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微课程资源设计

来源 :科技资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same19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移动微时代的到来促生了一系列的微学习活动,微课程正是在这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背景下所诞生的。文章结合微信公众平台与微课程的特点,探讨了微信与微课程的完美结合为移动学习及其学习者提供的全新学习环境,以及微信公众平台上微课程资源的设计原则及方法,并以此为基础设计与开发出适合于高校学生在“零碎”的时间内进行学习的微课程资源。
  关键词:微课程 微信公众平台 课程资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4(a)-0162-02
  1 微课程概述
  1.1 微课程的起源与发展
  微课程的最早起源于1993年美国北爱荷华大学LeroyA.McGrew教授所提出的60 s课程[1]。但是真正提出微课程概念的人却是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David Penrose教授,他认为微课程是基于一个知识点或一个主题,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思想,录制时长在1 min左右的在线教学视频,这种课程形式可以满足学生移动学习、在线学习的需求[2]。
  由此可见,微课程并不是微型课件、课堂教学实录节选的一个片段或是原有教学材料的堆砌。归要结底,这些教学材料从本质并没有脱离传统教学观念、教学情境,仅仅只是将原来的大课改成小课,书面材料变成电子材料而已。真正意义上的微课程应该是基于移动设备和用户特性以及学习内容,对教学进行精心设计后的规范化学习资源的统称。至于微课程的时长,我國许多学者都提倡微课的时长为5~8 min左右,不得超过10 min以,这个时间的决定因素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持续时间,有研究表明在学习过程中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一般不超过10 min;二是微课程的持续时间太长也会受到平台支持与推广的限制。
  1.2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微课程所具备的优势
  1.2.1 微信公众平台对微课程的支持
  微课程的发布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移动平台,但并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视频学习网站,因为视频学习网站始终无法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也没办法做到教学内容定期推送和快速传播。
  微信为学习者创造了一种新型的移动学习环境,只需要简单操作就可以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公众平台,学习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此外,微信公众平台还具有推送功能,一旦内容有更新,学习者可以第一时间收到推送通知,从而开展自主学习。某些学习者对于自己认为非常有意义或者有效果的课程还可以在微信朋友圈中分享,一方面可以吸纳更多的学习者一同学习,扩大“学习圈”,使微课程在发布后能实现“自推广”;另一方面,这些新的学习者都是原学习者的熟人或朋友,这样有利于学习者之间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加强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1.2.2 微信公众平台对学习者本身的吸引力
  在传统课堂上被视为“洪水猛兽”的手机在微课程学习中成为了学习工具。抛开学习内容,单单就学习形式来讲,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学习对于学习者来说是相当有吸引力的,如果能通过较好的微课程设计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则势必会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学习主动性,学习效果也将不言而喻。
  2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微课程资源的设计原则
  微课程资源是与指微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所有资源,它不仅包括教学用的视频、PPT、教案、参考资料、测验与反馈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中需要的资源,还包括对这些资源的组织、呈现以及实施等方案。这些资源既要达到教学效果,又需要得到微信公众平台的完美支持,还要符合学习者的操作习惯、视觉特点等。
  2.1 微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应遵循“短小精悍、渐次递进”原则
  微课程由于其本身的时间限制,加之微信公众平台的特点,在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一定要注意时间。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一定要提炼精华,避免冗长拖沓,从而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持久性。
  2.1.1 提炼核心内容
  微课程的教学内容一定不能是传统课程教学内容的机械分割、化整为零,应该是从整个课程出发,重新划分知识点,尽量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炼出的核心内容必需体现“浓缩就是精华”的特点。
  2.1.2 涉及拓展内容
  对于在课程中无法详细介绍但又有必要掌握的知识点可以提供相关链接,作为与当前微课程内容相关的拓展资源,供学习者在课后自主学习,这样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同时也有利于学习者的学习迁移[3]。
  2.1.3 由浅入深
  每次课的学习内容应该符合正常的教学和学习规律,内容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地逐步展示呈现,整体上呈现出渐次递进性。需注意当前微课程内容本身的组织问题,比如,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设计不同的微课程内容组织结构。
  2.1.4 注意知识点间的相关性
  无论是核心学习内容还是拓展学习内容都需要经过精心设计,除了注意核心学习内容与拓展学习内容之间的相关性之外,还要关注每次微课程内容间的相关性[3]。要从宏观上把握某一内容在整个知识内容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与其相关的知识点。
  2.2 微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上应体现“灵活多样”的原则
  2.2.1 根据知识点的特性来选择内容以哪种多媒体素材呈现
  微课程中的多媒体素材主要包含: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不同类型的多媒体素材具有不同的表现能力和表现特点。比如,文字具有很强的概括力,适合于展示一些概念或定律;而对于需要想象的某些知识点,则可以利用图片加以辅助展示;对于一些与操作相关的知识点则可以直接以操作视频加旁白的方式呈现。总之,按照知识点的特性“因地制宜”地选择多媒体素材。
  2.2.2 多媒体素材应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呈现
  多媒体素材就是微课程中最原始的教学资源,这些资源的组织除了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来呈现之外,还应该重视各类媒体连续出现的次数,应该尽量让各类素材交叉分配于整个微课程,以避免产生视觉疲劳,从而影响学习效果和后续的学习积极性。   2.3 微课程的界面设计上应贯穿“简洁美观、操作简单”的原则
  2.3.1 界面整体风格要简洁美观
  微信公众平台的浏览方式是从上至下的流式排版,微课程内容在排版时不能太过花哨,可以用不同的字体颜色及背景来突出重难点内容,但要注意整体风格的一致性,力求简洁美观。可以适当利用分隔符、线条等来划分区域,将不同类型的多媒体素材分隔开来,方便查看和学习[4]。
  2.3.2 导航清晰,学习者操作简单
  导航是学习者学习微课程的重要入口,导航分类要明确,层次不宜过多,便于学习者分类查看和提问。操作上尽量保持微信本身的特点,不能为了单纯追求技术效果而改变学习者的正常操作习惯,影响学习互动,从而得不偿失。
  3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微课程资源设计实例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面对全校非计算机大一学生在第一学期开设的公共基础课,该课程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很高要求,对于相关的操作技能学生通过看书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以多年的教学实践为基础,针对该课程中涉及到的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较多的知识点进行了微课程设计。
  3.1 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内容设计阶段是以“划分知识点”为主,微信公众平台的《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微课程主要用于辅助课堂教学,在知识点的选择与划分上主要按重难点来划分,再根据最小粒颗度原则[5]对知识点进行细化。每一个知识点对应于一个操作案例,也就是微课程的一次课。如:在WORD操作部分一共提炼出图文混排、长文档排版、自动生成目录、表格与绘图4个知识点。而每个知识点在内容组织上会进行进一步细化,如:图文混排中涉及到的最小知识点有查找替换、文字与段落、格式刷、图片的对齐方式等。
  3.2 媒体设计
  媒体设计是在“教学内容设计”的基础上来确定每一类知识点制作成什么类型的多媒体素材。由于《大学生计算机基础》的微课程涉及的都是操作技能,媒体设计主要包括微视频设计及辅助资源设计。
  3.2.1 微视频设计
  根据该课程的特性,其微视频都是来自于实际的操作录像,在录像之前必须要准备好操作流程和在操作过程中所讲解的文字内容,语言一定要简洁精炼,整个操作的过程不要超过10 min,也不能低于5min,便于后期合成时进行取舍。
  3.2.2 辅助资源设计
  辅助资源是指对操作过程中的重点或难点给出的相关提示材料,如:提示框、各類表情、符号以及效果图,微视频的片头片尾、字幕等。这些资源在后期合成时与操作视频进行有效的整合,可以帮助学习者理解和掌握,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点的吸收。
  3.3 呈现方式设计
  呈现方式设计是在媒体设计的基础上再次对媒体资源进行分配和组合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确保微课程的规范和完善。以该课程为例,在操作视频之前应呈现一些教学PPT,使学习者对该课程的内容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在视频操作过程中也尽量让PPT这类图文性的材料与操作视频有机结合。
  4 结语
  微信公众平台与微课程的结合为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创造了条件,文章提出的微课程资源设计原则与方法还处于初步尝试阶段,在后续的研究中将会逐步深入,以期为未来微学习资源库的建设提供支持和参考。
  参考文献
  [1] 梁乐明,曹俏俏.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67-75.
  [2] 刘明卓,祝智庭.微课程的设计分析与模型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3(12):127-131.
  [3] 刘爽,郑燕林,阮士桂.ARCS模型视角下微课程的设计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2):51-56.
  [4] 卢胜男.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微型移动课程的设计与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4.
  [5] 陈峰.基于微信的微型移动学习资源设计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4.
其他文献
摘要:人文纪录片是通过记录人的生活,展现历史变迁和人文变迁的纪录片,具有记录历史和反映现实的作用。21世纪以来,诸多优秀人文纪录片作品以其精致、简洁的镜头语言,表达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彰显了中国独特的人文景象,体现了人文关怀精神。人文纪录片的创作者肩负着诠释现实、体现人文精神、反映当代人生活最真实面貌的时代使命。该文通过研究并实际拍摄创作出人文电视纪录片《纸鸢记》,以期为高校学子乃至社会各界人士
期刊
摘要:楼宇智能化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人才缺口较大。我国从06年起第一批创办该专业,我校位列其中。在十年的办学过程中,有较多经验,也走过一些弯路。此专业由于不甚普及,各校课程差异较大。而“特色专业”是高校在一定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和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具有特色的专业。将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加以深入研究,探索其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特点,如打破传统教研室模式,以名师工作室作师资改革;探
期刊
摘 要: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模式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主要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的改革、教学内容及方法的改革、考核方式方法的改革等多方面进行了论述,探讨了提高中高职衔接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  关键词:中高职 高职教育 课程体系 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1(a)-0000-00  【注
期刊
摘要:为加强对河南省在用医疗器械质量的监管,保证其产品安全有效,本文以河南省XX年B型超声诊断设备检验为例,探讨B型超声诊断设备检验要求,检验情况,最终提出B型超声设备检验中的若干问题,以期对B型超声诊断设备检验提供指导和借鉴。  关键字:B型超声诊断设备;医疗器械;设备检验  中图分类号:TH76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1(a)-0000-00  1 B型超声
期刊
摘要:2004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 16 号文件明确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由此我国各高等学校开始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改革。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材理论性强,对高职学生的吸引力不大,不能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实效性,因此,思政教学要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  关键词:思政理论课 课程改革 教材体系 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期刊
摘要 降水量预测因其因素的多样性,在预测研究时往往不能得到精确结果,将数据采用平滑处理以消除异常值,通过分级标准确定年降水量状态,将计算所得的相关系数作为权重,用改进后的滑动平均-马尔科夫模型,根据计算出状态转移概率矩阵作为衡量指标,最后以渠江1980-2010的降水资料为实例。具体地应用了该方法,使预测结果更准确,为预测渠江流域降水量提供了一种较为可行的方法。  关键词:滑动平均-马尔科夫模型;
期刊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新世界格局下,发达国家都全力投身于培养具有企业家精神的高等工程人才,迎接21世纪挑战、参与国际竞争。本文以伯克利大学的工程硕士培养实践为例,从招生要求、课程体系、学位要求等方面分别阐述其特色;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美国工程硕士迅猛发展的原因,为我国工程硕士培养实践提出可供借鉴的启示。  关键词:工程硕士 培养模式 企业家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绿色发展”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理念,坚持经济与环境共赢发展,是新常态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选择,也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必由之路。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例,分析了经济发展生态化转型的现实背景与客观差距,从理念、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制度支撑等角度剖析了制约经济与环保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和问题根源,提出了在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下推动经济发展生态化转型的实施路
期刊
摘 要:随着服装产业的飞速发展,《服装生产管理》课程通过企业专家的认证,升级成了高职学生的专业核心课。探索如何将这么一门纯理论的课程上得有声有色、如何在课堂上实现生产管理的“做中学”、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这是一个新课题。  关键词:课程改革 游戏力 团队合作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4(a)-0151-03  1 课程背景  在大多数
期刊
摘 要:公共图书馆作为一个社会公益文化服务机构,如何更好地转型,革新服务理念、履行社会责任,是图书馆界必须关注的问题。该文针对新形势下公共图书馆应该如何革新服务方式、服务渠道、服务范围、服务理念,更好地提供社会化服务进行了探讨。  关键字:服务转型 民生服务 公共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4(a)-0227-02  近年来,随着人们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