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要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全省文旅系统锚定“十四五”期间基本建成文化强省旅游强省目标,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列清单、排工期、强督导,紧抓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烦心、最操心的实事难事,争做群众知心人、贴心人、暖心人,努力提供丰润文化、旅游产品和文旅服务,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文化和旅游生活的向往。
打造“快旅慢游”体系,强化文旅服务。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和服务设施不配套,一直以来都是制约旅游业发展并影响人民群众“吃住行游购娱”体验感的重要因素。我们会同省直有关部门专门出台文旅与交通融合办法,着力打造“快旅慢游”网络体系,优化旅游交通硬件设施。全力完善“快进”网络,充分提升旅游可达性、便捷性。加强景区道路与公路、城市道路顺畅连接,构建形成环线“慢游”网络,着力打造“一核五带十大四廊”旅游交通体系。我们对新命名的天府旅游名县一次性奖励3000万元和150亩新增建设用地指标,重点支持20个天府旅游命名县、406个文旅重点项目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促进各地游客集散中心、咨询中心、服务中心等配套建设。大力推进旅游交通标识系统、旅游厕所、旅游停车场、导览、乘车等多种服务的建设,全省旅游厕所电子地图标注率达98.6%,居全国前列。引导各类互联网平台、市场主体参与开发旅游服务大数据产品及增值服务,为公众提供多样化“快旅慢游”综合服务。常态推行“限量、预约、错峰”措施,建成上线用户数近100万人的“智游天府”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平臺,为游客在川“吃住行游购娱”提供智慧服务,健全文旅安全突发事件应对处置体系,建立健全覆盖省、市、县、乡、村五级的志愿服务体系,进一步“护航”人民群众文化和旅游生活。着眼保障群众文化权益,不断提供更多优质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好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文化需求,安排涵盖川剧、舞剧、话剧、音乐剧、书画展等领域的1000余场次全省性系列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建成全国数量最大、战线最长、网点最多、服务人口众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三星堆”遗址新一轮考古发掘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全面完成全省石窟寺专项调查,查明现存石窟寺(含摩崖造像)2135处。
紧抓文旅综合治理,提升文旅质量。“吃住行游购娱”是旅游的六大要素,每一个都与广大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很多游客在“吃住行游购娱”当中,权益受到侵害时感到非常烦心,往往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或者觉得维权过于麻烦而选择“隐忍”。为此,我们紧抓疫情窗口期,紧抓文旅综合治理,着力提升文旅服务质量,维护文化旅游消费者合法权益,制定出台服务文旅消费者诚信经营“黑名单”制度、暗访抽查等工作办法。建立300余人的全省文化旅游市场“体检式”暗访队伍。开展四川、云南、重庆“泸沽湖”景区旅游问题联合整治,以及九黄线、峨乐线等热门旅游线路“不合理低价游问题”专项整治。派出多个暗访组,对全省文旅市场、214家文化市场经营场所、A级景区、重点旅游线路进行“体检式”暗访,全面排查各类互联网文化企业(平台、软件),对发现的问题要求限期全部整改到位,全面优化文旅消费环境。同时,紧抓文旅领域“放管服”改革,突出“需求导向和个性特色”,聚焦“刀刃向内和流程再造”,全面打响“一网通办”能力提升攻坚战,补旧账、强短板、抢进度,改进一批惠民、便民措施,完成部委平台与四川自建系统对接。加快文旅信息平台数据共享,自主研发涵盖全省所有公共文化馆、公共图书馆的服务系统。推出19个“即办事项”,审批时效提升60%以上,尽最大可能不让“群众跑腿”,多让“数据跑路”,尽更大限度激发市场活力,用更大力度方便群众办事。
“线上+线下”双向发力,丰富文旅供给。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和影响,一方面,在城里(室内)待久了的人们越来越盼望着走出城市、走向乡村;另一方面,一些文旅企业越来越难以维持,有的面临倒闭或转型困境。我们聚焦“天府三九大·安逸走四川”,“线上+线下”双向发力,不断推出新的文化服务和旅游产品,“线上”推出“云端”景区展、文物展、美术展、非遗展、美食展,以及话剧、戏曲、音乐、综艺、民俗主题展播。“线下”重点打造适合城市居民双休日、小长假、黄金周的“一日游”“二日游”“中短程”休闲旅游度假产品,推出100条乡村旅游、健康旅游、研学旅行线路。贯穿全年开展“红色旅游年”活动,发布系列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旅游美食线路、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启动文化和旅游消费季,发放文旅消费券,联动4000余家文旅企业推出景区、文艺、出行、购物、住宿、美食等八大主题2610项主题消费。评选天府旅游名镇、名村、名宿、名品、名导等“天府旅游名牌系列”,增加人民群众出游选择。与省直有关部门、市(州)共同举办四川乡村文化旅游节、国际文化旅游节、冰雪温泉节、自驾游博览会等10大品牌节会,推出100余场次41部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的艺术作品,不断丰富老百姓文化和旅游生活。同时,研究制定纾困措施10条,从社会保险、纾困补贴、市场开拓、融资帮扶、开发新产品等方面,为文旅企业、金牌导游工作室给予资金补助,纾解旅行社和导游行业面临的阶段性困难,确保全省文旅业快速恢复和平稳健康发展。(责编/刘艳梅)
打造“快旅慢游”体系,强化文旅服务。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和服务设施不配套,一直以来都是制约旅游业发展并影响人民群众“吃住行游购娱”体验感的重要因素。我们会同省直有关部门专门出台文旅与交通融合办法,着力打造“快旅慢游”网络体系,优化旅游交通硬件设施。全力完善“快进”网络,充分提升旅游可达性、便捷性。加强景区道路与公路、城市道路顺畅连接,构建形成环线“慢游”网络,着力打造“一核五带十大四廊”旅游交通体系。我们对新命名的天府旅游名县一次性奖励3000万元和150亩新增建设用地指标,重点支持20个天府旅游命名县、406个文旅重点项目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促进各地游客集散中心、咨询中心、服务中心等配套建设。大力推进旅游交通标识系统、旅游厕所、旅游停车场、导览、乘车等多种服务的建设,全省旅游厕所电子地图标注率达98.6%,居全国前列。引导各类互联网平台、市场主体参与开发旅游服务大数据产品及增值服务,为公众提供多样化“快旅慢游”综合服务。常态推行“限量、预约、错峰”措施,建成上线用户数近100万人的“智游天府”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平臺,为游客在川“吃住行游购娱”提供智慧服务,健全文旅安全突发事件应对处置体系,建立健全覆盖省、市、县、乡、村五级的志愿服务体系,进一步“护航”人民群众文化和旅游生活。着眼保障群众文化权益,不断提供更多优质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好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文化需求,安排涵盖川剧、舞剧、话剧、音乐剧、书画展等领域的1000余场次全省性系列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建成全国数量最大、战线最长、网点最多、服务人口众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三星堆”遗址新一轮考古发掘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全面完成全省石窟寺专项调查,查明现存石窟寺(含摩崖造像)2135处。
紧抓文旅综合治理,提升文旅质量。“吃住行游购娱”是旅游的六大要素,每一个都与广大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很多游客在“吃住行游购娱”当中,权益受到侵害时感到非常烦心,往往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或者觉得维权过于麻烦而选择“隐忍”。为此,我们紧抓疫情窗口期,紧抓文旅综合治理,着力提升文旅服务质量,维护文化旅游消费者合法权益,制定出台服务文旅消费者诚信经营“黑名单”制度、暗访抽查等工作办法。建立300余人的全省文化旅游市场“体检式”暗访队伍。开展四川、云南、重庆“泸沽湖”景区旅游问题联合整治,以及九黄线、峨乐线等热门旅游线路“不合理低价游问题”专项整治。派出多个暗访组,对全省文旅市场、214家文化市场经营场所、A级景区、重点旅游线路进行“体检式”暗访,全面排查各类互联网文化企业(平台、软件),对发现的问题要求限期全部整改到位,全面优化文旅消费环境。同时,紧抓文旅领域“放管服”改革,突出“需求导向和个性特色”,聚焦“刀刃向内和流程再造”,全面打响“一网通办”能力提升攻坚战,补旧账、强短板、抢进度,改进一批惠民、便民措施,完成部委平台与四川自建系统对接。加快文旅信息平台数据共享,自主研发涵盖全省所有公共文化馆、公共图书馆的服务系统。推出19个“即办事项”,审批时效提升60%以上,尽最大可能不让“群众跑腿”,多让“数据跑路”,尽更大限度激发市场活力,用更大力度方便群众办事。
“线上+线下”双向发力,丰富文旅供给。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和影响,一方面,在城里(室内)待久了的人们越来越盼望着走出城市、走向乡村;另一方面,一些文旅企业越来越难以维持,有的面临倒闭或转型困境。我们聚焦“天府三九大·安逸走四川”,“线上+线下”双向发力,不断推出新的文化服务和旅游产品,“线上”推出“云端”景区展、文物展、美术展、非遗展、美食展,以及话剧、戏曲、音乐、综艺、民俗主题展播。“线下”重点打造适合城市居民双休日、小长假、黄金周的“一日游”“二日游”“中短程”休闲旅游度假产品,推出100条乡村旅游、健康旅游、研学旅行线路。贯穿全年开展“红色旅游年”活动,发布系列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旅游美食线路、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启动文化和旅游消费季,发放文旅消费券,联动4000余家文旅企业推出景区、文艺、出行、购物、住宿、美食等八大主题2610项主题消费。评选天府旅游名镇、名村、名宿、名品、名导等“天府旅游名牌系列”,增加人民群众出游选择。与省直有关部门、市(州)共同举办四川乡村文化旅游节、国际文化旅游节、冰雪温泉节、自驾游博览会等10大品牌节会,推出100余场次41部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的艺术作品,不断丰富老百姓文化和旅游生活。同时,研究制定纾困措施10条,从社会保险、纾困补贴、市场开拓、融资帮扶、开发新产品等方面,为文旅企业、金牌导游工作室给予资金补助,纾解旅行社和导游行业面临的阶段性困难,确保全省文旅业快速恢复和平稳健康发展。(责编/刘艳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