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通过构建城市土地利用协调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协调度模型和障碍诊断模型对广州市城市土地利用系统进行评价及诊断,得到2008年影响广州市城市土地利用协调发展的障碍因子有用地与投入增长弹性系数、单位建设用地产出增长率、工业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比率、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城市建成区人口密度、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和污水处理率六项指标,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广州市城市土地协调利用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城市土地利用;协调度;障碍诊断;对策;广州市
城市土地是城市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最具活力、增值潜力最大的国有资产,更是政府可以直接经营运作的高效资本载体。不同的发展时期、不同的社会形态下,城市土地的开发利用方式与管理方式不同,城市用地系统的协调有序程度也不相同,制约城市土地利用系统有序发展的影响因素也不同。本研究以广州市为例,从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和社会和谐三方面筛选评价因子,运用协调度模型对城市土地利用系统协调性进行评价,同时引入障碍诊断模型对影响城市土地利用协调发展的因素进行障碍诊断,以期为经济快速发展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土地利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城市土地利用协调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鉴于土地利用系统的特点,参考曲福田,华楠、江景波,李值斌等关于土地利用系统的研究成果,为便于对城市土地利用情况做出评价,从土地利用目标、经济发展目标和社会和谐目标三个子目标来设置指标体系,结合广州市土地利用状况和资料收集情况,依据科学性、目标性、独立性、可量化性等原则,构建指标体系框架如表1所示。
二、评价方法
(一)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
本文应用熵权法确定广州市城市土地利用协调性评价指标权重,基本步骤如下:
1、将各评价指标数据标准化。
2、计算第j项指标下,第i年指标值的比重pij,pij=uij■uij(i=1,2,...,m;j=1,2...,n)。
3、计算第j个评价指标的熵值ej,ej=-k■pij ln pij,j=1,2,…,n,式中:k=ln m;并假定:当pij=0时,pij ln pij=0,则第j个指标的差异系数gj定义为:gj=1-ej,指标的差异性系数反映了各个年份指标数据值的差异性大小。数据差异性越大,则gj越大,该指标的权重就越大,在出现某项指标下的数据完全相等时,差异性系数最小为0。
4、确定各指标因子权重wij=gj■gjni=1,2,3...,20。
5、确定各子目标权重,按照层次结构分析理论,按比例确定对应于上层结构的权重dj,在熵值法前面的步骤中,已经计算了各个参评因子的效用值gj,对各参评因子的效用值求和,得到该子目标下所有指标的效用值和,记作dk(k=1,2,3);并计算所有参评因子的效用值之和,记作D,则D=■dk,则相应子目标的权重为:wk=dk/D。各级指标权重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二)协调度模型
1、基本模型:B=1-S/Y,Y为平均值,S为标准差。B越大,说明系统内部各要素配合得越好,即协调度越好,反之亦然。
2、协调度等级划分及其依据。关于协调度的相关研究较多,但关于协调性高低或协调阶段的划分却一直没有定论,多数学者将协调度标准划分如下:属于0.8-1.0称为非常协调;属于0.6-0.8称为协调;属于0.5-0.6称为比较协调;属于0.4-0.5称为不太协调;属于0.2-0.4称为不协调。本文参考相关研究结果,结合广州市实际情况及发展阶段,将协调程度界定如下:属于0.8-1。0称为高度协调,属于0.6-0.8称为中级协调,属于0.4-0.6称为初级协调,属于0-0.4称为非协调。
(三)障碍诊断模型
为简化问题的表达,引入“因子贡献度Rj”、“指标偏离度”和“障碍度”。因子贡献度是单项因素对总体目标的影响程度,即单项因素对总体目标的权重;指标偏离度Pj是单项指标与城市土地协调利用目标之间的差距,即单项指标因素评估值与100%之差;障碍度是单项因素对城市土地协调利用综合水平的影响值,它是障碍诊断的目标和结果,并有Rj=wjwi,其中,wj为第j项单项因素权重,wi是第j项单项因素所属的第i个子目标权重;Pj=1-aj,其中,aj为单项因素评估值:Aj=PjRj/■(PjRj)×100。由Aj大小排序可以确定城市土地协调利用的障碍因素的主次关系和各障碍素对城市土地利用系统的影响程度。
三、广州市城市土地利用协调性评价
(一)广州市城市土地利用协调性分析
根据上述评价方法选取广州市2003-2008年各项数据进行计算,可得2003-2008年广州市城市土地利用协调度评价结果如表2所示。
1、土地利用指数。2003-2008年广州市城市土地利用指数趋于平稳,协调指数值均在0.8以上,与表2协调度等级对比,属于高度协调,从一定程度上表明,广州市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相对合理,土地资源得到集约利用。
2、经济效益指数。2003-2008年广州市城市经济效益指数大幅增长,截至2008年协调指数值已趋于0.8,处于中级协调阶段上限,同时仍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表明广州市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协调,土地经济产出逐年上涨、土地生产能力得到较好挖潜。
3、社会和谐指数。2003-2008广州市城市社会和谐指数总体呈逐年增长,截至2008年协调指数值为0.6259,较2003-2005年有较大幅度增加,但与土地利用指数、经济效益指数仍有较大差距,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及居民生活水平需进一步改善和提高。
4、城市土地利用协调度。如表2所示,2006年广州市城市土地利用协调度由初级协调阶段进入中级协调阶段,主要受社会和谐指数影响较大,表明随着城市用地效率逐步提高,经济水平的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城镇公共设施水平、环境保护配套设施等未得到相应的提高和改善,未能与土地投入和经济发展相适应,制约了广州市城市土地利用系统的协调发展。
(二)广州市城市土地协调利用障碍诊断
根据障碍度公式计算2003-2008年广州市城市土地利用障碍因素,并按障碍度分值≥5.30的主要障碍因子进行排序,得到各年度土地协调利用障碍因素(见表3)。
2003-2008年影响广州市城市土地利用系统协调性的障碍因素主要有:用地与投入增长弹性系数、单位建设用地产出增长率、工业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比率、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城市建成区人口密度、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和污水处理率六项指标,依此分析广州市城市土地利用系统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以下方面:
1、广州市城市土地利用中高土地利用率与低容积率和低建筑密度并存,表现为建筑容积率偏低、城市内部土地利用效益不高,土地投入强度、土地产出效益与国内发达城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2、工业用地还存在着布局松散,用地粗放的问题,难以体现土地的级差经济效益,与发达国家和地区有较大差距。
3、2003-2008年广州市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污水处理率逐年提高、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城市建成区人口密度也逐年增加,6年间这四项因子变化幅度较大,对社会和谐子系统内部协调性影响较大。
四、广州市城市土地协调利用对策
着重提高广州市城市规模效益,抓住规划和用地审批核心环节,严格把住产业政策关、规划选址关、供地方式关和供地数量关;进一步优化城市各业用地结构,坚持“企业向工业区集中,商贸、金融、服务业向中心集中,住宅向居住区集中”的原则,以经营城市的理念编制和实施城市规划,稳步推进旧城镇、旧厂房和旧村居改造;大力提升居民生活水平,促进居民消费水平稳步增长,适度增加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投资,提高城市“三废”无害化处理程度,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高社会和谐指数。
参考文献:
1、郑新奇.城市土地优化配置与集约利用评价[M].科学出版社,2004.
2、华楠,江景波.城市土地利用系统动态分析模型[J].同济大学学报,1992(1).
3、李植斌.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J].浙江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
4、樊敏等.基于协调度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J].策划科学,2009(1).
5、谭峻等.北京市土地利用协调度模拟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08(9).
(作者单位:刘菊鲜,广东国地规划科技有限公司;梅昀,华中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罗伟玲,广东国地规划科技有限公司)
关键词:城市土地利用;协调度;障碍诊断;对策;广州市
城市土地是城市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最具活力、增值潜力最大的国有资产,更是政府可以直接经营运作的高效资本载体。不同的发展时期、不同的社会形态下,城市土地的开发利用方式与管理方式不同,城市用地系统的协调有序程度也不相同,制约城市土地利用系统有序发展的影响因素也不同。本研究以广州市为例,从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和社会和谐三方面筛选评价因子,运用协调度模型对城市土地利用系统协调性进行评价,同时引入障碍诊断模型对影响城市土地利用协调发展的因素进行障碍诊断,以期为经济快速发展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土地利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城市土地利用协调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鉴于土地利用系统的特点,参考曲福田,华楠、江景波,李值斌等关于土地利用系统的研究成果,为便于对城市土地利用情况做出评价,从土地利用目标、经济发展目标和社会和谐目标三个子目标来设置指标体系,结合广州市土地利用状况和资料收集情况,依据科学性、目标性、独立性、可量化性等原则,构建指标体系框架如表1所示。
二、评价方法
(一)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
本文应用熵权法确定广州市城市土地利用协调性评价指标权重,基本步骤如下:
1、将各评价指标数据标准化。
2、计算第j项指标下,第i年指标值的比重pij,pij=uij■uij(i=1,2,...,m;j=1,2...,n)。
3、计算第j个评价指标的熵值ej,ej=-k■pij ln pij,j=1,2,…,n,式中:k=ln m;并假定:当pij=0时,pij ln pij=0,则第j个指标的差异系数gj定义为:gj=1-ej,指标的差异性系数反映了各个年份指标数据值的差异性大小。数据差异性越大,则gj越大,该指标的权重就越大,在出现某项指标下的数据完全相等时,差异性系数最小为0。
4、确定各指标因子权重wij=gj■gjni=1,2,3...,20。
5、确定各子目标权重,按照层次结构分析理论,按比例确定对应于上层结构的权重dj,在熵值法前面的步骤中,已经计算了各个参评因子的效用值gj,对各参评因子的效用值求和,得到该子目标下所有指标的效用值和,记作dk(k=1,2,3);并计算所有参评因子的效用值之和,记作D,则D=■dk,则相应子目标的权重为:wk=dk/D。各级指标权重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二)协调度模型
1、基本模型:B=1-S/Y,Y为平均值,S为标准差。B越大,说明系统内部各要素配合得越好,即协调度越好,反之亦然。
2、协调度等级划分及其依据。关于协调度的相关研究较多,但关于协调性高低或协调阶段的划分却一直没有定论,多数学者将协调度标准划分如下:属于0.8-1.0称为非常协调;属于0.6-0.8称为协调;属于0.5-0.6称为比较协调;属于0.4-0.5称为不太协调;属于0.2-0.4称为不协调。本文参考相关研究结果,结合广州市实际情况及发展阶段,将协调程度界定如下:属于0.8-1。0称为高度协调,属于0.6-0.8称为中级协调,属于0.4-0.6称为初级协调,属于0-0.4称为非协调。
(三)障碍诊断模型
为简化问题的表达,引入“因子贡献度Rj”、“指标偏离度”和“障碍度”。因子贡献度是单项因素对总体目标的影响程度,即单项因素对总体目标的权重;指标偏离度Pj是单项指标与城市土地协调利用目标之间的差距,即单项指标因素评估值与100%之差;障碍度是单项因素对城市土地协调利用综合水平的影响值,它是障碍诊断的目标和结果,并有Rj=wjwi,其中,wj为第j项单项因素权重,wi是第j项单项因素所属的第i个子目标权重;Pj=1-aj,其中,aj为单项因素评估值:Aj=PjRj/■(PjRj)×100。由Aj大小排序可以确定城市土地协调利用的障碍因素的主次关系和各障碍素对城市土地利用系统的影响程度。
三、广州市城市土地利用协调性评价
(一)广州市城市土地利用协调性分析
根据上述评价方法选取广州市2003-2008年各项数据进行计算,可得2003-2008年广州市城市土地利用协调度评价结果如表2所示。
1、土地利用指数。2003-2008年广州市城市土地利用指数趋于平稳,协调指数值均在0.8以上,与表2协调度等级对比,属于高度协调,从一定程度上表明,广州市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相对合理,土地资源得到集约利用。
2、经济效益指数。2003-2008年广州市城市经济效益指数大幅增长,截至2008年协调指数值已趋于0.8,处于中级协调阶段上限,同时仍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表明广州市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协调,土地经济产出逐年上涨、土地生产能力得到较好挖潜。
3、社会和谐指数。2003-2008广州市城市社会和谐指数总体呈逐年增长,截至2008年协调指数值为0.6259,较2003-2005年有较大幅度增加,但与土地利用指数、经济效益指数仍有较大差距,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及居民生活水平需进一步改善和提高。
4、城市土地利用协调度。如表2所示,2006年广州市城市土地利用协调度由初级协调阶段进入中级协调阶段,主要受社会和谐指数影响较大,表明随着城市用地效率逐步提高,经济水平的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城镇公共设施水平、环境保护配套设施等未得到相应的提高和改善,未能与土地投入和经济发展相适应,制约了广州市城市土地利用系统的协调发展。
(二)广州市城市土地协调利用障碍诊断
根据障碍度公式计算2003-2008年广州市城市土地利用障碍因素,并按障碍度分值≥5.30的主要障碍因子进行排序,得到各年度土地协调利用障碍因素(见表3)。
2003-2008年影响广州市城市土地利用系统协调性的障碍因素主要有:用地与投入增长弹性系数、单位建设用地产出增长率、工业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比率、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城市建成区人口密度、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和污水处理率六项指标,依此分析广州市城市土地利用系统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以下方面:
1、广州市城市土地利用中高土地利用率与低容积率和低建筑密度并存,表现为建筑容积率偏低、城市内部土地利用效益不高,土地投入强度、土地产出效益与国内发达城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2、工业用地还存在着布局松散,用地粗放的问题,难以体现土地的级差经济效益,与发达国家和地区有较大差距。
3、2003-2008年广州市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污水处理率逐年提高、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城市建成区人口密度也逐年增加,6年间这四项因子变化幅度较大,对社会和谐子系统内部协调性影响较大。
四、广州市城市土地协调利用对策
着重提高广州市城市规模效益,抓住规划和用地审批核心环节,严格把住产业政策关、规划选址关、供地方式关和供地数量关;进一步优化城市各业用地结构,坚持“企业向工业区集中,商贸、金融、服务业向中心集中,住宅向居住区集中”的原则,以经营城市的理念编制和实施城市规划,稳步推进旧城镇、旧厂房和旧村居改造;大力提升居民生活水平,促进居民消费水平稳步增长,适度增加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投资,提高城市“三废”无害化处理程度,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高社会和谐指数。
参考文献:
1、郑新奇.城市土地优化配置与集约利用评价[M].科学出版社,2004.
2、华楠,江景波.城市土地利用系统动态分析模型[J].同济大学学报,1992(1).
3、李植斌.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J].浙江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
4、樊敏等.基于协调度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J].策划科学,2009(1).
5、谭峻等.北京市土地利用协调度模拟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08(9).
(作者单位:刘菊鲜,广东国地规划科技有限公司;梅昀,华中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罗伟玲,广东国地规划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