20世纪80年代末,朝阳区图书馆藏书量为30万册(设计藏书量60万册),已发出个人借阅证7800余份,每天来馆阅读人数达300余人次,外借达350人次[2]。
朝阳区境内各级教育机构众多,大、中、小学也设有各自的图书馆(室)。以高校图书馆而论,始建于1954年的北京广播学院(今中国传媒大学前身)图书馆面积最大,其建筑面积是翻建后的朝阳区图书馆近两倍,达8311平方米。高校图书馆中收藏图书最多的是北京工业大学图书馆,共有藏书100万册。在20世纪80年代,高校图书馆是朝阳区各级图书馆的执牛耳者,只是受限于其归属高校管理,其服务范围相对有限。而在朝阳区中、小学中,形成规模的图书馆也有不少,如北京市第八十中学有藏书5万册的图书馆和可容纳250人的阅览室,北京市朝阳区幸福村中心小学有藏书2.8万册的图书馆等。
朝阳区位于北京市的城郊接合部,因城市化进程有限,截至20世纪80年代,在辖区的东部、北部、南部尚有规模较大的农场建制,如和平农场、东风农场、朝阳农场等。部分农场在场部内设有图书馆,如双桥农场的图书馆藏书规模曾达到10万余册。不过,随着农场建制被乡镇取代,这类图书馆往往转由乡镇管理。
二、各层次图书馆的全面建设期:20世纪90年代至2010年
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经济加速发展,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的需求日渐提高,朝阳区的图书馆建设进入全面发展期。首都图书馆的迁入是辖区图书馆建设的重要助推力。朝阳区图书馆规模的扩大及分馆的成立,促进了各街乡图书馆的建立。随着数量众多、规模各异图书馆的建立,最终形成了朝阳区四级图书馆服务网络。 首都图书馆原址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国子监,2000年9月23日,首都图书馆新馆历经两年半竣工。新馆位于东南三环华威桥东侧,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内设借阅厅室20余间,阅览座席1700余个,设报告厅、艺术展厅等专业厅室,藏书600万余册、件,以古籍善本、地方文献、近代书报、音像资料为特色馆藏。2001年5月1日,作为北京市四大文化标志性建筑之一的首都图书馆新馆一期(A座)正式对外开放,服务效能得到质的提升[3]。首都图书馆作为市级图书馆,其迁入对朝阳区各级图书馆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2002年,首都图书馆新馆已实现与11个区县图书馆、33个乡镇街道图书馆的联合检索、网上阅览、馆际互借、资源共享,初步构建起北京市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网络平台,促进了朝阳区图书馆的服务体系建立。2004年,北京市少年儿童图书馆迁入首都图书馆新馆,两馆合并使首都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更加完备。
1990年落成的朝阳区图书馆新馆面积5124平方米,每日接待读者由300人次提升至900人次。朝阳区图书馆的藏书规模也由30万册逐步向60万册的设计目标迈进。区图书馆的特色馆藏为法律资料。特色服务项目有法律资料室、老年人阅览室和盲人阅览室。1996年,区图书馆建立了藏书2000册的法律资料阅览室。1998年,建立法律资料光盘数据库。2002年,区图书馆被区依法治区办公室确定为朝阳区法律资料服务中心,并将馆前广场命名为普法广场。
除特色馆藏外,朝阳区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也在不断延展。1997年,区图书馆为武警某部建立图书室。1998年,区图书馆为参加国庆五十周年阅兵的女民兵方队训练营建立图书室。在做好拥军工作的同时,朝阳区图书馆于2002年开通了官方网站,服务开始向线上拓展。2004年,朝陽区图书馆在一年内发放的各类读者证件11866个(累计51606个),流通人数37万人次,举办各种辅导讲座115场次。2008年5月起,朝阳区图书馆与法国文化中心多媒体图书馆开始建立合作关系,双方互派工作人员实地交流学习,法方向区图书馆配送法文版图书,用于建立外文图书馆。1998年、2004年和2009年,朝阳区图书馆3次被评为国家一级图书馆。截至2010年,朝阳区图书馆藏书已达1016507册[4]。
这20年是朝阳区下辖各街道、乡镇图书馆广泛建立的时期。街道所辖社区图书馆的建立得益于2002年朝阳区的为民办实事的工程——“百米万册”社区图书馆。当年规划建立的社区图书馆有10处,实际建成12处。2004年,社区百米万册达标图书馆已达44家,总面积为9306平方米,保有藏书534435册,其体量已与该年朝阳区图书馆的藏书量近似。社区图书馆的优势在于服务的便捷性与受众的广泛性,2004年,社区图书馆累计发放借书证12415个,总流通人次480249人。2005年在新建社区达标图书馆11个后,社区图书馆已有53座,总面积8793平方米,相当于新建了一座朝阳区图书馆,每个街乡都有图书馆的目标当年达成。社区图书馆已有一半接入北京市公共图书馆计算机信息服务系统。
随着社区图书馆的建立与规模扩展,已有部分从辐射范围、藏书体量上超越了社区服务的范畴,这类社区图书馆日渐成为朝阳区图书馆的分馆。区图书馆分馆最早出现于1999年成立的楼梓庄乡科技图书馆。该图书馆不同于21世纪初的社区图书馆,其主要功能在于向乡镇推广农业技术。2005年社区图书馆服务系统形成后的次年,即2006年,康家园社区图书馆被提升为区图书馆分馆。2007年,一些人口密度大、地理位置重要的社区图书馆,如潘家园、麦子店、八里庄、朝外等社区图书馆,均提升为区图书馆分馆。北京市商务中心区(CBD)建立后,以706创意资料中心为基础改建的区图书馆分馆——尚都国际中心图书馆随之建成投入使用。
北京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并入首都图书馆后仍是市级少儿图书馆。朝阳区所辖的少儿图书馆设立于1999年,位于安华西里,隶属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管理,设有低幼阅览室、中小学生阅览室、报刊阅览室和电子阅览室,藏书8万余册。2007年,区图书馆少儿分馆在孙河乡华成学校成立。
朝阳区的村级图书馆建设起步虽晚,但发展很快,金盏、驼房营等村图书馆藏书均比较丰富。2009年,朝阳区开始建立新形式的村级图书馆——益民书屋。与原有图书馆相比,益民书屋的服务模式更为多样,初步实现了“因需定供”,这一服务模式在社区图书馆建设中也有体现。
2010年,朝阳区文化委员会依据北京市建设公共文化四级服务网络的要求,提出了建设本区公共图书馆四级服务网络。所谓四级是“区图书馆—区图书馆分馆—街乡图书馆—社区图书馆和村级图书馆”。当年,区图书馆配送中心成立,以区中心馆的地位统领全区图书馆室业务。2010年内,朝阳区图书馆四级服务网络初步形成。
三、数字化定制服务的勃兴期:2011年至今
最近十年,图书馆的服务既迎来了机遇,也接受了挑战。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进一步需求客观上要求图书馆形成及时高效且有针对性的知识传递服务。网络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智能手机的使用,使图书馆、书店渐有“门前冷落鞍马稀”的现象。朝阳区图书馆体系在形成四级服务网络的基础上,全面进入数字化图书馆时代,并在加速建设了24小时自助图书机、城市书房等。社会力量逐渐进入图书馆服务体系,成为朝阳区图书馆服务建设的重要支撑。
2010年,朝阳区政府出资购买东三环双井百环家园66号院3号楼作为区图书馆新馆。2013年12月26日,新馆正式对外开放,建筑面积14600平方米[5]。新馆开放后,全区共有公共图书馆3个,社区图书馆44个,图书馆馆藏图书由284.9万册增长到328.8万册。
十年间,藏书规模的扩大仅是图书馆建设成就的体现之一。与此相对应的是,自2012年至2016年,各级图书馆办理各种读书证件的数量逐渐下降,图书外借数与接待读者数并无明显增长。主要原因是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有了脱离图书馆获取知识的多种便捷途径。朝阳区图书馆网站虽开通已久,但与数字化建设要求仍有差距。为加速数字图书馆建设,2012年2月,潘家园街道图书馆举行了北京市数字文化社区启动仪式。数字文化社区将有线电视线路引入街道社区,依托高清交互平台,结合互联网无线技术,创建了多媒体、跨平台、多终端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首都图书馆等渠道信息被整合入该平台并加以利用,“能够即时传播300万册电子图书、1万种电子期刊、2000种中华文化视频、1万种50万册古籍、2万场讲座及专题视频等数字化文化信息资源”[6]。 智能手机的迅速普及,又促使图书馆服务向手机端的延展。“北京市朝阳区图书馆”“朝阳区自助图书馆”微信公众号相继开通,公众号设置了进馆预约、获知图书馆最新活动等功能,并设有图书推荐、电子书推荐、作家访谈、心愿书单等特色服务。
近十年是朝阳区各类型图书馆的涌现时期。2012年,朝阳区图书馆盲文支馆建成并投入使用,配置盲文图书1000余册,视听资源2000余件并能与中国盲文图书馆共享文献资源。2015年10月,北京首家社区图书馆英文阅览室落户朝阳区垡头文化中心。2014年,朝阳区中小学图书馆(室)藏书已达844万余册,职业学校藏书46万余册。
为提升基层文化设施服务效能,解决公共文化建设“最后一公里”的难题,朝阳区引入24小时自助图书馆服务项目。24小时自助图书馆集办证、查询、预约、借书、还书等功能为一体,且占地面积较小,提供了市民更为方便的阅读體验选择。截至2020年,朝阳区已建成150处24小时自助图书馆,遍布朝阳区的各街道、乡镇。
以往图书馆建设多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鲜有涉及。2014年,朝阳区图书馆建设迈出了社会力量参与的坚实一步。2014年,朝阳区图书馆、朝外街道图书馆、悠贝亲子图书馆签署《社会力量参与朝外地区图书馆运营合作协议书》。朝外街道图书馆成为北京市第一家采用政府购买服务,引进民办图书馆团队管理政府公共图书馆。该图书馆由民办力量负责日常管理及活动开展,同时继续坚持市公共图书馆“一卡通”及通借通还服务形式,服务效能有所提高。与民办街道图书馆相比,“城市书房”的管理服务形式更为新颖。2016年4月,朝阳区首个“城市书房”在西坝河东里落成,名为“梦工坊·城市书房”。城市书房在设施建设中已引入社会力量,“因需定供”的服务形式更为明显,服务时长已不再受街道图书馆的限制。同时,“梦工坊”还为残障人士及周边百姓提供书籍,成为公益性服务平台。
时至今日,数字智能技术、5G网络建设已在朝阳区已全面铺开,作为科技引领示范区与产业聚集创新区,朝阳区的信息技术平台搭建自然会走在北京市前列。这为区各级图书馆的服务延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把握时代技术的革新,促进传统图书馆的转型,已成为朝阳区各级图书馆的重要任务。引入民间力量的朝阳图书馆有望在管理形式、定制服务等方面进一步创新,从而助推朝阳区成为首都文化窗口区。
参考文献:
[1]朝阳区地名志编辑委员会.北京市朝阳区地名志[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
[2]北京市朝阳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北京朝阳年鉴(2017)[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8.
[3]首都图书馆.首都图书馆服务指南[EB/OL].(2020-01-01)[2020-05-01]. https: //www. clcn. net. cn/guide/default/index?page_id=11.
[4]北京市朝阳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北京市朝阳区志(1996-2010)[M].北京:线装书局,2018.
[5]北京市朝阳区图书馆.北京市朝阳区图书馆官方网站[EB/OL].(2020-01-01)[2020-05-01]. http: //www. cylib.cn.
[6]北京市朝阳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北京朝阳年鉴(2013)[M].北京:中华书局,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