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主要方式,在阅读中学生能体验文化的内涵,享受到心灵的震撼,获得精神的净化和思想的升华,这些都可以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但是,现有的阅读教学方式还存在许多问题。怎样的阅读教学方案和手段,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接受、理解和领会阅读内容是值得教师思考的问题。
一、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新的时代下,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感受,要尊重学生的体验,并且给予他们将自己的见解与体验和大家分享的机会。比如,在阅读《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课文时,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产生互动,分小组讨论从这篇课文中学到了什么,受到了什么启示,并各组派代表来说说讨论的结果。教师还可以借这篇文章结合学生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来讲授这篇课文,教师可以提问:“同学们的家乡有没有这样的一口井,你们知道哪些关于这口井的故事?”学生们可以挖掘自己的记忆,将生活中自己遇到的“井”的故事讲述出来,并且教师可以给他们布置学习任务:收集家乡井的相关资料和故事,并与学生们分享。在这个阅读学习中,学生都以自身的生活环境为基础进行的知识探讨,所有的学习任务都是学生自主完成,增加了他们知识探讨的参与度,感情更加的真挚,对知识的理解也更加的透彻。
二、实现文本与思想的对话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准确把握学生学习的方向和主线,不仅要让学生明白“读懂了什么”、“学到了什么”,还应该让学生思考“感受到了什么”和“体验到了什么”。例如在对人教版《凡卡》一课的阅读。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天气真好,晴朗,一丝风也没有,干冷干冷的。那是没有月亮的夜晚,可是整个村子——白房顶啦,烟窗里冒出来的一缕缕烟啦,披着浓霜一身银白的树木啦,雪堆啦,全看得见。”针对这段话,教师就可以开展教学,首先提出“这是凡卡回忆哪儿,什么时候的景色”,接着“凡卡为什么要回忆这些景色,这么细致的景物同学们能回忆吗”,最后“家乡的景物那么多,凡卡为什么要回忆这些”,第一个问题学生可以在课文中直接找到答案,第二个问题需要学生思考和想象,学生回答:“我不能回忆这么细致的景物,凡卡能回忆是因为他思念家乡。”第三个问题,学生回答:“凡卡太想家了,他对家乡的记忆中只有这些,并且这些就已经让他很高兴、很快乐了。”这些提问都是层层递进,由浅入深,从课文的认知到思想的表达,让学生在回答问题中不断地思考和挖掘,实现了个人思想与文本思想碰撞的过程。
三、创设和谐的阅读教学氛围
阅读教学是师生对话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情景的设置。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输者,还需成为知识的参与者、指导者和组织者,要融入到学习的环境中,参与学习交流,通过多媒体等教学工具辅助教学,将抽象的讲授化为具体可见的实物讲授,并且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演讲等形式来丰富阅读课堂。比如,在阅读《美丽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形象、生动、具体地表现出西沙群岛的美丽与富饶,教师还可以收集西沙群岛的相关视频,让学生在阅读中看到各种鱼类在深蓝的海水中游来游去,让鱼儿的每一次跃动都能牵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鱼儿的自由、快乐。音乐也是触动心灵的一种工具,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中配以符合课文内容的背景音乐,让学生更容易进入氛围,实现与心灵的对话。
四、创新阅读形式,培养阅读兴趣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丰富阅读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增设演讲、讲故事、说一说、做一做等阅读形式,让学生能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评委、参赛小组和观众,以比赛的形式来完成阅读教学。比如,在《我不是最弱小的》这篇课文中,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分角色地进行朗读,并且将爸爸、妈妈、哥哥的动作和神态都演绎出来,让学生在演绎和观看中既看到他们的阅读技巧,又能从中感受到父母的爱,明白需要对弱者伸出援手。然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评委对他们的阅读做点评并给出分数,接着学生观众提出自己的意见,最后,给分数最高的小组给予一定的奖励。以比赛的形式来完成阅读教学可以增加学生的新鲜感,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
阅读是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教学手段。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尽量“触摸”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用“心”去学习,用“心”去感悟,让语文阅读为学生提高能力奠定基础。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整合教学情况,尽力触摸到学生的心灵,实现心灵的沟通,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秦运碧,教师,现居重庆万州。
一、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新的时代下,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感受,要尊重学生的体验,并且给予他们将自己的见解与体验和大家分享的机会。比如,在阅读《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课文时,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产生互动,分小组讨论从这篇课文中学到了什么,受到了什么启示,并各组派代表来说说讨论的结果。教师还可以借这篇文章结合学生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来讲授这篇课文,教师可以提问:“同学们的家乡有没有这样的一口井,你们知道哪些关于这口井的故事?”学生们可以挖掘自己的记忆,将生活中自己遇到的“井”的故事讲述出来,并且教师可以给他们布置学习任务:收集家乡井的相关资料和故事,并与学生们分享。在这个阅读学习中,学生都以自身的生活环境为基础进行的知识探讨,所有的学习任务都是学生自主完成,增加了他们知识探讨的参与度,感情更加的真挚,对知识的理解也更加的透彻。
二、实现文本与思想的对话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准确把握学生学习的方向和主线,不仅要让学生明白“读懂了什么”、“学到了什么”,还应该让学生思考“感受到了什么”和“体验到了什么”。例如在对人教版《凡卡》一课的阅读。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天气真好,晴朗,一丝风也没有,干冷干冷的。那是没有月亮的夜晚,可是整个村子——白房顶啦,烟窗里冒出来的一缕缕烟啦,披着浓霜一身银白的树木啦,雪堆啦,全看得见。”针对这段话,教师就可以开展教学,首先提出“这是凡卡回忆哪儿,什么时候的景色”,接着“凡卡为什么要回忆这些景色,这么细致的景物同学们能回忆吗”,最后“家乡的景物那么多,凡卡为什么要回忆这些”,第一个问题学生可以在课文中直接找到答案,第二个问题需要学生思考和想象,学生回答:“我不能回忆这么细致的景物,凡卡能回忆是因为他思念家乡。”第三个问题,学生回答:“凡卡太想家了,他对家乡的记忆中只有这些,并且这些就已经让他很高兴、很快乐了。”这些提问都是层层递进,由浅入深,从课文的认知到思想的表达,让学生在回答问题中不断地思考和挖掘,实现了个人思想与文本思想碰撞的过程。
三、创设和谐的阅读教学氛围
阅读教学是师生对话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情景的设置。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输者,还需成为知识的参与者、指导者和组织者,要融入到学习的环境中,参与学习交流,通过多媒体等教学工具辅助教学,将抽象的讲授化为具体可见的实物讲授,并且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演讲等形式来丰富阅读课堂。比如,在阅读《美丽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形象、生动、具体地表现出西沙群岛的美丽与富饶,教师还可以收集西沙群岛的相关视频,让学生在阅读中看到各种鱼类在深蓝的海水中游来游去,让鱼儿的每一次跃动都能牵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鱼儿的自由、快乐。音乐也是触动心灵的一种工具,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中配以符合课文内容的背景音乐,让学生更容易进入氛围,实现与心灵的对话。
四、创新阅读形式,培养阅读兴趣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丰富阅读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增设演讲、讲故事、说一说、做一做等阅读形式,让学生能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评委、参赛小组和观众,以比赛的形式来完成阅读教学。比如,在《我不是最弱小的》这篇课文中,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分角色地进行朗读,并且将爸爸、妈妈、哥哥的动作和神态都演绎出来,让学生在演绎和观看中既看到他们的阅读技巧,又能从中感受到父母的爱,明白需要对弱者伸出援手。然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评委对他们的阅读做点评并给出分数,接着学生观众提出自己的意见,最后,给分数最高的小组给予一定的奖励。以比赛的形式来完成阅读教学可以增加学生的新鲜感,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
阅读是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教学手段。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尽量“触摸”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用“心”去学习,用“心”去感悟,让语文阅读为学生提高能力奠定基础。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整合教学情况,尽力触摸到学生的心灵,实现心灵的沟通,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秦运碧,教师,现居重庆万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