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乳腺癌是目前发病率仅次于肺癌的恶性肿瘤之一,本病的发病机制复杂,且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同时本病也是女性患者最为常见的恶性病变,严重威胁着女性人群的健康与生命安全,而在男性人群中,乳腺癌的发病率极低。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乳腺癌的发病率均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且趋于年轻化,而经济发达地区的发病率要显著高于经济欠发达或落后地区。目前诊疗中针对乳腺癌,因本病的恶性程度高,加之尚无有效治愈手段,要改善预后的主要手段是提升早期發现率,近年来伴随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对预防医学的重视度也在不断提升,现阶段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的公立医疗机构、社区均在定期开展适龄女性乳腺癌早期筛查的工作,这在很大程度提升了乳腺癌的早期发现率。而与此同时,乳腺癌的治疗方式也趋于多元化,但手术仍是临床诊疗中最为常用的治疗手段。术后上肢水肿是目前诊疗中针对乳腺癌手术患者最为常见的问题,而结合近年来相关的研究文献资料发现,中西医结合在改善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方面的价值突出,本文主要由此进行介绍分析。
1 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的病理或病机
1.1 西医病理:西医认为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的发生主要与患者年龄、肿瘤分期、机体肥胖程度、术后功能锻炼与手术等因素相关,中晚期、年龄较大者发生上肢水肿的风险较高。手术因腋窝淋巴结清扫,会累积局部淋巴管,导致引流不畅继而诱发水肿。而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需要接受功能锻炼,而淋巴水肿会影响功能锻炼的开展,同时导致肩关节活动受限,而会加重淋巴水肿情况,出现恶性循环。
1.2 中医病机:在中医学中,乳腺癌属于“乳岩”范畴,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与六淫内侵、禀赋不足导致的肝气瘀滞、气滞血瘀,继而邪毒、痰凝于乳络聚集而发病。术后上肢水肿,属于“水肿”、“脉痹”等范畴,与手术导致脉络损伤、气血损耗相关,气虚血瘀,脉络瘀阻加重,血不利而为水,溢于肌肤则生水肿。
2 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的中西医治疗
2.1 西医治疗:①药物干预:西医药物干预以香豆素类、七叶皂苷钠、爱脉朗等常用,其中香豆素类可提升巨噬细胞功能,促进蛋白酶的降解,给药后起效较为缓慢,临床给药后发生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不适的风险较高。七叶皂苷钠能够促进前列腺素-α的分泌,同时降低血管及细胞的通透性,促进静脉回流。爱脉朗能够通过提升静脉张力,促进淋巴回流,从而改善水肿情况。②物理治疗:利用压力、热能等改善局部微循环,达到促进淋巴回流的目的。③手术治疗:适用于中重度上肢水肿患者中,以生理性淋巴引流术、病变组织清除术等为主。
2.2 中医治疗:①中药内治法:乳腺癌患者多合并血瘀证,中医诊疗中须在辨证分型的基础上,开展针对性治疗,常见证型有气血两虚型、肝郁气滞型、瘀毒型、脾虚痰湿型等,结合患者具体辨证分型针对性治疗,《内经》中记载中医相关治则,“结者散之”、“留者攻之”、“坚者削之”、“血实宜决之”等,故而中医诊疗中针对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以活血化瘀为基本治则。血不利而为水,血利则水去。诊疗中针对气血两虚型患者的主要治则为补气活血,采用有补阳还武汤、八珍汤等,均具有较好的益气补血的效果;肝郁气滞型患者的主要治则为疏肝理气,诊疗中常用逍遥散给药,疏肝养血、行气和中等方面的效果较好;瘀毒型患者的主要治则为清热解毒,诊疗中以五味消毒饮、独活寄生汤等常,具有显著的清热解毒、活血消炎的效果;脾虚痰湿型患者主要治则为健脾利水,诊疗中以六君子汤、五苓散等常用,具有较好的化痰燥湿、健脾益气等效果。
②中药外治法:除却中医内治法外,中医外治法如中药外敷、针灸、推拿等在术后上肢水肿患者中也具有突出的价值。吴师机医家认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内治之药。”通过患处中药外敷,能够直接于病变区域发挥作用,如双柏散外敷,以黄柏、侧柏叶、大黄等为主要组分,药力通过皮肤直达病患区域,能够发挥较好的活血消炎、止痛散结等功效,从而有效缓解水肿情况。相较于中药内服治疗,中药外敷更易为患者接受与认可,且用药安全性更高,患者的依从性也更高。针灸可以通过腧穴针刺,调动机体经络系统,达到活血化瘀、行气通络、温经止痛等功效,常用腧穴有合谷、肩髃、肩贞、肩髎、外观、曲池、足三里、太冲、阳陵泉、神阙、气海、关元,针灸治疗一般每次留针20~30min左右,每周开展5次左右的治疗,连续治疗1~2个月,即可获得较为显著的效果,针灸治疗的禁忌症较少,适用于大部分乳腺癌术后患者。扣刺拔罐,即在上肢水肿区域,用梅花针进行皮下结节的扣刺,后拔罐处理,也能够获得较为显著的效果。有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推拿可以有效改善上肢水肿情况,同时促进上肢功能的恢复,推拿即通过各类推拿手法,作用于经络、腧穴,常用腧穴有肩井、合谷、云门、肩髎、曲池、曲泽等,对相应腧穴进行按压,可有效缓解水肿情况。淋巴按摩在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患者中也较为常见,如通过乳根、合谷、内关、中府等腧穴的按摩,能够缓解水肿,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
3 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即将西医与中医治疗联合开展,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多的选择,联合治疗方案是目前诊疗中最为常用的手段,适用范围广,能够发挥较好的协同作用,促进患者的康复。如西药与中药联合内服给药、中药联合淋巴引流、物理疗法联合中药外敷等,在临床诊疗中的应用均较为广泛,同时均获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
1 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的病理或病机
1.1 西医病理:西医认为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的发生主要与患者年龄、肿瘤分期、机体肥胖程度、术后功能锻炼与手术等因素相关,中晚期、年龄较大者发生上肢水肿的风险较高。手术因腋窝淋巴结清扫,会累积局部淋巴管,导致引流不畅继而诱发水肿。而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需要接受功能锻炼,而淋巴水肿会影响功能锻炼的开展,同时导致肩关节活动受限,而会加重淋巴水肿情况,出现恶性循环。
1.2 中医病机:在中医学中,乳腺癌属于“乳岩”范畴,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与六淫内侵、禀赋不足导致的肝气瘀滞、气滞血瘀,继而邪毒、痰凝于乳络聚集而发病。术后上肢水肿,属于“水肿”、“脉痹”等范畴,与手术导致脉络损伤、气血损耗相关,气虚血瘀,脉络瘀阻加重,血不利而为水,溢于肌肤则生水肿。
2 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的中西医治疗
2.1 西医治疗:①药物干预:西医药物干预以香豆素类、七叶皂苷钠、爱脉朗等常用,其中香豆素类可提升巨噬细胞功能,促进蛋白酶的降解,给药后起效较为缓慢,临床给药后发生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不适的风险较高。七叶皂苷钠能够促进前列腺素-α的分泌,同时降低血管及细胞的通透性,促进静脉回流。爱脉朗能够通过提升静脉张力,促进淋巴回流,从而改善水肿情况。②物理治疗:利用压力、热能等改善局部微循环,达到促进淋巴回流的目的。③手术治疗:适用于中重度上肢水肿患者中,以生理性淋巴引流术、病变组织清除术等为主。
2.2 中医治疗:①中药内治法:乳腺癌患者多合并血瘀证,中医诊疗中须在辨证分型的基础上,开展针对性治疗,常见证型有气血两虚型、肝郁气滞型、瘀毒型、脾虚痰湿型等,结合患者具体辨证分型针对性治疗,《内经》中记载中医相关治则,“结者散之”、“留者攻之”、“坚者削之”、“血实宜决之”等,故而中医诊疗中针对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以活血化瘀为基本治则。血不利而为水,血利则水去。诊疗中针对气血两虚型患者的主要治则为补气活血,采用有补阳还武汤、八珍汤等,均具有较好的益气补血的效果;肝郁气滞型患者的主要治则为疏肝理气,诊疗中常用逍遥散给药,疏肝养血、行气和中等方面的效果较好;瘀毒型患者的主要治则为清热解毒,诊疗中以五味消毒饮、独活寄生汤等常,具有显著的清热解毒、活血消炎的效果;脾虚痰湿型患者主要治则为健脾利水,诊疗中以六君子汤、五苓散等常用,具有较好的化痰燥湿、健脾益气等效果。
②中药外治法:除却中医内治法外,中医外治法如中药外敷、针灸、推拿等在术后上肢水肿患者中也具有突出的价值。吴师机医家认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内治之药。”通过患处中药外敷,能够直接于病变区域发挥作用,如双柏散外敷,以黄柏、侧柏叶、大黄等为主要组分,药力通过皮肤直达病患区域,能够发挥较好的活血消炎、止痛散结等功效,从而有效缓解水肿情况。相较于中药内服治疗,中药外敷更易为患者接受与认可,且用药安全性更高,患者的依从性也更高。针灸可以通过腧穴针刺,调动机体经络系统,达到活血化瘀、行气通络、温经止痛等功效,常用腧穴有合谷、肩髃、肩贞、肩髎、外观、曲池、足三里、太冲、阳陵泉、神阙、气海、关元,针灸治疗一般每次留针20~30min左右,每周开展5次左右的治疗,连续治疗1~2个月,即可获得较为显著的效果,针灸治疗的禁忌症较少,适用于大部分乳腺癌术后患者。扣刺拔罐,即在上肢水肿区域,用梅花针进行皮下结节的扣刺,后拔罐处理,也能够获得较为显著的效果。有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推拿可以有效改善上肢水肿情况,同时促进上肢功能的恢复,推拿即通过各类推拿手法,作用于经络、腧穴,常用腧穴有肩井、合谷、云门、肩髎、曲池、曲泽等,对相应腧穴进行按压,可有效缓解水肿情况。淋巴按摩在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患者中也较为常见,如通过乳根、合谷、内关、中府等腧穴的按摩,能够缓解水肿,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
3 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即将西医与中医治疗联合开展,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多的选择,联合治疗方案是目前诊疗中最为常用的手段,适用范围广,能够发挥较好的协同作用,促进患者的康复。如西药与中药联合内服给药、中药联合淋巴引流、物理疗法联合中药外敷等,在临床诊疗中的应用均较为广泛,同时均获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