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记洋行的红色记忆

来源 :莫愁·时代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555666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站在南京长江大桥南桥头堡,循着滚滚翻腾的江水望去,江岸边一栋民国建筑风格的两层小楼,便是有着百年历史的“和记洋行”仅存的旧址。和记洋行原先是南京乃至全国最大、最现代化的食品加工厂,也是南京开埠后外国资本家在下关开办的第一家工厂,更是南京工人阶级反帝反封建反剥削反压迫斗争的前沿。


  和记洋行由英国商人韦斯特兄弟于1913年在南京下关宝塔桥筹建,定名为“英商和记有限公司”,简称和记洋行。建厂初期规模不大,只有几幢铁皮顶的平房,至1916年资本迅速扩张,建成了包括蛋、生猪、牛、鸡、鸭、鹅、罐、油、皮革、猪鬃及羽毛等系列制品的各分工厂,是当时民国最大的现代化食品加工厂之一。
  和记洋行雇佣中国工人达四五千人,鼎盛时多达万余人。工人们像夏衍笔下的《包身工》一样,每天工作长达十小时以上,但工资待遇极低。童工和女工的工资更低,只能维持生活。临时工除了受资本家剥削外,还要受工头剥削。到了生产旺季,大工头向工厂承包任务,再包给小工头,小工头再招临时工,并随时有被资本家解雇的可能。工人不仅在经济上受剥削,还没有人身自由,资本家可以随意拘押、吊打工人,出厂门要被搜身,稍不顺工头的意就被挂牌示众,有的甚至被活活打死。


  1925年5月,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后,激起了南京人民的极大愤慨。6月1日,南京东南大学附中的学生首先罢课,全市各中小学校也相继罢课,声援上海工人和学生的斗争。6月2日,学生们组织宣传队到下关演讲,抗议英商的残酷暴行。6月4日,学生演讲队集中到和记洋行门口,向工人讲述“五卅惨案”的真相,高呼“工人团结起来”“罢工,向英帝国主义抗议”等口号。在学生演讲队的宣传鼓动下,工人们积极行动起来了。
  时任中共南京党支部书记的宛希俨和共产党员曹壮父等人迅速成立和记洋行罢工委员会,讨论了向资本家提出关于抚恤“五卅”伤亡、惩办凶手及增加工资、限制工作时间等七项要求,并决定举行示威游行。罢工委员会在和记洋行厂门口贴出布告,宣布全厂罢工。全厂5000余名工人编成十个大队举行游行示威,先绕行下关全程,后入仪凤门,到英、日领事署抗议。
和记洋行仓库
和记洋行旧址

  广大市民纷纷从大街小巷涌出来,汇集在马路两旁,对工人的行动给以有力声援。愤怒的工人队伍首先来到萨家湾英国领事馆,高呼“打倒帝国主义”“为死难同胞报仇”的口号。下午,游行队伍到达城南夫子庙。在举行的大会上,和记洋行女工吴兰英和老工人江有荣代表和记工友,对残暴的英商老板及所雇封建把头进行了血泪控诉。学生代表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现场群情激愤,口号声、鞭炮声、锣鼓声响成一片。
  罢工持续了42 天,最后取得了胜利。工人们的罢工斗争,使得洋行损失了一千多万大洋,显示了中共南京党组织的核心作用。中国工人运动早期领袖邓中夏高度评价这次罢工是“南京反对帝国主义运动最壮烈的一舉,给予各地影响不小”。
  领导这次罢工斗争的宛希俨和曹壮父,前者1928年调任江西赣南任特委书记时,因特委机关被破坏,不幸被捕,在赣州英勇就义;后者1927年12月以中共特派巡视员身份在鄂豫地区工作,1929年3月4日牺牲。


  中国人民解放军于1949年4月占领南京,1958年在遭到战争严重破坏的和记洋行废墟上建成“南京肉类联合加工厂”,出品的肉食品质量一直上乘。1996年,肉联厂改为南京天环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天环食品”。
  改革开放后,随着南京的“菜篮子”“果盘子”“鱼池子”相继搬到江宁后,南京肉联厂也从下关滨江移至江宁谷里,成为南京最大的集仓储、物流、交易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冷冻品集散中心。
  历史是一条流淌的河流,如今,和记洋行旧址仍静谧无声地伫立在那里,诉说着曾经的历史,见证着时代的发展。它对研究中国民族工业在下关的产生发展、对研究中国工人阶级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的斗争史,有着重要价值。2002年,和记洋行旧址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每年都有不少党员干部前来参观,聆听红色故事,重温入党誓词。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家英宏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南方的河流平缓饱满,小雨像丝网一样漂在河的表面,河把它们运到不下雨的地方。  南方灰白色的河流驶过吃水线很高的运沙船,沉重的船体移动,仿佛时刻在爬坡,河水的表情愈加灰白。谁都能看出河水比船更疲惫。  远眺南方的河流,它如同刚刚解下围裙,拾完柴草、喂过猪、做熟了饭的母亲。疲惫的南方河流,每每驶过货轮和运沙船。  南方河流众多。在多山的南方,河流自古已是道路。馬蹄虽未踏过,拥挤的船舶磨白了河流。它们没
期刊
昆明艳阳高照,到街上走走,身暖心暖。先去市中心的西西弗书店,远远就看见二楼的招牌。这家书店的门面虽然不算大,但文学书挺多,在书架间走着很自在。  2020年最大的体会是读书太少,世界这个大魔方转动出复杂的一面,瞬间一片茫然。那些两极化的傲慢与偏见、那些张口就来的无知无畏,到底应该如何理解?只有在读书和观察中细细体悟了。  离西西弗书店不远,是昆明的花鸟、旅游纪念品市场,每次到昆明,必然去转一圈。市
期刊
前段時间,小城知名书画家七公制作的精美书法团扇在朋友圈一晒,立即被抢购一空,我想购买时已被告知没有了。  七公进入书画界属于机缘巧合。当年无锡师范学院开设绘画专业,七公和要好的同学一起去报名。先出来的考生说,到了面试环节,会要求画一幅人物速写。这对于从未经过专业训练的七公来说,无疑是个难题。七公发现考点附近有个小人书摊,便与同学花了五分钱借阅了一本《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预先临摹了一个草稿,等到他们
期刊
生活中常常會有一种错觉,总觉得一些得不到的东西才是最好的,总觉得一些够不着的东西才是最想要的。被这样一种错觉左右着,我们总是在不停地仰望,不停地寻找。仰望那些看似离我们很近,但实际上并非唾手可得的东西;寻找那些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如镜中花、水中月。  仰望那些够不着的东西,是一种煎熬。倘若你想要的东西是那枚高高挂在树梢上的果子,即便你踮起脚尖,即便你搬来梯子,即便你找来长长的竹竿,仍然够不着,你会
期刊
“永远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这是七旬老人平静与老伴老曹共同的生活目标。退休后,平静与老曹一人一背包,十几年间走遍祖国六百多个市县,还游览了七十几个国家。  2018年,他们登上了“和平号”邮轮,开启了108天的环球旅行。在邮轮上,他们领略到海洋的壮美,也感受到了海洋的恐怖。10月17日,风云突變,狂风掀起的巨浪让全长205米、宽26.5米、十几层楼房高、3.5万吨重的庞然大物,像树叶一样在大海中起
期刊
人造之物中灯光最美,堪比星月。星月之光是冷光,而灯光偏暖,多了一份人间烟火气。看见灯光就会想到城市,就想要回家。乡村零星的灯光亦然,看见它总觉得有人在那里居住,一种神秘的生活正在那儿进行。坐在夜行的长途汽车上,贴着冰凉的玻璃,窗外的黑暗中有灯光划过,敏感的人不禁惆怅。什么人生活在那里?又过着怎样的生活?错过了那灯光就像错过了生活本身。你很想让车停下并向它走去,至少思路朝着灯光的方向琢磨着,想象着…
期刊
杰西.鮑尔  相对于先锋作家,杰西·鲍尔更像是文艺青年。在快速、高产的创作表象下,他的戏谑、直白与深刻都无可厚非。为世界增加魔法  1978年,鲍尔出生于美国纽约。身为图书管理员的母亲和在医疗管理部门任职的父亲努力经营着家庭。鲍尔从记事起就照顾患有唐氏综合征的哥哥,温和、体恤成为他为人处世之道,因此能和性格迥异的朋友们相处得很愉快。  鲍尔曾在一所公立学校就读,尽管热爱文学让他看起来有些格格不入,
期刊
苏州丝绸博物馆  从《诗经》里的“硕人其颀,衣锦褧衣”到《敦煌曲子词》里的“皎皎绮罗光”,从《红楼梦》里令人遐想的“轻烟罗”到王安忆的《天香》里名动一方的织锦绣画,丝绸就像一段轻盈的梦,从岁月的彼端缥缈而来,缱绻在中国文化的长廊里。只是很多时候,丝绸在中国文化中更像是一种随处可见却浸润无声的衬托,无论是画作里的轻纱薄绢,还是诗文里的锦缎绫罗,它们都很少以主角的身份出现,而常常是以自己的光辉渲染出“
期刊
1965年5月,“431工程”第六测量设计队将举办一场大型文艺演出的消息在云南永善县城不胫而走,人们奔走相告,互相打听哪里能弄到门票,县里各个部门更是直接前来测设队要票。一时间有测设队的演出票成为当地人最高兴的事情。测设队的业余演出居然会在县城里引起如此轰动,与那一年来关于测设队的传闻有关。1  “431工程” 是四川三线建设一号工程的代号。这个工程延绵数百公里,开发初期测设队就有六个。我们第六测
期刊
“当一个人不能拥有的时候,他唯一能做的便是不要忘记。”漫读作家吕峰的《一器一物:遇见旧时光》时,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里说过的一句话蓦然闪现心头。  这本记录生命中遇到的老物件的书,共分四辑,计66篇散文,也就是说,涵盖了66样旧物、66种情味。一个粗瓷碗、一只咸菜坛、一柄油布伞,甚而一块磨刀石、一只汤婆子……在乡间的老屋内外,在风雨如晦的日子,它们其貌不扬,平凡又质朴,如同憨厚善良的父老兄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