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为进一步提高护理人员对职业危害因素的认识,掌握相关防护知识和技巧,增强职业暴露的应急处理能力,并为制定有效的防护对策提供依据,有效的防止或减少职业性损伤的发生,提高护士健康水平。
【关键词】 护士;职业性损伤;防护;感染
职业危害是近年来颇受医护人员关注的问题,护士因工作性质、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常与患者接触最多,常暴露于各种现存的或潜在的危险因素中,容易造成突发的或慢性的职业危害,成为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加强护士的自我防护不仅可以避免遭受疾病侵袭,同时也避免了交叉感染的发生。因此,要充分认识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积极有效地进行自我防护。
1 护士职业暴露造成损伤的现状
在护理工作中,护士为患者进行护理操作时,经常暴露于感染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及排泄物污染的环境中,存在许多暴露危险。护士的血源性职业暴露途径针刺伤最多见,而针刺伤是临床护理工作中常发生的意外事件,据调查显示:针刺伤多发生于注射、采血过程中和处理注射采血后的针头时。
2 常见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
2.1 物理因素
护士认为面临物理因素的伤害,主要是来自一些医疗设备运行中产生的电离辐射和噪声刺激,如:X线、超声波、紫外线、针刺伤、锐器割伤等。
2.2 化学因素
护士认为护士职业中的化学危害来自抗肿瘤药和消毒制剂。护士在职业接触抗癌药物时,如不注意防护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多数抗癌药为细胞毒剂,具有毒性,致畸形、致突变和致癌性。护士在日常工作中,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接触到各种化学消毒剂而使自身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如戊二醛、氯制剂、甲醛、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具有一定的挥发性和刺激性,尤其易通过吸入或皮肤接触而产生危害。经常接触此类化学品会引起眼结膜灼伤、上呼吸道炎症、喉头水肿和痉挛,化学性气管炎或肺炎和皮肤损害等。
2.3 生物因素
主要指病毒和细菌。病毒是最常见的生物性危险因素,临床上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为主。细菌主要有葡萄球菌、鏈球菌、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广泛存在于各种分泌物,排泄物及患者使用过的器具和衣物中。病毒和细菌可通过呼吸道、排泄物、血液及皮肤等途径感染护士。
2.4 生理、心理、社会性因素
主要与工作环境、工作压力、值夜班、生活不规律等因素有关。要积极应对各种压力,主动调整自己的的心态,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尤其是护患关系。
3 护士应如何做好防护
3.1 加强防护知识宣教、定期进行职业暴露防护培训。
3.2 护士要重视洗手环节,凡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引流物时,无论有无皮肤、黏膜破损都应戴手套,且脱手套后都应进行卫生洗手。
3.3 无论患者是否患有血液性传播的疾病,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引液物均视为可能含有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及其他经血液传播的病原体,护士都应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充分应用防护用具和设施,加以减少职业暴露感染的危害性,最大限度地保护护理人员的安全和健康。
3.4 如果护士在护理操作过程中发生针刺伤应积极采取措施,立即从伤口近心端至远心端挤压血液,用肥皂和清水冲洗伤口,再用碘伏、酒精消毒,然后包扎伤口,同时抽血做相关病毒血清检查,确定是否存在感染,并随访观察。如有特异性感染时上报院感染科,必要时注射免疫球蛋白和疫苗,做到早期预防。掌握各种化学消毒剂的使用方法、浓度、时间,严格按操作规则合理使用。
3.5 在配制化疗药时一定要注意防护,要穿防护衣、戴口罩、手套、圆帽等以减少呼吸道吸入和皮肤接触。操作时,要避免刺破手套或刺伤皮肤,注入抽吸药液时尽量减少外溢,若不慎溅入眼内及皮肤上,应立即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对撒在桌面、地面的药液,及时用纱布吸附并用清水冲洗。在配制酸性消毒剂时应戴手套,如不慎溅入眼睛和皮肤,应用流水反复冲洗以降低损害程度;禁用热水配制含氯消毒剂以免引起灼伤;另外,定期进行空气采样,以检测化学品的空气浓度;提倡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
3.6 保持乐观的情绪,注意合理休息和营养,加强锻炼,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参考文献
[1]李云,感染科护士的职业损伤及其防护措施 大家健康,2009,2;85
[2]张利然,刘丽萍.临床护士职业伤害防护研究进展[J].现代护理,2007,6(13):1562.
[3]李映兰.介绍美国护士的职业防护[J].实用护理杂志,2001,12(204):49.
[4]艾秀琴.医务人员职业损伤与防护[J].天津护理,2004,12(1):58.
[5]陶长红临床护士职业暴露与职业防护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09,10.
【关键词】 护士;职业性损伤;防护;感染
职业危害是近年来颇受医护人员关注的问题,护士因工作性质、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常与患者接触最多,常暴露于各种现存的或潜在的危险因素中,容易造成突发的或慢性的职业危害,成为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加强护士的自我防护不仅可以避免遭受疾病侵袭,同时也避免了交叉感染的发生。因此,要充分认识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积极有效地进行自我防护。
1 护士职业暴露造成损伤的现状
在护理工作中,护士为患者进行护理操作时,经常暴露于感染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及排泄物污染的环境中,存在许多暴露危险。护士的血源性职业暴露途径针刺伤最多见,而针刺伤是临床护理工作中常发生的意外事件,据调查显示:针刺伤多发生于注射、采血过程中和处理注射采血后的针头时。
2 常见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
2.1 物理因素
护士认为面临物理因素的伤害,主要是来自一些医疗设备运行中产生的电离辐射和噪声刺激,如:X线、超声波、紫外线、针刺伤、锐器割伤等。
2.2 化学因素
护士认为护士职业中的化学危害来自抗肿瘤药和消毒制剂。护士在职业接触抗癌药物时,如不注意防护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多数抗癌药为细胞毒剂,具有毒性,致畸形、致突变和致癌性。护士在日常工作中,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接触到各种化学消毒剂而使自身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如戊二醛、氯制剂、甲醛、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具有一定的挥发性和刺激性,尤其易通过吸入或皮肤接触而产生危害。经常接触此类化学品会引起眼结膜灼伤、上呼吸道炎症、喉头水肿和痉挛,化学性气管炎或肺炎和皮肤损害等。
2.3 生物因素
主要指病毒和细菌。病毒是最常见的生物性危险因素,临床上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为主。细菌主要有葡萄球菌、鏈球菌、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广泛存在于各种分泌物,排泄物及患者使用过的器具和衣物中。病毒和细菌可通过呼吸道、排泄物、血液及皮肤等途径感染护士。
2.4 生理、心理、社会性因素
主要与工作环境、工作压力、值夜班、生活不规律等因素有关。要积极应对各种压力,主动调整自己的的心态,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尤其是护患关系。
3 护士应如何做好防护
3.1 加强防护知识宣教、定期进行职业暴露防护培训。
3.2 护士要重视洗手环节,凡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引流物时,无论有无皮肤、黏膜破损都应戴手套,且脱手套后都应进行卫生洗手。
3.3 无论患者是否患有血液性传播的疾病,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引液物均视为可能含有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及其他经血液传播的病原体,护士都应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充分应用防护用具和设施,加以减少职业暴露感染的危害性,最大限度地保护护理人员的安全和健康。
3.4 如果护士在护理操作过程中发生针刺伤应积极采取措施,立即从伤口近心端至远心端挤压血液,用肥皂和清水冲洗伤口,再用碘伏、酒精消毒,然后包扎伤口,同时抽血做相关病毒血清检查,确定是否存在感染,并随访观察。如有特异性感染时上报院感染科,必要时注射免疫球蛋白和疫苗,做到早期预防。掌握各种化学消毒剂的使用方法、浓度、时间,严格按操作规则合理使用。
3.5 在配制化疗药时一定要注意防护,要穿防护衣、戴口罩、手套、圆帽等以减少呼吸道吸入和皮肤接触。操作时,要避免刺破手套或刺伤皮肤,注入抽吸药液时尽量减少外溢,若不慎溅入眼内及皮肤上,应立即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对撒在桌面、地面的药液,及时用纱布吸附并用清水冲洗。在配制酸性消毒剂时应戴手套,如不慎溅入眼睛和皮肤,应用流水反复冲洗以降低损害程度;禁用热水配制含氯消毒剂以免引起灼伤;另外,定期进行空气采样,以检测化学品的空气浓度;提倡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
3.6 保持乐观的情绪,注意合理休息和营养,加强锻炼,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参考文献
[1]李云,感染科护士的职业损伤及其防护措施 大家健康,2009,2;85
[2]张利然,刘丽萍.临床护士职业伤害防护研究进展[J].现代护理,2007,6(13):1562.
[3]李映兰.介绍美国护士的职业防护[J].实用护理杂志,2001,12(204):49.
[4]艾秀琴.医务人员职业损伤与防护[J].天津护理,2004,12(1):58.
[5]陶长红临床护士职业暴露与职业防护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