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文化不断发生着碰撞,提升文化软实力成为大国博弈中的重要命题。作为祖国文化的传承者,学好传统文化知识是大学生群体的责任和义务,更是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帮助他们成长成才的绝好方式。本文从目前的高等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出发,对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方法进行简要的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高等学校;传统文化教育
0引言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提出了“中国梦”的概念。他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每一个人的力量和每一份梦想。大学生群体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因此在高等学校教育中更应注重对于大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的提升。作为拥有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文明古国,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无疑是提升大学生乃至全社会文化自信的最好方式。
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各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交锋与碰撞也呈不断扩大趋势。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使其在国际化的背景下永葆蓬勃生机,已成为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所面临的重要时代命题。以高校为核心,形成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合力机制,才能切实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进而为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证[1]。
1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着单科性院校较多、文理工分家、专业设置过窄、单一的专业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实用主义盛行、功利导向过重、忽视人文教育等问题[2]。在很多高校,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来说只是儿时的几句唐诗、宋词,只是上学后应试教育模式下的枯燥课程,只是大学里只占一学期48个学时的大学语文。
如今大学生对于古代经、史、子、集鲜少阅读,能完整背出一些著名古诗词并正确回答出作者的人更是越来越少,在《新闻周刊》的调查中,有79%的受访者对于传统文化著作“偶尔翻阅”,13%的受访者“敬而远之”,2%的受访者表示“深恶痛绝”,只有6%的受访者说“爱不释手”。同时,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大学生对于文学、历史、哲学知识很少涉猎,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不甚了解。作家冉云飞先生、以及四川大学历史系黄奇逸先生曾呼告世人,要大力“拯救”传统文化,尤其是当今的大学生,更应该担起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重任。
但可喜的是,近年来随着“国学热”的兴起,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积极关注传统文化及其发展问题,并主动学习传统文化,具体表现在高校中自发成立的汉文化学习兴趣小组、儒学社、汉服社等,这是值得高校教育工作者关注的良好现象。
2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目前,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是因为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蕴含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蕴含崇高的理想信念。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忱、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能够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使他们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在大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基础之上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才是文化育人的真正体现,才是高等教育工作的真正落实,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文化传承。
3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方法探讨
高校对学生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非常必要,其主要途径是加强引导,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尊重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手段和方式方法。
3.1高校应根据自身学科定位进一步完善教育教学机制
高等院校,尤其是理工科院校及专业应在通识教育课程中增设传统文化教育的相关科目,加强对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改革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手段,通过生动详实的资料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加学生对于祖国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
3.2高校应加强对传统文化兴趣小组及学生社团的支持与正确引导
对于学生自发组织的传统文化兴趣小组及社团,高校教育工作者应予以支持,通过定期举办展览、比赛、晚会等方式引起更多学生对祖国优秀文化的关注,从而不断扩大传统文化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使校园中形成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3.3全社会共同努力,创造更加良好的传统文化互联网学习环境及舆论氛围
在互联网通讯技术发达的今天,走在时代潮流最前沿的大学生们通过网络了解着世界的千姿百态,了解着国计民生,更通过网络接受着各国文化的冲击与熏陶。因此,创造更加健康的网络环境,让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多元文化的大潮中得以凸显并广泛传播,使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和其中所承载的优秀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4总结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到近代的“五四”运动,学生群体因其接受着最先进的思想和其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始终引领着社会的种种思潮。而根植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等,都是中华民族经历漫长岁月的洗礼所保留下来的优秀民族精神,是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伟大力量,更是增加文化自信的民族之魂。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与精神的继承和弘扬是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于是,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努力探索传统文化教育的新方法、新思路,更是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李燕.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现状与对策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3(1):107-110.
[2]刘学申,王培敏.以“中国梦”引领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3):172-174.
(作者单位:西南石油大学)
关键词:大学生;高等学校;传统文化教育
0引言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提出了“中国梦”的概念。他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每一个人的力量和每一份梦想。大学生群体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因此在高等学校教育中更应注重对于大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的提升。作为拥有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文明古国,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无疑是提升大学生乃至全社会文化自信的最好方式。
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各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交锋与碰撞也呈不断扩大趋势。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使其在国际化的背景下永葆蓬勃生机,已成为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所面临的重要时代命题。以高校为核心,形成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合力机制,才能切实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进而为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证[1]。
1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着单科性院校较多、文理工分家、专业设置过窄、单一的专业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实用主义盛行、功利导向过重、忽视人文教育等问题[2]。在很多高校,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来说只是儿时的几句唐诗、宋词,只是上学后应试教育模式下的枯燥课程,只是大学里只占一学期48个学时的大学语文。
如今大学生对于古代经、史、子、集鲜少阅读,能完整背出一些著名古诗词并正确回答出作者的人更是越来越少,在《新闻周刊》的调查中,有79%的受访者对于传统文化著作“偶尔翻阅”,13%的受访者“敬而远之”,2%的受访者表示“深恶痛绝”,只有6%的受访者说“爱不释手”。同时,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大学生对于文学、历史、哲学知识很少涉猎,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不甚了解。作家冉云飞先生、以及四川大学历史系黄奇逸先生曾呼告世人,要大力“拯救”传统文化,尤其是当今的大学生,更应该担起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重任。
但可喜的是,近年来随着“国学热”的兴起,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积极关注传统文化及其发展问题,并主动学习传统文化,具体表现在高校中自发成立的汉文化学习兴趣小组、儒学社、汉服社等,这是值得高校教育工作者关注的良好现象。
2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目前,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是因为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蕴含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蕴含崇高的理想信念。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忱、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能够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使他们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在大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基础之上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才是文化育人的真正体现,才是高等教育工作的真正落实,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文化传承。
3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方法探讨
高校对学生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非常必要,其主要途径是加强引导,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尊重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手段和方式方法。
3.1高校应根据自身学科定位进一步完善教育教学机制
高等院校,尤其是理工科院校及专业应在通识教育课程中增设传统文化教育的相关科目,加强对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改革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手段,通过生动详实的资料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加学生对于祖国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
3.2高校应加强对传统文化兴趣小组及学生社团的支持与正确引导
对于学生自发组织的传统文化兴趣小组及社团,高校教育工作者应予以支持,通过定期举办展览、比赛、晚会等方式引起更多学生对祖国优秀文化的关注,从而不断扩大传统文化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使校园中形成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3.3全社会共同努力,创造更加良好的传统文化互联网学习环境及舆论氛围
在互联网通讯技术发达的今天,走在时代潮流最前沿的大学生们通过网络了解着世界的千姿百态,了解着国计民生,更通过网络接受着各国文化的冲击与熏陶。因此,创造更加健康的网络环境,让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多元文化的大潮中得以凸显并广泛传播,使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和其中所承载的优秀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4总结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到近代的“五四”运动,学生群体因其接受着最先进的思想和其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始终引领着社会的种种思潮。而根植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等,都是中华民族经历漫长岁月的洗礼所保留下来的优秀民族精神,是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伟大力量,更是增加文化自信的民族之魂。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与精神的继承和弘扬是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于是,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努力探索传统文化教育的新方法、新思路,更是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李燕.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现状与对策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3(1):107-110.
[2]刘学申,王培敏.以“中国梦”引领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3):172-174.
(作者单位:西南石油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