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的学习其实就是一种思维活动,若没有思维学习断难进行。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思维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地理教学中要拓展学生的思维,须努力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通过诱导学生积极动脑,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性。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就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关键词】地理教学问题情境 途径 探讨
创设问题情境即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就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那么地理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呢?本文试从以下几方面作一探讨。
一、以用促学创设问题情境
“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形成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是新课程的重要目标。学生学的目的是为了用,用又会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促进其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的提高。我结合新教材湘教版地理Ⅰ(必修)的教学,在以用促学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例如,大气的温室效应和保温作用是知识难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指导学生利用身边可以找到的材料(如透明塑料袋、塑料薄膜、玻璃瓶等)和温度计、湿度计,做一次模拟大气温室效应和保温作用的小实验,让学生经常测试温室内外的温度、湿度,然后再让学生结合地理知识,分析温室内外温度、湿度差异的形成原因及其对农作物可能产生的影响。
为了培养学生地理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让学生考察了云门寺附近的桂花瀑布及其一条深谷。学生们都感到非常奇特。这20多米高的瀑布和深山谷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不让他们简单地下结论,而是鼓励他们钻研教材,查阅县志等资料,走访地矿局,综合分析其形成原因。由于学生对这一奇特的地理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对这个问题也就特别重视。经过认真准备后,他们就展开了全面的分析论证。如,断层错位、流水侵蚀、断裂下陷、冰川刨蚀、人工开凿等等能形成瀑布、沟谷的地理因素,他们几乎都分析到了。尽管他们分析、论证的结果不一定与实际的地质成因完全吻合,可他们却能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学以致用,增强了学习能力。
二、通过地理史实、现象的叙述创设问题情境
地理学家在科学发现的过程中所运用的研究方法以及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对学生的学习有着巨大的激励作用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教学提供了生动的素材,是设立问题情境的一种有效途径。学习新教材湘教版地理Ⅰ(必修)“太阳活动与地球”内容,我为学生展示了一则“揭开太阳黑子的秘密”阅读材料,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记载太阳黑子现象的国家,如2000年前的古书《汉书·五行志》中有“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的记载。17世纪初,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使用简单的望远镜,冒着眼睛失明的危险和教会的迫害,对当时号称“学问之神”的亚里士多德提出挑战,证明了太阳并非完美无缺而是有黑子。19世纪后期,被人们称为“太阳的开拓者”、“现代太阳观测天文学之父”的美国科学家海尔,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对太阳黑子的活动进行了富有创造性的长期研究,初步揭开了太阳黑子的秘密。原来,黑子实际上是太阳物质在极高温度下的一种剧烈运动,是一个巨大的旋涡状气流,是真正的太阳“风暴”!关于太阳黑子的秘密还没有完全揭开,科学家正在继续研究。然后,出示思考讨论问题:(1)研究太阳黑子是否重要?为什么?(2)海尔等科学家揭示黑子的秘密的过程生动地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从而激发学习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三、通过精心策划的课堂讨论创设问题情境
讨论对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是一种最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对某一问题的不同看法所引起的矛盾冲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从而创设问题情境。由于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希望认可的愿望非常强烈,教师在鼓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同时,要适时引导他们冷静分析,从不同的侧面去认识问题。
例如,在教学新教材湘教版地理Ⅰ(必修)“地球的公转”运动,对于近日点、远日点的日期问题,教师可先设问进行误导:“北半球大陆最热月最冷月分别是几月份,由于地球公转轨道是一个椭圆,太阳位于其中一个焦点上,这样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就有了近日点、远日点之分。同学们想想:近日点、远日点各在几月?”有些学生回答是7月和1月,而有些学生却说:“恰恰相反,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的是我们感到最冷的1月,而我们感到最热的7月太阳却离我们最远。”还有部分学生大惑不解,此时让答对的学生来解释,教师也可以及时从地球公转速度的快慢、太阳直射点、正午太阳高度与太阳辐射方面提示和点拨,诱发学生充分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创设问题情境是影响学生学习地理课程的重要因素,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一项有效的教学策略。在教学中,地理教师通过深入地分析教材,结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来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地理教学问题情境 途径 探讨
创设问题情境即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就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那么地理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呢?本文试从以下几方面作一探讨。
一、以用促学创设问题情境
“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形成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是新课程的重要目标。学生学的目的是为了用,用又会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促进其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的提高。我结合新教材湘教版地理Ⅰ(必修)的教学,在以用促学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例如,大气的温室效应和保温作用是知识难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指导学生利用身边可以找到的材料(如透明塑料袋、塑料薄膜、玻璃瓶等)和温度计、湿度计,做一次模拟大气温室效应和保温作用的小实验,让学生经常测试温室内外的温度、湿度,然后再让学生结合地理知识,分析温室内外温度、湿度差异的形成原因及其对农作物可能产生的影响。
为了培养学生地理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让学生考察了云门寺附近的桂花瀑布及其一条深谷。学生们都感到非常奇特。这20多米高的瀑布和深山谷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不让他们简单地下结论,而是鼓励他们钻研教材,查阅县志等资料,走访地矿局,综合分析其形成原因。由于学生对这一奇特的地理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对这个问题也就特别重视。经过认真准备后,他们就展开了全面的分析论证。如,断层错位、流水侵蚀、断裂下陷、冰川刨蚀、人工开凿等等能形成瀑布、沟谷的地理因素,他们几乎都分析到了。尽管他们分析、论证的结果不一定与实际的地质成因完全吻合,可他们却能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学以致用,增强了学习能力。
二、通过地理史实、现象的叙述创设问题情境
地理学家在科学发现的过程中所运用的研究方法以及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对学生的学习有着巨大的激励作用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教学提供了生动的素材,是设立问题情境的一种有效途径。学习新教材湘教版地理Ⅰ(必修)“太阳活动与地球”内容,我为学生展示了一则“揭开太阳黑子的秘密”阅读材料,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记载太阳黑子现象的国家,如2000年前的古书《汉书·五行志》中有“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的记载。17世纪初,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使用简单的望远镜,冒着眼睛失明的危险和教会的迫害,对当时号称“学问之神”的亚里士多德提出挑战,证明了太阳并非完美无缺而是有黑子。19世纪后期,被人们称为“太阳的开拓者”、“现代太阳观测天文学之父”的美国科学家海尔,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对太阳黑子的活动进行了富有创造性的长期研究,初步揭开了太阳黑子的秘密。原来,黑子实际上是太阳物质在极高温度下的一种剧烈运动,是一个巨大的旋涡状气流,是真正的太阳“风暴”!关于太阳黑子的秘密还没有完全揭开,科学家正在继续研究。然后,出示思考讨论问题:(1)研究太阳黑子是否重要?为什么?(2)海尔等科学家揭示黑子的秘密的过程生动地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从而激发学习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三、通过精心策划的课堂讨论创设问题情境
讨论对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是一种最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对某一问题的不同看法所引起的矛盾冲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从而创设问题情境。由于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希望认可的愿望非常强烈,教师在鼓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同时,要适时引导他们冷静分析,从不同的侧面去认识问题。
例如,在教学新教材湘教版地理Ⅰ(必修)“地球的公转”运动,对于近日点、远日点的日期问题,教师可先设问进行误导:“北半球大陆最热月最冷月分别是几月份,由于地球公转轨道是一个椭圆,太阳位于其中一个焦点上,这样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就有了近日点、远日点之分。同学们想想:近日点、远日点各在几月?”有些学生回答是7月和1月,而有些学生却说:“恰恰相反,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的是我们感到最冷的1月,而我们感到最热的7月太阳却离我们最远。”还有部分学生大惑不解,此时让答对的学生来解释,教师也可以及时从地球公转速度的快慢、太阳直射点、正午太阳高度与太阳辐射方面提示和点拨,诱发学生充分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创设问题情境是影响学生学习地理课程的重要因素,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一项有效的教学策略。在教学中,地理教师通过深入地分析教材,结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来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