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义务教育体系中,科学科目是其中很重要的科目之一。科学知识培养的不仅是科学知识,更是学生严谨的科学精神,在这种科学精神培养下长大的未来青年,也将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为现实生活做更多有益的探索,创造更多的物质精神财富。但是在当下的科学教学教学经验中,却有很多教师反映,初中的科学教育并没有取得理想化的教学成果,不管是教师方面还是学生方面,都很难在这一科目上获得精神上的深入探索和相互配合。仔细研究这些教育现象,我们会发现,造成这一不和谐教育问题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无法跟现实生活相结合,在这一脱节的过程中,就丢失了科学教学最具活力的成分。
关键词:初中科学;生活化;创设情境;教学资源;
生活是一切生存创造的源泉,离开了生活的科学也是相当于离开了水源的草木,变得没有了任何发展活力。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是科学离不开生活的最直接理论证明。作为教育领域的从教者,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和“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的一系列理论主张中,应该敏感而强烈地感受到生活在科学中的重要性。科学知识本来就是来源于生活,只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快地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方式,在短时间里学到更多知识,所以直接将科学知识最精华的结果以课本的形式向学生传递。最有效的科学教学方式,还是还原科学知识最本真的状态,让科学知识走进学生的生活,又从学生的生活走出新的高度,尊重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生活需要,给予他们对生活有用的科学知识。下面就从几个方面谈谈将初中科学教学生活化的一些措施。
一、积极创设生活化的科学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有效体验
在大多数的初中科学课堂上,都是以老师的讲解和传授为主要教学环节,以快速的单方面教学快速完成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很少顾及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前后理解和接受,也本少考虑学生的自我思考。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教师们的教育理念还沉浸在过去传统的教师中心里,没有与时俱进地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另一方面则是教师在教学手段上束手无策,往往在有了充分的教学进度考量后仍然找不到合适的对话方式,让学生有效地接受自己的教学内容。从最基本的教学方法理念出发,创设教学情境是所有教学课堂都可以采取的办法,因为在有效而真实的教学情境里,教师与学生的课堂对话就能有序地进行,学生的注意力和课堂秩序也能获得保证。而从初中科学教育的学科属性来看,科学是属于探究的学科,探究则需要一个起始点,以此作为浅层探究甚至是深层探究的杠杆点。从生活化的情境中开始一次科学知识的探索和深入,既符合教学规律,又能让学生愿意投入进来。
例如,在《食物的消化与吸收》这一节知识中,教师应该能够很自然地感受到,食物的是跟学生生活联系最密切的主题之一,可以利用这一特性创设出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跟随教师步伐进入课堂。在课堂正式开始前,问学生们一个简单的问题:都吃早餐了吗?请出一位还没有吃过早餐的学生,给出自己准备好的一份早餐送给他,并请求他的意愿是否愿意在全班面前吃下这份早餐。当然教师的目的就是要找到一位愿意的学生,并在这一个“全员参与”的互动环节中引入这节课堂的知识点“吃下去的食物是如何到达胃部的”“在胃之前和之后还有哪些站点”“哪个站点吸收得最好”等问题。学上在一起投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以最大的热情和好奇心去探究一个科学知识,也能够即时地对生活有更多的了解,积累更多解决生活问题的办法,真正发挥科学知识的作用。
二、灵活开发各种生活化的资源,开拓教学课堂的教学内容
在一般的科学教学课堂里,书本是大多数教师奉以为圭臬的唯一教学资源。一方面是由于教师本身的科学知识没有超越教科书,显得狭窄而缺少应变力。另一方面则是教师在开阔课本以外的教学资源上没有很好的经验和应对办法。这也正是传统的课程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短处所在,很容易让学生在教科书的局限下把科学课堂当做一种形式化、固定化的存在。在最开始的地方我们就谈到过初中科学课程的开设目的不仅是为了向学生传授平面化的科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善于开发的科学精神。要培养这样精神的学生,就不能把学习的步伐只停留在薄薄的几本教科书上,也不应该以教科书上有的东西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把科学视野局限在抽象的知识框架里。教师要积极开发教科书以外的有利于学生探索精神的教学资源,把科学知识的学习真正做到生活化,从生活中找到丰富的教学资源。在从生活中寻找教学资源的时候,教师应该注意,此处的生活不仅是指自己的生活,还有学生的生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时候因为与学生生活的亲近而更具开发价值。
例如,在《水的利用和保护》这一章节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习的重点应该是让学生明白水资源的稀缺和珍惜用水人人有责的必要性。难点在于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水资源受到破坏的现状,引发学生保护水资源的共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如果只从教科书上的一些表述和记录入手,要想达到引起共鸣的教学效果是很难的,无异于军事领域的纸上谈兵,更可能让学生觉得珍惜水资源只是一种口号式的标语,僵化他们对真实情况的探索。所以,在这一章节的学习上,教师必须善于挖掘书本以外的教学资源,把学生的探索目光向生活转移。在正式开始讲课之前,把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课前完成指定地点的水资源调查。这个调查的难度不应该设置过高,教师可以把具体的调查细节和步骤都告诉学生,因为这个调查的主要目的还是让学生能够真实了解水资源利用现状而已,避免因为难度过高而降低学生的参与热情。然后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足夠的发言时间和空间,抒发他们的真实感想,并适时地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和保护自然资源的价值观。
三、精心编设生活化课后习题,把课堂知识延伸到课外
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学术需要学会自主学习,积极主动地把知识学习的任务还原到自身这一主体上。与此同时需要相一致的,则是教师这一主导角色的配合。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高低跟教师的引导程度有关,引导得当,学生自然可以凭借有效的指引展开自我的学习;指引得不好,学生很容易遭受多种学习困境,无法凭借自己的力量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所以新时代的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先提高自己的引导能力。这种引导能力出了第一点讲到的创设有效教学情境外,还有一个就是根据需要重新选取自己需要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不仅是指课堂上的那40分钟讲课,还有课后的习题。
例如,每一章节的最后都会留下一些课后习题,作为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教学体系之一。但是教科书上的习题设置是统一的,对于不同地区的学生来说具有不一样的适用性,甚至很多习题是根本无法完成的。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在认真了解当地一些基本风俗地理情况和学生特性的基础上,重新设置要布置给学生的课后习题。其实课后习题的量应该遵循质的指标,而不是量的多少,一道好的习题往往胜过一页的量。在《声音的特性和传播》章节中,如果有空阔的平地,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后到空旷的地方发声体会自己的回声,体会其中的特别之处;如果学校有较充足的发声设备,可以让学生课后自己去体验并记录相关的发声现象。
结语:任何一位学生在进入学校学习系统的知识之前都是活在现实生活中,最具经验和敏感力的就是生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把科学知识用生活化的方式让他们感受到科学知识的贴近性和有用性,真正把来源于生活的科学知识再带进他们的生活中,就是一堂成功的科学课堂。
参考文献:
[1] 方艳云.初中科学教学“生活化”的措施[J].科教导刊(下旬),2019(06):146-147.
[2] 舒立广.初中科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探索[J].新课程研究,2019(13):87-88.
[3] 陈利潮.生活化的初中科学教学思考[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10):113.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潘火实验中学)
关键词:初中科学;生活化;创设情境;教学资源;
生活是一切生存创造的源泉,离开了生活的科学也是相当于离开了水源的草木,变得没有了任何发展活力。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是科学离不开生活的最直接理论证明。作为教育领域的从教者,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和“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的一系列理论主张中,应该敏感而强烈地感受到生活在科学中的重要性。科学知识本来就是来源于生活,只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快地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方式,在短时间里学到更多知识,所以直接将科学知识最精华的结果以课本的形式向学生传递。最有效的科学教学方式,还是还原科学知识最本真的状态,让科学知识走进学生的生活,又从学生的生活走出新的高度,尊重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生活需要,给予他们对生活有用的科学知识。下面就从几个方面谈谈将初中科学教学生活化的一些措施。
一、积极创设生活化的科学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有效体验
在大多数的初中科学课堂上,都是以老师的讲解和传授为主要教学环节,以快速的单方面教学快速完成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很少顾及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前后理解和接受,也本少考虑学生的自我思考。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教师们的教育理念还沉浸在过去传统的教师中心里,没有与时俱进地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另一方面则是教师在教学手段上束手无策,往往在有了充分的教学进度考量后仍然找不到合适的对话方式,让学生有效地接受自己的教学内容。从最基本的教学方法理念出发,创设教学情境是所有教学课堂都可以采取的办法,因为在有效而真实的教学情境里,教师与学生的课堂对话就能有序地进行,学生的注意力和课堂秩序也能获得保证。而从初中科学教育的学科属性来看,科学是属于探究的学科,探究则需要一个起始点,以此作为浅层探究甚至是深层探究的杠杆点。从生活化的情境中开始一次科学知识的探索和深入,既符合教学规律,又能让学生愿意投入进来。
例如,在《食物的消化与吸收》这一节知识中,教师应该能够很自然地感受到,食物的是跟学生生活联系最密切的主题之一,可以利用这一特性创设出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跟随教师步伐进入课堂。在课堂正式开始前,问学生们一个简单的问题:都吃早餐了吗?请出一位还没有吃过早餐的学生,给出自己准备好的一份早餐送给他,并请求他的意愿是否愿意在全班面前吃下这份早餐。当然教师的目的就是要找到一位愿意的学生,并在这一个“全员参与”的互动环节中引入这节课堂的知识点“吃下去的食物是如何到达胃部的”“在胃之前和之后还有哪些站点”“哪个站点吸收得最好”等问题。学上在一起投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以最大的热情和好奇心去探究一个科学知识,也能够即时地对生活有更多的了解,积累更多解决生活问题的办法,真正发挥科学知识的作用。
二、灵活开发各种生活化的资源,开拓教学课堂的教学内容
在一般的科学教学课堂里,书本是大多数教师奉以为圭臬的唯一教学资源。一方面是由于教师本身的科学知识没有超越教科书,显得狭窄而缺少应变力。另一方面则是教师在开阔课本以外的教学资源上没有很好的经验和应对办法。这也正是传统的课程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短处所在,很容易让学生在教科书的局限下把科学课堂当做一种形式化、固定化的存在。在最开始的地方我们就谈到过初中科学课程的开设目的不仅是为了向学生传授平面化的科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善于开发的科学精神。要培养这样精神的学生,就不能把学习的步伐只停留在薄薄的几本教科书上,也不应该以教科书上有的东西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把科学视野局限在抽象的知识框架里。教师要积极开发教科书以外的有利于学生探索精神的教学资源,把科学知识的学习真正做到生活化,从生活中找到丰富的教学资源。在从生活中寻找教学资源的时候,教师应该注意,此处的生活不仅是指自己的生活,还有学生的生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时候因为与学生生活的亲近而更具开发价值。
例如,在《水的利用和保护》这一章节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习的重点应该是让学生明白水资源的稀缺和珍惜用水人人有责的必要性。难点在于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水资源受到破坏的现状,引发学生保护水资源的共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如果只从教科书上的一些表述和记录入手,要想达到引起共鸣的教学效果是很难的,无异于军事领域的纸上谈兵,更可能让学生觉得珍惜水资源只是一种口号式的标语,僵化他们对真实情况的探索。所以,在这一章节的学习上,教师必须善于挖掘书本以外的教学资源,把学生的探索目光向生活转移。在正式开始讲课之前,把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课前完成指定地点的水资源调查。这个调查的难度不应该设置过高,教师可以把具体的调查细节和步骤都告诉学生,因为这个调查的主要目的还是让学生能够真实了解水资源利用现状而已,避免因为难度过高而降低学生的参与热情。然后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足夠的发言时间和空间,抒发他们的真实感想,并适时地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和保护自然资源的价值观。
三、精心编设生活化课后习题,把课堂知识延伸到课外
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学术需要学会自主学习,积极主动地把知识学习的任务还原到自身这一主体上。与此同时需要相一致的,则是教师这一主导角色的配合。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高低跟教师的引导程度有关,引导得当,学生自然可以凭借有效的指引展开自我的学习;指引得不好,学生很容易遭受多种学习困境,无法凭借自己的力量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所以新时代的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先提高自己的引导能力。这种引导能力出了第一点讲到的创设有效教学情境外,还有一个就是根据需要重新选取自己需要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不仅是指课堂上的那40分钟讲课,还有课后的习题。
例如,每一章节的最后都会留下一些课后习题,作为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教学体系之一。但是教科书上的习题设置是统一的,对于不同地区的学生来说具有不一样的适用性,甚至很多习题是根本无法完成的。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在认真了解当地一些基本风俗地理情况和学生特性的基础上,重新设置要布置给学生的课后习题。其实课后习题的量应该遵循质的指标,而不是量的多少,一道好的习题往往胜过一页的量。在《声音的特性和传播》章节中,如果有空阔的平地,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后到空旷的地方发声体会自己的回声,体会其中的特别之处;如果学校有较充足的发声设备,可以让学生课后自己去体验并记录相关的发声现象。
结语:任何一位学生在进入学校学习系统的知识之前都是活在现实生活中,最具经验和敏感力的就是生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把科学知识用生活化的方式让他们感受到科学知识的贴近性和有用性,真正把来源于生活的科学知识再带进他们的生活中,就是一堂成功的科学课堂。
参考文献:
[1] 方艳云.初中科学教学“生活化”的措施[J].科教导刊(下旬),2019(06):146-147.
[2] 舒立广.初中科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探索[J].新课程研究,2019(13):87-88.
[3] 陈利潮.生活化的初中科学教学思考[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10):113.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潘火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