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的发展时期,加强各级农技协组织建设与科技扶贫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实践命题。本文在调研基础上,分析了福建省基层农技协参与科技扶贫所发挥作用及主要进展情况,总结了福建省各市县农技协组织建设与科技扶贫的主要经验,提出强化各级农技协科技扶贫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农技协 科技扶贫 进展 成效 对策 建议
摆脱贫困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面临的重要而艰巨的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1]。很显然,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看贫困老乡能不能脱贫[2]。在乡村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致富大格局下,偏远地区的扶贫攻坚工作仍然繁重。很显然,传统扶贫开发行动的边际效应降低,无疑增加了扶贫攻坚的难度。传统扶贫开发强调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对贫困地区进行资源输入,虽然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缓解普遍性贫困的积极作用,但难以保障其持续效应的不足之处则是显而易见。如何搭建有效的平台,充分发挥科技兴农的效应;如何优化农技协载体,充分发挥精准扶贫作用无疑是重要的理论与实践命题。
一、基层农技协发挥科技扶贫的作用与主要进展
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需要。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3] 。截至2014年年底,全国尚有7000万人口处在贫困线下[4],其脱贫工作任务十分艰巨,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多种方法,多个途径予以突破。实际上,各级农技协在“三型”组织平台上都在积极探索,着力发挥作用。福建省各级农技协在科技扶贫方面发挥的作用与取得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成效需进一步总结,并进一步集成推广。
(一)提高认识,实施科技精准帮扶
面对农村新的发展形势,人们对科技扶贫予以新的期待,各级农技协工作也必须适应农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发挥农技协的优势与特色,进一步强化功能定位,提高思想认识,促进自觉行动。调查发现,42%的科技扶贫工作人员对农技协转型升级及职能定位认识比较模糊,尤其是对农技协驱动农村经济发展与精准扶贫所提供的科技供给认识不到位,对培育农村乡土人才的作用也视而不见,因此对山区贫困户帮助不够精准,也不够有效,对扶贫政策宣传不够,科技扶贫的氛围营造也不够。现阶段,通过学习与实践,各级农技协实施新的计划,开展专题服务与扶持工作,取得良好成效。农技协、合作社与农业企业合作开展科技推广,其形式与内容都富有特色,尽管农技推广部门与农技协在业务方向上有重叠或者有交叉,但彼此是相互补充的关系,因此会产生相互叠加的效果。山区贫困户由于受缺乏科学素质的“短板”制约,各级农技协在精准扶贫过程中特别注重科学思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传播,尤其注重培训科技扶贫思路与方法,让科学思维渗透到贫困户,并为其所理解,进而内化为创业行动的过程中。调研中发现,许多农技协组织在科技扶贫中主动发挥作用,依托平台,不等不靠,联系项目,实施推广。重点是牵线搭桥,联系企业与山区家庭农场合作开发,着力解决发展所急需的资金、土地、人才、培训等问题,带动山区农村发展绿色农业与清洁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三明市三元区农技协主动辅导利农蔬菜育苗专业合作社,联合企业投资30万元在三元区岩前真乌龙村曹坑建设利农蔬菜育苗场,该苗场已成为三明市目前唯一生产供应蔬菜苗的大型基地,仅一年时间已供苗20多万株,推广到沙县、梅列、三元、永安等地种植,既方便了菜农,又壮大了合作社,为蔬菜集约化生产基地建设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二)结合实际,因势利导引进项目
市县农技协具有联系科研单位与引进企业项目的能力,关键在于如何因势利导实施项目带动举措,尤其要对山区家庭农场与专业户实施有力指导,要在充分分析具体情况的基础上,广泛联系企业开发项目,实现供需对接,优势互补,利益共享。漳州、泉州等地县市农技协积极作为,推荐乡村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的开发项目与农业企业对接,充分发挥各地农村土地、人力、场所等优势,充分利用农业企业资金等技术以及经营优势,联系福建农林大学等科研院所与农技协进行有效对接。实施专家指导和技术支撑,推进农业开发项目实施,把科技供给与经济驱动有机结合起来,获得普遍认可。如闽南地区市县农技协为了突破农产品销售难的瓶颈,组织部分团体(企业)会员法人到福州、厦门、泉州市调查农产品精品销售渠道和对接超市配货供应商,帮助山区联合开发体(以家庭农场为主生产的优质产品)推销特色农产品。尤其是帮助山区农户在福州、深圳沃尔玛山姆会员店推销奶油西瓜等产品;帮助促成早熟温州蜜柑产品进驻一线城市的超市销售,在厦门筹备组建特色农产品精品配送站,推介销售晋江基地生产奶油西瓜和山区农户会员生产蜜宝金瓜、早熟温州蜜柑、东牙溪蜂蜜、山苦瓜茶等有自主特色农产品,取得明显成效,受到农民好评。
(三)拓展渠道,实施产业扶贫对策
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产业扶贫是一项重要举措,其中必须选择和实施好的项目,拓展产业发展资金的支持。许多农技协积极帮助山区农村家庭农场寻求开发项目,与此同时,开辟渠道联系“以奖代补”等优惠政策的支持,争取政府帮助资金,在政府职能部门大力支持与金融部门的帮助之下,提高了贷款工作效率。根据福建省农技协调研资料显示,70% 的家庭农场领办人认为缺少产业发展或者开发项目资金的支持;76% 的专业合作社的领办人认为融资渠道太窄,农户贷款约束条件比较多,需要金融部门予以重视与改进;80% 的专业生产大户认为各级政府支持农技协精准扶贫的下乡服务工作,但定向委托项目支撑缺失;78% 的农技协负责人认为各级政府要给予项目支持;68% 的农民认为需要及时的技术与经营培训;52% 的家庭农场领办人认为需要有关部门提供优质技术与经营服务;38% 的规模经营大户认为需要龙头企业合作开发;33% 的人认为需要经营人才带项目与资金加入开发;42% 的农业企业领办人认为需要激励政策与专项资金补助。拓展帮扶渠道,促进产业发展是乡村一线的普遍呼声,这反映了乡村农民需要农技协等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尤其需要各级农技协在精准扶贫过程能够发挥优势与作用,进而健康、有序地推進科技帮扶工作。在调研中许多人认为,中国科协、财政部共同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以奖代补”工作富有成效,对科普扶贫工作起到引导的作用。建议要扩大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受惠面,增加补助额度。许多基层农技协与专业协会负责人提出,财政部门要加大各级科协的支农经费,可通过各级科协设立科普支农项目,并由县级农技协通过考察与选择科技扶贫项目,以项目带动促进贫困农户生产发展与产品销售,进而扶持贫困乡村的绿色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与脱贫致富。 (四)强化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
农技协参与科技扶贫工作一个重要的方式就是组织科技培训,通过科技培训,强化农民素质,力求通过应用先进科技,提高高效生产水平,强化内生发展动力;力求通过社会服务能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强化增收致富能力。要着力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力强的复合型骨干队伍。
关于如何深化科技培训工作,发挥农技协的作用,基层的同志反映:(1)贫困县的农技协总体规模偏小,组织化程度有待提高。据调查问卷分析,拥有 100 个会员以下的农技协占 56% ,100 个以上会员的占 44% 。(2)基层农技协分布结构不尽合理,专业化水平有待提升。基层农技协联系的技术协会有82% 是传统农业的产业协会,只有 18% 是产品加工、经营服务及其他新兴产业协会,有41%是局限于技术交流型和技术服务型协会,仅有 15%的农技协发展到“农技协 + 合作社 + 公司”的“三位一体”高级阶段。(3)农技协成员学历结构不尽合理,知识化能力有待强化。受教育程度与知识化结构低下,是基层农技协缺乏内生发展动力重要致因。基层农技协主要骨干人员大学学历的仅占 24% ,76% 是初高中学历。主要推广力量的占比是:专业大户的农民占57%,科技人员占23% ,离退休人员、乡村干部和企业人员占20%。在调研资料中显示,有38% 的人认为,基层农技协要强化自身管理,吸引更多的科技人员参与其中,强化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增强对乡村基层会员凝聚力,提升社会化服务能力。由于受基层农技协推广能力的限制,大部分农技协只是参与小户农民的扶贫工作,单项技术推广占 82%以上,参与家庭农场综合推广工作的仅占18%左右。实践表明,应用扶贫政策与技术措施协同作用的脱贫率占71%,尤其是龙头企业介入贫困山区农村开发与融合经营,有助于增强农民增收能力,其脱贫成功率可高达85%以上,而仅依靠单项技术推广措施的脱贫率只占19%。
二、福建基层农技协体系建设及其科技扶贫工作经验
科技扶贫是农技协的重要工作内容,主要应围绕乡村农业科技需求,联系相关农业高校与科研单位,组织项目与人员开展“五新”(包括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械、新肥药)的推广工作。福建省农技协系统的科技扶贫与集成推广工作是富有特色与成效的。
(一)发挥平台作用,实施农业科技集成推广
1.搭建平台。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农技协成立于2010年1月,现有73个会员,其中团体会员35个,从业人员达2056名。推广工作覆盖到蔬菜、水果、食用菌、养蜂、畜牧、渔业、中药材、粮食、苗木产业方面。团体会员建有蔬菜、早熟蜜柑、脐橙、油桃、渔业6个无公害生产基地,注册了5个商标,同时在三元新闻网设置三元特色地方农产品展示窗口网页[5]。近年来,在区农技协的大平台上集聚推广力量,集成推广项目,获得了较好的成效。2013年,区农技协被中国科协授予“科普惠农行动计划全国先进农技协”称号,其中有1个团体会员和1名个人会员分别获得全国先进集体、全国科普带头人,有2家团体会员获得省级先进集体。
2.主要经验。(1)以农技协带专业协会。注重组织形式创新,力求朝着联合办会的方向发展,实现专业优势互补,充分发挥母鸡带小鸡作用。(2)盘活农技协社会资源。以农技协为平台,可有效地整合各类的专业协会、合作社、涉农企业、家庭农场等社会资源,发挥融合效应。几年来,区农技协吸收了25家合作社、1家研究所、5家公司、1家研究中心、36个家庭农场为团体会员,尤其注重吸收技术人员、乡村专业户、骨干农民为个人会员,充分发挥其技术特长,实施跨乡村的科技推广工作,扩大服务范围。(3)调整与转移工作重心。为了增强基层农技协的凝聚力,要力求从单纯为农户个体传播科学知识和实用技术培训活动转向围绕农业产业开发骨干人才的培养,进而提高乡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管理水平,重点是为农村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对农业企业与家庭农场申报涉农项目予以指导,注重开展综合性技术开发服务,促进农技协与农民深度接触与有效融合,保证农技协的科技推广项目落实到位。
3.集聚效应。以三元区农技协为例,结合区域农业产业开发特色与优势,着力推动养蜂、油桃、蔬菜嫁接育苗、西瓜、中药材、毛竹产业集聚发展。其重点是构建“农技协会+专业协会+服务小组”的工作平台,联系企业与科研单位,促进项目落地与融合开发。组建联合工作平台得到区委组织部的充分肯定。集聚效应主要体现在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上,区委号召共产党员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6]。 2010年,区委组织部批准农村服务总站建立党支部,直接隶属三元区区直机关党工委,在科技服务一线培养与考察优秀青年,为农村优秀农民加入党组织创出新路子。党支部在组织科技推广与经营帮扶过程中吸引了许多优秀有为农民踊跃参加,为基层农技协发展与壮大培养了一支生力军,为贫困乡村发展农业经济培养更多的新型农民,也为基层农技协建设与发展提供有效支撑与保障。
(二)发挥纽带作用,增强农技协的集聚作用
1.创新思路。在农技协的发展初期,人们对农技协的认识还只停留在以专业生产技术推广为联系环节,围绕农民个体进行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单一层面上,一般都认为,各级农技协主要是在农村开展技术普及、宣传和科技培训活动,实际上“学科学、用科学”内涵就是要深入到服务产业发展过程中,要从生产環节向全产业链过程延伸。
2.提升站位。在新的发展时期,科技兴农赋有新的任务,这就要求我们要站在更高的发展层面来思考农技协工作定位,其根本任务就是如何充分发挥纽带作用,更加有效地整合生产、加工、经营单位的资源,着力提高乡村农民生产经营队伍的组织化程度,为基层农技协会员搭建能有实效开展科技兴农服务的载体,不仅要为生产环节服务,更要注重为高效开发过程服务。 3.引领作用。福建省各级农技协注重打破传统的科技推广模式,从为生产环节服务到为产业开发服务。几年来,福建省农技协倡导组织建立科普惠农服务总站,以县为单元构建条块结合、布局优化的惠农服务网络,立足服务“三农”事业发展。如三明市、泉州市、南平市等市县,着力在县域范围内因地制宜开展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争取项目与经费,助力县乡基层行业性服务站配套建设,尤其注重聘请科技专家的对接指导,注重培养乡村优秀农民技术人才,培养勇挑重担敢于担当的骨干人才,使更多的乡土人才發挥示范引领作用。
4.精品意识。实践表明,农技协是开展农技社会化服务的有效载体。在惠农服务网络体系建设中要做到条块有机结合,一方面要加大提升团体会员服务“三农”的能力,着力完善农业产业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团队精品品牌意识,促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另一方面要强化科普惠农服务总站向农村的产业服务网络延伸,加强基层行业性服务站点的建设,拓展生产、加工、经营过程的科技服务涵盖面。与此同时,还应注重发挥农技协与服务站科技成果转化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农户联合开发与共同致富的辐射带动功能发挥,以基层农技协带动服务站点的工作,力求托起农技社会化服务的框架。服务站点的推广工作应更加具体,不仅注重生产过程精品生产,而且还应注重优质产品销售增效。如三元区农技协动员团体骨干调动其多年运作柑桔销售市场的客户人脉,帮助种植大户与家庭农场提前订立蜜柑销售合同,同时形成以西际村独特蜜柑批发为载体的销售市场,带领周边乡村柑桔协会成员科学种植温州蜜柑,建立优质绿色精品生产基地,使绿色蜜柑成为乡村果农支柱性收入,凸显专业化生产精品的集聚成效。2014年,三元区西际村被农业部授予“全国一村一品示范乡村”荣誉称号。
(三)发挥开放优势,探索农技协运作新模式
农技协的开发运作,必须引入新的机制,包括吸引更多的科技人员带项目参与科技兴农工作,吸引更多的农业企业带资金参与产业扶贫工作,吸引更多的乡村能人带信息参与产品销售工作。
1.拓展业务。基层农技协的职能定位、开放程度、办会思路与引进人才都关乎基层农技协的服务能力与运作水平,也关系农技协发展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随着新时期服务“三农”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农技协发展的机制瓶颈问题进一步显现,人们已经认识到农技协要发展,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适应新的发展要求,要敢于打破各级农技协原有的组织架构,优化调整服务主体,拓宽业务领域范畴,创新推广运行机制。
2.吸引人才。泉州市科协帮助市县农技协组建农业专家顾问团队,聘请福建农林大学老师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科技人员及市县的农艺师、农经师、工程师等430名专家组成顾问团,按照市县农业发展实际,组成若干个专业技术小组,并将其作为县农技协技术骨干。农技协根据会员技术需求,不定期地邀请专家深入基层帮助解决生产问题,开展技术培训、项目指导、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泉州市科协与市农技协按照农业专家的贡献予以表彰与奖励。
3.分类设点。三明市农技协率先结合区域乡村发展实际,因地制宜在乡镇组建科普惠农服务站点。服务站依托农技协,服务点依托专业合作组织——合作农业企业,设立服务站点,便于将农技协组织网络向下延伸覆盖更多的农户,有利于进行辖区全方位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实现了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运作管理机制。例如三元区农技协推广服务总站有32名农业专家,设站长1名,副站长8名,站点建设负责人13名。站长与2位副站长是由乡镇科协秘书长或农业服务中心负责人兼任,其余6位副站长是由有关专业协会会长、合作社理事长以及科普推广带头人(农民)担任,站点负责人则由有关协会骨干、合作社成员、专业大户等人员组成。
4.分工协作。科技兴农服务站设科技信息咨询、人力资源培训、产业发展服务、专业合作指导、电商网络销售、推广网络建设、综合项目协调等7个小组,因地制宜分片建立基层科普惠农服务点,服务站对乡村站点进行实际指导,推荐基层服务站点负责人,帮助协调乡村服务站点科技推广工作。目前,已建立蔬菜、养蜂、渔业、畜牧、水稻、水果(柑橘、油桃、西瓜)8个行业性服务站点,建立1个民办的蔬菜研究所和1个科普惠农带头人服务点。
三、强化基层农技协科技扶贫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在新的发展时期,科技扶贫工作要创新机制,尤其要注重分析整体进展与实施成效,进一步提高开展科技扶贫工作的认识。就扶贫主体而言,以往传统扶贫开发方式重政府行为,忽视了各种社会力量和因素对扶贫工作的贡献,片面地把反贫困看作是一种非市场的单纯政府行为。就扶贫资源而言,单纯依靠政府传递与引导方式,会限制扶贫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扶贫投资与农民的收入增长缺乏内在的联系,使投入产出之间难成正比,在相当程度上造成传导过程的浪费,难以发挥精准帮扶作用的发挥。就扶贫动力而言,要避免在过去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给钱、农民种田”的老思路,要克服贫困人群参与扶贫开发的动力不足的实际问题,破除“等、靠、要”的惰性。就扶贫成效来看,以往支配式的扶贫开发行为总体成效不稳固,难以形成贫困人群可持续发展的激励机制和市场环境。贫困农户从生产、消费到再生产都是闭合性的内部循环圈,没有受到市场经济的刺激,对接意识不强,难以摆脱贫穷与落后的困扰。各级农技协与农村与农民是最为直接的联系,必须充分发挥优势,整合力量,形成合力,以科技兴农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以产业发展助力农民增收致富[7]。就对策与建议而言,要注重把握以下三大环节:
(一)创新机制,充分发挥农技协的特色与优势
1.注重特色。三明市农技协注重加强区域特色产业协会发展,以协调并促进“中蜂养殖专业合作社”做强做大来带动蜜蜂养殖产业发展。三明市中蜂养殖专业合作社规模大,但大多社员是养蜂新手,缺乏养蜂常识,加上三明市农业主管部门又没有养蜂专家,技术不到位一直困扰合作社的壮大发展。对此,农技协通过福建省科协,邀请福建农林大学蜂学院有关教授为协会顾问,指导养蜂产业发展。一方面注重培养养蜂领头人,安排合作社骨干到福建农林大学蜂学院学习深造,强化协会的技术骨干的专业知识培训,使之成为养蜂产业带头人;另一方面注重传授新技术,提高专业素质,辅导更多的农民学习与应用新技术。 2.强化协作。三明市农技协为了提高合作社社员养蜂技术,多次邀请专家到实地授课讲学,对专业合作社的农民进行业务培训,推广新式活框养蜂模式,实现每箱增收7.5公斤,蜂蜜增收300元,有效提高了蜂蜜产量。同时,注重鼓励对外协作,经常协助合作社安排社员到尤溪县柳塘水库、永春牛姆林山区放蜂采蜜,并邀请当地老蜂农现场传授经验。
3.培育品牌。农技协在推广农业科技的同时,十分注重产品品牌培育。例如三元区农技协认真指导并积极推进合作社申请注册“东牙溪”商标,邀请专家帮助合作社开发生产无浓缩原蜜产品,联系项目并有效支持合作社建立蜂蜜灌装车间、结晶蜜冷藏保鲜库,提升合作社的市场竞争力。农技协与市技术监督局标准化科共同帮助合作社成功申报省技术监督局 “2011—2013年省级中蜂饲养及蜂产品生产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制定并获福建省技术监督局核准颁布《福建省中华蜜蜂养殖技术规范》地方标准,有力地促进合作社养蜂产业的规范化发展。
(二)拓展合作,充分发挥农技协科技扶贫作用
1.转化成果。宁德市农技协牵头与有关科研单位合作开展科技成果推广与健康养殖技术提升工作。以转化成果与科技推广为载体,重点集中推广。“大黄鱼人工养殖与产业化”获2010年度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大黄鱼优化冷却链物流与鲜度预测技术示范”获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水产食品微生物预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获国家海洋局海洋创新成果奖二等奖。组织相关企业引进成果技术,实施高位嫁接与合作开发,不仅加快了成果推广应用,而且使养殖企业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有3家养殖企业获福建省科协科普惠家兴村先进单位;有1家养殖企业参与《盐渍大黄鱼》国家水产行业标准修订与福建省地方标准的制定工作;有2家企业参与了国家、农业部、福建省及宁德市级大黄鱼相关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有3家养殖企业参与蕉城区大黄鱼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宁德市国家级出口大黄鱼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蕉城区大黄鱼科技入户工作被列为全国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取得了良好成效。
2.树立标杆。前些年,闽东沿海紫菜养殖户存在“争出头水紫菜、图卖个好价钱”的思想,背离紫菜的生长规律,提早采苗,高温采苗造成烂苗的损失和质量及单产不断下降。从2007年到至今,连续10年,每年都由宁德市海洋渔业局、市科协、市农技协牵头召开闽东沿海紫菜养殖技术研讨会,宁德市的福鼎、霞浦、福安、蕉城和福州市的连江、罗源等6县(市、区)海洋与渔业部门、紫菜协会、育苗场代表积极参会,共同探讨闽东紫菜秋季采苗与养殖技术,进行学术交流与工作协调。其中共同议定了“白露”季节作为适合闽东沿海紫菜秋季采苗的时间,并向全体养殖户进行宣传普及。由于适时采苗效果顯著,有力地推动了宁德市与福州市紫菜产业的健康发展。
3.强化引领。育苗工作是蔬菜产业发展,重要的环节。例如三明市蔬菜育苗移栽面积占整个蔬菜播种面积的86%,约120万亩,估算需苗36000万株,原来基本上用传统床土、营养钵育苗方式,用现代穴盘育苗不到0.1%,潜在市场大。为了加强指导并促成利农蔬菜育苗合作社,建成三明市首家蔬菜育苗场,三明市农技协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资源所合作,引进设施化蔬菜育苗技术。实践证明,蔬菜嫁接技术推广,给集约化育苗业者带来新的商机。因为嫁接苗生产推广可以保证企业为蔬菜生产者提供优质蔬菜苗的可持续发展中获得长久经济效益,同时降低菜农生产成本,实现共赢,同时也便于协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农科院专家帮助育苗场建立技术队伍,全程跟踪服务整个生产过程,及时掌握蔬菜生产情况和市场需求走向,进而将更加科学地计划来年育苗生产规模,促进菜苗资源服务及蔬菜产业发展。
(三)增加推广投入,充分发挥科技示范与引领作用
组织基层农技协参与乡村科普扶贫工作,必须发动更多的科技人员深入贫困山区农村的生产一线,因势利导引进新品种与新技术,注重提升贫困户的农业生产能力与增收水平。在调研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各级科协对基层农技协予以许多支持,但由于基层农技协组织协调与推广指导能力有限,尤其是缺乏有带动性的项目与更多的经费支持,其服务能力比较有限。就发挥功能而言,必须强化协同推广的叠加效应。要组织省市县农技协联合会,充分发挥农技协的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的组织特性。目前基层农技协或者专业协会比较缺乏带动性项目与技术推广专项经费,许多基层农技协处在“无项目、无经费、无机制 ”状态,而且农技协与农业科研单位的联系不够紧密,进而提供公共服务产品显得比较少,成效也有限。在调研中发现,有38% 的农技协负责人认为组织农技协协作网有利于提高协调指导力度,有利于提高科技推广与服务能力;有46%的农技协工作人员认为各级科协要向财政部门申请年度农业科技推广专项经费,按照科技扶贫项目形式组织基层农技协申报,以项目带动方式参与贫困乡村的科技扶贫工作,而缺乏项目与经费正是农技协开展科普扶贫工作的短板。以科技推广项目为平台或者纽带,其针对性强,服务面广,集聚力大,有助于各级农技协联合行动并形成合力,有利于构建科普扶贫的整体性工作体系。将项目与经费作为一体运作,有利于实施成效考核与推进科技扶贫工作,同时基层农技协同志还建议,国家要设立产业扶贫与项目扶贫专项补助计划,引导更多的龙头企业与科研单位联合,以乡村为单元,实施集成开发与融合经营机制,让更多的贫困乡村农民参与其中,变小户生产为融合经营,增强抵御市场变化风险的能力。为此,必须推进机制创新,许多基层农技协的同志建议要在乡村土地流转、补助资金扶持、示范基地建设、信息网络建设等方面出台引导政策。我们通过调研也认为,基层农技协在获得项目与经费不多的条件下,开展了一系列科普活动与推广工作,今后除了予以更多经费支持之外,基层农技协亟须科技培训与技术支撑,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与服务能力,尤其是要因地制宜地建立有效的协作机制,即定期或者不定期地选派基层农技协和贫困乡村青年技术推广骨干到农技推广部门、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学习进修,结合农事农时选派农业科技人员下乡开展巡回培训与现场指导,同时省农科院要与各级农技协深化合作,进一步完善福建省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的实施计划,加大科技扶贫技术培训内容,与基层农技协合作强化现场技术培训工作,使之优势互补,提高效率,进而进一步强化农技协发展后劲,促进其健康、有序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占斌. 习近平同志扶贫开发思想探析[J].《国家治理》周刊, 2016(36):3-8.
[2]杨文静.习近平扶贫思想及其时代价值[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23-27.
[3]叶辉.立足精准出实招 围绕脱贫强担当[J].中国经贸导刊,2016(35):76-77.
[4]张婉娟. 株洲农村金融扶贫问题及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2016.
[5]三明市三元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构建新型农技协的做法与成效[J]. 学会, 2015(11):59-61.
[6]白银川.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于昌都市精准扶贫的调查[J].西藏发展论坛,2016(1):65-69.
[7]陈琦, 何静. 专业合作社参与扶贫开发行动分析——来自QZB茶叶合作社的案例[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15(3):46-51.
[关键词]农技协 科技扶贫 进展 成效 对策 建议
摆脱贫困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面临的重要而艰巨的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1]。很显然,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看贫困老乡能不能脱贫[2]。在乡村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致富大格局下,偏远地区的扶贫攻坚工作仍然繁重。很显然,传统扶贫开发行动的边际效应降低,无疑增加了扶贫攻坚的难度。传统扶贫开发强调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对贫困地区进行资源输入,虽然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缓解普遍性贫困的积极作用,但难以保障其持续效应的不足之处则是显而易见。如何搭建有效的平台,充分发挥科技兴农的效应;如何优化农技协载体,充分发挥精准扶贫作用无疑是重要的理论与实践命题。
一、基层农技协发挥科技扶贫的作用与主要进展
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需要。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3] 。截至2014年年底,全国尚有7000万人口处在贫困线下[4],其脱贫工作任务十分艰巨,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多种方法,多个途径予以突破。实际上,各级农技协在“三型”组织平台上都在积极探索,着力发挥作用。福建省各级农技协在科技扶贫方面发挥的作用与取得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成效需进一步总结,并进一步集成推广。
(一)提高认识,实施科技精准帮扶
面对农村新的发展形势,人们对科技扶贫予以新的期待,各级农技协工作也必须适应农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发挥农技协的优势与特色,进一步强化功能定位,提高思想认识,促进自觉行动。调查发现,42%的科技扶贫工作人员对农技协转型升级及职能定位认识比较模糊,尤其是对农技协驱动农村经济发展与精准扶贫所提供的科技供给认识不到位,对培育农村乡土人才的作用也视而不见,因此对山区贫困户帮助不够精准,也不够有效,对扶贫政策宣传不够,科技扶贫的氛围营造也不够。现阶段,通过学习与实践,各级农技协实施新的计划,开展专题服务与扶持工作,取得良好成效。农技协、合作社与农业企业合作开展科技推广,其形式与内容都富有特色,尽管农技推广部门与农技协在业务方向上有重叠或者有交叉,但彼此是相互补充的关系,因此会产生相互叠加的效果。山区贫困户由于受缺乏科学素质的“短板”制约,各级农技协在精准扶贫过程中特别注重科学思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传播,尤其注重培训科技扶贫思路与方法,让科学思维渗透到贫困户,并为其所理解,进而内化为创业行动的过程中。调研中发现,许多农技协组织在科技扶贫中主动发挥作用,依托平台,不等不靠,联系项目,实施推广。重点是牵线搭桥,联系企业与山区家庭农场合作开发,着力解决发展所急需的资金、土地、人才、培训等问题,带动山区农村发展绿色农业与清洁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三明市三元区农技协主动辅导利农蔬菜育苗专业合作社,联合企业投资30万元在三元区岩前真乌龙村曹坑建设利农蔬菜育苗场,该苗场已成为三明市目前唯一生产供应蔬菜苗的大型基地,仅一年时间已供苗20多万株,推广到沙县、梅列、三元、永安等地种植,既方便了菜农,又壮大了合作社,为蔬菜集约化生产基地建设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二)结合实际,因势利导引进项目
市县农技协具有联系科研单位与引进企业项目的能力,关键在于如何因势利导实施项目带动举措,尤其要对山区家庭农场与专业户实施有力指导,要在充分分析具体情况的基础上,广泛联系企业开发项目,实现供需对接,优势互补,利益共享。漳州、泉州等地县市农技协积极作为,推荐乡村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的开发项目与农业企业对接,充分发挥各地农村土地、人力、场所等优势,充分利用农业企业资金等技术以及经营优势,联系福建农林大学等科研院所与农技协进行有效对接。实施专家指导和技术支撑,推进农业开发项目实施,把科技供给与经济驱动有机结合起来,获得普遍认可。如闽南地区市县农技协为了突破农产品销售难的瓶颈,组织部分团体(企业)会员法人到福州、厦门、泉州市调查农产品精品销售渠道和对接超市配货供应商,帮助山区联合开发体(以家庭农场为主生产的优质产品)推销特色农产品。尤其是帮助山区农户在福州、深圳沃尔玛山姆会员店推销奶油西瓜等产品;帮助促成早熟温州蜜柑产品进驻一线城市的超市销售,在厦门筹备组建特色农产品精品配送站,推介销售晋江基地生产奶油西瓜和山区农户会员生产蜜宝金瓜、早熟温州蜜柑、东牙溪蜂蜜、山苦瓜茶等有自主特色农产品,取得明显成效,受到农民好评。
(三)拓展渠道,实施产业扶贫对策
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产业扶贫是一项重要举措,其中必须选择和实施好的项目,拓展产业发展资金的支持。许多农技协积极帮助山区农村家庭农场寻求开发项目,与此同时,开辟渠道联系“以奖代补”等优惠政策的支持,争取政府帮助资金,在政府职能部门大力支持与金融部门的帮助之下,提高了贷款工作效率。根据福建省农技协调研资料显示,70% 的家庭农场领办人认为缺少产业发展或者开发项目资金的支持;76% 的专业合作社的领办人认为融资渠道太窄,农户贷款约束条件比较多,需要金融部门予以重视与改进;80% 的专业生产大户认为各级政府支持农技协精准扶贫的下乡服务工作,但定向委托项目支撑缺失;78% 的农技协负责人认为各级政府要给予项目支持;68% 的农民认为需要及时的技术与经营培训;52% 的家庭农场领办人认为需要有关部门提供优质技术与经营服务;38% 的规模经营大户认为需要龙头企业合作开发;33% 的人认为需要经营人才带项目与资金加入开发;42% 的农业企业领办人认为需要激励政策与专项资金补助。拓展帮扶渠道,促进产业发展是乡村一线的普遍呼声,这反映了乡村农民需要农技协等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尤其需要各级农技协在精准扶贫过程能够发挥优势与作用,进而健康、有序地推進科技帮扶工作。在调研中许多人认为,中国科协、财政部共同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以奖代补”工作富有成效,对科普扶贫工作起到引导的作用。建议要扩大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受惠面,增加补助额度。许多基层农技协与专业协会负责人提出,财政部门要加大各级科协的支农经费,可通过各级科协设立科普支农项目,并由县级农技协通过考察与选择科技扶贫项目,以项目带动促进贫困农户生产发展与产品销售,进而扶持贫困乡村的绿色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与脱贫致富。 (四)强化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
农技协参与科技扶贫工作一个重要的方式就是组织科技培训,通过科技培训,强化农民素质,力求通过应用先进科技,提高高效生产水平,强化内生发展动力;力求通过社会服务能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强化增收致富能力。要着力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力强的复合型骨干队伍。
关于如何深化科技培训工作,发挥农技协的作用,基层的同志反映:(1)贫困县的农技协总体规模偏小,组织化程度有待提高。据调查问卷分析,拥有 100 个会员以下的农技协占 56% ,100 个以上会员的占 44% 。(2)基层农技协分布结构不尽合理,专业化水平有待提升。基层农技协联系的技术协会有82% 是传统农业的产业协会,只有 18% 是产品加工、经营服务及其他新兴产业协会,有41%是局限于技术交流型和技术服务型协会,仅有 15%的农技协发展到“农技协 + 合作社 + 公司”的“三位一体”高级阶段。(3)农技协成员学历结构不尽合理,知识化能力有待强化。受教育程度与知识化结构低下,是基层农技协缺乏内生发展动力重要致因。基层农技协主要骨干人员大学学历的仅占 24% ,76% 是初高中学历。主要推广力量的占比是:专业大户的农民占57%,科技人员占23% ,离退休人员、乡村干部和企业人员占20%。在调研资料中显示,有38% 的人认为,基层农技协要强化自身管理,吸引更多的科技人员参与其中,强化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增强对乡村基层会员凝聚力,提升社会化服务能力。由于受基层农技协推广能力的限制,大部分农技协只是参与小户农民的扶贫工作,单项技术推广占 82%以上,参与家庭农场综合推广工作的仅占18%左右。实践表明,应用扶贫政策与技术措施协同作用的脱贫率占71%,尤其是龙头企业介入贫困山区农村开发与融合经营,有助于增强农民增收能力,其脱贫成功率可高达85%以上,而仅依靠单项技术推广措施的脱贫率只占19%。
二、福建基层农技协体系建设及其科技扶贫工作经验
科技扶贫是农技协的重要工作内容,主要应围绕乡村农业科技需求,联系相关农业高校与科研单位,组织项目与人员开展“五新”(包括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械、新肥药)的推广工作。福建省农技协系统的科技扶贫与集成推广工作是富有特色与成效的。
(一)发挥平台作用,实施农业科技集成推广
1.搭建平台。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农技协成立于2010年1月,现有73个会员,其中团体会员35个,从业人员达2056名。推广工作覆盖到蔬菜、水果、食用菌、养蜂、畜牧、渔业、中药材、粮食、苗木产业方面。团体会员建有蔬菜、早熟蜜柑、脐橙、油桃、渔业6个无公害生产基地,注册了5个商标,同时在三元新闻网设置三元特色地方农产品展示窗口网页[5]。近年来,在区农技协的大平台上集聚推广力量,集成推广项目,获得了较好的成效。2013年,区农技协被中国科协授予“科普惠农行动计划全国先进农技协”称号,其中有1个团体会员和1名个人会员分别获得全国先进集体、全国科普带头人,有2家团体会员获得省级先进集体。
2.主要经验。(1)以农技协带专业协会。注重组织形式创新,力求朝着联合办会的方向发展,实现专业优势互补,充分发挥母鸡带小鸡作用。(2)盘活农技协社会资源。以农技协为平台,可有效地整合各类的专业协会、合作社、涉农企业、家庭农场等社会资源,发挥融合效应。几年来,区农技协吸收了25家合作社、1家研究所、5家公司、1家研究中心、36个家庭农场为团体会员,尤其注重吸收技术人员、乡村专业户、骨干农民为个人会员,充分发挥其技术特长,实施跨乡村的科技推广工作,扩大服务范围。(3)调整与转移工作重心。为了增强基层农技协的凝聚力,要力求从单纯为农户个体传播科学知识和实用技术培训活动转向围绕农业产业开发骨干人才的培养,进而提高乡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管理水平,重点是为农村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对农业企业与家庭农场申报涉农项目予以指导,注重开展综合性技术开发服务,促进农技协与农民深度接触与有效融合,保证农技协的科技推广项目落实到位。
3.集聚效应。以三元区农技协为例,结合区域农业产业开发特色与优势,着力推动养蜂、油桃、蔬菜嫁接育苗、西瓜、中药材、毛竹产业集聚发展。其重点是构建“农技协会+专业协会+服务小组”的工作平台,联系企业与科研单位,促进项目落地与融合开发。组建联合工作平台得到区委组织部的充分肯定。集聚效应主要体现在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上,区委号召共产党员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6]。 2010年,区委组织部批准农村服务总站建立党支部,直接隶属三元区区直机关党工委,在科技服务一线培养与考察优秀青年,为农村优秀农民加入党组织创出新路子。党支部在组织科技推广与经营帮扶过程中吸引了许多优秀有为农民踊跃参加,为基层农技协发展与壮大培养了一支生力军,为贫困乡村发展农业经济培养更多的新型农民,也为基层农技协建设与发展提供有效支撑与保障。
(二)发挥纽带作用,增强农技协的集聚作用
1.创新思路。在农技协的发展初期,人们对农技协的认识还只停留在以专业生产技术推广为联系环节,围绕农民个体进行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单一层面上,一般都认为,各级农技协主要是在农村开展技术普及、宣传和科技培训活动,实际上“学科学、用科学”内涵就是要深入到服务产业发展过程中,要从生产環节向全产业链过程延伸。
2.提升站位。在新的发展时期,科技兴农赋有新的任务,这就要求我们要站在更高的发展层面来思考农技协工作定位,其根本任务就是如何充分发挥纽带作用,更加有效地整合生产、加工、经营单位的资源,着力提高乡村农民生产经营队伍的组织化程度,为基层农技协会员搭建能有实效开展科技兴农服务的载体,不仅要为生产环节服务,更要注重为高效开发过程服务。 3.引领作用。福建省各级农技协注重打破传统的科技推广模式,从为生产环节服务到为产业开发服务。几年来,福建省农技协倡导组织建立科普惠农服务总站,以县为单元构建条块结合、布局优化的惠农服务网络,立足服务“三农”事业发展。如三明市、泉州市、南平市等市县,着力在县域范围内因地制宜开展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争取项目与经费,助力县乡基层行业性服务站配套建设,尤其注重聘请科技专家的对接指导,注重培养乡村优秀农民技术人才,培养勇挑重担敢于担当的骨干人才,使更多的乡土人才發挥示范引领作用。
4.精品意识。实践表明,农技协是开展农技社会化服务的有效载体。在惠农服务网络体系建设中要做到条块有机结合,一方面要加大提升团体会员服务“三农”的能力,着力完善农业产业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团队精品品牌意识,促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另一方面要强化科普惠农服务总站向农村的产业服务网络延伸,加强基层行业性服务站点的建设,拓展生产、加工、经营过程的科技服务涵盖面。与此同时,还应注重发挥农技协与服务站科技成果转化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农户联合开发与共同致富的辐射带动功能发挥,以基层农技协带动服务站点的工作,力求托起农技社会化服务的框架。服务站点的推广工作应更加具体,不仅注重生产过程精品生产,而且还应注重优质产品销售增效。如三元区农技协动员团体骨干调动其多年运作柑桔销售市场的客户人脉,帮助种植大户与家庭农场提前订立蜜柑销售合同,同时形成以西际村独特蜜柑批发为载体的销售市场,带领周边乡村柑桔协会成员科学种植温州蜜柑,建立优质绿色精品生产基地,使绿色蜜柑成为乡村果农支柱性收入,凸显专业化生产精品的集聚成效。2014年,三元区西际村被农业部授予“全国一村一品示范乡村”荣誉称号。
(三)发挥开放优势,探索农技协运作新模式
农技协的开发运作,必须引入新的机制,包括吸引更多的科技人员带项目参与科技兴农工作,吸引更多的农业企业带资金参与产业扶贫工作,吸引更多的乡村能人带信息参与产品销售工作。
1.拓展业务。基层农技协的职能定位、开放程度、办会思路与引进人才都关乎基层农技协的服务能力与运作水平,也关系农技协发展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随着新时期服务“三农”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农技协发展的机制瓶颈问题进一步显现,人们已经认识到农技协要发展,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适应新的发展要求,要敢于打破各级农技协原有的组织架构,优化调整服务主体,拓宽业务领域范畴,创新推广运行机制。
2.吸引人才。泉州市科协帮助市县农技协组建农业专家顾问团队,聘请福建农林大学老师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科技人员及市县的农艺师、农经师、工程师等430名专家组成顾问团,按照市县农业发展实际,组成若干个专业技术小组,并将其作为县农技协技术骨干。农技协根据会员技术需求,不定期地邀请专家深入基层帮助解决生产问题,开展技术培训、项目指导、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泉州市科协与市农技协按照农业专家的贡献予以表彰与奖励。
3.分类设点。三明市农技协率先结合区域乡村发展实际,因地制宜在乡镇组建科普惠农服务站点。服务站依托农技协,服务点依托专业合作组织——合作农业企业,设立服务站点,便于将农技协组织网络向下延伸覆盖更多的农户,有利于进行辖区全方位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实现了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运作管理机制。例如三元区农技协推广服务总站有32名农业专家,设站长1名,副站长8名,站点建设负责人13名。站长与2位副站长是由乡镇科协秘书长或农业服务中心负责人兼任,其余6位副站长是由有关专业协会会长、合作社理事长以及科普推广带头人(农民)担任,站点负责人则由有关协会骨干、合作社成员、专业大户等人员组成。
4.分工协作。科技兴农服务站设科技信息咨询、人力资源培训、产业发展服务、专业合作指导、电商网络销售、推广网络建设、综合项目协调等7个小组,因地制宜分片建立基层科普惠农服务点,服务站对乡村站点进行实际指导,推荐基层服务站点负责人,帮助协调乡村服务站点科技推广工作。目前,已建立蔬菜、养蜂、渔业、畜牧、水稻、水果(柑橘、油桃、西瓜)8个行业性服务站点,建立1个民办的蔬菜研究所和1个科普惠农带头人服务点。
三、强化基层农技协科技扶贫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在新的发展时期,科技扶贫工作要创新机制,尤其要注重分析整体进展与实施成效,进一步提高开展科技扶贫工作的认识。就扶贫主体而言,以往传统扶贫开发方式重政府行为,忽视了各种社会力量和因素对扶贫工作的贡献,片面地把反贫困看作是一种非市场的单纯政府行为。就扶贫资源而言,单纯依靠政府传递与引导方式,会限制扶贫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扶贫投资与农民的收入增长缺乏内在的联系,使投入产出之间难成正比,在相当程度上造成传导过程的浪费,难以发挥精准帮扶作用的发挥。就扶贫动力而言,要避免在过去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给钱、农民种田”的老思路,要克服贫困人群参与扶贫开发的动力不足的实际问题,破除“等、靠、要”的惰性。就扶贫成效来看,以往支配式的扶贫开发行为总体成效不稳固,难以形成贫困人群可持续发展的激励机制和市场环境。贫困农户从生产、消费到再生产都是闭合性的内部循环圈,没有受到市场经济的刺激,对接意识不强,难以摆脱贫穷与落后的困扰。各级农技协与农村与农民是最为直接的联系,必须充分发挥优势,整合力量,形成合力,以科技兴农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以产业发展助力农民增收致富[7]。就对策与建议而言,要注重把握以下三大环节:
(一)创新机制,充分发挥农技协的特色与优势
1.注重特色。三明市农技协注重加强区域特色产业协会发展,以协调并促进“中蜂养殖专业合作社”做强做大来带动蜜蜂养殖产业发展。三明市中蜂养殖专业合作社规模大,但大多社员是养蜂新手,缺乏养蜂常识,加上三明市农业主管部门又没有养蜂专家,技术不到位一直困扰合作社的壮大发展。对此,农技协通过福建省科协,邀请福建农林大学蜂学院有关教授为协会顾问,指导养蜂产业发展。一方面注重培养养蜂领头人,安排合作社骨干到福建农林大学蜂学院学习深造,强化协会的技术骨干的专业知识培训,使之成为养蜂产业带头人;另一方面注重传授新技术,提高专业素质,辅导更多的农民学习与应用新技术。 2.强化协作。三明市农技协为了提高合作社社员养蜂技术,多次邀请专家到实地授课讲学,对专业合作社的农民进行业务培训,推广新式活框养蜂模式,实现每箱增收7.5公斤,蜂蜜增收300元,有效提高了蜂蜜产量。同时,注重鼓励对外协作,经常协助合作社安排社员到尤溪县柳塘水库、永春牛姆林山区放蜂采蜜,并邀请当地老蜂农现场传授经验。
3.培育品牌。农技协在推广农业科技的同时,十分注重产品品牌培育。例如三元区农技协认真指导并积极推进合作社申请注册“东牙溪”商标,邀请专家帮助合作社开发生产无浓缩原蜜产品,联系项目并有效支持合作社建立蜂蜜灌装车间、结晶蜜冷藏保鲜库,提升合作社的市场竞争力。农技协与市技术监督局标准化科共同帮助合作社成功申报省技术监督局 “2011—2013年省级中蜂饲养及蜂产品生产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制定并获福建省技术监督局核准颁布《福建省中华蜜蜂养殖技术规范》地方标准,有力地促进合作社养蜂产业的规范化发展。
(二)拓展合作,充分发挥农技协科技扶贫作用
1.转化成果。宁德市农技协牵头与有关科研单位合作开展科技成果推广与健康养殖技术提升工作。以转化成果与科技推广为载体,重点集中推广。“大黄鱼人工养殖与产业化”获2010年度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大黄鱼优化冷却链物流与鲜度预测技术示范”获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水产食品微生物预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获国家海洋局海洋创新成果奖二等奖。组织相关企业引进成果技术,实施高位嫁接与合作开发,不仅加快了成果推广应用,而且使养殖企业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有3家养殖企业获福建省科协科普惠家兴村先进单位;有1家养殖企业参与《盐渍大黄鱼》国家水产行业标准修订与福建省地方标准的制定工作;有2家企业参与了国家、农业部、福建省及宁德市级大黄鱼相关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有3家养殖企业参与蕉城区大黄鱼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宁德市国家级出口大黄鱼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蕉城区大黄鱼科技入户工作被列为全国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取得了良好成效。
2.树立标杆。前些年,闽东沿海紫菜养殖户存在“争出头水紫菜、图卖个好价钱”的思想,背离紫菜的生长规律,提早采苗,高温采苗造成烂苗的损失和质量及单产不断下降。从2007年到至今,连续10年,每年都由宁德市海洋渔业局、市科协、市农技协牵头召开闽东沿海紫菜养殖技术研讨会,宁德市的福鼎、霞浦、福安、蕉城和福州市的连江、罗源等6县(市、区)海洋与渔业部门、紫菜协会、育苗场代表积极参会,共同探讨闽东紫菜秋季采苗与养殖技术,进行学术交流与工作协调。其中共同议定了“白露”季节作为适合闽东沿海紫菜秋季采苗的时间,并向全体养殖户进行宣传普及。由于适时采苗效果顯著,有力地推动了宁德市与福州市紫菜产业的健康发展。
3.强化引领。育苗工作是蔬菜产业发展,重要的环节。例如三明市蔬菜育苗移栽面积占整个蔬菜播种面积的86%,约120万亩,估算需苗36000万株,原来基本上用传统床土、营养钵育苗方式,用现代穴盘育苗不到0.1%,潜在市场大。为了加强指导并促成利农蔬菜育苗合作社,建成三明市首家蔬菜育苗场,三明市农技协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资源所合作,引进设施化蔬菜育苗技术。实践证明,蔬菜嫁接技术推广,给集约化育苗业者带来新的商机。因为嫁接苗生产推广可以保证企业为蔬菜生产者提供优质蔬菜苗的可持续发展中获得长久经济效益,同时降低菜农生产成本,实现共赢,同时也便于协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农科院专家帮助育苗场建立技术队伍,全程跟踪服务整个生产过程,及时掌握蔬菜生产情况和市场需求走向,进而将更加科学地计划来年育苗生产规模,促进菜苗资源服务及蔬菜产业发展。
(三)增加推广投入,充分发挥科技示范与引领作用
组织基层农技协参与乡村科普扶贫工作,必须发动更多的科技人员深入贫困山区农村的生产一线,因势利导引进新品种与新技术,注重提升贫困户的农业生产能力与增收水平。在调研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各级科协对基层农技协予以许多支持,但由于基层农技协组织协调与推广指导能力有限,尤其是缺乏有带动性的项目与更多的经费支持,其服务能力比较有限。就发挥功能而言,必须强化协同推广的叠加效应。要组织省市县农技协联合会,充分发挥农技协的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的组织特性。目前基层农技协或者专业协会比较缺乏带动性项目与技术推广专项经费,许多基层农技协处在“无项目、无经费、无机制 ”状态,而且农技协与农业科研单位的联系不够紧密,进而提供公共服务产品显得比较少,成效也有限。在调研中发现,有38% 的农技协负责人认为组织农技协协作网有利于提高协调指导力度,有利于提高科技推广与服务能力;有46%的农技协工作人员认为各级科协要向财政部门申请年度农业科技推广专项经费,按照科技扶贫项目形式组织基层农技协申报,以项目带动方式参与贫困乡村的科技扶贫工作,而缺乏项目与经费正是农技协开展科普扶贫工作的短板。以科技推广项目为平台或者纽带,其针对性强,服务面广,集聚力大,有助于各级农技协联合行动并形成合力,有利于构建科普扶贫的整体性工作体系。将项目与经费作为一体运作,有利于实施成效考核与推进科技扶贫工作,同时基层农技协同志还建议,国家要设立产业扶贫与项目扶贫专项补助计划,引导更多的龙头企业与科研单位联合,以乡村为单元,实施集成开发与融合经营机制,让更多的贫困乡村农民参与其中,变小户生产为融合经营,增强抵御市场变化风险的能力。为此,必须推进机制创新,许多基层农技协的同志建议要在乡村土地流转、补助资金扶持、示范基地建设、信息网络建设等方面出台引导政策。我们通过调研也认为,基层农技协在获得项目与经费不多的条件下,开展了一系列科普活动与推广工作,今后除了予以更多经费支持之外,基层农技协亟须科技培训与技术支撑,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与服务能力,尤其是要因地制宜地建立有效的协作机制,即定期或者不定期地选派基层农技协和贫困乡村青年技术推广骨干到农技推广部门、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学习进修,结合农事农时选派农业科技人员下乡开展巡回培训与现场指导,同时省农科院要与各级农技协深化合作,进一步完善福建省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的实施计划,加大科技扶贫技术培训内容,与基层农技协合作强化现场技术培训工作,使之优势互补,提高效率,进而进一步强化农技协发展后劲,促进其健康、有序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占斌. 习近平同志扶贫开发思想探析[J].《国家治理》周刊, 2016(36):3-8.
[2]杨文静.习近平扶贫思想及其时代价值[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23-27.
[3]叶辉.立足精准出实招 围绕脱贫强担当[J].中国经贸导刊,2016(35):76-77.
[4]张婉娟. 株洲农村金融扶贫问题及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2016.
[5]三明市三元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构建新型农技协的做法与成效[J]. 学会, 2015(11):59-61.
[6]白银川.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于昌都市精准扶贫的调查[J].西藏发展论坛,2016(1):65-69.
[7]陈琦, 何静. 专业合作社参与扶贫开发行动分析——来自QZB茶叶合作社的案例[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15(3):4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