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课是小学教育阶段的最主要课程之一,如何使课堂教学产生最大效果的问题,是一个有待人们研究的重要问题。目前已有一些文献对此问题进行探讨。文献[1]从教师角色转变角度讲述了初中语文教学课堂教学效果的问题。文献[2]根据调查研究结果,提出中学语文教学落实课堂增效的四点建议。文献[3]研究了高效课堂情况下,学生应具有的五种学习状况。这些研究基本上都是研究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增效的问题,而未论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增效问题。为此,本文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论述如何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产生最大效益的问题。
1 课堂增效不能脱离小学生基础和课堂教学情境
小学语文教育是语文教育的起步阶段,小学生从能简单的识字到学习语文知识,由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是一个逐渐积累、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课堂增效,决不能离开这个基本现实。
目前,有的学校为了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采取了一些形式上的规定,如:规定课前完成预习题,每节课要有15分钟练习,教师讲授不超过20分钟,学生举手、回答问题的人数、次数要达到多少等等。其实,这些规定不但对课堂教学增效未起到明显作用,反而约束了教师的教学行为。
教育是一门艺术、也是技术,是充满个人的创作,实际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学实际情景,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离不开学生实际状况,因材施教始终是课堂教学增效的基本方法。教师只有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取学生易于接受、易于理解、易于掌握的教学方法,才能产生最大的课堂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情境千差万别,前面所述的那些措施或规定,不仅低效甚至无效,而且也违背了教学规律。
2 做好教学互动是课堂增效的重要途径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和社会的进步,相当多的学生家长都对小孩的成长寄予厚望。希望能考入重点中学、重点大学或名校。教师也把学生考入重点中学和重点大学的人数及重点升学率作为自己业绩的标志。为此,无论是中学还是小学相当多的教师都普遍采取增加作业等办法。这种办法使师生长期处于高强度的练习中,身心疲惫。不少教师所布置的这些数量大的作业,没有分层次、类型重复的题多,导致学生做作业时间过长,睡眠不足,既严重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又严重影响学生后面的课堂学习的效果。同样,教师也因批改作业量的增大而减弱了对教材的专研,使得课堂教学“浮躁”,不扎实。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至少要严格控制作业量,作业要分层,减少重复的作业。此外,完成作业的时间不宜规定得过死,要有做作业的灵活性,要让学生是在复习,理解基础上完成作业,不要搞成为完成作业而做作业。布置作业的量应保证学生有充足睡眠和体育锻炼时间,保证教师有独自备课的时间。按照上述考虑,我在教小学语文课时,首先是将作业分为必作作业和选作作业,其中必作作业是每个学生都必须掌握的,是属于基础的部分;选作作业是具有启发性和提高性,甚至是探索性的内容。第二是控制必作作业量,而且减少重复的作业量;第三是完成作业的时间不是规定得过死,有的作业(特别是启发性和提高性的作业)的完成时间由学生灵活掌握。
在课堂教学中,增强教学互动性是增强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只有学生的思维跟得上教师所讲的内容,对教师所讲的内容进行思考、理解,才能转变为学生自己的知识。要做到教学互动,就要求教师讲课要思路清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重点突出、逻辑性强,内容丰富,讲课有激情,辅以适当的肢体语言,形象生动,有吸引力和感染力,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在教学内容上,要结合教材内容,尽可能联系实际,特别是日常生活、生产、周围现实中的的事和现象,使教学内容为学生感兴趣。在教学手段上,要结合教材内容和根据学校的实际条件,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育技术,做到声、图等的有机结合。
做好教学互动,应加强对学生的管理。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 :师生之间的认识具有相互反馈的特点。教师的认识影响学生对教师的认识。师生间积极肯定的认识,可以促进教育过程的进行,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增强教学互动性,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有提高,课堂才更活跃。小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主动性,要靠教师的积极引导和严格要求来培养。所以,离开了对学生的管理,教学互动就不能真正搞好。
3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应学习“认知规律”
知识是人们认知的产物,学习认知理论是教学必备的“工具”。需知,学生学习知识有一个认知的过程,只有学习并掌握认知理论,把学科知识心理转化为学习过程,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于认知理论,从19世纪末开始,就先后有布鲁纳的认知发现理论、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加涅的认知分类学习理论、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等,这些理论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人们学习所遵从的规律。
按照加涅的认知理论,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首先应采取合适的课堂教学模式,目前,主要有:以加涅为代表的基于为学习设计教学的“直导式模式”,1993年,加州大学梅耶教授提出的“意义学习模式”,20世纪70年代,美国犹他州立大学的梅里尔教授提出的五星教学模式等。究竟采取何种教学模式,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情况而定,或自己提出适合自己情况实际的模式。但是,不论采取何种模式,都要遵从如下8个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结合的原则、直观性原则、因材施教的原则、循序渐进的原则、巩固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和可接受性原则。根据我们小学的实际情况,我们主要采取了以加涅为代表的基于为学习设计教学的“直导式模式”。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应采取灵活的课堂教学方法,寻找人们认知事物和学科知识之间的连接点,并建立各个连接点的意义关系,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需知,教育教学活动是在具体时间,具体地点的教与学的连续活动过程。这一过程脱节,课堂教学效果就必然降低,因此,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情境、采取灵活的课堂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方法主要有:口述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练习法、参观法、实验实习法情境教学法等。这些年来,我们根据本地、本校的条件和学生情况以及小学语文课程的特点,采用了以口述讲授法为主,讨论法和情境教学法等教学方法适当配合的形式进行。 4 提升教师对学科内容的系统把握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前提
课堂教学是以学科知识为核心、传授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的双边活动。一般情况下,教师对所任课程的知识的理解能力不存在问题,但是,对这课程知识的实践能力却差异较大。例如,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教小学语文课时,对小学语文教材的理解不存在问题,但对怎么教、教什么的理解,问题就较多。所以,提升教师对学科内容系统的把握力,就不仅包括学科内容本身,还包括面对学生该课程要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
提高教师对学科内容的把握力,除自己认真钻研课程教材,虚心向其它教师学习外,最有效、最直接的办法是:教师对这课程从头至尾教一遍、教两遍,在实践中获得经验,建立起对任教课程的系统性知识。为了提高教师对小学语文课内容的把握力的这一能力,最好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教一轮或教两遍,只有这样,该教师才对该课程体系有系统的了解,才能提高教师的这种能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目前,有的学校,为了所谓的“保毕业班”、“一年级把关”,把教师固定于只教低年级或高年级,这就造成这些教师对该学科知识不能系统地把握,几年下来,他们的认知水平、学科专业知识未得到更新。导致教学能力结构性缺失,自然就提不高课堂教学效果。
这里要指出:提升教师对学科内容的系统性把握,应包括学科的知识内容和传授该内容的方法两大方面。在学科知识内容方面,不仅涉及教材上的知识内容,而且涉及高新科技知识以及日常生活,生产方面的知识。在传授该课程内容的方法方面,应考虑小学生特点,在有可能的条件下,采用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等。
这几年来,我们按照上述四个方面开展工作,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增效上已取得一些效果。表现在:第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明显提高。突出表现在由被动的教学互动变为主动的教学互动,课堂更活跃;第二、学生做作业和教师批改作业的时间及思想压力相对减轻,而学生考试成绩还有所提高;第三、在课外思考问题和向教师问问题(包括课本之外的问题)的学生人数明显增多,涉及的内容范围更广。这些都表明课堂教学增效上有效果。
附注:
本文的创新性:
(1)研究的问题新。目前的文献基本上都是研究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增效的问题,而未论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增效问题。本文研究的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增效问题。
(2)提出了一些新观点。目前文献研究语文课堂教学增效问题时,对教师这方面强调多。本文提出:做好教学互动是课堂增效的重要途径和关键,教师应学习“认知规律”,提升对学科内容的系统把握力。这些看法目前文献上讲得少。
参考文献
[1] 刘荣添.语文高效课堂呼唤教师角色的转变.教育实践与研究.(石家庄).2012.8B.26-28
[2] 陆茂洪.落实课堂增效的四点建议.中小学教育.2012.7.45-47
[3] 薛海兵.浅议语文高效的五种学习状态.成才之路.2011(1).15-17
[4] 傅道春.教育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153-154
1 课堂增效不能脱离小学生基础和课堂教学情境
小学语文教育是语文教育的起步阶段,小学生从能简单的识字到学习语文知识,由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是一个逐渐积累、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课堂增效,决不能离开这个基本现实。
目前,有的学校为了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采取了一些形式上的规定,如:规定课前完成预习题,每节课要有15分钟练习,教师讲授不超过20分钟,学生举手、回答问题的人数、次数要达到多少等等。其实,这些规定不但对课堂教学增效未起到明显作用,反而约束了教师的教学行为。
教育是一门艺术、也是技术,是充满个人的创作,实际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学实际情景,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离不开学生实际状况,因材施教始终是课堂教学增效的基本方法。教师只有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取学生易于接受、易于理解、易于掌握的教学方法,才能产生最大的课堂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情境千差万别,前面所述的那些措施或规定,不仅低效甚至无效,而且也违背了教学规律。
2 做好教学互动是课堂增效的重要途径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和社会的进步,相当多的学生家长都对小孩的成长寄予厚望。希望能考入重点中学、重点大学或名校。教师也把学生考入重点中学和重点大学的人数及重点升学率作为自己业绩的标志。为此,无论是中学还是小学相当多的教师都普遍采取增加作业等办法。这种办法使师生长期处于高强度的练习中,身心疲惫。不少教师所布置的这些数量大的作业,没有分层次、类型重复的题多,导致学生做作业时间过长,睡眠不足,既严重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又严重影响学生后面的课堂学习的效果。同样,教师也因批改作业量的增大而减弱了对教材的专研,使得课堂教学“浮躁”,不扎实。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至少要严格控制作业量,作业要分层,减少重复的作业。此外,完成作业的时间不宜规定得过死,要有做作业的灵活性,要让学生是在复习,理解基础上完成作业,不要搞成为完成作业而做作业。布置作业的量应保证学生有充足睡眠和体育锻炼时间,保证教师有独自备课的时间。按照上述考虑,我在教小学语文课时,首先是将作业分为必作作业和选作作业,其中必作作业是每个学生都必须掌握的,是属于基础的部分;选作作业是具有启发性和提高性,甚至是探索性的内容。第二是控制必作作业量,而且减少重复的作业量;第三是完成作业的时间不是规定得过死,有的作业(特别是启发性和提高性的作业)的完成时间由学生灵活掌握。
在课堂教学中,增强教学互动性是增强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只有学生的思维跟得上教师所讲的内容,对教师所讲的内容进行思考、理解,才能转变为学生自己的知识。要做到教学互动,就要求教师讲课要思路清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重点突出、逻辑性强,内容丰富,讲课有激情,辅以适当的肢体语言,形象生动,有吸引力和感染力,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在教学内容上,要结合教材内容,尽可能联系实际,特别是日常生活、生产、周围现实中的的事和现象,使教学内容为学生感兴趣。在教学手段上,要结合教材内容和根据学校的实际条件,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育技术,做到声、图等的有机结合。
做好教学互动,应加强对学生的管理。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 :师生之间的认识具有相互反馈的特点。教师的认识影响学生对教师的认识。师生间积极肯定的认识,可以促进教育过程的进行,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增强教学互动性,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有提高,课堂才更活跃。小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主动性,要靠教师的积极引导和严格要求来培养。所以,离开了对学生的管理,教学互动就不能真正搞好。
3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应学习“认知规律”
知识是人们认知的产物,学习认知理论是教学必备的“工具”。需知,学生学习知识有一个认知的过程,只有学习并掌握认知理论,把学科知识心理转化为学习过程,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于认知理论,从19世纪末开始,就先后有布鲁纳的认知发现理论、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加涅的认知分类学习理论、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等,这些理论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人们学习所遵从的规律。
按照加涅的认知理论,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首先应采取合适的课堂教学模式,目前,主要有:以加涅为代表的基于为学习设计教学的“直导式模式”,1993年,加州大学梅耶教授提出的“意义学习模式”,20世纪70年代,美国犹他州立大学的梅里尔教授提出的五星教学模式等。究竟采取何种教学模式,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情况而定,或自己提出适合自己情况实际的模式。但是,不论采取何种模式,都要遵从如下8个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结合的原则、直观性原则、因材施教的原则、循序渐进的原则、巩固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和可接受性原则。根据我们小学的实际情况,我们主要采取了以加涅为代表的基于为学习设计教学的“直导式模式”。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应采取灵活的课堂教学方法,寻找人们认知事物和学科知识之间的连接点,并建立各个连接点的意义关系,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需知,教育教学活动是在具体时间,具体地点的教与学的连续活动过程。这一过程脱节,课堂教学效果就必然降低,因此,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情境、采取灵活的课堂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方法主要有:口述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练习法、参观法、实验实习法情境教学法等。这些年来,我们根据本地、本校的条件和学生情况以及小学语文课程的特点,采用了以口述讲授法为主,讨论法和情境教学法等教学方法适当配合的形式进行。 4 提升教师对学科内容的系统把握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前提
课堂教学是以学科知识为核心、传授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的双边活动。一般情况下,教师对所任课程的知识的理解能力不存在问题,但是,对这课程知识的实践能力却差异较大。例如,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教小学语文课时,对小学语文教材的理解不存在问题,但对怎么教、教什么的理解,问题就较多。所以,提升教师对学科内容系统的把握力,就不仅包括学科内容本身,还包括面对学生该课程要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
提高教师对学科内容的把握力,除自己认真钻研课程教材,虚心向其它教师学习外,最有效、最直接的办法是:教师对这课程从头至尾教一遍、教两遍,在实践中获得经验,建立起对任教课程的系统性知识。为了提高教师对小学语文课内容的把握力的这一能力,最好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教一轮或教两遍,只有这样,该教师才对该课程体系有系统的了解,才能提高教师的这种能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目前,有的学校,为了所谓的“保毕业班”、“一年级把关”,把教师固定于只教低年级或高年级,这就造成这些教师对该学科知识不能系统地把握,几年下来,他们的认知水平、学科专业知识未得到更新。导致教学能力结构性缺失,自然就提不高课堂教学效果。
这里要指出:提升教师对学科内容的系统性把握,应包括学科的知识内容和传授该内容的方法两大方面。在学科知识内容方面,不仅涉及教材上的知识内容,而且涉及高新科技知识以及日常生活,生产方面的知识。在传授该课程内容的方法方面,应考虑小学生特点,在有可能的条件下,采用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等。
这几年来,我们按照上述四个方面开展工作,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增效上已取得一些效果。表现在:第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明显提高。突出表现在由被动的教学互动变为主动的教学互动,课堂更活跃;第二、学生做作业和教师批改作业的时间及思想压力相对减轻,而学生考试成绩还有所提高;第三、在课外思考问题和向教师问问题(包括课本之外的问题)的学生人数明显增多,涉及的内容范围更广。这些都表明课堂教学增效上有效果。
附注:
本文的创新性:
(1)研究的问题新。目前的文献基本上都是研究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增效的问题,而未论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增效问题。本文研究的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增效问题。
(2)提出了一些新观点。目前文献研究语文课堂教学增效问题时,对教师这方面强调多。本文提出:做好教学互动是课堂增效的重要途径和关键,教师应学习“认知规律”,提升对学科内容的系统把握力。这些看法目前文献上讲得少。
参考文献
[1] 刘荣添.语文高效课堂呼唤教师角色的转变.教育实践与研究.(石家庄).2012.8B.26-28
[2] 陆茂洪.落实课堂增效的四点建议.中小学教育.2012.7.45-47
[3] 薛海兵.浅议语文高效的五种学习状态.成才之路.2011(1).15-17
[4] 傅道春.教育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15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