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完善,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许多问题,本文从加强思想教育、强化教育理念等方面,对地方高校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新工科;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
一、引言
2017年2月20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开展新课题研究和实践的通知,并且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工程系开展了“新工科研究”实践项目。从此,我国对“新工科”研究和实践在高校和社会中广泛开展,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实践。 “新工科”俨然成为当下高等学校工科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和研究前沿。
新工科研究和实践围绕工程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和新体系开展。《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组成的《新工科建设三部曲》指出了建设和开发新工科的方向。在此背景下,新工科建设成为地方高校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强调道德教育和强调道德与知识结合的重要性,使地方高校明确办学方向。新工科建设目的就是为新技术及新产业的发展培养人才,储备力量。根据国家工业的发展需要,集中对高等教育进行学科和专业的规划,打破学科壁垒,从而促进工科教育教学改革,确定当地创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方向。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新体系体制上的改革工程教育正在建立,将在地方经济的环境保护和产业升级发展中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本文着重探讨教育部如何加强对地方新工科人才的教育培养模式,并为高校提供了具体的建议。
二、加强思想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应该将立德树人坚持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在教育教学中,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理念,竭尽全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势。”地方高校的新工科建设应主要集中在坚持思想上教育的正确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综合能力培养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如办学方向,服务方向,制定培训方案,课程设置,人才培训的标准和质量等。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做到与第二课堂紧密融合,它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综合能力素质和专业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紧密结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人才培养体系也应得到完善。通过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专业能力、企业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
三、强化教育理念
近年来,地方高校在执行新政策,践行改革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缺少系统全面的自上而下的改革背景和发展环境,导致了改革项目从设计、研究到实施的过程中受到影响,产生了许多问题。想要系统完善的进行“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就要做到从学校高层管理人员和任课教师对改革项目的高度认同和协同管理。紧紧围绕道德教育方面的基本要求,加强地方高校创新工科教育的建设工作。以“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理念完成对新工科全方位、深入的教育融合。地方高校已把这一新理念作为主线,提出了促进创业全过程、全方位创新新型工程人才的能力培养模式,即以平台为基础,以创新工程為指导教育的概念。
地方高校不断完善以创新创业教育为核心,以提倡创业精神为主导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首先是体制机制完善,采用科学顶层设计,使创造性思维得到了激发,通过挖掘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开展创新和创业教育,加强教育机制成效的体制完善。其次是保障学生合作的多元“创新”,由高校与政府、高校与企业,以及高校和高校之间深度合作的创新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培养的卓越创新人才。再次是为学生创造环境,提供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比如创造创业环境、建立科技创业实践基地、创业空间。创新信息技术和工程教育的方法,以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促进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
四、建立教学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一项战略性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全面研究。科学合理的设置教育课程,增加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具体的优化实际操作程序已经迫在眉睫。同时, “嵌入式”课程体系与相关辅助制度措施和“指向区域,逐步启动”的指导思想的实施有利于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得到建立和进一步完善,促进企业的持久化发展。创新创业课程首先要注重与社会、相关企业之间的联系,在确定社会需要及人才需求的同时,及时的更新课程的内容和上课形式,使学生能够得到最新的、最有效的知识信息。基于“地方高等学校改革与实践”文件中的“开展新工科”精神,坚持与高校的实际情况进行结合。新工科专业的教育改革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已经通过建设典型的实验案例,打造科学可行的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角度进行了逐步实践。此外,全面的教育体系不仅包括集合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教学、课外实践、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的引导,还包括艺术实践、创意创新、创业有模拟、创业指导和咨询服务的构造。
首先,创新创业与通识教育应该向所有的学生发起,设立创新与创业导论、大学生和大学生职业辅导、大学生职业规划等课程。其次,设置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通过对学生进行专业训练,提升创新创业能力。这些课程能够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特长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拓宽就业渠道空间,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再次,公共选修课课程也应该设置创新创业教育,帮助学生对创新创业感兴趣以及扩大创业,加强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
五、落实多方育人
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创新培养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研究开发人员以及广大学生群体的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创新育人是多方协同育人的建设方案的其中一种。首先,建立机制,重视人才培养的实现。创新创业工作应作为新功课建设有力的保证。近年来,全国各地的地方高校为迎接“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机遇与挑战,建立了用来领导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新兴技术实验室、新兴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等创新人才培养机构。大学建立了负责创新创业工作的创新创业教育机构,它是由教育行政办公室与团委发起的,并由团委控制和管理。教务处招生办以及各学院科学技术部就业办公室学生工作部、研究生院负责日常工作学生创新创业管理。建立检查制度来监督与指导创新创业教育,应该定期进行特殊监督,并进行创新,切实做好创业教育工作。 第二,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提高教师团队的素质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是稳步地向前推进。原则上主要为通过基于老师组合的方法进行团队建设,如“专业”和“非专业”的结合, “学时兼闲”和“校内外结合”,校园会、专任教师、班主任组成培训指导员,要求把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融人社会实践。支持转向科学和创新创业的科技成果计划,并鼓励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和创业精神实践。
第三,双重驱动,强调内涵。深入高校实施更深层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更大范围内推动创新创业。高校应保证增强专业人才培训,有利于学生就业。建立制度,重视服务。创业精神的培养应结合实际情况检验培养效果,以制度为基准,实时考核,实时修正,完善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
第四,搭建平台,高校积极搭建实践平台,并督促推广,使创新和创业的实际效果显著。开展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科研教育,鼓励教师整合拥有创新创业的作品科研项目。鼓励学生们组队参加各种比赛。推动了创新和创业工作的整体的增强,使大学的创新创业精神质量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
六、总结
在新工科建设的大背景下,地方高校工科教育改革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此时对新工科的发展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以《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为指导,地方高校要不断地进行新的积极探索,使实践工程研究与区域发展目标相联系。完善新工科培训模式的创新与企业能力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强调道德教育两者兼而有之,专注于道德教育与知识,以及深化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注重在区域经济中发挥了较大作用的环境保护和产业升级。为建设一个强大的工业国家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赵林林顾炜司献英,全方位育人背景下高校校史育人路径创新研究[J].兰台世界,2018(3):4-4.
[2]李松林.好的思政课要能回应学生需求[J].小康,2017(1):1-1.
[3]桂美芳汪新黄劲松.新工科理念下《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研究[J].山东化工,2019(04):141-142.
[4]阎石马志新杨凌程琳郭志华.“新工科”電子信息类专业创新实践培养机制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19(01):101-105.
[5]范立南李佳洋.面向新工科的综合性本科电子信息类专业群建设探索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8(6):3-3.
[6]范圣刚刘美景.“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建设与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9(04):19-23.
[7]黄蓉生崔健.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1):6-6.
[8]崔建峰陈克忠黄智云.新工科视角下地方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9(03):40-43.
[9]向腊张耀东.基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电子信息类专业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研究——以怀化学院电子信息类专业为例[J].科技资讯,2019(01):182-182.
[10]吴同喜田克勤.习近平中国特色教育思想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8(8):5-5.
[11]徐军.新工科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创新实践[J].福建电脑,2018(10):2-2.
[12]徐学翔.新工科理念下地方本科高校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33):176-176.
[13]李学锋.“新工科”理念下的Android应用开发课程建设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2018(5):2-2.
[14]潘章陈静张聚涛.“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以唐山学院为例[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8(12):84-86.
[15]张海生.我国高校“新工科”建设的实践探索与分类发展[J].重庆高教研究,2018(1):15-1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61472049.61572225),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批准号:2019869),2018年吉林省教育厅新工科专项课题,吉林财经大学校级重点项目(批准号:2018204)
关键词:新工科;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
一、引言
2017年2月20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开展新课题研究和实践的通知,并且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工程系开展了“新工科研究”实践项目。从此,我国对“新工科”研究和实践在高校和社会中广泛开展,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实践。 “新工科”俨然成为当下高等学校工科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和研究前沿。
新工科研究和实践围绕工程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和新体系开展。《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组成的《新工科建设三部曲》指出了建设和开发新工科的方向。在此背景下,新工科建设成为地方高校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强调道德教育和强调道德与知识结合的重要性,使地方高校明确办学方向。新工科建设目的就是为新技术及新产业的发展培养人才,储备力量。根据国家工业的发展需要,集中对高等教育进行学科和专业的规划,打破学科壁垒,从而促进工科教育教学改革,确定当地创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方向。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新体系体制上的改革工程教育正在建立,将在地方经济的环境保护和产业升级发展中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本文着重探讨教育部如何加强对地方新工科人才的教育培养模式,并为高校提供了具体的建议。
二、加强思想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应该将立德树人坚持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在教育教学中,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理念,竭尽全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势。”地方高校的新工科建设应主要集中在坚持思想上教育的正确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综合能力培养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如办学方向,服务方向,制定培训方案,课程设置,人才培训的标准和质量等。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做到与第二课堂紧密融合,它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综合能力素质和专业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紧密结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人才培养体系也应得到完善。通过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专业能力、企业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
三、强化教育理念
近年来,地方高校在执行新政策,践行改革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缺少系统全面的自上而下的改革背景和发展环境,导致了改革项目从设计、研究到实施的过程中受到影响,产生了许多问题。想要系统完善的进行“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就要做到从学校高层管理人员和任课教师对改革项目的高度认同和协同管理。紧紧围绕道德教育方面的基本要求,加强地方高校创新工科教育的建设工作。以“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理念完成对新工科全方位、深入的教育融合。地方高校已把这一新理念作为主线,提出了促进创业全过程、全方位创新新型工程人才的能力培养模式,即以平台为基础,以创新工程為指导教育的概念。
地方高校不断完善以创新创业教育为核心,以提倡创业精神为主导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首先是体制机制完善,采用科学顶层设计,使创造性思维得到了激发,通过挖掘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开展创新和创业教育,加强教育机制成效的体制完善。其次是保障学生合作的多元“创新”,由高校与政府、高校与企业,以及高校和高校之间深度合作的创新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培养的卓越创新人才。再次是为学生创造环境,提供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比如创造创业环境、建立科技创业实践基地、创业空间。创新信息技术和工程教育的方法,以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促进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
四、建立教学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一项战略性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全面研究。科学合理的设置教育课程,增加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具体的优化实际操作程序已经迫在眉睫。同时, “嵌入式”课程体系与相关辅助制度措施和“指向区域,逐步启动”的指导思想的实施有利于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得到建立和进一步完善,促进企业的持久化发展。创新创业课程首先要注重与社会、相关企业之间的联系,在确定社会需要及人才需求的同时,及时的更新课程的内容和上课形式,使学生能够得到最新的、最有效的知识信息。基于“地方高等学校改革与实践”文件中的“开展新工科”精神,坚持与高校的实际情况进行结合。新工科专业的教育改革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已经通过建设典型的实验案例,打造科学可行的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角度进行了逐步实践。此外,全面的教育体系不仅包括集合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教学、课外实践、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的引导,还包括艺术实践、创意创新、创业有模拟、创业指导和咨询服务的构造。
首先,创新创业与通识教育应该向所有的学生发起,设立创新与创业导论、大学生和大学生职业辅导、大学生职业规划等课程。其次,设置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通过对学生进行专业训练,提升创新创业能力。这些课程能够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特长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拓宽就业渠道空间,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再次,公共选修课课程也应该设置创新创业教育,帮助学生对创新创业感兴趣以及扩大创业,加强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
五、落实多方育人
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创新培养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研究开发人员以及广大学生群体的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创新育人是多方协同育人的建设方案的其中一种。首先,建立机制,重视人才培养的实现。创新创业工作应作为新功课建设有力的保证。近年来,全国各地的地方高校为迎接“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机遇与挑战,建立了用来领导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新兴技术实验室、新兴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等创新人才培养机构。大学建立了负责创新创业工作的创新创业教育机构,它是由教育行政办公室与团委发起的,并由团委控制和管理。教务处招生办以及各学院科学技术部就业办公室学生工作部、研究生院负责日常工作学生创新创业管理。建立检查制度来监督与指导创新创业教育,应该定期进行特殊监督,并进行创新,切实做好创业教育工作。 第二,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提高教师团队的素质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是稳步地向前推进。原则上主要为通过基于老师组合的方法进行团队建设,如“专业”和“非专业”的结合, “学时兼闲”和“校内外结合”,校园会、专任教师、班主任组成培训指导员,要求把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融人社会实践。支持转向科学和创新创业的科技成果计划,并鼓励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和创业精神实践。
第三,双重驱动,强调内涵。深入高校实施更深层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更大范围内推动创新创业。高校应保证增强专业人才培训,有利于学生就业。建立制度,重视服务。创业精神的培养应结合实际情况检验培养效果,以制度为基准,实时考核,实时修正,完善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
第四,搭建平台,高校积极搭建实践平台,并督促推广,使创新和创业的实际效果显著。开展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科研教育,鼓励教师整合拥有创新创业的作品科研项目。鼓励学生们组队参加各种比赛。推动了创新和创业工作的整体的增强,使大学的创新创业精神质量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
六、总结
在新工科建设的大背景下,地方高校工科教育改革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此时对新工科的发展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以《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为指导,地方高校要不断地进行新的积极探索,使实践工程研究与区域发展目标相联系。完善新工科培训模式的创新与企业能力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强调道德教育两者兼而有之,专注于道德教育与知识,以及深化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注重在区域经济中发挥了较大作用的环境保护和产业升级。为建设一个强大的工业国家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赵林林顾炜司献英,全方位育人背景下高校校史育人路径创新研究[J].兰台世界,2018(3):4-4.
[2]李松林.好的思政课要能回应学生需求[J].小康,2017(1):1-1.
[3]桂美芳汪新黄劲松.新工科理念下《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研究[J].山东化工,2019(04):141-142.
[4]阎石马志新杨凌程琳郭志华.“新工科”電子信息类专业创新实践培养机制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19(01):101-105.
[5]范立南李佳洋.面向新工科的综合性本科电子信息类专业群建设探索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8(6):3-3.
[6]范圣刚刘美景.“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建设与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9(04):19-23.
[7]黄蓉生崔健.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1):6-6.
[8]崔建峰陈克忠黄智云.新工科视角下地方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9(03):40-43.
[9]向腊张耀东.基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电子信息类专业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研究——以怀化学院电子信息类专业为例[J].科技资讯,2019(01):182-182.
[10]吴同喜田克勤.习近平中国特色教育思想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8(8):5-5.
[11]徐军.新工科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创新实践[J].福建电脑,2018(10):2-2.
[12]徐学翔.新工科理念下地方本科高校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33):176-176.
[13]李学锋.“新工科”理念下的Android应用开发课程建设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2018(5):2-2.
[14]潘章陈静张聚涛.“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以唐山学院为例[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8(12):84-86.
[15]张海生.我国高校“新工科”建设的实践探索与分类发展[J].重庆高教研究,2018(1):15-1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61472049.61572225),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批准号:2019869),2018年吉林省教育厅新工科专项课题,吉林财经大学校级重点项目(批准号:2018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