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爱玲是中国新文学运动的杰出作家,散文、小说俱长,经典传世。她一生传奇的色彩和独特的文学风格获得了海内外华人的推崇,各界无不津津乐道,“张迷”层出不穷。张爱玲在上世纪90年代初,曾发表了一篇散文——《草炉饼》,成为当代饮食文化的精美小品。《草炉饼》的写作源于张爱玲读到了著名作家汪曾祺的短篇小说《八千岁》。《八千岁》中写了一个节俭的富翁,老是吃一种无油烧饼叫做草炉饼。张爱玲说:“我这才恍然大悟,四五十年前的一个闷葫芦终于打破了。”
张爱玲是上海人,从小就居住在“汽车稀少,比较安静”的高楼上。虽然有邻居家无线电传来的周璇、姚莉的流行歌曲声,但张爱玲认为这是背景音乐,不是主题歌。在她看来,二次大战上海沦陷后,上海市面上的种种叫卖吆喝声才是那时代的“上海之音”。《草炉饼》中写道:“‘马……草炉饼!’吴语‘买’与‘卖’同音‘马’,‘炒’音‘草’,所以先当是‘炒炉饼’,再也没想到有专烧茅草的火炉。卖饼的歌喉嘹亮,‘马’字拖得极长,下一个字拔高,末了‘炉饼’二字清脆迸跳,然后突然噎住。是一个年轻健壮的声音,与卖臭豆腐干的苍老沙哑的喉咙遥遥相对,都是好嗓子。”
毕竟当时的张爱玲还是中学生,沦陷后的日子不免让她有几分寂寞,“在高楼上遥遥听到这漫长的呼声,我和姑姑都说过不止一次:‘这炒炉饼不知道是什么样子。’”对于小贩“炒炉饼”的叫卖声,张爱玲可谓耳熟能详,但总是想不明白吆喝的这饼子是如何“炒”出来的,不知是怎样的“炒法”。《草炉饼》中回忆着当年的情景:“有一天我们房客的女佣买了一块,一角蛋糕似的搁在厨房桌上的花漆桌布上。一尺阔的大圆烙饼上切下来的,不过不是薄饼,有一寸多高,上面也许略撒了点芝麻,显然不是炒年糕一样在锅里炒的,不会是“炒炉饼”。再也想不出是个什么字,除非是“燥”?其实“燥炉”根本不通,火炉还有不干燥的?”张爱玲的姑姑也买了一块,下班回来不耐烦地朝她咕噜了一声:“那,炒炉饼。”张爱玲笑着撕下了一小块吃了,觉得干敷敷的吃不出什么来。少年张爱玲在街上也碰见过一次卖草炉饼的小贩,“小贩臂上挽着的篮子里盖着布,掀开一角露出烙痕斑斑点点的大饼,饼面微黄,也许一叠有两三只。”张爱玲在《草炉饼》中记录了对往昔上海市相的一份怜悯或一种感悟。文中道:“就这么一只篮子,怎么够卖,一天叫到晚?难道就做一篮子饼,小本生意小到这样,真是袖珍本了。还是瘦弱得只拿得动一只篮子,卖完了再回去拿?”她进而认为:“一天卖一篮子饼,聊胜于无的营生。”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张爱玲在台湾看到《八千岁》这篇小说时,才终于搞懂了“炒炉饼”应该是汪曾祺所写的“草炉饼”才对。
在旧时的苏北确有一种烧茅草的烤炉,专用来烤制美味可口的“草炉饼”。草炉饼是类似咸烧饼的点心,一般选用上白的面粉发成酵面,用油渣、猪网油、烧饼末、葱末、盐等拌成馅料。揉匀揉透的面制成面剂儿,包入馅料,再擀成十厘米大小的圆饼,并抹上饴糖水,撒上芝麻。烤制时先用柴草烧热烤炉,草灰拨在炉膛两侧,再用茅草烧烤几次烤炉,用炉膛两侧的冷灰盖住热灰,将膛内壁擦净,自炉膛两侧向上贴饼,贴满后拨开冷灰以热草灰进行烘烤,直到饼呈金黄色并鼓起即可。出炉时要扫去饼面上的浮灰再吃。张爱玲在散文中终于揭开了长久以来“炒炉饼”的谜底,她回想并感悟着昔年上海生活的岁月与草炉饼的滋味,说“江南的草炉饼疑是近代的新发展,因为太像中国从来没有的大蛋糕。”
张爱玲是上海人,从小就居住在“汽车稀少,比较安静”的高楼上。虽然有邻居家无线电传来的周璇、姚莉的流行歌曲声,但张爱玲认为这是背景音乐,不是主题歌。在她看来,二次大战上海沦陷后,上海市面上的种种叫卖吆喝声才是那时代的“上海之音”。《草炉饼》中写道:“‘马……草炉饼!’吴语‘买’与‘卖’同音‘马’,‘炒’音‘草’,所以先当是‘炒炉饼’,再也没想到有专烧茅草的火炉。卖饼的歌喉嘹亮,‘马’字拖得极长,下一个字拔高,末了‘炉饼’二字清脆迸跳,然后突然噎住。是一个年轻健壮的声音,与卖臭豆腐干的苍老沙哑的喉咙遥遥相对,都是好嗓子。”
毕竟当时的张爱玲还是中学生,沦陷后的日子不免让她有几分寂寞,“在高楼上遥遥听到这漫长的呼声,我和姑姑都说过不止一次:‘这炒炉饼不知道是什么样子。’”对于小贩“炒炉饼”的叫卖声,张爱玲可谓耳熟能详,但总是想不明白吆喝的这饼子是如何“炒”出来的,不知是怎样的“炒法”。《草炉饼》中回忆着当年的情景:“有一天我们房客的女佣买了一块,一角蛋糕似的搁在厨房桌上的花漆桌布上。一尺阔的大圆烙饼上切下来的,不过不是薄饼,有一寸多高,上面也许略撒了点芝麻,显然不是炒年糕一样在锅里炒的,不会是“炒炉饼”。再也想不出是个什么字,除非是“燥”?其实“燥炉”根本不通,火炉还有不干燥的?”张爱玲的姑姑也买了一块,下班回来不耐烦地朝她咕噜了一声:“那,炒炉饼。”张爱玲笑着撕下了一小块吃了,觉得干敷敷的吃不出什么来。少年张爱玲在街上也碰见过一次卖草炉饼的小贩,“小贩臂上挽着的篮子里盖着布,掀开一角露出烙痕斑斑点点的大饼,饼面微黄,也许一叠有两三只。”张爱玲在《草炉饼》中记录了对往昔上海市相的一份怜悯或一种感悟。文中道:“就这么一只篮子,怎么够卖,一天叫到晚?难道就做一篮子饼,小本生意小到这样,真是袖珍本了。还是瘦弱得只拿得动一只篮子,卖完了再回去拿?”她进而认为:“一天卖一篮子饼,聊胜于无的营生。”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张爱玲在台湾看到《八千岁》这篇小说时,才终于搞懂了“炒炉饼”应该是汪曾祺所写的“草炉饼”才对。
在旧时的苏北确有一种烧茅草的烤炉,专用来烤制美味可口的“草炉饼”。草炉饼是类似咸烧饼的点心,一般选用上白的面粉发成酵面,用油渣、猪网油、烧饼末、葱末、盐等拌成馅料。揉匀揉透的面制成面剂儿,包入馅料,再擀成十厘米大小的圆饼,并抹上饴糖水,撒上芝麻。烤制时先用柴草烧热烤炉,草灰拨在炉膛两侧,再用茅草烧烤几次烤炉,用炉膛两侧的冷灰盖住热灰,将膛内壁擦净,自炉膛两侧向上贴饼,贴满后拨开冷灰以热草灰进行烘烤,直到饼呈金黄色并鼓起即可。出炉时要扫去饼面上的浮灰再吃。张爱玲在散文中终于揭开了长久以来“炒炉饼”的谜底,她回想并感悟着昔年上海生活的岁月与草炉饼的滋味,说“江南的草炉饼疑是近代的新发展,因为太像中国从来没有的大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