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对于市政工程的建设对于整个城市的建设来说都是很关键的作用,在高速发展的现在,我国的每个城市都有数不清的并且大小各异的市政工程在发展着,市政工程贯穿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出行中,和每个城市居民的生活都密不可分。但是,很多的市政道路的施工中,往往会出现很多的不同的工种之间进行交叉施工的工种,对于各个专业以及各个工种之间进行的协调管理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主要是在对现在的市政道路的施工进行协调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的情况下,在协调管理的基础前提下,对于市政道路的施工协调管理措施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及阐述。
关键词:市政道路;施工;构筑;协调管理;体制
中图分类号:[TU99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3954(2013)21-0317-02
在我国的市政道路的建设的工程中,如果只是对于本专业的施工来说的话,不管是从市政道路的设计还是使用的寿命或者是施工的质量等各个方面来说,都能够保证一个良好的施工质量,但是,在目前市政工程的现状下,对于市政道路的施工,一般都是涵盖了很多的专业以及很多的工种之间的相互结合,这样就需要把设计到专业之间进行协调的施工。
1 市政道路施工构筑协调管理现状
到目前为止,从我国的市政道路的施工现状来看,对于市政道路的施工管理工作都必须进行合理有序的发展。但是,就我国目前的现状来看,我国的关于市政道路的施工的协调管理的工作一般都只是流于表面的工作,对于各方面工作进行的协调管理一般都是形式化,只是一种流程而已。对于市政道路的施工现场来说,对于相关的工作进程和书面上的相关资料,如果只是从表面上来看,是很符合施工的标准的,但是,对于实际上的市政道路工程的施工现场进行的组织管理却是十分的混乱。我们对于市政道路的各个部门进行的协调管理必须紧密的跟随者施工的现场,要根据施工的现场来对于施工的组织任务进行确定,此外,还要制定充分的相关的体制,要充分的认识到每一个施工人员的相关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够把每个专业以及各个工种之间进行的合理并有序的默契,最终提高了市政道路施工的构筑协调管理的水平。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于我国的市政道路施工的构筑协调管理体制:
1.1 施工技术的现状分析
随着各种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迅猛的发展,那么现代的交通设施也越来越具有很高的、很专业的水准以及科技的含量,市政道路自身的这些特点决定了这一类的设施在安装以及维修的时候一定要由很高的技术水平的专业人员来完成。与此同时,由于现代社会是十分错综复杂的一个大集体,由于市政道路的项目学科的交叉性很强,所以就要求每一个相关的施工人员在对于市政道路进行施工的过程中,既能够满足自己的专业的技术方面的要求以及时间的顺序和空间的要求。只有在技术方面能够充分的考虑到交叉性这个特点,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才能够避免施工的过程中会有问题的不断的产生,才能够使整个市政道路的工程按期的顺利完成。
1.2 对于市政道路施工的构筑协调管理体制的管理现状
在对于市政道路工程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分包现象的产生,这样就会导致多个施工单位共同对于一项工程进行相关的施工。由于这种多个施工单位进行交叉作业的现象十分普遍,所以,这样就给各个部分的施工进行的协调管理的工作带来了很多的不方便。就我国现在的对于工程的管理体制来说,关于市政道路的施工分包并没有进行相关的界定,所以,这种现存的管理体制对于市政道路工程的相关施工起着十分严重的阻碍的影响,所以,想要对市政道路施工的构筑协调的管理进行很好的控制,就必须从管理的体制方面着手,对于整个过程的协调管理进行全面的加强。
2 市政道路施工的构筑协调管理主要策略
对于市政道路施工的构筑协调管理的主要策略的分析,主要是根据实际中对于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行相关分析的基础上来进行的。下面对于市政道路施工构筑的几个方面出现的问题经过总结的对策进行详细的阐述:
2.1 强化对于质量的认识
对于一个工程来说,施工质量的好坏是十分重要的,是一项工程的灵魂以及生命的所在。那么对于一项工程的质量来说,施工质量的好坏通常情况下都会和施工人员的价值观以及个人的相关意识都密切相关,市政道路也不是例外。不管是从业主还是施工项目的经理或者是每个施工人员,都必须充分的在意识上认识到协调管理的重要性,只有在认识到质量的重要性的前提下,才能够利用最好的方式来对于市政道路进行很好的协调管理,
2.2 施工技术方面的对策分析
在对于市政道路进行施工的时候,要充分的加强对于技术的协调管理,对于市政道路工程的相关的施工,就要强调施工人员对于市政道路的施工的设计图纸有相当程度的熟悉,特别是很多工种之间相互结合的施工的部位,对其进行详细研究,例如在对于管道和路基这两种工种之间进行协调的时候,要做到要求两个专业的施工技术人员之间进行相互的讨论,从而在技术方面达到协调的管理。对于设计图纸进行的熟悉,一定会和技术交底是离不开的,作为技术人员来说,就必须对各个专业、各个工种的施工人员技术的交底。对于市政道路的工程进行的施工,就必须严格的按照相关的标准进行施工,通常情况下,一些施工单位为了能够严格的按照工期来完成施工的进度,多个专业、多个工种之间进行的交叉施工现象普遍的出现。多个专业、多个工种进行交叉的施工,就会导致施工的作业面比较狭窄,施工的效果就很难达到最好。这样的情况下,就必需从技术上着手,来加强对于技术的充分的协调管理。对于各个专业的施工,都要把技术放在第一位,要把专业技术和实际工程互相结合,把握好整体和局部之间的相互关系,要合理的安排各个专业的施工相关顺序。在对于市政道路的工程施工之中,各个相关的施工项目之间的配合都要贯穿于施工整个过程。
2.3 对于市政道路施工的构筑协调管理方面的对策
对于市政道路施工的构筑协调的管理体制的制定,对于市政道路工程进行协调的工作除要在技术方面着手外,并且还必须在管理的体制进行改革。只有拥有了合理的管理机制,才能够充分的发挥每一个施工人员的作用,才可以保证市政道路的施工能够合理有序的进行下去。拥有一个强有力的对于各方面进行协调的管理机制,他的目的一定是减少各个专业之间相互的配合量,这样就会有效的减少交叉施工现象的出现,对于无法避免的交叉施工的现象,就一定要合理的把时间作为先导,对于各个专业的施工进行有效的协调。市政道路施工构筑协调的管理工作一定要建立统一的项目领导,并且对其配备专业的人员进行对施工现场的协调管理,作为项目的领导要能够作出合理有序的指挥,能够对于项目施工的整个过程进行统筹规划,从整个市政道路施工的整体着手,把握每一个细节问题,要能够保证施工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够合理有序的进行下去。
3 結束语
在对于市政道路工程项目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可能牵扯到的专业以及工种非常繁多并且十分复杂,所以,对于各个专业以及各个工种之间进行的协调管理就处于十分关键的地位。在实际的现场施工中,对于市政道路施工构筑进行协调的管理往往牵扯到十分复杂的各个方面,因此,一定要对于协调管理工作在市政道路工程中所处的重要地位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对于市政道路的施工构筑的协调管理体制必须从技术和管理以及组织这三方面进行积极的加强,并且积极的制定相关的管理措施,这样才能够保证市政道路工程施工能够顺利地进行。
参考文献
[1]魏俊响,浅谈市政道路工程施工构筑管理体制[J],科技风,2008(14)
[2]梅大阳,市政道路工程协调工作的几点体会[J],科技资讯,2007(20)
[3]徐阳,市政道路工程施工协调管理要点与体系完善[J]中国西部科技,2009(08)
[4]丁辉,市政道路工程施工协调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18)
[5]倪军,关于加强市政道路工程施工协调管理的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06(09)
关键词:市政道路;施工;构筑;协调管理;体制
中图分类号:[TU99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3954(2013)21-0317-02
在我国的市政道路的建设的工程中,如果只是对于本专业的施工来说的话,不管是从市政道路的设计还是使用的寿命或者是施工的质量等各个方面来说,都能够保证一个良好的施工质量,但是,在目前市政工程的现状下,对于市政道路的施工,一般都是涵盖了很多的专业以及很多的工种之间的相互结合,这样就需要把设计到专业之间进行协调的施工。
1 市政道路施工构筑协调管理现状
到目前为止,从我国的市政道路的施工现状来看,对于市政道路的施工管理工作都必须进行合理有序的发展。但是,就我国目前的现状来看,我国的关于市政道路的施工的协调管理的工作一般都只是流于表面的工作,对于各方面工作进行的协调管理一般都是形式化,只是一种流程而已。对于市政道路的施工现场来说,对于相关的工作进程和书面上的相关资料,如果只是从表面上来看,是很符合施工的标准的,但是,对于实际上的市政道路工程的施工现场进行的组织管理却是十分的混乱。我们对于市政道路的各个部门进行的协调管理必须紧密的跟随者施工的现场,要根据施工的现场来对于施工的组织任务进行确定,此外,还要制定充分的相关的体制,要充分的认识到每一个施工人员的相关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够把每个专业以及各个工种之间进行的合理并有序的默契,最终提高了市政道路施工的构筑协调管理的水平。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于我国的市政道路施工的构筑协调管理体制:
1.1 施工技术的现状分析
随着各种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迅猛的发展,那么现代的交通设施也越来越具有很高的、很专业的水准以及科技的含量,市政道路自身的这些特点决定了这一类的设施在安装以及维修的时候一定要由很高的技术水平的专业人员来完成。与此同时,由于现代社会是十分错综复杂的一个大集体,由于市政道路的项目学科的交叉性很强,所以就要求每一个相关的施工人员在对于市政道路进行施工的过程中,既能够满足自己的专业的技术方面的要求以及时间的顺序和空间的要求。只有在技术方面能够充分的考虑到交叉性这个特点,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才能够避免施工的过程中会有问题的不断的产生,才能够使整个市政道路的工程按期的顺利完成。
1.2 对于市政道路施工的构筑协调管理体制的管理现状
在对于市政道路工程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分包现象的产生,这样就会导致多个施工单位共同对于一项工程进行相关的施工。由于这种多个施工单位进行交叉作业的现象十分普遍,所以,这样就给各个部分的施工进行的协调管理的工作带来了很多的不方便。就我国现在的对于工程的管理体制来说,关于市政道路的施工分包并没有进行相关的界定,所以,这种现存的管理体制对于市政道路工程的相关施工起着十分严重的阻碍的影响,所以,想要对市政道路施工的构筑协调的管理进行很好的控制,就必须从管理的体制方面着手,对于整个过程的协调管理进行全面的加强。
2 市政道路施工的构筑协调管理主要策略
对于市政道路施工的构筑协调管理的主要策略的分析,主要是根据实际中对于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行相关分析的基础上来进行的。下面对于市政道路施工构筑的几个方面出现的问题经过总结的对策进行详细的阐述:
2.1 强化对于质量的认识
对于一个工程来说,施工质量的好坏是十分重要的,是一项工程的灵魂以及生命的所在。那么对于一项工程的质量来说,施工质量的好坏通常情况下都会和施工人员的价值观以及个人的相关意识都密切相关,市政道路也不是例外。不管是从业主还是施工项目的经理或者是每个施工人员,都必须充分的在意识上认识到协调管理的重要性,只有在认识到质量的重要性的前提下,才能够利用最好的方式来对于市政道路进行很好的协调管理,
2.2 施工技术方面的对策分析
在对于市政道路进行施工的时候,要充分的加强对于技术的协调管理,对于市政道路工程的相关的施工,就要强调施工人员对于市政道路的施工的设计图纸有相当程度的熟悉,特别是很多工种之间相互结合的施工的部位,对其进行详细研究,例如在对于管道和路基这两种工种之间进行协调的时候,要做到要求两个专业的施工技术人员之间进行相互的讨论,从而在技术方面达到协调的管理。对于设计图纸进行的熟悉,一定会和技术交底是离不开的,作为技术人员来说,就必须对各个专业、各个工种的施工人员技术的交底。对于市政道路的工程进行的施工,就必须严格的按照相关的标准进行施工,通常情况下,一些施工单位为了能够严格的按照工期来完成施工的进度,多个专业、多个工种之间进行的交叉施工现象普遍的出现。多个专业、多个工种进行交叉的施工,就会导致施工的作业面比较狭窄,施工的效果就很难达到最好。这样的情况下,就必需从技术上着手,来加强对于技术的充分的协调管理。对于各个专业的施工,都要把技术放在第一位,要把专业技术和实际工程互相结合,把握好整体和局部之间的相互关系,要合理的安排各个专业的施工相关顺序。在对于市政道路的工程施工之中,各个相关的施工项目之间的配合都要贯穿于施工整个过程。
2.3 对于市政道路施工的构筑协调管理方面的对策
对于市政道路施工的构筑协调的管理体制的制定,对于市政道路工程进行协调的工作除要在技术方面着手外,并且还必须在管理的体制进行改革。只有拥有了合理的管理机制,才能够充分的发挥每一个施工人员的作用,才可以保证市政道路的施工能够合理有序的进行下去。拥有一个强有力的对于各方面进行协调的管理机制,他的目的一定是减少各个专业之间相互的配合量,这样就会有效的减少交叉施工现象的出现,对于无法避免的交叉施工的现象,就一定要合理的把时间作为先导,对于各个专业的施工进行有效的协调。市政道路施工构筑协调的管理工作一定要建立统一的项目领导,并且对其配备专业的人员进行对施工现场的协调管理,作为项目的领导要能够作出合理有序的指挥,能够对于项目施工的整个过程进行统筹规划,从整个市政道路施工的整体着手,把握每一个细节问题,要能够保证施工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够合理有序的进行下去。
3 結束语
在对于市政道路工程项目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可能牵扯到的专业以及工种非常繁多并且十分复杂,所以,对于各个专业以及各个工种之间进行的协调管理就处于十分关键的地位。在实际的现场施工中,对于市政道路施工构筑进行协调的管理往往牵扯到十分复杂的各个方面,因此,一定要对于协调管理工作在市政道路工程中所处的重要地位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对于市政道路的施工构筑的协调管理体制必须从技术和管理以及组织这三方面进行积极的加强,并且积极的制定相关的管理措施,这样才能够保证市政道路工程施工能够顺利地进行。
参考文献
[1]魏俊响,浅谈市政道路工程施工构筑管理体制[J],科技风,2008(14)
[2]梅大阳,市政道路工程协调工作的几点体会[J],科技资讯,2007(20)
[3]徐阳,市政道路工程施工协调管理要点与体系完善[J]中国西部科技,2009(08)
[4]丁辉,市政道路工程施工协调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18)
[5]倪军,关于加强市政道路工程施工协调管理的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