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互联网金融发展,网络贷款逐渐受到大学生群体的青睐。然而,由于互联网贷款存在审核不严格、监管难度大等缺点,使得大学生网贷问题频出,影响了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稳定。本文在问卷调查基础上,探究当前大学生对网贷的认知程度及面临的金融风险,并提出规范大学生网贷市场和控制网贷风险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 贷款;金融风险
一、引言
当代社会,互联网金融日益兴起,而其中最引人瞩目的要数网络贷款。依据统计数据,2016年9月全国P2P网贷每日平均55万人次参加,环比上升6.16%。网络贷款由于申请门槛低、手续便捷等特点弥补了传统贷款的缺点,使大学生申请贷款成为可能。但由于层出不穷的网络平台、参差不齐的审核制度,网络贷款在让借款人尝到提前消费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大学生网上贷款借5千半年后还1万”、“大学生在校园金融平台负债近60万元,因无力偿还选择跳楼自杀”等诸如此类的新闻呈现不断增多的趋势。许多面向校园的网络贷款平台不断因为审核不透明、利率过高、无人监管等问题受到各方质疑,而近期爆出的部分网贷平台的“裸条”事件再一次将大学生网络贷款推上了风头浪尖,不得不让人们对网络贷款这种新兴的消费方式产生怀疑。
目前大学生网贷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郑晨曦(2015)认为大学生的认知及行为与互联网金融相互作用。阎维博(2016)认为网贷评级行业盲目无序发展及其误导滋生了网络贷款中的问题。宋雁慧(2016)认为应该正视延迟折扣、即时满足等青年消费心态,允许大学生适度提前消费,同时加强对网贷的制度性约束和个人信用的制度规制。梁鹏(2016)指出需从源头、出借和借入的角度防控大学生网贷风险。综上所述,在对大学生网贷的态度上,学者中存在分歧,但大多仍保持谨慎,认为其利弊同时存在,不应禁止其存在,但应加强控制和监管力度。
二、调查问卷设计及结果分析
(一)调查问卷设计及整理
大学生群体信用评级低,无法获得传统的银行贷款,只能寻求网络贷款的帮助,但该群体对网络贷款的实际认知程度则很难判断。为探究大学生对网贷平台的认知程度,本文就“网络贷款”及其相关问题对部分大学生群体进行了调查。本次问卷题目为《关于大学生对网络贷款的认知程度和相关情况的调查》,主要针对大学生群体。问卷共34题,包括三个方面:第一部分包含调查人员的基本信息,共5题;第二部分针对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和意识,共7题;第三部分重点调查大学生对网络贷款的认识以及态度,共21题。本次问卷主要采用网上发放问卷的形式,共收回122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118份,有效率96.7%。调查中,男性占44.92%,女性占55.08%,大三学生超过半数,主要集中在江苏省各大高校(如江苏师范大学、苏州大学和南京财经大学等),少数数据来源于北上广等高校聚集地。
(二)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在消費认知调查中可知,生活费主要来源于父母或其他亲戚(89.83%),其他来源如兼职、助学贷款等占比较少。月消费水平基本控制在500-2000元,考虑到当前的物价水平,该数目属正常范畴;支出最多的项目为饮食,其次为娱乐活动、服装、书籍等,基本为生活必须花费。当生活费不够时,68.64%的学生选择省吃俭用,40.68%的学生选择做兼职,仅11.86%的学生选择网络贷款或其他类似贷款的形式解决资金紧张的问题。
对网络贷款的了解及使用情况的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学生对网络贷款并不感兴趣,主动了解网贷的仅有10人次,占6.78%,更多的学生则是通过周围人的宣传(22.88%)或从其他途径(19.49%)了解。可见大学生对网络贷款的认知较为被动。
20.34%的学生曾使用过网络贷款或类似网络贷款的消费方式如分期付款等(图1)。网贷更多的是应急或大额支出(如购买手机等)的考虑方式,愿意使用这种方式弥补日常消费或支付学费的学生为38.98%,有19人次认为网络贷款可以用来偿还之前的欠债。大部分学生将网络贷款当作一种迫不得已的方法,与国外学生较多的利用贷款支付学费形成对比,大部分学生仍表现出不信任和观望状态。
对于网络贷款平台(图2),学生接触更多的是一些传统电商平台提供的分期付款业务,如淘宝推出的“蚂蚁花呗”和京东推出的“京东白条”;一些专门的分期购物平台,如趣分期、分期乐等,也被一些大学生所熟悉;与此相对的是,在真正的P2P网贷平台中,除了借贷宝有18%的学生了解外,对其他平台的认识则很少。对于一些专门针对大学生群体的网络贷款平台(如爱学贷、名校贷等),仅有10人次了解,可以说大学生群体对于网络贷款的认识相当局限。
大学生关注最多的问题是平台是否正规可靠以及个人信息安全问题,一些人对还款利率、违约责任、服务合同、还款期限等方面也有考虑。7.63%的大学生对网络贷款所要承担的责任较了解,24.58%的學生则完全不了解逾期不还的后果。大学生普遍认为学生网络贷款应该有一定的限制,并且数额应限制在较低水平或者根据贷款人的评级制定。66.95%坚信自己的身份没有被冒用过,30.51%的人则不能确定,2.54%的人明确表示自己曾被冒用过身份进行网络贷款。
对网络贷款的特点及未来发展的调查显示,近年来网络贷款在高校兴起,主要原因是能够满足大学生的消费需求以及获得资金快捷、申请方式简单等特点,抓住大学生的从众心理以及对新鲜事物新奇等特点。未来网络贷款如想进一步发展,必须严格规范网络贷款平台的借贷制度和审核流程,保证借款者的信息安全。面对这一新型的消费方式,人们需要一个适应时期,同时网络贷款自身也要不断完善和规范才能真正适应社会和时代发展,才能被更多人接受和使用。
三、大学生网络贷款面临的风险
大学生网络贷款面临的风险多、变率大,其中主要包括借款者风险、平台风险、政策风险。 (一)借款者——大学生需面对的风险:
1.知识匮乏。大多数大学生社会阅历不足,风险承受能力差,又缺乏金融方面的概念,容易被商家广告中所谓的优惠利率而不是实际利率诱惑欺骗,无法判别某些网络贷款实际上是高利贷,侵犯了个人利益。
2.信用风险。大学生未建立起成熟的消费观,抗诱惑能力差,存在“贷款金额小没关系”的错误认知,没有认识到逾期对个人生活和信誉的影响,有的学生甚至同时在多个网贷平台贷款,造成信用过度“透支”。大学生网贷消费实际上是将大学生的父母作为贷款担保人,加重了家庭的潜在负担。
3.信息泄露。大多数网贷平台声称能够保证信息的安全,但借款者的真实身份还是有可能通过部分公布的信息中得出,信息的安全性值得怀疑。此外,诸如“裸条”照片等惩罚性的信息公布是对大学生信誉和心理的双重打击。一些平台甚至对外销售贷款大学生个人信息,为犯罪诈骗提供了可能。
4.欺诈风险。某些网贷平台缺乏管理能力和资质,却谎称平台实力雄厚。大学生群体很容易被广告效应所欺骗,一旦进入则可能危害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和未来发展。针对大学生的消费贷款月费率在1-2%,有的年利率甚至超过24%,如此高额的利息必然给没有稳定收入学生群体带来巨大的还款压力。
(二)资金提供商——网贷平台存在的风险:
1.流动性风险。网贷平台出现问题时首先表现为资金链断裂,主要原因是网络借贷平台的资金缺口过大、期限错配或平台自身融资困难等。一旦出现大面积的违约,可能造成平台资金链断裂,平台无法正常运转,甚至存在破产倒闭的危险。
2.操作风险。由于平台数据主要来源于业务交易数据,现实过程中还存在虚假交易等行为,因此网贷平台的大数据风险控制在实际操作中的准确性和可行性有待考证。平台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工作人员的业务熟练度和素质等参差不齐,给大学生群体网络贷款的顺利进行埋下隐患。
3.控制能力风险。国内网贷平台的定价模式还未定型,实际操作中定价不确定性大。多种运营模式并存,缺乏较为统一的标准,实际上与银行签订资金存管协议的平台占比很小,使得其实际存在的风险远大于表面。大学生群体容易被其华丽外表所迷惑,忽视了网贷存在的高风险。
(三)政策风险
政策的不断调整也使得网络贷款受到了不小的影响。2016年8月24日,银监会等部门公布《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條在于订立超低限额:同一借款人在同一平台上借款余额不得超过二十万元,同一自然人在不同平台上借款余额不得超过一百万元。同一法人或其他组织在同一平台借款不得超过一百万元,不同平台不得超过五百万元。上述规定限制了损失的最大值,却也同时剥夺了网络贷款原本的灵活特性。这一政策看似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不大,但一些大学生将网贷作为创业资金的主要来源,国家政策的限制可能造成他们资金来源减少,资金周转困难,创业路受阻。
四、规范大学生网贷市场的建议
(一)树立合理消费观念
作为大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也要注重自身消费习惯的养成。制定消费计划,明确自己进行网贷消费的需求、目的以及实际还款能力,考虑家庭的承受能力,不盲目贷款。大学生要防止他人盗用个人信息违规贷款,保证自身信息的安全性。要警惕欠款对自身信用的影响,建立“征信”观念。目前市面上存在的网贷平台信用评级分析服务,可以在一定程度帮助大学生识别风险,但是评级系统在设计方面存在許多问题,仍有改进空间。
面对目前市面上良莠不齐的网络信贷公司所谓的“零首付”、“零利息”等诱导信息,大学生群体要做到不轻信、不上当,选择正规、信誉高的网络贷款平台。掌握基本的金融常识,申贷之前明确实际贷款利率、其他费用支付、自己是否具备还款条件等,谨慎评估网络贷款风险,仔细阅读贷款合同等相关文件,明确自己所要承担的责任以及违约处罚等条款,必要时可以请专业人士审核文件的规范性和合法性。
(二)加强学校引导
大学生群体渴望尝试新鲜事物的特性以及从众心理使其很容易被网络贷款平台所倡导的超前消费吸引,这就要求高校在学生教育中要注重引导,充分利用广播、报刊等宣传平台,定期召开主题班会、专题讲座等活动,增强大学生的金融素养和信用风险意识。高校对于网贷平台在学校内部的宣传要进行控制,限制或禁止某些平台的进入,减少学生误入歧途的情况发生。
(三)平台自律与管理
信用在金融发展中举足轻重,国外对类似产品的监管处理中,明确要求告知借款者贷款的总成本(如年利率)等信息。目前我国网络贷款刚刚起步,应吸收国外经验,发展自律监管组织,推动同业监督,使行业与内部监管相互配合。行业还可以建立第三方监管平台,将网络贷款风险限制在可控范围内,避免影响整个互联网金融。为了解决个人同时向几家平台借款、冒用他人信息多次借款的问题,网络贷款平台可以利用网络传输的便捷和大数据手段形成行业信息共享,建立健康有序的互联网金融环境。
(四)加大政府监管力度
我国网贷平台进入相对容易,审核和监管不严格,甚至还有很多没有从业资质的机构,用隐形收费欺骗大学生群体,一些平台存在携款潜逃的可能。必须严格控制审批程序,控制其他收费,避免出现实际利率过高、还款时间过短造成的大学生无法还贷的现象。
虽然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门颁布《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划分了权责和监管职能,规定了P2P归银监会监管。但各部门尚未正式实施监管,仍无实际的监管主体。我国目前实行分业监管,但在互联网中,某种程度上已经形成了实际上的混业经营,法律的制定存在滞后性。只有真正运用好法律武器,高效率的制定和落实有关网络贷款的法律法规,才能真正保护学生的利益。
五、结语
近年来网络贷款不断发展,网贷平台的数量不断增加,网贷内部机制弊端不断暴露,种种迹象都在呼吁着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对网络贷款开展专项治理,为我国的网贷和互联网金融活动的持久开展创造一个高效、和谐的环境。国外在网络金融方面有更多的经验,是我们借鉴和学习的方向。不仅是作为贷款人的大学生和作为出借人的网络贷款平台,政府、学校也要加入到规范大学生网络贷款的行动中去,共同应对网贷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让校园贷的价值和作用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郑晨曦.当代大学生对互联网金融的认知分析——以1066名90后在校大学生为样本[J].金融经济, 2015(2):137-140.
[2]宋雁慧 .大学生网贷行为的社会心理分析[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6(5):93-96.
[3]梁鹏.大学生网贷风险的法律控制[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6(5):97-100.
[4]张会彪,王立,钟成春.对大学生网贷融资等非理性金融行为风险的调查分析——对 195 名在校生的专题调查[J].黑龙江金融, 2016(6):51-52.
[5]阎维博.P2P 网贷评级的现实困境与发展趋势——从“网贷评级第一案”谈起[J].征信, 2016(8):57-62.
本文属于江苏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大学生网贷供需调查及其风险控制研究”团队研究成果,指导老师:李因果,江苏师范大学商学院副教授。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 贷款;金融风险
一、引言
当代社会,互联网金融日益兴起,而其中最引人瞩目的要数网络贷款。依据统计数据,2016年9月全国P2P网贷每日平均55万人次参加,环比上升6.16%。网络贷款由于申请门槛低、手续便捷等特点弥补了传统贷款的缺点,使大学生申请贷款成为可能。但由于层出不穷的网络平台、参差不齐的审核制度,网络贷款在让借款人尝到提前消费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大学生网上贷款借5千半年后还1万”、“大学生在校园金融平台负债近60万元,因无力偿还选择跳楼自杀”等诸如此类的新闻呈现不断增多的趋势。许多面向校园的网络贷款平台不断因为审核不透明、利率过高、无人监管等问题受到各方质疑,而近期爆出的部分网贷平台的“裸条”事件再一次将大学生网络贷款推上了风头浪尖,不得不让人们对网络贷款这种新兴的消费方式产生怀疑。
目前大学生网贷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郑晨曦(2015)认为大学生的认知及行为与互联网金融相互作用。阎维博(2016)认为网贷评级行业盲目无序发展及其误导滋生了网络贷款中的问题。宋雁慧(2016)认为应该正视延迟折扣、即时满足等青年消费心态,允许大学生适度提前消费,同时加强对网贷的制度性约束和个人信用的制度规制。梁鹏(2016)指出需从源头、出借和借入的角度防控大学生网贷风险。综上所述,在对大学生网贷的态度上,学者中存在分歧,但大多仍保持谨慎,认为其利弊同时存在,不应禁止其存在,但应加强控制和监管力度。
二、调查问卷设计及结果分析
(一)调查问卷设计及整理
大学生群体信用评级低,无法获得传统的银行贷款,只能寻求网络贷款的帮助,但该群体对网络贷款的实际认知程度则很难判断。为探究大学生对网贷平台的认知程度,本文就“网络贷款”及其相关问题对部分大学生群体进行了调查。本次问卷题目为《关于大学生对网络贷款的认知程度和相关情况的调查》,主要针对大学生群体。问卷共34题,包括三个方面:第一部分包含调查人员的基本信息,共5题;第二部分针对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和意识,共7题;第三部分重点调查大学生对网络贷款的认识以及态度,共21题。本次问卷主要采用网上发放问卷的形式,共收回122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118份,有效率96.7%。调查中,男性占44.92%,女性占55.08%,大三学生超过半数,主要集中在江苏省各大高校(如江苏师范大学、苏州大学和南京财经大学等),少数数据来源于北上广等高校聚集地。
(二)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在消費认知调查中可知,生活费主要来源于父母或其他亲戚(89.83%),其他来源如兼职、助学贷款等占比较少。月消费水平基本控制在500-2000元,考虑到当前的物价水平,该数目属正常范畴;支出最多的项目为饮食,其次为娱乐活动、服装、书籍等,基本为生活必须花费。当生活费不够时,68.64%的学生选择省吃俭用,40.68%的学生选择做兼职,仅11.86%的学生选择网络贷款或其他类似贷款的形式解决资金紧张的问题。
对网络贷款的了解及使用情况的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学生对网络贷款并不感兴趣,主动了解网贷的仅有10人次,占6.78%,更多的学生则是通过周围人的宣传(22.88%)或从其他途径(19.49%)了解。可见大学生对网络贷款的认知较为被动。
20.34%的学生曾使用过网络贷款或类似网络贷款的消费方式如分期付款等(图1)。网贷更多的是应急或大额支出(如购买手机等)的考虑方式,愿意使用这种方式弥补日常消费或支付学费的学生为38.98%,有19人次认为网络贷款可以用来偿还之前的欠债。大部分学生将网络贷款当作一种迫不得已的方法,与国外学生较多的利用贷款支付学费形成对比,大部分学生仍表现出不信任和观望状态。
对于网络贷款平台(图2),学生接触更多的是一些传统电商平台提供的分期付款业务,如淘宝推出的“蚂蚁花呗”和京东推出的“京东白条”;一些专门的分期购物平台,如趣分期、分期乐等,也被一些大学生所熟悉;与此相对的是,在真正的P2P网贷平台中,除了借贷宝有18%的学生了解外,对其他平台的认识则很少。对于一些专门针对大学生群体的网络贷款平台(如爱学贷、名校贷等),仅有10人次了解,可以说大学生群体对于网络贷款的认识相当局限。
大学生关注最多的问题是平台是否正规可靠以及个人信息安全问题,一些人对还款利率、违约责任、服务合同、还款期限等方面也有考虑。7.63%的大学生对网络贷款所要承担的责任较了解,24.58%的學生则完全不了解逾期不还的后果。大学生普遍认为学生网络贷款应该有一定的限制,并且数额应限制在较低水平或者根据贷款人的评级制定。66.95%坚信自己的身份没有被冒用过,30.51%的人则不能确定,2.54%的人明确表示自己曾被冒用过身份进行网络贷款。
对网络贷款的特点及未来发展的调查显示,近年来网络贷款在高校兴起,主要原因是能够满足大学生的消费需求以及获得资金快捷、申请方式简单等特点,抓住大学生的从众心理以及对新鲜事物新奇等特点。未来网络贷款如想进一步发展,必须严格规范网络贷款平台的借贷制度和审核流程,保证借款者的信息安全。面对这一新型的消费方式,人们需要一个适应时期,同时网络贷款自身也要不断完善和规范才能真正适应社会和时代发展,才能被更多人接受和使用。
三、大学生网络贷款面临的风险
大学生网络贷款面临的风险多、变率大,其中主要包括借款者风险、平台风险、政策风险。 (一)借款者——大学生需面对的风险:
1.知识匮乏。大多数大学生社会阅历不足,风险承受能力差,又缺乏金融方面的概念,容易被商家广告中所谓的优惠利率而不是实际利率诱惑欺骗,无法判别某些网络贷款实际上是高利贷,侵犯了个人利益。
2.信用风险。大学生未建立起成熟的消费观,抗诱惑能力差,存在“贷款金额小没关系”的错误认知,没有认识到逾期对个人生活和信誉的影响,有的学生甚至同时在多个网贷平台贷款,造成信用过度“透支”。大学生网贷消费实际上是将大学生的父母作为贷款担保人,加重了家庭的潜在负担。
3.信息泄露。大多数网贷平台声称能够保证信息的安全,但借款者的真实身份还是有可能通过部分公布的信息中得出,信息的安全性值得怀疑。此外,诸如“裸条”照片等惩罚性的信息公布是对大学生信誉和心理的双重打击。一些平台甚至对外销售贷款大学生个人信息,为犯罪诈骗提供了可能。
4.欺诈风险。某些网贷平台缺乏管理能力和资质,却谎称平台实力雄厚。大学生群体很容易被广告效应所欺骗,一旦进入则可能危害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和未来发展。针对大学生的消费贷款月费率在1-2%,有的年利率甚至超过24%,如此高额的利息必然给没有稳定收入学生群体带来巨大的还款压力。
(二)资金提供商——网贷平台存在的风险:
1.流动性风险。网贷平台出现问题时首先表现为资金链断裂,主要原因是网络借贷平台的资金缺口过大、期限错配或平台自身融资困难等。一旦出现大面积的违约,可能造成平台资金链断裂,平台无法正常运转,甚至存在破产倒闭的危险。
2.操作风险。由于平台数据主要来源于业务交易数据,现实过程中还存在虚假交易等行为,因此网贷平台的大数据风险控制在实际操作中的准确性和可行性有待考证。平台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工作人员的业务熟练度和素质等参差不齐,给大学生群体网络贷款的顺利进行埋下隐患。
3.控制能力风险。国内网贷平台的定价模式还未定型,实际操作中定价不确定性大。多种运营模式并存,缺乏较为统一的标准,实际上与银行签订资金存管协议的平台占比很小,使得其实际存在的风险远大于表面。大学生群体容易被其华丽外表所迷惑,忽视了网贷存在的高风险。
(三)政策风险
政策的不断调整也使得网络贷款受到了不小的影响。2016年8月24日,银监会等部门公布《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條在于订立超低限额:同一借款人在同一平台上借款余额不得超过二十万元,同一自然人在不同平台上借款余额不得超过一百万元。同一法人或其他组织在同一平台借款不得超过一百万元,不同平台不得超过五百万元。上述规定限制了损失的最大值,却也同时剥夺了网络贷款原本的灵活特性。这一政策看似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不大,但一些大学生将网贷作为创业资金的主要来源,国家政策的限制可能造成他们资金来源减少,资金周转困难,创业路受阻。
四、规范大学生网贷市场的建议
(一)树立合理消费观念
作为大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也要注重自身消费习惯的养成。制定消费计划,明确自己进行网贷消费的需求、目的以及实际还款能力,考虑家庭的承受能力,不盲目贷款。大学生要防止他人盗用个人信息违规贷款,保证自身信息的安全性。要警惕欠款对自身信用的影响,建立“征信”观念。目前市面上存在的网贷平台信用评级分析服务,可以在一定程度帮助大学生识别风险,但是评级系统在设计方面存在許多问题,仍有改进空间。
面对目前市面上良莠不齐的网络信贷公司所谓的“零首付”、“零利息”等诱导信息,大学生群体要做到不轻信、不上当,选择正规、信誉高的网络贷款平台。掌握基本的金融常识,申贷之前明确实际贷款利率、其他费用支付、自己是否具备还款条件等,谨慎评估网络贷款风险,仔细阅读贷款合同等相关文件,明确自己所要承担的责任以及违约处罚等条款,必要时可以请专业人士审核文件的规范性和合法性。
(二)加强学校引导
大学生群体渴望尝试新鲜事物的特性以及从众心理使其很容易被网络贷款平台所倡导的超前消费吸引,这就要求高校在学生教育中要注重引导,充分利用广播、报刊等宣传平台,定期召开主题班会、专题讲座等活动,增强大学生的金融素养和信用风险意识。高校对于网贷平台在学校内部的宣传要进行控制,限制或禁止某些平台的进入,减少学生误入歧途的情况发生。
(三)平台自律与管理
信用在金融发展中举足轻重,国外对类似产品的监管处理中,明确要求告知借款者贷款的总成本(如年利率)等信息。目前我国网络贷款刚刚起步,应吸收国外经验,发展自律监管组织,推动同业监督,使行业与内部监管相互配合。行业还可以建立第三方监管平台,将网络贷款风险限制在可控范围内,避免影响整个互联网金融。为了解决个人同时向几家平台借款、冒用他人信息多次借款的问题,网络贷款平台可以利用网络传输的便捷和大数据手段形成行业信息共享,建立健康有序的互联网金融环境。
(四)加大政府监管力度
我国网贷平台进入相对容易,审核和监管不严格,甚至还有很多没有从业资质的机构,用隐形收费欺骗大学生群体,一些平台存在携款潜逃的可能。必须严格控制审批程序,控制其他收费,避免出现实际利率过高、还款时间过短造成的大学生无法还贷的现象。
虽然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门颁布《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划分了权责和监管职能,规定了P2P归银监会监管。但各部门尚未正式实施监管,仍无实际的监管主体。我国目前实行分业监管,但在互联网中,某种程度上已经形成了实际上的混业经营,法律的制定存在滞后性。只有真正运用好法律武器,高效率的制定和落实有关网络贷款的法律法规,才能真正保护学生的利益。
五、结语
近年来网络贷款不断发展,网贷平台的数量不断增加,网贷内部机制弊端不断暴露,种种迹象都在呼吁着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对网络贷款开展专项治理,为我国的网贷和互联网金融活动的持久开展创造一个高效、和谐的环境。国外在网络金融方面有更多的经验,是我们借鉴和学习的方向。不仅是作为贷款人的大学生和作为出借人的网络贷款平台,政府、学校也要加入到规范大学生网络贷款的行动中去,共同应对网贷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让校园贷的价值和作用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郑晨曦.当代大学生对互联网金融的认知分析——以1066名90后在校大学生为样本[J].金融经济, 2015(2):137-140.
[2]宋雁慧 .大学生网贷行为的社会心理分析[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6(5):93-96.
[3]梁鹏.大学生网贷风险的法律控制[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6(5):97-100.
[4]张会彪,王立,钟成春.对大学生网贷融资等非理性金融行为风险的调查分析——对 195 名在校生的专题调查[J].黑龙江金融, 2016(6):51-52.
[5]阎维博.P2P 网贷评级的现实困境与发展趋势——从“网贷评级第一案”谈起[J].征信, 2016(8):57-62.
本文属于江苏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大学生网贷供需调查及其风险控制研究”团队研究成果,指导老师:李因果,江苏师范大学商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