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等学校大规模扩招以来,随着招生人数的增加,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高等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何为在校大学生构建一个轻松、健康的学习、生活环境,成为高等院校亟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建立健全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构建多维立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学生心理健康援助体系等手段,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更多的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
一、前言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以人为本”学生工作模式的重要舉措,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目前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从深层级和发展取向上看,正面临着一个教育模式构建的问题。充分认识模式构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探讨模式构建的基础理论问题,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自觉参与和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成全面、全员、全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与此同时,科技的日新月异和社会的转型升级都对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关系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自教育部2001年《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颁发以来,各高校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摸索出了一定的经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存在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手段化
综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对实际工作的描述,如学院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学校可以开展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等方面的工作。许多研究者把开展工作的一些手段称为模式,混淆了模式与手段的概念,未能区分出模式是一种成熟化的理论,用于指导实践活动;而手段是实现某一目标的方法。
2.封闭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只是围绕学校、系、班级及宿舍展开,从学校开始在学校结束,呈现出封闭式的特点,现有模式忽略了心理影响因素的开放性和心理问题来源的时间持续性与复杂性,致使心理健康教育脱离于家庭、社区、医院、专业心理教育机构之外。
3.形式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现阶段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缺乏理论模式指导下有效评价教育效果的体系,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仍停留在事后补救阶段,重视诊断治疗、事后干预和单个咨询,却忽视了学生的整体性和发展性教育。
三、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1.实事求是的原则
心理辅导老师应该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提出科学准确的分析。针对大学生遇到的种种心理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个人、甚至对社会不满的言行、观点和态度,辅导老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认真分析,不能凭个人主观猜测、武断的评价。而应该深入到知情学生之中,认真的调查,以了解整个事件的真相,引导大学生在遇到困境的时候如何正确的判断。
2.“以人为本”的服务原则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本着以人为本,从服务出发的原则。辅导老师要了解和把握学生们的共同需要,以及充分考虑多数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立足于多数学生的共同需求和心理健康水平,教育活动的基本设施、实施计划和组织方式等要着眼于大学生的发展需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忽视个体的存在,对于个别有个性学生的需求更要给予更多的注意和关心,为他们提供帮助,以科学引导其个性的正确发展,最终使个性转变为特长。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以人为本,从服务出发的原则,要求我们把学生作为服务的对象,创造条件帮助其克服困难,以尽可能的满足学生的需求,让他们健康成长,从而实现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心理健康的培养。
3.个体结合整体的原则
大学生们拥有不同的个性、社会背景、家庭环境以及生活经验和价值观念等等。心理健康教育的精髓在于使学生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合适、完美地展示出来,而不是要消除特点与差异的存在。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要关注且重视个体差异,根据不同的需要,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并最终实现所有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4.主体性原则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其健康的成长和发展,而成长和发展是一种主动的过程。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以大学生为主体和出发点,要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出发,要以大学生遇到的困境为基准,以达到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发揮其主体作用,要鼓励和促进大学生的自知、自觉和自助,决不能采取任何强制性手段。此外,主体性原则,在发挥了大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还满足了大学生追求独立的需求。
5.信任和保密的原则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求辅导老师本身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素质。只有这样,大学生们才能建立起对辅导老师信任的心理基础,也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名誉权和隐私权理应受到法律的保护,这就要求辅导老师在进行辅导时,有责任和义务保守学生的个人情况,特别是涉及隐私和缺陷等方面。如果泄露了学生的隐私,可能会导致这个学生在其他同学面前抬不起头,进而造成极度的心理自卑。同时,也会失去对辅导老师的信任,甚至可能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
四、如何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学校要加大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
高校应重视对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建设,建立一套完整的心理咨询体系,加大对一些硬件设施的投入,这些硬件设施在帮助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过程中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学校还应对心理健康工作进行定期检查,监督工作人员的工作,建立奖惩机制,对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表现优异的人员进行奖励,提高工作人员的动力,让他们在心理健康工作中做得越来越好。
2.加大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的教师是和大学生相处最为密切的成年人,这些老师可以与学生直接接触,并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所以,高校要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中师资队伍的建设。除了引进专业人员之外,学校也可以鼓励本校心理专业大学生及研究生参与其中。对刚开始进行心理辅导工作的老师进行一些专业培训,提高整个师资队伍的素质与能力,也就可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水平。
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
很多大学生怕受到外人异样的眼光或不想承认自己心理有问题,对心理教育工作有所抵触,这使得许多高校的心理辅导工作展开得并不顺利。然而,我们要让学生知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代表自己就有心理问题,许多成年人也会进行心理咨询。所以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只要在日常学习生活过程中有困惑,都可以进行心理咨询。
为了让学生认识到这点,高校的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可以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心理健康知识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个正确的认识。
4.丰富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一般都是通过开设心理健康公共课的方式,但仅仅靠一门课是远远不够的,而且随着学生心理问题不断增多,很多情况下,仅仅这一种方式己经不能满足需要,这时就需要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进行创新。
参考文献:
[1]周春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的创新[J].江苏高教,2011.
[2]钟庆杰,吴金秋.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EB/OL].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2003.
作者简介:
李艳艳(1984—),河南驻马店人,郑州财经学院社科部,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
一、前言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以人为本”学生工作模式的重要舉措,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目前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从深层级和发展取向上看,正面临着一个教育模式构建的问题。充分认识模式构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探讨模式构建的基础理论问题,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自觉参与和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成全面、全员、全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与此同时,科技的日新月异和社会的转型升级都对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关系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自教育部2001年《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颁发以来,各高校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摸索出了一定的经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存在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手段化
综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对实际工作的描述,如学院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学校可以开展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等方面的工作。许多研究者把开展工作的一些手段称为模式,混淆了模式与手段的概念,未能区分出模式是一种成熟化的理论,用于指导实践活动;而手段是实现某一目标的方法。
2.封闭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只是围绕学校、系、班级及宿舍展开,从学校开始在学校结束,呈现出封闭式的特点,现有模式忽略了心理影响因素的开放性和心理问题来源的时间持续性与复杂性,致使心理健康教育脱离于家庭、社区、医院、专业心理教育机构之外。
3.形式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现阶段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缺乏理论模式指导下有效评价教育效果的体系,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仍停留在事后补救阶段,重视诊断治疗、事后干预和单个咨询,却忽视了学生的整体性和发展性教育。
三、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1.实事求是的原则
心理辅导老师应该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提出科学准确的分析。针对大学生遇到的种种心理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个人、甚至对社会不满的言行、观点和态度,辅导老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认真分析,不能凭个人主观猜测、武断的评价。而应该深入到知情学生之中,认真的调查,以了解整个事件的真相,引导大学生在遇到困境的时候如何正确的判断。
2.“以人为本”的服务原则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本着以人为本,从服务出发的原则。辅导老师要了解和把握学生们的共同需要,以及充分考虑多数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立足于多数学生的共同需求和心理健康水平,教育活动的基本设施、实施计划和组织方式等要着眼于大学生的发展需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忽视个体的存在,对于个别有个性学生的需求更要给予更多的注意和关心,为他们提供帮助,以科学引导其个性的正确发展,最终使个性转变为特长。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以人为本,从服务出发的原则,要求我们把学生作为服务的对象,创造条件帮助其克服困难,以尽可能的满足学生的需求,让他们健康成长,从而实现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心理健康的培养。
3.个体结合整体的原则
大学生们拥有不同的个性、社会背景、家庭环境以及生活经验和价值观念等等。心理健康教育的精髓在于使学生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合适、完美地展示出来,而不是要消除特点与差异的存在。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要关注且重视个体差异,根据不同的需要,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并最终实现所有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4.主体性原则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其健康的成长和发展,而成长和发展是一种主动的过程。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以大学生为主体和出发点,要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出发,要以大学生遇到的困境为基准,以达到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发揮其主体作用,要鼓励和促进大学生的自知、自觉和自助,决不能采取任何强制性手段。此外,主体性原则,在发挥了大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还满足了大学生追求独立的需求。
5.信任和保密的原则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求辅导老师本身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素质。只有这样,大学生们才能建立起对辅导老师信任的心理基础,也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名誉权和隐私权理应受到法律的保护,这就要求辅导老师在进行辅导时,有责任和义务保守学生的个人情况,特别是涉及隐私和缺陷等方面。如果泄露了学生的隐私,可能会导致这个学生在其他同学面前抬不起头,进而造成极度的心理自卑。同时,也会失去对辅导老师的信任,甚至可能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
四、如何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学校要加大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
高校应重视对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建设,建立一套完整的心理咨询体系,加大对一些硬件设施的投入,这些硬件设施在帮助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过程中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学校还应对心理健康工作进行定期检查,监督工作人员的工作,建立奖惩机制,对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表现优异的人员进行奖励,提高工作人员的动力,让他们在心理健康工作中做得越来越好。
2.加大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的教师是和大学生相处最为密切的成年人,这些老师可以与学生直接接触,并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所以,高校要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中师资队伍的建设。除了引进专业人员之外,学校也可以鼓励本校心理专业大学生及研究生参与其中。对刚开始进行心理辅导工作的老师进行一些专业培训,提高整个师资队伍的素质与能力,也就可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水平。
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
很多大学生怕受到外人异样的眼光或不想承认自己心理有问题,对心理教育工作有所抵触,这使得许多高校的心理辅导工作展开得并不顺利。然而,我们要让学生知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代表自己就有心理问题,许多成年人也会进行心理咨询。所以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只要在日常学习生活过程中有困惑,都可以进行心理咨询。
为了让学生认识到这点,高校的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可以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心理健康知识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个正确的认识。
4.丰富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一般都是通过开设心理健康公共课的方式,但仅仅靠一门课是远远不够的,而且随着学生心理问题不断增多,很多情况下,仅仅这一种方式己经不能满足需要,这时就需要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进行创新。
参考文献:
[1]周春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的创新[J].江苏高教,2011.
[2]钟庆杰,吴金秋.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EB/OL].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2003.
作者简介:
李艳艳(1984—),河南驻马店人,郑州财经学院社科部,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